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与投资之间存在部分重叠,成为GDP报告经常需要加以修正的原因之一。显然,GDP增长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库存的增加。大量的无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永久的库存或只能削价处理。尽管GDP远非完美无缺,但它仍然是迄今为止衡量经济的一个最有效的指标,也是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正因为传统的GDP有一些固有的缺陷,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而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一、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

(一)GDP及其局限性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GDP的构成看,GDP=C+I+G+X-M。即GDP等于消费(consumpting)、投资(investment)、政府支出(government)和出口额(exports)之和减去进口额(imports)。

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国家收入体系以来,GDP统计方法就成为一个“革命性的”数据系统,因为它把整体美国经济看作是一家公司,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GDP就是国家这个大公司的收入和支出之和。美国的GDP由商务部下属的经济分析局发布。该报告的发布时间为上季度结束后第一个月的第三周或第四周(“先期报告”),一般在当季的第二(“初步报告”)和第三个月(“最新报告”)进行修正。

之所以需要对GDP数字进行无数次修正,是因为影响GDP的因素太多了。①消费不论在支出还是在投资方面都占最大比重,几乎为总额的2/3。消费与投资之间存在部分重叠,成为GDP报告经常需要加以修正的原因之一。②在其他地方制造,但在本国消费的商品会被从GDP中减掉。因为这些进口产品会减少对本土制造商品的需求,因此,进口额被从GDP中减掉。③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从制造业到高科技产业再到服务业的转变,GDP却没能跟上这些变化。结果是它不能全面反映已成为国内产出重要部分的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贡献。为此,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GDP在这方面的误差高达30%。④GDP公式中并不包括库存,但正是这个“库存”,成为GDP最大的杀手。先生产,后销售。生产之后,销售之前,就表现为库存,它已进入GDP的“产出”项。显然,GDP增长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库存的增加。但并不是所有的库存都会最终被市场消化掉,一旦出现库存无法消化的情况,GDP就会发出错误的信号。要使制造业的GDP更加可靠,就必须对企业的库存实行有效管理。这种做法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有很大的弊端。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特别是在目前的买方市场形势下,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经济中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据国家有关部门对1999年605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分析表明:供大于求的商品共437种,占72.23%。大量的无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永久的库存或只能削价处理。对于这些进入库存或削价处理的商品,在核算时已经计入了GDP,但它们的价值却无法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从而会造成GDP的虚假成分。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GDP不断修正的理由。

尽管GDP远非完美无缺,但它仍然是迄今为止衡量经济的一个最有效的指标,也是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生态国内产出(EDP)——绿色GDP

正因为传统的GDP有一些固有的缺陷,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而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这是造成人们单纯追求产值,相互攀比速度、不顾资源损耗及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尤其是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候,GDP无法反映出一国的真实财富。一些新的方法被提出来以便克服GDP固有的缺陷。理论界提出了很多关于修正GDP的想法,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算绿色GDP,另一类是核算福利GDP。

1993年,联合国统计机构出版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The 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and Economic Accounting,SEEA)中,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nvironment Domestic Products,EDP)的概念,即现在我们所称的绿色GDP。联合国建议通过设置卫星账号(及附属账号)对环境和经济账户进行综合,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的主要账户(核心账户)相联系。这是自然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的起步阶段,既考虑了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又沿袭了以往的核算方法,不至于作出规模太大的改动,否则,很多发展中国家无法承担建立复杂模型的基础工作。1995年,世界银行组织有关专家开始重新定义和衡量世界以及各国的财富,出版了《环境进展的监测》(World Bank,1995),正式提出了E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重新估算了国民财富的三种主要资本组成:产品资产、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源。1997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了真实国内储蓄(genuine domestic savings)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真实储蓄的特点在于更大范围的覆盖了自然资源,改善了数据和计算方法,并且显著增强了对人力资源的考虑。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研究自然资源的定价问题。1988年,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成立了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体系课题组,此后EDP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北京市社科“九五”规划项目“以E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研究”的最终成果《建立首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报告于近日公布,报告对北京市1997年的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进行了试算,并据此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调整。通过试算和调整,结论为:在扣除当年的环境、资源成本(其中环境退化成本应视为环境欠账)和环境、资源保护费之后,只剩下原值的72.03%。

当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制约EDP研究和应用的最大障碍是资源核算问题,即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量化并计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环境质量价值评估和环境污染损失经济评估都不能十分精确地确定其影响的货币量。但是,这并不影响EDP的评价作用,估算的数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一国或地区的国民财富进行评价并衡量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自然资源定价研究也会成为EDP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EDP的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

EDP=GDP-产品资本的折旧-自然资源的损耗-污染损失

EDP因为从GDP中扣除了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衡量一国财富的真实水平,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世界银行采用“绿色账簿”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损失,特别是自然资产的损失。用名义GDP减去自然损失,包括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等,结果发现,中国20多年经历了一个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的过程。自然资源损失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还比较低,但是在80年代迅速上升,达到了GDP比重的百分之二十几,数字非常惊人。中国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是以能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传统GDP飞速增长却未能反映发展所付出的高成本代价。改革开放之初,这一趋势达到峰值,从90年代开始能源消耗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到1998年基本与美国、日本的水平相当,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直接使然。在80年代末期,中科院就提出生态赤字问题,推出了EDP概念。很多学者及官员都认为,中国必须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这就是新的发展观,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EDP的准确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福利GDP

福利GDP的观点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思想基础之上的。庇古认为福利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福利指经济福利,广义的福利指社会福利,且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是对等的。因此福利GDP的学者认为:如果仅谈经济福利的话,现有GDP没有修正的必要,其之所以提出修正是为了让GDP既能反映一国经济福利,也能反映一国社会福利(经济福利+非经济福利)。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将福利GDP的计算公式定义为“福利GDP=现行GDP+外部影响因素”,这种外部影响因素又包括外部经济因素和外部不经济因素。例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就是外部不经济因素,应予以扣除。持福利GDP观点的学者认为福利GDP也可以看成是广义的EDP,因为他们认为前面论及的EDP扣除了不经济的环境污染等影响因素,但是没有考虑与此同时还存在未经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对非经济福利有益的外部经济因素,也就是说前面的EDP修正后没有纳入有益于GDP增值的部分。

最典型的可以引起GDP增长的外部经济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下经济活动。其最终产品的产出增加了社会的实际福利,但是由于它的隐蔽性,没有在SNA体系中得以反映。福利GDP的统计就力图核算出那些所谓的地下经济部门,即没有在政府注册而从事经济活动的单位的产出。二是闲暇活动的统计。闲暇是衡量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它的增加也表明了社会福利整体水平的提高。闲暇活动的核算具体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次数、活动场所(设施的利用)、活动支出、活动的同伴者、满足情况。这一核算指标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现行GDP,还是福利GDP都是一种流量核算,它们分别代表本期所产生的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因此,在设计外部影响项目时,无论是外部经济项目还是外部不经济项目,都应该从流量发生的角度来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