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机构盈利性分析

金融机构盈利性分析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采用盈利分解分析法对银行盈利性来源进行分析。利润持续下降一般反映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或经营环境不佳,但是利润增长过快也可能预示机构的风险在增加。净利息收入被称为利息收入中的净盈利。倘若比重较小且稳定,非利息收入对银行未来的盈亏影响不大;倘若这一比重较大,其潜在影响加大,监管机构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分析。美国监督机构在评判一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的盈利性时会观察它的营业费用比。

二、金融机构盈利性分析

金融监管机构在对银行的盈利性进行分析时往往采取以下两个步骤:

(一)银行盈利的绝对水平

衡量银行盈利性的指标主要是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

最常用的商业银行盈利性衡量指标是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Average Assets,简称ROA)资产收益率可以表示为:

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平均资产×100%

该指标反映的是银行管理资产的能力,它并不测量银行为实现这些利润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程度。美国的监管当局通过分析银行的核心收益,来了解其收益的真实质量。通常当资产收益率大于1%时,银行的收益评级是1级、2级;资产收益率在0~1%之间时,银行的评级为3级、4级;资产收益率为负数时,评级为5级。

资本收益率是用于衡量银行运用投资者投入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资本收益率可以表示为:

资本收益率=税后利润/平均资本×100%

通过与银行业平均资本收益率及社会平均资本收益率的对比,可以判断一家银行的盈利水平。但是,资本收益率这一指标没有考虑杠杆因素的作用。银行可以依赖提高资本的杠杆作用,也就是用它的资本基础去维持非常大的资产总额,提高资本收益率。例如,一家银行的资产是100万元,资产收益率是1%,每年净收入是1万元,它的资本是25万元,杠杆比率是4,资本收益率是4%(资产收益率1%×杠杆比率4)。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资本仍然是25万元,资产收益率仍然是1%,这家银行把资产扩大到250万元,杠杆比率提高到10,每年净收入提高到2.5万元,资本收益率可以提高到10%(资产收益率1%×杠杆比率10)。在25万元资本基础上,这家银行把资产增加到500万元,杠杆比率提高到20,资产收益率仍然是1%,资本收益率可以提高到20%。银行资本杠杆作用的放大对银行的管理人员来说蕴涵着巨大的风险,既可以通过它极大地提高银行的资本收益率,也可能因为把握不好,成倍地降低资本收益率,降低资本充足率,削弱资本基础,从而威胁银行的安全性。因此,为了准确评估银行的盈利能力,最好和资产收益率同时,结合资本杠杆比率对银行业绩加以更准确的评价。

img67

图6—2 资产收益率指标公式分解

分析银行盈利能力时,不仅要分析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的变动趋势,而且还要把银行盈利分解,找出盈利的主要来源和影响盈利的问题区域。可以采用盈利分解分析法对银行盈利性来源进行分析。

股本收益率(ROE)指标反映股本金投资的回报率,即

ROE=净收入/总股本

该指标受金融杠杆数量的影响较大。对股本收益进行分解,可以获得大量的银行收益信息,因此,该指标也被美国监管当局广泛运用。另外,其他衡量银行利润的指标还包括:管理费用与调整后的银行总收入之比、总行政管理费用占总资产的比率、净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率等。

但是,对这些指标应该谨慎分析,关键是评估其收益水平是否充足以及发展的趋势。利润持续下降一般反映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或经营环境不佳,但是利润增长过快也可能预示机构的风险在增加。权益回报率增加可能表示利润增加,也可能反映资本不足;反之,回报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利润下降,也可能是由于资本充足率上升所致。这方面的指标还应该反映收入与支出之比及收入结构,以判断一定的利润水平的可持续性。例如,是否过分依赖于波动性较大的某几项业务或有限的客户群等。

资本利润率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最常用的指标,也是最重要的指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资本金管理制度,资本金投入和形成的界限比较模糊。在一家银行内部,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资本投入更是渠道多样、界限不清。资本投入的渠道有拨付营运资金、抵减利润、成本列支、拨付实物等,而且对这些资本投入基本上没有实行统一的资本金核算。资本金核算与管理既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要求,也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要求,在一家商业银行内部实行这项制度还有利于正确评价其分支机构的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因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和逐步规范资本金管理制度,以资本利润率作为衡量其经营效益的主要依据,在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也应以资本利润率作为考核每一个利润中心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当前,在各分支行的资本金界限还未明确和资本金管理制度还未建立之前,对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内部分支行盈利性目标的考核可用资产利润率或净资产利润率作为替代指标。

(二)银行盈利的趋势分析

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经济环境与市场供求变化、银行的管理水平、利率与手续费政策、资产负债结构等。盈利能力评级,要考虑银行收益变化趋势。

分析盈利的趋势往往采取两种方式:营业净收益的增长及资产报酬率的轨迹。美国金融监管机构通常会分析某家银行过去五年之中每年的增长率以及这五年的年增长复率(或这五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美国监管机构在稽核过程中会对盈利的六个主要方面予以深入的剖析: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营业费用,新增贷款准备金,收入所得税及股息。

1.净利息收入。银行盈利中的利息部分是利息总收入与利息总费用之差值。在某种意义上,利息费用与非金融企业中的“商业成本(Cost Of Good Sold)”相似。净利息收入被称为利息收入中的净盈利。在数学上表示为总利息收入与总利息费用的差值。此外,监管机构还会分析净利差幅度(Net Interest Margin),净利差幅度等于净值收入与银行的盈利资产比。

对银行总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计算往往将其置于应税的基础上。对利息收入的分析往往因会计原则在对与放贷活动相关联的收费及成本上存在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而变得复杂化。根据FASB第91号文件,银行在对与放贷活动相关联的费用处理上有如下规定:

(1)贷款承办费(Loan Origination Fees)应在相应贷款的期限之外得到认可,以调整收益率。

(2)某些特定的贷款承办费则应在相应贷款的期限之外得到认可,以调低收益率。

(3)大多数贷款承诺收费(Loan Commitment Fees)均应递延。

2.非利息收入。美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表现为服务收费的形式,其中主要包括存款账户的服务收费,信托部门的收入,抵押贷款的服务收费,承诺收费及其特定形式的贷款服务费。此外还包括金融交易收入。

由于美国银行的损益报表对各类收入相对应的费用不做记载,金融监管机构无法直接地确定该银行与收费业务相关业务所产生的盈利(Profitability),为此往往采用间接的衡量比例,即用非利息收入与调整后的营业收入相比。倘若比重较小且稳定,非利息收入对银行未来的盈亏影响不大;倘若这一比重较大,其潜在影响加大,监管机构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分析。

3.营业费用(Overhead Expense)。美国监督机构在评判一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的盈利性时会观察它的营业费用比。营业费用等于一家银行的全部经营费用扣除利息费用及新增贷款亏损准备金。已取消赎回权类别的地产(Foreclosed)的注销极可能引起营业费用比率的大幅上升。

另外还有两个用于衡量营业费用的比率,其中一个是营业费用占调整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这一比率的大小主要取决这一银行的净利差幅度的大小及其他收入的盈利能力;另一个是营业费用与平均资产之比。如果营业费用过大,监管机构将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找出相关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涉及银行发放过高的工薪,向持股公司支付大额的管理费以及构建行址的办公楼费用。

4.贷款亏损和租赁亏损准备金。金融监管机构在评估一家银行的盈利质量时,仍然将银行的贷款亏损和租赁亏损准备金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通常监管机构必须确信银行的管理层至少每一季度对上述准备金予以复审。银行管理层为此必然保持适当的记录以支持自己的评估。

5.收入所得税。收入所得税是银行盈利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6.股息。保留盈余比率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本金。这一比率愈高显然使资本金比重也愈高,但这种情形不一定对银行有益。银行在确定保留盈余时必须分析其未来的潜在增长率。由于绝大多数银行的股本被市场投资者视为收入性而非增长性股票。若一家银行的派息率较低,往往会阻碍该银行向市场再度发售新股。当银行的外部设备资本金稀缺时,银行的保留盈余率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通常情况下,如果某家银行的业务增长较慢,盈利水平极高,资本金相对资产而言也较强的话,银行的派红比率即使较高,金融监管机构一般也会接受。反之银行只能实行较低的派红比率。对于一家资本金不足的银行,美国监管机构往往会强烈要求它停止派发现金股息,必要时甚至采取行政强制性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们介绍了在分析一家银行的盈利时将集中考核其盈利的水平、趋势以及主要的几个构成因素,但这些分析并未完成对银行盈利的全面性分析。为此,金融监管机构还会考虑银行盈利的质量,即这家银行是否维持较强的盈利表现。

在许多情况下,一家银行可以通过承受极大的风险来获取耀眼的盈利率及收入水平。正因为如此,当一家银行的资产报酬率突然增高时,金融监管机构就得留心这家银行是否承受了高风险。例如,银行是否发放了高收益、低质量的贷款。从短期来看,这些信用风险高的盈利资产可能会提高银行的盈利率,但这些资产一旦发生问题,银行的长期盈利将受到损害。除此之外,为了正确地反映盈利质量,银行有时应把那些未来支付利息不确定的不良资产置于非应计基础(Nonaccrual)之上,否则银行的盈利将被高估。

(三)盈利能力分析RAROC模型

如何分析一家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IBM公司的Peter Koo提出了RAROC模型(Peter Koo,2002)。因为在使用同某个“项目”(即银行的某笔“贷款”或其他资产)相关的风险贴水时,它能够比较实际地衡量盈利能力。RAROC主要具有以下功能:追踪银行从其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所获得的收益;确保银行从其风险调整后的资本赚到足够的利润;考虑预期损失和风险(即未预期到的损失)。

1.盈利能力的构成。从本质上说,核心盈利能力主要由3个模块构成:

(1)转移价格,即资金成本。转移价格是计算资金成本或价值的基础,必须同时反映银行产品的货币和偿还期。对于亚洲的大多数银行来说,转移价格方法是两种方法的结合,即基本利率(Basic Rate,适用于小于目标额的情况)和组合利率(Pool Rate,适用于超过目标额的情况)。不过,这种方法通常会产生一些问题:基本利率反映的是纯内部数字,因而可能难以准确反映竞争能力,甚至可能被操纵;两种利率所反映的都是静态的市场观点,因而可能会减少资产负债管理的机会;组合利率很不稳定,因而要监控每日的盈利能力可能更为困难;组合利率只有一个偿还期,因而要匹配和追踪所有客户产品范围可能更困难;由于难以理解基本利率的计算基准以及基本利率和组合利率之间的关系,因而分行经理不容易看到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对资产负债管理造成的影响。

转移价格通常有3种计算方法,即基于市场的资金边际成本、资金的加权平均成本,以及资金的加权平均计划成本。目前,银行一般都采用基于市场的资金边际成本方法,所使用的利率通常会参考银行间市场或货币市场的利率,因为它往往能够更精确地描绘成本和盈利能力。

根据银行的需求,更实用的计算方法所具备的关键特征应该包括:有效地反映资金的真实成本,包括机会成本;能够衡量和追踪客户账户以及负债产品的盈利能力;将客户的盈利能力(以及会计主管或品牌经理的业绩)与财务盈利能力相区分。

(2)预期损失或准备金,即基于预期损失和分摊准备金所确定的风险贴水。风险调整后的盈利能力模型需要采用有效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来确定用于预期损失或准备金的风险贴水。一般来说,风险评级(如商业或企业客户的内部评级)能够产生等级级别(如1~10、1~14或更细的等级值),这个值通过统计模型进行关联和校准后可以得出两个关键结果:一是客户模型:估计的拖欠贷款频率(EDF)或其他拖欠贷款的衡量指标。二是交易模型:由于信贷违约造成损失的频率(LGD),考虑账户交易的回收率。在实现了一种有效的风险评级功能之后,银行还可以考虑其他的风险管理功能。

(3)转移运营成本,即业务和支持单元各自的直接和间接运营成本。转移运营成本方法关注银行如何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摊到各个账户。最终,从业务单元、分行到总行的成本都将分摊到业务单元和各个客户身上。分摊方法(针对运营成本)可以考虑多种技术,不过,较高的精确度往往会带来较高的复杂度。这就需要银行在精度和复杂度之间进行权衡,以选择合适的成本分摊方法,具体包括:不分摊(仍作为业务单元或者“组”的成本开销);与直接成本成比例的分摊方法;基于代理制的分摊方法(即与所使用资本成正比);基于详细成本的分摊方法(即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分摊方法);基于业务活动的分摊方法(即自下而上的分摊方法);和基于供应链的行业不同,在通常情况下,银行会采用基于详细成本的(即分行成本、直接经营单元以及总行成本、可归于总行的成本等)、基于代理制的(即可归于总行的成本)或者与直接成本成比例的分摊方法(即总行可分配的成本,不能分摊给其他任何个人或单元)。

由此可见,盈利能力的内涵已经超出了风险管理、定价和管理会计的范畴。其根本目的在于尽量精确地理解和每个客户关系相关的经济效果,包括价值增加、资本使用、收入流及成本投入等。从经验来看,银行在实现有效的盈利能力度量和分析后,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效益:资本和管理的优先级排序以及投资策略的制定;杠杆的清晰化和最优化以提高银行的收益;定价与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资产质量管理;资产组合;更多地基于事实来理解客户动向。

2.RAROC模型在中国的运用。RAROC模型在中国的实施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外部因素。如经济因素和竞争因素。目前,中国的银行业绩衡量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分行的盈利能力,这种理念会在新兴的银行业环境中造成一些问题。然而,由于竞争实力的增强,可以预见中国将会出现一些新兴的外部经济趋势,具体包括:①资本变得更加稀缺和昂贵,需要得到有效的分配。基于业务单元来衡量资本收益。②对于高质量的、可带来利润的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基于客户和细分市场来衡量利润。③基于产品的特性,在零售和批发市场展开竞争。基于产品来衡量利润。④分行作为分销渠道的重要性逐步降低,而电子分销体系的重要性日渐增强。衡量所有分销和销售渠道的利润。重新定义分行的角色,并相应改变业绩衡量指标。

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的盈利能力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分支机构的盈利能力,而是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客户、产品、渠道、行业、风险范围和业务单元等,这就需要更有效的盈利能力分析和度量功能。

二是内部因素。如组织因素和流程功能定位。具体包括:①组织:消除从总行到分行的组织障碍需要有效的衡量方法和指标,这就要求银行明确总行在业绩中所扮演的角色,即总行零售业务和分行零售业务单元之间的差别。此外,它还要求管理层从资金上支持,并亲自参与整个变革过程,因为这将会对整个企业产生影响。②自上而下的业绩度量:总行和分行各级业务单元的领导要在度量方法和指标上取得一致。盈利能力的度量将不仅局限于分行和总行层次,还要扩展到客户、产品、渠道和风险范畴等。③自下而上的分摊方案:要自下而上达成一致的成本分摊方案,并确定清晰、明了、透明、一致的转移价格框架。

三是实际操作,即有效地合并质量信息来衡量盈利能力。当所有组织方面的变革和分摊方案都确定后,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推动方法,以合并盈利能力度量所需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要从银行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中获取,还要从那些适用分摊规则的外部资源处收集。

尽管盈利能力管理方案的成功实施需要银行有效地应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必须在实施前就得到彻底解决。事实上,银行业已经欣然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项任务很复杂,需要采用实用的阶段性方法。盈利能力和业绩管理计划应采用反复摸索的方式,这不仅反映了这种计划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及银行的战略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