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间业务创新的风险识别

中间业务创新的风险识别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间业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加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与信用有关的中间业务上。定价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无法对中间业务作出正确定价,使银行无法从交易的总收入中积累到足以保护银行交易利益的准备金,从而丧失或部分丧失弥补风险的能力的损失。

一、中间业务创新的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首先从风险识别开始。

中间业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加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与信用有关的中间业务上。

非信用类中间业务,如结算、保管、咨询评估等是直接利用银行的物质、技术优势向社会提供服务、收取手续费,而不动用银行的资金。这些业务一般不会给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带来冲击,而且由于同货币使用权的经营行为有关,所以受金融监管当局管制较严,因此,这类业务几乎不承担任何资金损失的风险。

而信用类中间业务主要指担保、承诺及衍生类中间业务。这些业务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使存在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加大,因此,这类业务一般风险较大,这也是商业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时要防范的主要风险,下面我们对此将作具体分析。

(一)风险类别

要妥善计量和防范信用类中间业务风险,首先必须在充分识别中间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科学的分类。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风险产生的根源分,可以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按风险的影响程度分,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但在此我们着重介绍的是根据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接受,我国同样也接受这种分类方法。

据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可以把信用性中间业务的风险(以下简称中间业务风险)分为10类。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还款能力发生问题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它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不仅存在于银行信贷业务中,而且中间业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风险。如担保业务、备用信用证业务信用性中间业务尽管未直接涉及债权债务关系,但由于它多是以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形式存在,当潜在的债务人被担保人、开证申请人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偿付给债权人时,银行就有可能变成债务人。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工具市场价格,如汇率利率的波动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尤其金融衍生业务(包括互换、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协议等)都使商业银行面临这种风险。由于衍生业务的基础资产受许多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且衍生业务具有很大的杠杆性,使得市场价格的微小变动,都有可能引起衍生业务价值的巨大变动。导致金融创新工具尤其是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有:

(1)经济因素。这是产生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经济波动越厉害,产生的衍生产品市场风险就越大。

(2)政治因素。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投资者在从事国际投资活动时,受东道国、母国或国际政治事件的影响造成金融衍生价格大幅波动而造成损失。

(3)其他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例如,日木阪神大地震是造成巴林银行巨额亏损的一个直接原因。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中间业务工具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迅速变现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使银行面临头寸短缺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中间业务活动中,如果银行提供过多的贷款承诺和备用信用证,银行就存在可能无法满足客户随时提用资金要求的风险;如果银行在进行衍生工具交易时,想要进行对冲轧平其交易标的头寸,却找不到合适的对手,无法以合适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完成抛补而出现资金短缺,银行也面临着流动性风险。

4.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或称清偿风险,是指银行在交易日出现资本金和闲置资金不足又无其他可动用的资金状况,从而使之无法履约的风险。这种筹资风险往往发生在那些过度从事杠杆率较高的中间业务活动的银行,与前述流动性风险密切相关。

5.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由于缺乏会计准则、报表制度及核算办法,使银行财务状况记录缺乏真实性,从而使银行管理层和客户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导致管理层的投资决策缺乏确切的数据基础,做出不适当的投资决策所遭到的损失。同时如果运作情况重叠越多,错误信息也就越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大。

6.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因各国法律不统一,对中间业务监管宽严程度不一带来的风险;因法律的修改跟不上中间业务发展的步伐而造成的风险;以及由于创新中间业务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力可能尚未界定,现有法律可能无法解决等情况而造成的风险等。

7.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以外币供给国外债务人的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一般由债务人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造成。国家风险有时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即一国债务人不履约有可能影响到他国债务人的履约还款能力。国家风险派生的风险一般有三种:

(1)主权风险。由于债务人所在国信用等级变动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

(2)行业风险。由于债务人所在国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债务人所在行业或部门经营遭受损失,从而影响债务人未履约付款的造成的风险。

(3)由于债务人所在国采取外汇管制政策,使债务人不能履约付款带来的风险。

8.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表现在:一方面,由于银行决策失误,导致的资金流量时间上不一致,使银行一段时间内出现风险头寸敞口所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内部控制不力,对操作人员工作失误,内部人员工作失误等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9.结算风险

结算风险是指在从事中间业务后,交易对手到交割期不能及时履约而产生的风险。结算风险会使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10.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无法对中间业务作出正确定价,使银行无法从交易的总收入中积累到足以保护银行交易利益的准备金,从而丧失或部分丧失弥补风险的能力的损失。

(二)风险的特点

信用类中间业务不同于资产、负债业务。资产、负债业务中,商业银行买卖的是资金的使用权,而在中间业务中,商业银行销售的是银行的无形资产——银行信誉。且金融法规一般对中间业务不要求或只要求较少的资本金,信用类中间业务多有“以小博大”的功能,加上目前对中间业务缺乏公允的会计准则,使信用类中间业务带来的风险具有相对的特殊性。

1.透明度较差、风险难以计量

一项中间业务常常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于一身,各种风险之间的抵补和替代关系极其复杂。许多中间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反映,现有的会计信息很难全面反映中间业务的规模与质量,经营透明度下降,致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和评价其经营成果,难以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活动进行有效地计量、监督与管理。

2.风险分散于银行的各种业务之中

中间业务是多元化经营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筹资、信用卡、国际金融、财会、信息电脑等部门都与中间业务有关,风险点较多,防范风险的难度较大。

3.风险损失巨大

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没有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类中间业务,大多数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无规模的限制,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某些业务协议,这样容易刺激中间业务的扩张,潜伏巨大风险,在国际上曾先后发生过因进行衍生交易而造成一系列巨额亏损的事件,如英国巴林银行事件,因尼克·里森衍生产品交易失败,使巴林银行亏损巨大,最终导致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破产倒闭。[1]

4.心理预期性较强

中间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业务具有很强的心理预期性,而且这种心理预期又会加速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实现。一旦某家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暴露,往往会加剧人们的心理预期。这时客户、同业往往会落井下石,挤提挤兑。同时,一家银行出现信用风险,容易使存款人对其他银行也丧失信心,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整个银行体系风险加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