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收入规模是指一国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所拥有的财政收入总水平。可以看出,财政收入来源于GDP,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按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只是名义的财政收入,不反映财政收入的实际规模,即存在着财政收入“贬值”问题。财政收入制度是决定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

2.2 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2.2.1 财政收入规模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一国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通常为一年)所拥有的财政收入总水平。这通常可以用两个指标来描述:一是年度财政收入的总量,这是反映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数指标;二是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这是反映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数指标。前者表现了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具体财力状况,后者则主要反映一国政府参与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程度(财政征收程度),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等指标来表示。前者适用于静态和个量分析,后者适用于动态和总体分析。

适度的财政收入规模,既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更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因而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对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知识窗

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可以看出,财政收入来源于GDP,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经济发展是决定财政收入的基础和源泉,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决定财政收入的规模和能力,而财政收入规模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制约作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又称为国民经济的财政负担率,它综合反映出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占有和支配的社会资源的关系,反映政府调控经济运行和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的程度和地位,反映一段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可供全社会分配的总价值中属于国家财政预算的财力所占的比例。比例过高,就会影响集体、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挫伤其积极性;反之,又会影响国家财政再分配的保障能力,制约国家重点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最终影响集体、企业和劳动者根本利益,严重影响政府各项职能的正常履行,削弱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优化的调控能力;另一方面说明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不高,GDP的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财政收入的增长。

资料来源:刘俊珍,北方经济,2008年第4期。

2.2.2 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谋求财政收入的增长,通常是一国政府财政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在公共需求范围日益扩大的现代社会,保证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但财政收入能有多大规模,能以何种速度增长,不是或不完全是以政府的意愿为转移的,财政收入规模要和国民经济规模、发展速度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相适应。它受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因素的制约作用

经济因素是指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反映了经济对财政的决定作用。对财政收入规模分析最主要的经济因素描述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经济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经济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的绝对额。经济越发达,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可供财政分配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即使是财政参与分配的程度不变,政府财政收入通常也会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基本同步地增长。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才可能使个人收入(包括劳动工资和各种资本收益)不断增加,抽象地看就是使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财政税收的承担能力加强,这就为财政提高分配比重奠定了基础。

2.价格变动的制约作用

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是按一定价格体系下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那么价格的变动就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规模。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同量的财政收入只能代表较少的商品物资量(包括劳务量)。在这种情况下,按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只是名义的财政收入,不反映财政收入的实际规模,即存在着财政收入“贬值”问题。因此,要了解和掌握财政收入的实际规模及其增长情况,就必须把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这大体有三种情况:第一,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名义和实际都是增长的。我国1984~1994年的11年间,1984年、1985年、1990~1993年共6年属于这种情况,如1993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为22.5%,零售物价上涨率为13.2%。第二,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名义上增长,实际是下降的(负增长)。1987~1989年和1994年的4年属于这种情况,如1994年财政收入增长率19.2%,零售物价上涨率21.7%。第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名义上增长,实际上不增不减。1996年基本上属于这种情况,这一年国内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率5.8%,零售物价上涨率6%。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1)通货膨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的上涨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即称为通货膨胀。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从宏观上分析,过多的货币量是由财政赤字信用膨胀两种渠道形成的。如果通货膨胀是财政赤字引起,由此引起的过重的货币发行称为财政(赤字)发行,财政会从价格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其再分配过程如表2.1所示。表中假定,实际国民收入为100,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按20∶10∶70的比例进行分配。当财政发生赤字10,用增发货币来弥补时,物价上涨10%,名义国民收入变为110,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分配比例改变为30∶10∶70。但是,这时真实的国民收入,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国民收入仍为100,它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分配比例为27.3∶9.1∶63.6。很明显,通过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可以进行有利于政府的再分配,从中获得额外的收入,它同征税具有同样的效果,西方国家将此称为“通货膨胀税”,是财政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

表2.1 赤字发行与国民收入再分配

img1

如果通货膨胀不是由于财政赤字引起,而是由信用膨胀引起的,那么,财政在再分配中会有得有失,通常是所失大于所得,即财政收入实际下降。

(2)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财政收入制度是决定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如果实行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纳税人会由于名义收入的增长而适用较高的税率,即出现所谓“档次爬升”效应,从而产生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的再分配;如果实行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与物价上涨率是同步的,从而使财政收入在通货膨胀下只有名义增长,而没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定额税率或承包制,当通货膨胀时,则税收收入的增长必然低于物价上涨率,从而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也必然是下降的。我国的现行税制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同时所得税主要税种之一的企业所得税也实行比例税率,因而在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就可能存在财政收入名义增长而实际不增长、甚至下降的问题。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一是产品比价变动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形成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二是财政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分布处于非均衡状态;或者说,各经济主体上缴财政的税利比例是不同的。这样,产品比价变化导致财源结构改变时,相关企业、部门和个人上缴的税利就会有增有减,而增减的综合结果最终都会影响财政收入规模。

3.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作用

这里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曾将基本的社会制度划分为古典的(自由的)资本主义、新古典的(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正统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和自由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等四种类型。并且认为,在古典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的职能最小,而在正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的职能作用最大。随着资本主义由古典到新古典的变化,政府的职能作用是不断增大的,而随着正统的社会主义向自由的社会主义的转变,政府的职能作用则是不断缩小的。政府职能作用的增大势必引起财政支出的增长,这自然会加大政府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程度,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会不断上升。反之,随着政府职能的缩小,政府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自然也会不断降低。

4.收入分配政策的制约作用

收入分配政策是一国政府采取的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政策措施,决定着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经济发展水平是一国收入分配的客观条件,但通过调整政府、企业、个人这三者的分配比例也会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收入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规模也具有制约作用。例如我国在1978年以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基本上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对居民个人实行的是低工资、低收入政策,这样一来,主要财力就集中在政府手里,1953~1978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平均为34.3%。改革开放后,我国由于收入分配政策的急剧变化,导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有关资料显示,从最终收入分配格局来看,1978年政府预算内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1.3%、18.2%、50.5%,然而到了1994年则变为12.0%、21.5%、66.5%。与此同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1.2%降到1994年的11.8%,下降了19.4个百分点。收入分配政策的变化源自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制定的不合时宜的政策和制度,其中包括统收统支的分配政策。经济体制转轨必然带来分配政策的转换,而且,这种转换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和居民生活水平。当然,应尽量做到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与体制转轨的步伐一致,如果变化过于剧烈,则不符合渐近性改革的特点,势必产生副作用,如政府财力下降将使其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并且形成资金匮乏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尖锐矛盾。因此,如何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调整分配政策,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课外阅读

盘点2009民生大账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实施并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迎难而上、共克时艰,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国际金融危机风浪中,通过多种措施维护百姓利益,让百姓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城乡居民收入:危机中平稳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直接冲击的是企业,但最终影响的是百姓生活。工厂效益不好,失业随之增加,百姓的收入和生活必然受到影响。

面对危机,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组合拳的快速持续出击,使得中国城乡居民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2%。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还体现在最终消费上。统计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7%中,投资和消费是主要拉动力,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9%,拉动GDP增长达4个百分点。

此外,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达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达17%,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2%,增速比上月又加快0.7个百分点。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这一指标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也成为经济企稳回升的一个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信心不断增强,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突出,表明国家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说。

就业:巩固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下行,对百姓生活带来的直接冲击就是就业空间缩小。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带来的严重冲击,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前三季度,我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4%;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与上季度末持平。

受金融危机影响冲击最大的农民工再次从家乡返城。来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春节前,约有50%的农民工踏上了返乡之路。到9月底,已经返城的农民工达到了94%以上,农民工的就业总体上平稳。

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分析说,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有支持,包括减税和金融支持等,各地也出台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作为稳定就业政策的“五缓四减三补贴”的社会保险政策,切实减轻了部分困难企业的负担,发挥了稳定就业岗位的作用。

社会保障:解百姓后顾之忧

在应对危机中,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目前已有28个省份建立省级统筹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开,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到今年9月,全国已连续69个月实现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目前,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补充保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由国有企业向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由单位职工向灵活就业人员,由城镇居民向农村居民扩展,以就业人员保障为主的单位福利制度转变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久前,国家又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是继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直补、新农合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的惠农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指出。

他表示,在保证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和支付的基础上,国家不断探索建立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各项待遇水平,使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保障性住房:给困难群众一个温暖的家

今年11月中旬,邻近上海中环线的虹口区“华虹苑”项目开工,建成后将有约490套经济适用房,全部用来满足住房困难家庭的需求。这将是上海中心城区又一个经济适用房项目。

这是各地推进保障性住房的一个缩影。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3 754.37公顷,同比增加36.3%。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用地供应3 390.35公顷,同比增加33.3%;廉租住房用地供应364.01公顷,同比增加72.0%。据预计,今年全年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增加趋势将更为明显。

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中央政府用于安居工程的基建投资达415亿元。截至10月底,建成廉租房27.7万套,开工建设136万套;建设国有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住房56.5万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负责人指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迈向“住有所居”的重要一步,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目前,《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已经出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抓紧制订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年工作规划。

资料来源:新华网。

课后训练

关键术语

财政收入 税收 规费收入 国有资产收益 财政收入规模

学以致用

1.财政收入的分类?

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3.分析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有什么现实意义?

4.价格对财政收入有什么制约作用?

5.工资变动对财政收入有什么影响?

案例分析

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

自从198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已经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形成税收收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彩票公益金等多种财政收入形式并存的格局。根据近十几年来税收收入数据(见下表)分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财政收入的结构有更清楚的认识。

表2.2 1994~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及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img2

讨论题:

1.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变化对财政收入质量的影响。

2.试了解当地财政收入结果,并分析其是否合理。(形式:学生要去当地企业、财政局或者税务局调查,也可请财政局或者税务局领导作有关财政收入方面的报告,还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