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政策协调理论及实践发展

国际政策协调理论及实践发展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政策溢出效应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理论的基石,而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政策溢出效应的经济学家是库帕。国际间经济政策协调的目的就在于防止或尽量地减少这种“以邻为壑”情形的发生。为了提供这种“公共产品”,各国必须进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简单来说,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政策协调实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当时各国政府政策制定者均按照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要求实行需求管理,以维持实际经济变量和通货膨胀率的稳定。

第三节 国际政策协调理论及实践发展

一、国际政策协调理论的发展历程

从理论的发展来看,从早期库帕对溢出效应的论述以及哈马达的图像分析,到近期的高什与马森的不确定性模型分析,以及后来许多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期间经历了对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肯定,质疑,再肯定,再质疑的反复过程,总体来看有以下分类:一是建立在对策论方法基础上考察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福利状况的理论模型,将各国合作均衡的福利水平与非合作均衡的福利水平进行比较;二是通过建立各种多国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来检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收益的大小;三是通过建立各种多国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来检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收益的大小。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在肯定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研究政策协调的具体可行方案。经济学家最初的分析是从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开始的。在一个经济体内部,既然自由竞争经济中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使分权化的决策可达到最优效果,那么为什么这一分权化原则不能用于世界范围呢?答案是一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大国的经济决策对其他国家来讲具有巨大的溢出效应或者强烈的外在性,在考虑到全球利益最大化的时候,进行经济决策时必须将政策溢出效应考虑进去。因而政策溢出效应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理论的基石,而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政策溢出效应的经济学家是库帕。

库帕关于溢出效应表现的论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国际收支逆差及由此产生的降低汇率压力,各国政府都不愿意单方面扩张,使得利率下降造成资本流出,加大国际收支逆差,而是采取单方面紧缩的趋势,结果造成世界经济的紧缩状态。二是各国政府往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同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增长。结果造成世界范围内实际利率过高,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适当组合。三是各国政府往往认为商品价格由世界市场决定,而忽视各自的扩张政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这些政策对商品的贸易条件产生影响,使得总需求扩张,引发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四是各国政府对本国经常项目都有确定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各国采取的非协调的经济政策将对世界经济起破坏作用。某些溢出效应可能产生于经济政策相反的作用,不同的溢出效应由于作用方式不同,彼此之间也不能相互抵消,因而国际间政策的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1987年,库珀更具体地分析了由于溢出效益的存在,认为政策的溢出效应有正有负,下面所述的“以邻为壑”的情形就属于负溢出效应的情况。他认为全球范围内的自由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我们知道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参与者都被动地接受商品的价格,他们的经济行为对商品的价格不产生任何影响,然而在实际市场上,大国的行为对各种价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了对实际汇率的影响。这样一来,分权化的经济格局使大国通过各种价格的作用使价格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根本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个是有关通货膨胀的。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根据蒙代尔的政策组合理论,主张实行“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组合来实现内外均衡。这就要求该国货币的升值幅度与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相配合。然而,其他国家的政府和私人部门却无法把握货币贬值的结果,不能对货币贬值幅度进行合理预期,也就难以选择适当的经济决策。另一个是关于实际产出与就业的。当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而名义工资变动表现为黏性的时候,一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增加国内产出与就业,同时实际汇率降低,本国货币贬值。其他国家的实际汇率则相应上升,货币升值,造成紧缩的压力,对产出与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国际间经济政策协调的目的就在于防止或尽量地减少这种“以邻为壑”情形的发生。

(2)从公共产品的角度论证。当世界上存在N个国家N种货币的时候,最多只能有N-1个国家能够实现国际收支的目标。形象地说,不可能所有国家都实现国际收支的顺差;至少有一个国家必须接受收支逆差的事实。在自由竞争的世界经济中,每一个国家都会自主的制定政策目标,但是至少有一个国家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将不断地调整经济政策以实现预期目标,其结果是政策失去连贯性,并导致实际利率与汇率的不断变动。针对自由竞争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最为完美的这种情况,库帕认为可以把实际汇率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可以对全球福利的提高有巨大贡献的“公共产品”。为了提供这种“公共产品”,各国必须进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经济学家承认,库帕所阐述的政策溢出效应是实际存在的。但是对于国际政策协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福利水平,政策协调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以及协调的效果却存在不同的看法。

二、国际政策协调的实践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在当时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大多数国家优先考虑内部均衡,除非在外部失衡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外部平衡。直到1973年世界上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后,面对浮动汇率制出现的种种问题,政策协调开始得到各国的重视。简单来说,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政策协调实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4~1979年。这一时期,各主要工业国面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高通货膨胀和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当时各国政府政策制定者均按照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要求实行需求管理,以维持实际经济变量和通货膨胀率的稳定。在这一时期,每年都举行经济首脑会议进行政策商讨。这就是更为灵活的、相机抉择的政策协调形式取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以规则为基础的政策协调形式。1978年的波恩首脑会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各国政府纷纷减税以维持总需求水平。由于工资黏性,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并且出现了经常账户的严重失衡。为了克服这种情形,经过几年的争论终于在1978年波恩首脑会议上达成协定:日本和前联邦德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美国采取消减石油进口的计划以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同时美国采取反通货膨胀措施。但该协议并未涉及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由于波恩会议的决定对各国政策制定者(尤其是美国和联邦德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在政策协调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的经济运行却并未实现协定的预期目标。

第二阶段,1980~1985年。这一时期,各国经济都出现了持续的高通货膨胀,如何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务。由于当时货币理论占优,各主要工业国政府都以这一理论为指导,为了抑制本国的通货膨胀,都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结果导致国内利率急剧上升、经济严重衰退。而工业国经济的衰退又进一步导致了世界经济的衰退。可以认为,这一时期,国与国之间基本上不存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合作行为。

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主要工业国的国际收支都出现了巨大不平衡:美国出现了巨额贸易赤字,而原联邦德国和日本则出现了巨额贸易盈余。而且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利率在不断缩小的同时美元却不断升值,这说明美元的升值实际上是一种投机泡沫。考虑到美元汇率不会持续维持,各国政策制定者同意进行政策合作,以逐步降低美元升值,避免美元汇率的硬着陆和引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政策合作采取的主要方式,仍然是1974~1979年那种通过经济首脑会议相协商的相机抉择形式。

1985年9月,五国(美、英、法、德、日)财长达成协议,采取联合干预措施使得各国货币有规律的对美元升值。到1986年1月,美元价值下降了20%左右。1987年在巴黎再次召开了七国首脑会议,根据当时汇率不稳定和美元汇率波动幅度过大等问题讨论了国际货币合作问题,提出共同干预货币市场的建议。通过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各国意识到宏观经济政策合作对促进经济增长,克服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性。1985年的五国财长会议就认识到,要达到某一政策目标,不仅需要本国国内政策的搭配,更须有其他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1986年东京首脑会议商定,七国集团财长每年至少会晤一次考察各国经济政策目标的相容性。他们还将监督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贸易和经常账户差额、汇率、货币供应增长政府预算在内的经济指标,作为各国制定政策目标的基础。1987年的卢浮宫协定,描绘了以汇率目标区为基础的汇率合作,制定了一些有关货币、财政政策的目标:美国消减政府赤字,原联邦德国减税,日本通过货币扩张来降低利率并扩大政府预算支出等。这被称之为“进入卢浮宫协议时代”。卢浮宫协议以后宏观经济政策合作的进程表明:政策合作一直向着协定所建议的方向迈进,但合作仍然是松散的。

本章小结

1.开放经济下,各国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性,通过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各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通过收入机制、利率机制、相对价格机制来影响其他国家。同时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不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国的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更为明显,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两国的政策对其他国家也会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在国际间进行政策的协调。

2.按照政策协调程度的不同,国际协调可以分为:信息管理、危机管理、避免共享目标冲突、合作确定中介目标、部分协调、全面协调。国际协调的形式可以分为相机性协调和规则性协调。不同的协调方式有着不同的成本和收益,各国将根据本国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协调方式。协调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践说明了协调理论在不断的完善,同时也说明国家间政策协调存在许多的障碍

思考题

1.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2.论述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3.简述托宾税的主要内容及其缺点。

4.简述库帕关于溢出效应表现论述。

5.简述国际政策协调的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