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金融的脱胎换骨

中国金融的脱胎换骨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四大国有银行拟定国际化的路线图,其合理股价应在三美元以上,国际化就是一种预期,这种预期的背后就是中国金融业的脱胎换骨,并由此产生稳定的业绩成长。中国金融业的脱胎换骨正在顺利进行中,目前是第一阶段的尾声,也是第二阶段的开始。好好把握中国金融脱胎换骨的机会,目前正是时机。

中国金融的脱胎换骨

问:次贷危机中美国的投行和商业银行皆受重伤,中国金融业是否有可能趁势而起?

答: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泡沫崩溃,让欧美的金融业身受重伤,给予中国金融业一个崛起的机会,不过崛起的过程还是要分三个步骤次第完成。第一个步骤完成股改与全流通,第二个步骤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化,第三个步骤是人民币变成世界货币。这三个步骤一旦完成,中国金融业就算完成脱胎换骨,才有实力跟美国在金融大战上一决定价权。

说明:金融业的崛起必须在实体经济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之后才有可能。1870年是大英盛世的辉煌时代,英镑是当时的世界货币,当时的大英帝国,其工业水平是独步全球的。1945年之后,美国的工业生产力亦是独步全球,美元才真正取代英镑。因此,当中国的GDP未赶超美国之前,过快实施人民币的自由化,将是一场考验的开始。只有在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完成国际化之后,中国才算具备人民币自由化的必要条件。因为货币自由化的大平台不能操纵在欧美大银行的手中,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全球作业平台,才不会机密尽泄,不堪一击。

依照目前的进度来看,到了2009年10月份,股改及全流通就算初步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告一段落,准备迎接第二阶段的新任务,完成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化。因此未来三年如能加快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化步伐,中国将可能赢得金融的制空权,不会一直处在十分被动的局面。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只剩中国农业银行尚未完成上市,一旦中国农行完成上市,四大国有银行就可能在相同的起点大步迈向国际化。如果海外营业网点能扩充到全部网点的20%以上,那么国际化的初步工作就算完成,例如工行如果能把海外营业网点扩充到3 600个以上,就算达标,当然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与服务绩效亦要跟上来才行,不能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的利润来生存,中间业务及理财业务亦要积极展开,中间业务风险较小,可以先发展,理财业务因风险巨大应严格管制,但也不要不敢尝试。

如果四大国有银行利用欧美银行受重伤的时刻,积极扩张版图,不失为一个良好时机,毕竟金融业是管制性的行业,只有在金融危机的阶段,欧美政府才欢迎投资,管制比较松,发展比较容易。一旦欧美银行恢复正常,管制就会趋于严格。

依照国际合理比价的原理,四大国有银行的目前股价皆低于一美元,是严重偏低的。花旗银行在巨亏的前提下,最低也是跌破一美元,但是立即拉上来。如果四大国有银行拟定国际化的路线图,其合理股价应在三美元以上,国际化就是一种预期,这种预期的背后就是中国金融业的脱胎换骨,并由此产生稳定的业绩成长。以政府的信用做担保,比用个人股东的信用来担保,更合乎人类未来的需求,因此四大国有银行应该有进一步溢价的可能。

在四大国有银行国际化的过程中,如果股价一路振荡走高,对于国际化是大有帮助的,这就是索罗斯的反射理论。股价越高越有利于公司产能或规模的扩张,构成一种良性循环。反之,股价太低则不利于国际化的扩张脚步,因此特大资金介入国有银行应是志在长远,短打赚差价的可能性较低。

中国金融业的脱胎换骨正在顺利进行中,目前是第一阶段的尾声,也是第二阶段的开始。这种机会都是历史性的大机会,刚好股价已还处在相对低位,市盈率只有13倍左右,只有大盘的一半左右,并且充满未来国际化的想象空间。有人认为工行的市价全球第一,有高估的可能,因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跟欧美银行还落后一大截,没办法跟欧美的银行股价比价。这种看法是只看过去,没看见未来。有人认为国有银行的政策贷款比重太高,会影响获利水平。这种看法也算合理,但如果中国经济的成长率是全球最高,政策贷款的风险自然会相对较小,倒也不用过度担忧。如果全球再来一次金融风暴,届时以政府信用当基础的银行,应该受伤较轻才对。如果房地产大跌,对银行的冲击亦相对有限,因为房地产贷款的比重低于20%,影响不会很大。好好把握中国金融脱胎换骨的机会,目前正是时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