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访谈结果的分析

访谈结果的分析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2~4月,我们主要对与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金融IT公司的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相关的人员如前台操作人员、业务营销人员、技术决策与中高级管理人员、具体开发人员,以及项目外包和金融软件公司的技术中层管理者等展开了问卷调研,每类问卷回收有效问卷约13份。深入了解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概念的主要是Nasdaq上市公司和即将上市的金融IT公司,这些公司的电子金融创新理念为员工所认同。

第四章 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章实证分析的资料是建立在调研资料的基础上的。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我们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需要我们运用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找到相应的原因,同时得出有益的启示。

第一节 调研目的、内容、对象

对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展开调研,是我们研究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的重要研究方法,根据调研目的,我们设计了调研对象和调研内容。调研对象的选择存在一定难度,如果对象选择错了,调研结果将毫无意义。对象选择对了,还需要适当的调研内容设计。我们针对不同调研对象,设计了丰富的调研内容,以便获得有用信息。

一、调研目的

(1)了解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现状,及部分技术、业务、管理等细节。细节的调研提供了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的重要分析和论证资料。

(2)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资金、人力资源、标准、法规、技术能力、战略等方面。

(3)了解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不足和主要原因之所在。

二、调研对象和内容

调研对象和内容是根据调研目标设计的。如果调研对象错误,则分析结果必然是错误的和有害的;如果调研内容不够丰富,或者有所偏差,则调研分析难以得出有用的结论,或者得出的结论是偏差的、有害的。

(一)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主要为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IT公司的相关人员。

金融机构或者金融IT公司包括四大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媒体,既包括银行总行、证券公司总公司、保险公司总公司、基金公司总公司、期货公司总公司等,也包括相应的分行、支行或分公司。

金融机构与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相关的人员包括具体技术开发人员、前台操作员、业务推销人员、技术决策和中级管理人员、项目外包技术管理人员。

具体操作时,我们找到了总行或总公司的科技部门领导一层,以便于获得更加全面和权威的信息。

(二)调研问卷中针对不同调研对象的主要调研内容

我们的问卷调研对象分为具体技术开发人员、前台操作人员、业务推销人员、技术决策与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项目外包技术管理人员、金融IT公司技术中层管理者等。不同的人员从所在的视角得出了目前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现状的一些结论,然后对这些结论进行归纳分析,可以得出针对全行业的有益结论。

1.具体技术开发人员

调研内容有:对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发挥的程度、技术人员的灵感素质、积极性调动的条件、软件开发中最不满意的因素、我国金融软件的不足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研。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从微观方面去研究自主创新中技术开发人员积极性调动的现状、主要问题和制度改革努力的方向。

2.前台操作人员

调研内容有:电子金融软件的使用效果、功能改进、故障、操作难易等。一个优秀的软件操作界面不能太复杂,同时,软件功能上要能满足业务的需要,故障发生率低。

影响软件使用效果的因素是可以供软件开发参考的,与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相关。

3.业务推销人员

调研的主要内容有:业务员是否有积极性提出修改意见、业务需求能否被新版软件满足、软件对业务拓展的适应性等方面。其中,软件的可拓展性是电子金融软件的重要特征,SOA面向服务的结构理念就是要快速解决功能的可拓展性问题的,而业务需求能否被现有软件满足则是考察软件的功能是否完备的。

从业务员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软件应该是满足业务现在和将来的需要的,应该是修改方便的。同时,从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体系的角度来看,业务员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影响软件质量的好坏。

4.技术决策与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

调研内容有:资金是否宽裕、理想中的项目水平与实际项目水平是否有差距、战略伙伴、立项时考虑的因素、金融IT人才的稀缺性、金融IT人才的获得方法、技术支持渠道、电子金融开发的动力等问题。

理想中的项目水平与实际项目水平的差距既可能反映现有软件状况不好,有待改进,也可能反映了软件开发中高级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或者高级人才心有余而力不足等情形。战略伙伴通常影响电子金融开发的质量,是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人才是否稀缺性、如何解决高级人才稀缺性的问题,则是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中的人才问题。

技术支持渠道反映了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中遇到技术问题时的求助渠道,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技术支持渠道丰富,则必然会加速创新活动。

电子金融开发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5.项目外包技术管理人员

调研内容有:技术开发的外包模式、软件项目的管理方法、技术人员的主要技术活动、对国内外同行同类软件是否了解、对IT外包风险的管理、对金融IT行业发展的建议、项目承包的实际确定权、对项目外包的整体评价、影响项目完成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先后排序。

项目外包是将来金融IT技术的发展趋势,因为大量中小金融机构无法支付自己开发软件的成本,而只能使用大众化的标准产品,或者委托专业金融IT公司开发软件。那么,我国到底是否具备项目外包的环境,外包方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如何,金融机构外包风险如何管理,这些问题是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中的重要问题,涉及自主创新的机制问题。

6.金融IT公司的技术中层管理者

调研内容有:电子金融创新的频率、公司利润率、技术员工比率、员工规模、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资金的难易程度、增资扩股的可行性、技术标准的作用、获得知识的难易程度、机构合作的难易程度、企业文化对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支持程度、骨干人才受激励的水平、人才流失的原因、领导者管理风格、是否拥有战略规划与决心、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影响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因素、是否了解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这里对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众多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

7.对自主创新的了解

对自主创新的了解包括三个问题:是否了解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概念、我国是否存在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意义。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反映了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观念是否为相关人员所接受,以及相关的意义。

(三)访谈的主要内容

(1)产权激励问题。目前,只有金融IT公司对核心人员有股票期权激励,而金融机构基本上没有。

(2)金融监管机构等部门提供给电子金融行业的优惠政策。

(3)电子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励、人才结构、流动性等问题。

(4)行业资源流动性的大小对创新是否有影响,行业资源如人才、资金、理念等。

(5)企业文化与电子金融创新的关系。

(6)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如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

(7)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与竞争对策。

(8)企业发展战略。

(9)主要产品线。

(10)电子金融开发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11)电子金融的发展规划与外包策略。

第二节 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

我们对问卷调研进行定量分析,对访谈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并根据访谈、调研资料总结了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现状。最后,对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的大小进行中外对比排序,并就差距的原因、后果与重视人力资本的经济学要义展开了论述。

一、问卷调研分析

2008年2~4月,我们主要对与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金融IT公司的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相关的人员如前台操作人员、业务营销人员、技术决策与中高级管理人员、具体开发人员,以及项目外包和金融软件公司的技术中层管理者等展开了问卷调研,每类问卷回收有效问卷约13份。调研对象主要分布于北京市,对浙江、青岛等地区的银行或金融IT公司也进行了调研。

通过定量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用结论。

(一)各类人员对电子金融自主创新认识的分析

(1)对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概念的了解,19%的人不了解,53%的人有一点了解,14%的人了解,14%的人深入了解。总体上来说,随着自主创新概念宣传的深入,大多数人对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有一点了解。深入了解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概念的主要是Nasdaq上市公司和即将上市的金融IT公司,这些公司的电子金融创新理念为员工所认同。了解金融自主创新概念的单位的电子金融就做得比有一点了解的好,而最差的就是不了解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概念。这样的单位是惰性非常大的单位,激励严重不足,优秀科技人员大量流失。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理念会让我们在制度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反思目前制度中的缺陷,献计献策,释放人们的创造性。

(2)对于我国是否存在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问题,68%的人认识局部范围存在,22%的人认为存在低层次的电子金融自主创新,10%的人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与国外竞争的实力,没有人认为我国不存在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主要是低层次的、局部范围的,虽然少数金融机构具备与国外竞争的实力,但整体上来说我国电子金融创新还属于应用软件产品级别的,而不是电子金融技术体系的自主创新,还是处于跟随电子金融发展的被动地位,没有主动权。

(3)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意义,50%的人认为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是金融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需要组织与流程再造。20%的人认为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30%的人认为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受到了金融制度、管理水平的制约,需要继续深化改革。这说明,对电子金融创新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图4-1 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意义认识的情况

(二)前台操作人员调研结果的分析

(1)功能完善程度。3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有较大改善,67%的人选择了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发生质的飞跃的金融机构都是业界信息化的“领头羊” 。

(2)在非人为因素的软件故障中,74%的人选择了故障发生率低,比它低的和比它高的各占13%。发生率很低的单位是系统创新不活跃、系统完善、系统运行多年不变的单位。

(3)在人为因素导致的系统故障中,37%的人选择了人为因素较可能导致故障,37%的人选择偶尔导致系统故障,还各有13%的人选择不可能导致系统故障和很可能导致系统故障。这反映出系统的健壮性还不是很好,操作因素可以导致系统故障。

(4)软件故障后果严重的占50%,后果一般和后果较小的各占25%。这反映出我们的系统安全还存在较大隐患,操作风险较大。

图4-2 人为因素导致系统故障的情况

(5)62%的人选择操作容易学会,38%的人选择操作不容易学会,但可以获得帮助。这是我们软件界面的较大进步。易学易用是一个优秀应用软件的基本特征。

(6)33%的人选择软件有漏洞,但有内部操作制度弥补。34%的人选择不知道软件是否有漏洞。22%的人选择不知道是否有漏洞,一经发现立即弥补。11%的人选择没有漏洞。这说明我们的软件安全漏洞方面存在较多隐患。

(7)软件使用效果,50%的人选择受到流程的制约,25%的人选择软件使用没有问题,25%的人选择其他因素。而操作人员不熟练、操作复杂等因素选项没有人选。这说明,软件与业务流程的冲突影响了使用效果,而且在金融机构中这种冲突还比较普遍。

(三)业务营销人员感知的电子金融自主创新

(1)软件功能的完善程度,56%的人认为软件功能完善,44%的人认为软件功能调整速度较慢,但在顾客心理承受范围之内。软件功能调整速度慢,原因是技术组织对需求反应慢,或者软件本身难以修改。软件功能较完善通常是电子金融领先的金融机构的状况。需求的清晰性是制约软件开发的重要因素,电子金融做得不太好的单位,除了激励方面的原因外,对需求的理解和把握不足是重要原因。电子金融创新各个单位的水平是不一样的,约有一半的金融机构做得不够好。

(2)业务需求能否被新版软件满足,50%的能满足,50%的不能满足。这说明我国电子金融整体形势上不容乐观。业务需求不能被新版软件满足的单位,是技术水平、创新意识、激励、人才流失都比较差的单位,但这样的单位并没有压力去改变这样的状况。这就是体制僵化导致的后果。业务需求不能被满足,那么金融机构也难以就金融营销、管理方面提升自身竞争力。

(四)项目外包方面的分析

(1)技术开发模式。42%的人选择绝大部分自己开发。对于IT公司和电子支付公司来说,软件都是自己开发的,但是可以与合作单位进行合作,如与IBM合作。29%的人选择核心软件自主开发。大型金融机构都选择核心软件自己开发。29%的人选择绝大部分外包开发。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规模小,软件绝大部分外包。银行充当外包管理者的角色。本调研没有包括农村信用社,它们更是无法自主开发,因为规模太小。

(2)合作伙伴的选取。33%的机构主动去寻找能力卓越的承包方,67%的机构会采取招标形式,从投标人中挑选。由于信息不对称,发标的消息很多情况下未必为大多数人知晓,这种情况下,往往只有少数人来应标,而真正的行业精英并没有投标。所以,招标也要主动宣传,效果才好。

(3)技术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对于整个行业来说,25%的人在做业务需求采集和分析,25%进行日常的技术管理活动,15%的人对系统故障进行诊断,10%的人进行战略研究和规划,5%的人监督在建项目,5%的人组织外包方进行系统升级,5%的人接受技术培训。从这些数据看出,90%的时间在做系统的运营管理,10%的时间做一些战略研究,基本上全部局限于产品开发和战略,很少关注技术和标准。由于商业化动机,金融机构基本上不关注更高级别的技术和标准等研发问题。通常,技术和标准是有一定规模和经验的大公司,它们作为行业领头的大公司,必须考虑技术。因为技术可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提高软件模块的重用率和软件的迁移能力。自然而然也要考虑标准,标准既可实现自身利益,也可降低相互沟通的成本。在美国,对技术和标准的追求是企业符合自身利益的、主动追求的目标,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与我国的情况不同。我国的金融IT公司由于规模过小,对技术和标准的追求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与我国大多金融IT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目标矛盾。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电子金融市场不够大,不够成熟,公司规模不够大,行为不够成熟。要改变这种结局,只能培育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壮大企业。

(4)对国内外同类软件的了解。57%的人了解国内同行软件,也了解国外同行软件。这说明了我们改革开放起到了开阔眼界的作用。实际上,我国电子金融创新的起步就是到国外去看,属于追赶型。

图4-3 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

(5)对于IT外包风险,目前没有法律方面的规定,行业发展还没有成熟的经验。整体上来看,58%的人选择核心系统自己开发,14%的人选择多家合作伙伴,14%的人选择成立合资公司,14%的人选择其他方法。在目前我国信用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自己开发核心软件是防范风险的最彻底方法。对于中小金融机构,不得不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和选择多家合作伙伴等方法来防范外包风险。我国外包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的主要原因就是信用机制不健全。有必要通过《软件外包法》来规范相关企业的行为,以便为市场发展创造一个诚信的环境。

(6)对于金融IT发展的想法。37%的人认为要大力发展外包市场,27%的人认为金融IT的发展要提高金融行业为产业服务的能力,18%的人建议完善产业链条,如战略咨询,9%的人号召监管机构对战略规划的指导,9%的人号召税收优惠。这说明,税收优惠是一个刺激IT发展的基础设施,而非关键设施。关键设施主要集中于市场建设方面,外包市场、完善产业链条。

图4-4 金融IT发展的思路情况

(7)项目外包方的确定,78%是由技术方决定的,22%是由业务方决定的。这是因为金融信息化基本上还是由科技部门主导的,停留在工具主导阶段。由于工具大家不会用,决定权在会用工具的人手里。一旦大家都会用了,工具掌握在业务人员的手里,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现在软件的发展越来越向业务人员直接使用软件构建服务流程的方向发展,要把人们从对工具使用陌生的状况下解放出来。

(8)对于项目外包是否讲信誉的评价。42%的人认为应该考察承包方,以杜绝没有承包能力的承包方,29%的人认为承包方讲信誉,29%的人认为承包方的态度在承包前后有变化。总之,77%的高比例反映了外包市场的信用不够好。

(9)承包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先后关系。排在第一位的影响因素是承包方的前期技术储备,排在第二位的影响因素是项目相对难度、报价和工期,排在第三位的影响因素是项目监理、测试,排在第四位的是行业平均水平,排在第五位的是双方合作前景。也就是说,从承包方的技术储备反映出来的技术能力是承包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实际上,现在招标时,发标方往往要先看承标方的类似软件,包括资质。其他因素都是外在因素,也是次要因素。

(五)技术决策与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

(1)战略伙伴的选择。50%的人已经找到战略合作伙伴,50%的人还没有找到战略合作伙伴,没有人认为不需要寻找战略伙伴。这说明,在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下,战略合作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普遍思路。不过,目前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并不好找。

(2)软件开发战略伙伴的选择。28%的人选SAP、微软等大公司。29%的人选择Oracle、Informix等数据库公司。29%的人选择与本单位关系密切的公司。14%的人选择国内较大的软件公司。这说明一方面我们对国外的实力比较相信;另一方面,我们对国内大软件公司的实力和合作信用不太相信,我们宁愿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公司。

(3)项目预算的准确性。40%的人项目预算开始时不准确,逐渐准确。40%的人项目预算一直在弹性变化。20%的人项目预算一直准确。预算不准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单位是不同的。有的单位对预算不再追加资金,因为预算要经过党委会等同意,相当麻烦。一般来说,做预算时都要往高做,这样如果钱用不完,就说是节约下来的。由于预算资金宽松,对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来说,预算奖金不是问题。

(4)电子金融立项时考虑的因素。21%的人考虑与国外同行的差距,17%的人考虑与国内同行的差距,17%的人考虑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需要,17%的人考虑领导是否重视,11%的人考虑力图满足客户的需要,11%的人考虑资金是否充裕,6%的人考虑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可以看出,直接考虑满足客户需求和提高管理水平,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人数比例是33%,38%的人出于缩短与国内外同行的差距,17%的人考虑领导是否重视。追随国内外技术是我国目前电子金融创新最主要的特征。

图4-5 电子金融立项考虑的因素

(5)电子金融人才的稀缺性。60%的人认为人才稀缺,但是可以通过培训解决。20%的人认为人才稀缺,很难获得。20%的人认为人才稀缺,但可以通过高薪挖到。没有人认为人才不稀缺。对于人才稀缺性的看法差异较大,一般认为普通人可以通过培训,特别是在岗位上的自学来解决。而高端人才则很难获得,就是懂金融、计算机、管理的人才,往往需要相应岗位上的锻炼,而且还得自己有相应的潜质,技术水平高,抽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也要强。高端人才必须懂得相应的业务,专业强,这意味着适应的面就窄了。电子保险的高端人才,未必就是电子证券的高端人才。说可以高薪挖到人才的是国内金融IT最前沿的金融机构,由于待遇好,机构市场地位高,确实可以高薪挖到人才。而对于那些名气不大、工资待遇不高的金融机构来说,则无法挖到相应人才,因为既没有高薪,也没有好的待遇,所以说很难获得金融IT人才。

(6)本单位的IT人才政策。40%的人认为单位没有制定过IT人才政策,60%的人认为本单位金融IT人才政策效果好。我国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激励是很小的,主要利用行业高薪来吸引金融IT人才。这对于普通人才有吸引力,但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是不够的。我们发现,即使金融IT做得好的金融机构,也没有金融IT人才开发与使用政策。因为银行领导不愿意因为科技人员的高工资而触怒业务人员。这种思想普遍植根于我国金融机构,把计算机当做工具,工具人员的工资不能超过业务人员,所以不给激励政策,以免激励造成新的金融风险。实际上,影响金融IT未来发展的往往只是少数核心人才,这些人才不满意,即使大多数人感觉金融IT人才政策效果好,也难以充分发挥电子金融发展的潜力。

图4-6 电子金融IT人才的稀缺性

(7)电子金融人才的获得方法。37%的手段是单位培训,自己生产人才,这是主要手段。25%的手段是单位从高校不定期招聘。40%的手段是挽留和激励。而用高薪挖人才和委托猎头这种国外常用的方法在我国很少有单位使用,而这是国外解决高端人才缺乏的主要方法。这说明,在我国还缺少对高端人才的认定和管理方法。有些单位每年定期从高校招收应届毕业生,之后加以培训。在这些应届毕业生中,总有一部分人辞职,比例约为10%。但主体队伍基本稳定,许多中层干部都是能力比较强的,能够担负起IT建设的重担。

图4-7 电子金融人才的获得方法

(8)技术支持渠道是电子金融创新的重要方面。60%的情况是购买国外IT公司的,20%的情况是本单位高手,20%的情况是计算机或金融教授。之所以用那么大的比例去购买国外IT公司的服务,一方面是外国的技术水平确定不错;另一方面也是单位内部技术员之间矛盾的外化。在竞争方面存在矛盾的条件下,我国技术人员之间是不太愿意互相交流和相互请教的。技术人员可能明明知道故障的解决方法,也不主动去说,需要领导请他说。而领导又不愿意去请,大不了花钱去请外国公司

(9)电子金融开发的压力因素。50%的动力是生存竞争,33%的动力是管理改善,17%的动力是全能银行变革,没有动力是成本节约。这是我国电子金融与国外的重要差别,国外金融机构大多是上市公司,节约成本意味着利润增加,利润增加意味着股价上扬,股价上扬意味着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的价值上升。我国金融业是垄断的,很少出现少数金融机构亏损的现象。但在生存有保障的基础上,又为了发展而展开竞争。管理改善是我国落后金融业提升自身能力的主要方式,一直是金融改革的着眼点。而全能银行变革是2007年以来的电子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

图4-8 电子金融开发的压力因素

(六)具体开发技术人员

(1)现在的金融软件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50%的人认为我国的金融软件存在创新,但大多是抄袭。33%的人认为好的软件需要大量创新。17%的人认为我国电子金融软件不存在创新。有的单位是盗用别人的源代码再修改的,或者利用反求工程从功能菜单反推出源代码。我国金融产品同质化,软件也同质化。

(2)技术人员发挥自身潜能的条件。31%的人要求看得见的报酬和职业前景,31%的人希望职业环境自由,不死板。这是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创造性劳动一般需要自由的环境。压制会限制创造性思维,限制创造性。15%的人看重意见能被领导采纳,15%的人要求家庭不要牵扯太多精力,8%的人要求领导情感上的关怀。单位领导要调动技术员工的潜能,需要增加工资,设计职业前景,同时要帮助部分员工解决家庭问题。

图4-9 发挥技术人员潜能的条件

图4-10 技术人员开发软件不满意的因素

(3)技术人员对开发软件工作中不满意的因素。33%的人认为是没有办法考核创造性工作量,33%的人认为协作不畅通,17%的人认为没有合适的技术支持伙伴,17%的人认为考勤死板。而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其他人抢功劳,则没有选择。说明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不存在。不满意的因素与体制和技术现状有关,由于考核机制不完善,没有办法去考核创造性工作量,对方不协作也进入不了考核范围。同时,没有形成技术高手到普通技术员工的梯队,没有形成待遇与技术水平、工作量、功劳挂钩的有效机制。总之,对技术人员的管理没有精细化,人的创造性难以发挥到更大的程度。由于软件编程需要灵感,受主观情结和状态的影响较大,国外IT公司更注重一段时间内对研究结果的考核与评比。国外组织创造性工作更多的是面向任务,比如说SAP中国研究院就对员工考勤比较宽松,每天只要工作足够时间即可,不需要按点上班按点下班。每半年组织一次全院的评比,凡是工作没有重大进展的,可能面临辞退的风险。

(4)我国金融软件开发与国外相比的最大不足之处。40%的人认为是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安全技术国外优势明显。30%的人认为是金融体制原因导致的理念落后。20%的人认为我国电子金融软件不比外国差。10%的人认为我国电子金融开发体制存在问题。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任重道远,因为我国金融软件比国外落后主要是金融制度基础设施、软件技术基础设施造成的,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改变的。认为我国电子金融不比国外差,主要依据是我国个人网上银行、企业网上银行所提供的功能在世界上获了许多大奖。电子金融作为技术、业务、管理、制度的四维一体,整体上比国外还是落后许多的,只是在局部业务这个层次上我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图4-11 我国金融软件开发与国外的比较

(七)金融软件公司的技术中层管理者

通过对几家金融IT公司的技术中层管理者进行访谈,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电子金融创新的频率主要由计划决定,一年至少一次。

(2)公司年利润率基本上都在35%以上。

(3)技术员工的比率在30%以上,有的在35%以上。

(4)公司员工规模一般在200人左右。

(5)不同公司的净利润相差较大,有的公司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有的公司只是大体收支平衡,还有利用风险投资来承担开拓业务的成本的。

(6)竞争激烈,甚至导致全行业亏损。不过,这两年由于税收优惠和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利润急剧上升。

(7)资金获得的程度。对于行业领先性的公司来说,通过努力可以获得资金。总体上来说,资金的获得并不是很容易,需要先拿自己的资金在市场上历练,雏形渐现时,风险投资才会跟进。

(8)对于高科技公司,大多数由于在国内难以上市,都想到国外上市。

(9)没有统一金融机构之间的互通标准制约了电子金融创新,因为软件开发与硬件配置会穷于应付不同的标准。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内部标准的过程中,标准则是推动金融信息化的重要动力。对于出口保险,由于国内只有一家在做,自己定的标准就是行业标准,这种情况下,标准不是自主创新的制约,而是推动力量。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通过技术标准化带动业务标准化,从而推动整个信息化的进程。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由于公司内部标准与其他公司标准不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与其他公司的信息沟通。各公司在公司内部采取的策略是技术先行,内部标准先行。所谓内部标准,有时是无意中形成的。开发金融软件,如果开发之前没有标准意识,开发之后也会形成许多实际的标准。

(10)机构合作的难易程度。对于技术供需双方的合作,遇到矛盾不易协调;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互补性的合作,容易开展。

(11)与国内、国外合作,哪个更容易开展?有的人说国内容易合作,有的人说国外容易合作。这要看合作伙伴是谁以及合作内容是什么。对于海归派,在国外已经建立了合作通道,对国外熟悉,对国内却不够熟悉。其国外合作通常容易开展,而国内合作却困难重重。相反,本土创业的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在国内有一定根基,而对国外情况却不熟,以前也从未与国外建立过合作关系。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更倾向于国内合作。

(12)都认为开发风险中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通常是可以控制的。政策性风险主要通过与监管机构、其他政府机关保持密切联系,不违背现行政策。而市场风险指项目的失败,如某公司在国内推出的家庭理财软件就失败了。国外每个家庭都要缴税,所以理财软件需求巨大。国内家庭一般不缴税,个人工资税等已经由单位代缴代扣了。而财务风险,主要指项目失败时的投入能否影响公司的持续运作。公司一般投入时,都会考虑到项目失败的情况,不会孤注一掷。

(13)对于不断开拓的金融IT公司来说,其公司文化整体上支持创新。

(14)企业骨干人员的激励水平。对于已经在国外上市的企业来说,对骨干人员采用了薪酬、期权等激励形式,力度较大。而对于正准备国外上市的另一家公司来说,其相对激励水平则一般。因为在该企业没有上市的情况下,股票期权难以带来更高的收益。

(15)领导者的风格多属于进取型,有进取心,有能力带动公司不断进取,也有进行电子金融开发的战略与决心。没有上市的公司,规模、经验等方面还不足,领导带领员工前进的道路上可能会有波折。而已经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手持巨额资金,不断扩张,用的是最好的人才,基本上没有波折。

(16)认为影响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分割,不规范,以及产品同质竞争。

二、问卷调研分析的结论

通过问卷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基本上还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但是电子金融创新是有的。我国电子金融创新主要局限在产品级别,而没有在技术、标准级别有重大突破。对于自主创新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电子金融产业级别的技术突破,为此需要对基础研究大量投入。我国金融机构对于技术研究投入甚少,电子金融技术与标准的创新能力较弱。最近五年来,金融监管机构出面,在推动金融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需要不断进取,以求实效。我国不少金融标准是在将国外的标准适用到国内,同时制定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含量低的标准。对于标准的研制,也要加大研发投入,不能局限于应用级的软件产品。应用级的软件产品是产业链的末端。

(2)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主要阻力不是人才培养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主要问题有:①自主创新所需要的大量基础性投入,不可能由企业来承担,企业不愿意承担这种公益性的支出。必须由国家通过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形式来资助研究进展。②短期内,我国整体上还不具备赶超国外电子金融的能力。我国缺少电子金融高端人才,更缺少具有研究能力的高端人才。现在所要做的基础工作是在几年之内,勾勒出研究框架,培养研究人才队伍,确定研究项目,进而形成全国性的研究合力。我国不是没有电子金融高端人才,而是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也不够高,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③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Linux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国产数据库软件还需要加快市场化进程,安全软件方面除了杀毒软件、防火墙产品,还要扩展和深化。由于我们缺少自己的系统软件,软件设计要从国外获得资料,自主创新就是末端创新,产品就难以与国外竞争。④金融体制落后,比如:证券业还没有实现国际交易一体化,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还不强,国家控股银行的微观层次创新动力不足。

(3)要大力发展外包市场,信用建设要有突破。由于社会对不讲信用行为缺乏约束力,金融机构软件外包市场规模的扩大就受到制约。由于金融机构对电子金融人才的激励不强,真正的人才留在大型金融机构的不会太多。高端人才总是期待高收入以及好的事业前景,金融机构无法容纳大量的创新型高级人才,只有高科技金融IT企业机制灵活,可以容纳得住高端人才。国外的电子金融软件主要是由金融IT公司做的。金融机构的主业是金融业务,而不是软件开发。外包市场的发育和成熟是一个过程,难以一蹴而就。

(4)企业家对电子金融创新影响明显。企业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身边的人,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事业心,让人们看到事业成功的希望。凡是电子金融做得好的,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IT公司,都受企业家精神的影响。这里的企业家指企业的领军人物。对于金融IT公司来说,一般指CEO;对于银行来说,一般指行长;对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来说,一般指总经理;对于第三方支付等公司来说,一般指CEO。我国的私营企业家,从总经理位置上退下来当了董事长。即使是董事长,也要对企业经营有着很好的控制力。这时,董事长也可以是企业家。另外,企业家精神并一定需要是企业家的精神,一般的中层干部,如果有着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和魄力,其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

(5)金融机构科技人员的管理是一个难题,人才不断流失。既有那些没有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心比天高的应届毕业生,也有那些才华横溢的人才。对于创造性工作无法考核,是人才的价值得不到充分承认的根本原因,协作不畅通、没有合适的技术支持伙伴、考勤死板都是使技术人员感到不满意的原因。

(6)我们电子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是生存竞争,以及管理改善和全能银行改革。创新来自于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的压力,微观创新主体并没有创新的自觉性。由于激励机制方面不够成熟和完善,只能做追随型而不能做领跑型创新。落实创新的自然人主要在压力之下进行创新,而那种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实现自我价值型的创新特别少,自然人的积极没有被调动起来。国外IT业发展的经验和现实表明,领军人物都是自然人。对于自然人创造力的激发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我国这种依靠法人的力量,特别是国有资本的力量,注重共性而不是个性的传统文化,限制了个体创造力的发挥。自主创新需要文化上的个性张扬、对创造力的奖励、冒险的提倡和失败的宽容。

(7)我国高级电子金融人才短缺,而又无法通过教育渠道来解决。高级电子金融人才不仅需要计算机能力,更需要金融方面的历练,还要有管理能力和人格的力量。电子金融人才短缺,高级电子金融人才更短缺。我们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金融业将会保护我国的改革成果,资助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使我国在世界财富分工中占据更大的份额。金融获取财富的能力甚至超过战争,发达的金融业将是我国在世界市场上致富的捷径。我们必须有战略眼光,培养电子金融产业。

(8)战略伙伴的选择。在近期内,与国外金融IT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是有意义的。谁主动与国外IT公司结成战略伙伴,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应用最新的技术,就可以在国内竞争中占据主动。我们不但要向国外学习,更要沟通国内协作机制,通过电子金融协会等承载主体,扩大知识共享,集中行业智慧。对于整个电子金融产业来说,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努力方向,明白该如何分工协作达到目标,以及该如何分配资源来按照设定的路径前进。

第三节 访谈结果的分析

电子金融是计算机作为重要生产工具改变金融业的过程与结果,它不只是满足现有业务的需要,更是开发新业务的需要;不只影响到金融业的业务流程,更影响到战略决策;不只影响到金融效率,也影响到监管效率,以及由于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可持续的金融自由化;金融业不只是信贷、股票、债券、衍生工具,更是服务,中间业务在金融功能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提高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益。

金融业不断追求资金的使用效益,而对再生产的渗透使资本追求利润的能力增强。金融业将在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下渗透到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等重大的社会再生产问题。以前属于企业管理的事情,现在由于全民炒股和资本社会化步伐的加快,成了全社会理性投资者的事情。生产力增长的潜力进一步得到挖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增长有加速的趋势。在工业社会,实物资本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GDP增长率超过一定值就会通货膨胀;而在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生产力摆脱了物质资本的束缚,可以出现GDP增长率较高,而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增长。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是知识创新的速度,而工业时代物资、资本的约束将变成次要因素。知识经济条件下金融制度的主要特征是资本跟随知识创新,而资本追随权力、非人力资本存量等的机制将不复存在。金融制度达到这种程度的自由,是整个社会不断进化的结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生产力。

我国现在处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初级阶段。我们研究电子金融自主创新要完成两个任务:①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金融业的功能将重新定位在远焦距视野下来研究电子金融自主创新。②短焦距着眼于最近几十年的金融业竞争力的提高,综合技术、管理、制度的融合来进行研究。

在对主要金融机构和部分金融IT公司相关人员的访谈中,结合我们对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深刻思考,我们得出了这个访谈分析。

一、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现状

通过大量访谈,我们得出一个现实的结论:我国目前只存在少量的电子金融自主创新。鼓励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政策很少,也很难落到实处,很难落实到创新者本身。

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更多的是指成片创新,而不是一两项小技术的创新;是战略控制、主导能力的提升,而不只是局部技术能力的提升;是商务模式的创新,实现利润能力的提升,不只是当前利益;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有质变阶段,更多的时间是量变阶段;电子金融自主创新若没有微观激励性的制度基础,是很难自觉地进行的;我们更多地区分领跑能力与跟跑能力,自主创新需要更强的领跑能力;我国的跟跑机制与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一种是别人压着你跑,一种是我要跑,二者境界犹如天壤之别;市场激励、企业内部激励等微观方面的制度还不成熟,我国整体上还处于转轨阶段,具有传统计划经济特征的环境、制度、文化基础制约了电子金融自主创新。

(一)银行、证券、保险信息化的成就与不足

1.银行业

银行业规模大,混业经营最有优势,银行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完全可以经营证券、保险业务。但是,银行应该向更高级阶段进化,产品开发做到随需应变。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把自己的专业做精,而不是彼此之间开展低端价格竞争,陷入价格混战。

(1)银行业信息化的成就:①银行大集中系统在大多数银行实现。②建立系统大集中后,产品开发活跃,特别是由于银证通、银保通、证券资产托管等新业务的开发,大大刺激了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③ERP、CRM能力有较大提升,数据挖掘、智能决策、风险管理的能力在迅速增强。④多渠道交易的实现,如网上交易、电话银行、手机、ATM。

(2)银行信息化的不足:①数据挖掘、风险管理、法律遵从方面才刚起步。②促进电子金融创新的微观主体的自觉性机制不足,主要依靠外在压力。这种模式适合追赶型创新,而难以适合自主型创新。③重视应用软件开发,而忽视技术和标准建设;重视短期效益,而不重视对长期能力建设的投入。④产业链条中,研发人才数量不足,研发人才的能力有系统性缺陷,整个国家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软件能力方面与国外差距太大,上游知识和人才向下游溢出太少。

2.证券业

证券业软件相对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来说,相对已经比较成熟。

(1)证券业取得的成就。①OA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工作流、IP电话等功能,基本上具备了CRM、ERP等基本功能,满足了证券业后台管理的基本需求。②证券大集中基本完成,交易软件满足了实时性的需求,网上交易、电话交易等容量经历股市行情井喷之后,已经非常稳定。③基金公司开始以QDII形式向国外证券市场投资,通过澎博终端看行情,依托国内银行账务平台转账与结算,基本上满足了交易条件。

(2)证券业的不足:①由于外汇没有自由兑换,我国证券没有跨市场、跨币种交易和记账功能。②我国证券业的数据挖掘、数学建模、自动交易等能力严重不足。③我国证券交易平台基本上是一家公司、一个平台,没有公用交易平台和公用证券经纪平台,反映了我国证券经纪市场化的不足。④衍生品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开发不足。⑤证券市场不够成熟,如高质量上市公司不够多,信用制度基础设施不足,这些因素放慢了证券信息化的步伐。证券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证券业的改革不足。

3.保险业

(1)保险电子商务在金融行业中是最落后的。保险业所取得的成就有:①部分保险公司安装了电话营销系统。②保险客服中心的建设,具有投诉、购买意外险等功能。③网站。主要是产品信息介绍和意外险的网上注册功能。意外险的销售采用的是类似电话卡销售的模式,意外险以面值不记名销售,客户购买之后要到网上注册,将自己的姓名、年龄等信息输入电脑。

(2)保险业网上交易的主要障碍是:①健康医疗险都需要体检,而目前保险公司与医院基本上没有联网,无法实现网上交易。这方面需要政府出面,如保监会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医院体检行业和保险行业的合作。如果由单家保险公司推动,成本太高。②大额保险不太可能通过网上交易。年金都是招标的,过程复杂,难以网上交易。团财险、团寿险金额巨大,需要复杂的攻关营销,也不是网上交易的。③财险推行的是面对面的营销。财险行业有大量低工资的营销员,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在1000~4000元。中国有充足的人力来进行低价格的面对面的营销,非面对面的营销没有优势。各财产保险公司客服中心的电话销售使财险销售竞争更加激烈,价格战也是此起彼伏。④财务大集中有待完成,保险大集中除少数保险公司实现了之外,大多数公司特别是新成立的保险公司,还没有实现。新成立的保险公司有100多家,面临着保险信息化的任务。

保险业财险和寿险险种的混业经营,使保险公司开发新品种的动力增强,信息化的动力增强。

(二)金融IT与金融机构对人才的激励

金融机构对电子金融创新的激励不足,金融机构对于技术人员没有明显的激励,而且技术部门的工资比业务部门的低。高级人才除了行政途径之外,没有其他职业发展空间。由于科技人员工资比业务人员工资高会带来金融风险,即使技术人员在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中功不可没,行领导也不愿意解决技术人员的激励问题。大量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后给项目和金融IT核心能力造成较大影响,但金融机构没有解决办法。这种现象的主导思想就是,科技部门的收入不能比业务部门高。

在这种普遍思想的指导下,金融机构信息化完全依赖于金融业的高工资。金融业在我国处于垄断行业,国家对牌照发放是严格限制的。垄断利润保证了金融业的平均性的较高收入,领导用了“和谐”二字来形容工资分配的局面,没有对科技人员实行明显的激励。人才分两种:一种是自我实现型;另一种是给工资干活型。自我实现型的人才能干大事,但不容易留住,容易流失。而给工资干活型的普通人才,则容易留下来。整体上来说,金融机构的IT人才属于中等水平。

金融IT公司具有灵活的激励机制,更方便于创新激励。从这个角度上,要促进电子金融创新,我们就必须大力发展金融IT外包和金融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比如说,ATM机的维护包给一些公司,把呼叫中心包给别的公司,把软件开发任务包给别的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实际操作起来,需要许多条件。

金融IT公司核心IT人员的工资比金融机构的高。对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人才流动也不是遵循市场规律。许多小公司由于工资低,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向基本上按照工资方向走,工资高的地方是人才流入较多的地方。既然金融机构本身无法解决高级人才的激励问题,那么制度建设就着眼于从金融IT公司解决。如果金融IT规模小,就留不住人才。只有公司规模较大时,才有可能留得住高级人才。

人才是稀缺资源,处在金字塔的上层。例如,生物界的生物链就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动物获取的能量是建立在植物吸收的能量基础之上的,所以越是处于食物链上端的动物其数量越少。我们估算过,要养得起开发团队,至少营业收入要在2亿元以上。而要在产品开发团队的上一级培养出更高级的研发人才,如标准人才、技术人才,则公司的规模还要大些。

我们的政策着眼点要利用税收、扩大外包市场等手段来扩大公司规模。在国外市场分工很细、润滑良好的市场条件下,由小公司某种专门人才专门做某一技术,而不必一定要由大公司的高端人才来做。

这种专业化分工的重要激励方式,就是股票市场。企业上市或者股份转让,使核心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股票期权、上市等来获得比工资收入高得多的收入。对于金融IT公司来说,由于付出的是股票性收入,这部分钱是由市场给予人才的激励,并不是由公司直接支付的,是划算的。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落后,这方面的激励严重滞后。

(三)技术驱动、业务驱动、管理驱动、制度驱动

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有技术驱动、业务驱动、管理驱动、制度驱动等类型。有些技术员担心所有的业务系统都开发完了,业务员该干什么?是不是就表明要失业了?实际上,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技术的不断更新,管理追求是没有止境的,电子金融创新也是没有止境的。

1.技术驱动

技术方面的更新,无论是网络、存储还是硬件CPU的速率等指标,都推动着计算机技术向更高级阶段演化。目前来说,这种硬件创新还没有出现停滞的趋势。硬件的不断升级,给软件带来了新的机会,软件能力不断增强,软件投资的收益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宽。对于我国来说,由于我国对相应的硬件更新没有主导权,而且硬件升级带来的是数据库、系统软件等的整体更新换代,我国的电子金融只能进行末端创新,对产业方向没有主导权。除了开源Linux、中间件在我国占有一席之地外,像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Web编程语言Java等都与我国无关。我国软硬件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必然制约终端的电子金融自主创新。

2.业务驱动

混业经营是很大的驱动力量,金融集团管辖分业经营的子公司,在电子金融的级别上,各业务是关联的。例如,对于工行的个人网上银行来说,所有的个人基金业务、个人外汇业务等都是在个人网上银行的同一个平台上完成的,尽管后台是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的。①银行代销基金、保险、证券,促使银基通、银保通、银证通。②寿险与财险也由分业经营过渡到混业经营,这促使电子保险出现混合趋势,生产新的保险软件开发需求。③业务创新。由于混业使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得到初步贯彻,客户不断提出新的需求,金融机构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创新发展。

3.管理驱动

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同时也要考虑战略、竞争力方面的内容。电子金融既大量地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管理水平。节约成本表现为:①后台管理人员数量的节约。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会计工作量大大下降了,会计人员的数量并没有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而增长,节约了会计管理的成本。②ATM等自助设备的使用降低了对新设营业网点的需求,营业成本相对下降。③无纸化办公和IP电话的使用,大大节约了通信和办公成本,总分行间IP电话通话是免费的。管理改善表现为:①业务流程再造。②扁平式管理。③一级法人治理,总部对分公司的风险控制力和绩效考核能力增强。④前后台融合,产品创新能力、风险控制力增强。⑤CRM、ERP、数据挖掘提高了客户管理能力、资源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决策能力。

4.制度驱动

①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②监管技术改善,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能力增强,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更加有力。③金融国际化。国外金融机构走进国门,引进了许多金融新产品和新服务。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则促使金融业依托电子金融与国际标准靠拢。④金融机构上市和加入WTO。⑤其他金融机构改革。

(四)四大银行与中小银行

我国银行业一头是巨无霸,一头是无数规模较小的农村信用社。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显然不具备软件开发能力,只能走以外包为主的道路。而对于我国四大银行来说,其电子金融的水平高低,更多地受到总行行长和科技部门领导的影响。创新主要集中在应用软件级别上,因为金融机构的软件创新主要是业务、管理驱动的,直接技术驱动型的创新比较难以实现。与项目绩效考核相配套的是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考核,主要是功能考核,而对于安全、性能、稳定性方面则缺少直接的、具体的考核措施,对于创造性劳动、算法创新等方面更是缺少考核度量。创造性劳动难以考核,这是技术人员对工作绩效衡量很不满意的地方。没有创造性劳动的衡量方法,金融机构很难进行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创新,高级人才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大量高级人才流失。这些都是我国金融机构难以进行技术和标准创新的原因。

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型金融机构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金融信息化的方法,处于金融信息化的劣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五)近期因素与理论上的远期因素

1.资金与技术上的错位

我国金融IT存在这样的资源分离现象:大型金融机构具有雄厚的资金,但机制上不具有留住众多高级人才的能力,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不强,只是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还可以,或者说资金雄厚,而技术实力不够强;少数金融IT公司在个别领域技术实力雄厚,但是缺少资金来整合公司的能力结构,公司整体技术适应客户需求的能力也不够强;大多数金融IT公司,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独特的技术,只能占据金融IT产业链条的低端,提供低价格的服务。

2.管理机制的灵活性与企业规模的分离

大型金融机构虽然已经上市了,公司的上层治理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灵活性方面还达不到国外的学习型组织的水平。而具有灵活性的金融IT公司,主要以中小规模为主,创新能力与水平无法与国外相比。国外IT公司的规模与灵活性的统一,是我国短期内难以达到的。

3.研发型金融IT与应用型金融IT的分离

我国金融IT的研发缺少相应的承担组织,全国自然科学基金支援的科研项目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不愿意或者没有资金、技术、人才实力来进行研发活动,在高端金融IT项目上我们依赖于国外,难以独立自主。国内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人才,或者得不到资金,或者没有相应的能力;而有一定冲击实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又没有主观上进行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强烈意愿与机制,由于局限于短期的商业利益,仅为新产品开发软件。这种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能力与主观意愿分离,决定了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地发生,只能以个案形式发生。

二、按影响大小排列的自主创新影响因素

影响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对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制约和促进程度是不同的。从不同的角度,这些因素的排序是不同的,比如说:①考虑时间因素,我们能感觉到的近期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因素与远期有利于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因素是不同的。新生事物的影响总是逐渐显现的,对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来说,现在许多处于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将来会处于次要地位。②如果考虑影响因素的基础性和现象性,排序也是不同的。基础性虽然显而易见,起着决定作用,但并不被我们直接感知;现象性的影响因素,直接作用于自主创新,但起着非决定性的作用。

从政策的可操作性考虑,我们排序考虑了基础性因素和近期两个维度。

(一)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电子金融技术创新体系

这是影响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最重要也是最难突破的因素,是制约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水平的消极的、决定性的因素。

我们的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必须依赖于国外的基础技术,国外完整的产业链条所具有的整合实力是国内难以比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技术向下游产业扩散,下游技术提高了,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就会上升;需求的扩大会进一步刺激上游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水平的提高。美国虽然将许多应用软件和中间件产品开发以外包的形式向国外发包,但是美国是在保持对整体技术的控制力的前提下来进行外包的。外包增强了美国对产业的领导力和控制力,而不是相反的。国外受包方虽然在专项产品开发的技能上会有上升,但受包方难以整体上挑战美国的技术优势。

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这种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整体水平,并使单一突破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好比一个人体质好,首先是由各种系统好来保证的。如果消化系统出了问题,形成慢性病,就会拖累体质健康。如果某个系统经常受到锻炼,也会带来其他系统功能的改善,从而提高整个身体素质。整个身体素质与压力、饮食、休息等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们的近期健康。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就相当于人的整个循环系统出了问题。技术创新体系要向创新主体输送信息、携带行业资源,并根据状态随时动员整个机制提供相应的资源。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导致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个体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取得一项研究成果;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小,行业技术发展无法达到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

(二)政府、专利性垄断、竞争、创新战略

政府因素是近期促进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最主要的积极因素。专利性垄断和竞争又是促进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外部积极因素。这三个因素决定了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积极方面。

政府通过税收、金融监管、服务等方面对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是近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积极因素。正是由于政府对软件企业的免税,我国许多金融IT企业免予破产的命运。政府鼓励国有金融企业国内外上市,使金融企业直接面对国内外股票市场的监督,在美国上市的压力以及美国SOX法案等的监管强化了国有金融机构对电子金融方面的投入,提升了我国电子金融方面的水平。

垄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而专利性垄断更多的是积极作用。我国目前要逐渐打破金融机构的进入壁垒,像基金行业都是国有资本占据绝大份额的产业,要逐渐放开垄断市场,引进竞争。

竞争是创新永远的动力,但是过度竞争会不利于创新。我国存在过度竞争与过度垄断并存的局面,这种市场结构是失衡的,不利于创新的。我国的市场经济转轨还没有完成,金融市场主体——金融机构还没有达到金融生态优化的水平。对金融主体、金融IT创新主体的培育,是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长期任务。

我国金融机构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创新战略,只是处于创新的自发阶段,创新主要基于客户的需求。在混业经营、国际化预期等的带动下,金融机构不断开发新产品。但整体上,我国金融机构产品同质化,金融IT同质化,这些都是金融机构管理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创新战略思维和执行能力所导致的。

(三)规划、法律、标准、技术能力、产品、企业家精神

规划不足、法律缺乏、标准不统一、产品项目化等缺陷一度制约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发展,但近期情况逐渐改善。

规划统筹了行业发展中原则性、方向性、战略性的一些问题,对行业政策制定和行业资源流动起着指导作用。对于我国来说,这是电子金融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制定了国家级别的“十一五”规划,是重要的方向性资料。最近几年来,大型金融机构开始制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统筹了一段时间内的电子金融投资和项目安排。

法律是电子金融发展的基础。我国正在抓紧电子金融相关法律方面的制定,通过一定的程序,相关的法律已经逐渐制定出来了。

标准方面。最近几年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金融标准,但是我国缺少标准制定的研发力量,主要以引进为主。自主研发的标准数量很少,质量也有待提高。现代标准制定的背后是技术和实力的博弈,要以专利技术等组成的技术束为基础。选择一种标准,意味着对一种技术轨道上技术束的认可,这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标准离不开行业的广泛参与,是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政府主导标准的制定如果不遵循市场规律,弄不好会违背市场规律,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相应技术的出现,如一种新的操作系统、新的平台、新的编程语言,往往需要相应的应用技能。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应用技能的培养比较重视,可是培养的具有研发技能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技术研发能力或者来自于研发项目的实践培养,或者来自于高校的正规培养。高级研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国许多电子金融软件产品是从项目转化来的,这种产品转化机制有着重大的缺陷。项目通常是以尽快上马为目标,同时要减少成本。在这种短、平、快的思想指导下,开发者不注重产品的可迁移性、安全性、可扩展性。软件设计的基础不扎实,导致了一系列后续问题:接口标准混乱、数据结构设计僵化、功能扩展瓶颈、维护成本高昂。国外SOA等开发理念对我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企业家精神通常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如果企业没有统一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容易出现官僚主义、管理混乱的局面。中小金融IT公司通常都有自己的创新文化,而大型金融机构则在这方面欠缺。我国四大银行、两大保险公司、国有基金公司等的管理改善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以释放活力。

(四)融资、创新文化

有了融资便利和创新文化,自主创新的成效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没有融资和创新文化,则自主创新就会受到拖累。在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很弱的情况下,融资条件、创新文化的改善并不能马上见效。而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融资改善和创新文化的意义才会显现出来。融资瓶颈目前在影响我国电子金融创新的因素中还不是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解决融资瓶颈之后,企业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还要有其他方面因素的配合,才能显现出其对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积极成效。

(五)团队创业、创新

对于金融IT公司来说,凡是坚持团队创业的,克服困难如资金不足之后都能成长壮大,如恒生电子、金融界等。而不能坚持团队创业和创新的,则往往难以抓住市场需求,被市场所淘汰。

三、国内外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排序的比较分析

在我国电子金融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团队创业和创新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还没有充分显现。而在硅谷等国外IT基地,团队创业和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我国与国外的这种差距有什么后果?为什么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如此之大?

几乎所有美国的IT公司都是团队创业,创业者没有什么官方背景,也没有货币资本支撑,创业者靠的是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其实就是人力资本主义。人力资本居于主导地位,组合货币资本,然后是政府扶持、法律支持等基础设施。这是国外IT成功因素的顺序。而在我国,首要的是货币资本和社会资本,其次是基础设施,最后是人力资本。

(一)中美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差异的后果

国外信息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是资本、政府扶持;而国内首要的是社会资本和货币资本,其次是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这导致我国创新的层次不高,动力不足,知识经济与国外的差距会逐渐拉大。

1.无法做到产品原创创新级别的自主创新

日本和德国的工艺创新使它们保持了强国地位,但它们的技术实力与产品原创级别的自主创新是无法与美国相比的。原创产品性创新和工艺性创新,这两种不同的创新方式对制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产品原创性创新需要市场充满活力,充满机遇。此时,人们的积极性被空前调动起来。典型的国家有美国和英国,美国和英国有着大量的重大发明。蒸汽机是英国人瓦特发明的,代表了机械时代。而电视、电话、电报、电灯等都是美国人发明的,代表了电力时代。发明与专利方面的数量和质量较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产品原创能力。而工艺创新典型的是日本、德国、韩国等。这些国家的主导产业是钢铁、化工、机电等产业,产业垄断特征明显,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相匹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府主导型经济不太适合产品原创,要想培养电子金融的自主创新,一定要培育市场,培育充满机遇和竞争的市场。

2.知识经济与国外的差距会逐渐拉大

知识经济主要是靠自然人创业与创新,靠人力资本从高校或研究所带着最尖端技术自主创业,或者从顶级企业流出自主创业。这种流动加强了高校和研究所与业界的互动,加强了知识的扩散和创造。知识的创新规律表现为:每一次重大创新之后,知识以指数方式爆炸式增长。在我国知识经济创新主体——自然人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启动知识爆炸式增长,经济增长缺少知识规模和活力。知识经济特别强调知识规模,硅谷等中小IT企业的簇集,既形成了宏观的规模,又通过市场解决了激励和创新问题。我国虽然有高科技园区的簇集,但是园区企业之间并没有充分的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的流动,也就是没有支撑这些流动的载体——园区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激励和活力都无法与国外相比。

(二)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的排序与国外不同的原因

我国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甚至知识经济过渡的阶段,市场环境不够完善,金融IT中小企业素质也不高。许多因素制约了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电子金融市场还不成熟。一是金融机构的电子金融的管理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垄断地位较强、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的大型金融机构,不倚重于金融市场,而是倚重于自身对技术队伍的行政管理。二是金融市场的招标、项目价值评估等都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三是电子金融市场歧视软件,软件定价过低,不利于软件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四是电子金融市场的上游下游、协作等不足,基础设施不足,无法形成簇集效应。

(2)我国的经济结构还处于向现代工业过渡的阶段,知识经济在我国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激励、分配、金融、税收、教育、企业管理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能与知识经济匹配的水平。整体上,我国经济还对知识经济有着阻碍作用,在局部领域,由于国外和国内某些因素的驱动,存在着知识经济的萌芽。

(3)我国的金融IT中小企业素质不高。产品仿制、同质,知识含量低;企业主文化素质不高;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没有发展后劲;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少企业以社会资本方式生存,一旦重要营销对象发生人事变动,企业便朝不保夕。只有少数领军企业通过在国外上市或者在国内上市,实现了资金约束上的突破。

(三)重视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要义之一

对于我国来说,要把握知识经济的机遇,基本的努力方向就是继续完善市场,并重视人力资本。这需要在多方面进行重大的制度创新。

(1)专利等知识产权向自然人倾斜,鼓励自然人利用知识产权致富,或者利用专利垄断谋取利益。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要让知识的生产者致富。知识生产者致富,就是抓住了知识经济的扩大再生产。

(2)鼓励自然人创业,制定一定的免税标准。如软件企业免税,企业小于一定规模免税,等等。

(3)建立企业经理人市场,完善期权激励、年薪等制度。

(4)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更多的企业向垄断企业展开竞争。由众多规模相近的企业形成的规范市场,具有类似“生态进化”的系统进化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