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服务发展现状

银行服务发展现状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银行只有在数据处理上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IT,并对所掌握的大量客户数据、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发现最有价值的客户、产品及新的业务需求,才能对银行的营销及金融创新提供深度支持。由于政策限制、内部体制和安全考虑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银行IT外包似乎总是徘徊在银行业务的边缘,近半年多更是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

2.3.3 银行IT服务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对信息化的认识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IT技术不再仅仅被看做是模拟传统手工处理、支持业务运作的辅助工具,而是创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业务变革的助推器。从现实技术环境看,数据大集中完成后,我国银行IT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已经基本构成,各大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物理和逻辑的数据集中工作,信息系统得到再造。建立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实现经营模式由“以账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正处于从数据大集中阶段向应用集成和金融创新阶段的过渡。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银行IT部门及各业务部门的现代IT技术的知识和管理得到了快速积累和提高,技术技能、IT治理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及运营维护能力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随着国内银行体系的日益开放和监管要求的日益加强,我国银行信息体系的内部建设和外部技术服务市场也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IT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项目服务对象是由银行应用系统、业务系统、网络系统、综合办公系统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多协议、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IT服务体系,其IT系统设备包含中外厂家、厂商在不同阶段的产品和软件系统。

(2)影响范围:项目服务对象涉及商业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银行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项目服务对象是银行业务运行的基础信息平台,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指定生产进行系统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各应用系统、基础设施系统运行操作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日常运行状况、故障事件、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大限将近,来自外资银行压力迫使国内银行开始大规模寻找能帮助其业务创新的IT公司,希望通过银行外围系统拓展新的金融增值业务,改变利润构成,寻找新的利润源。

目前的核心系统大多建在几年前,主要用于后台业务的效率提高,已经接近尾声的大集中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数据集中管制和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分析问题。新的外围业务的开展和多种服务渠道功能整合,尤其是前、后台业务的整合,所带来的数据的集中管理要求几乎永无止境。银行只有在数据处理上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IT,并对所掌握的大量客户数据、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发现最有价值的客户、产品及新的业务需求,才能对银行的营销及金融创新提供深度支持。

总的来说,我国银行业整体信息化相对国际先进水平来说,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国际银行业中普遍采用的IT外包手法,目前在我国的银行业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案例都属于传统的外包服务类型,规模化、一对多、客户各取所需、付费方式灵活的高效率市场形态远未形成。但正由于中国金融信息化的起点低,可以直接跳过欧美等国家银行业的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和外包模式,实现跳跃式发展,从而达到同业国际水平。

由于政策限制、内部体制和安全考虑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银行IT外包似乎总是徘徊在银行业务的边缘,近半年多更是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有关管理部门负责人曾指出,由于目前的法律系统、信用系统的不完善,以及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关系等因素,托管、外包、联合建设、运营银行信息系统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而这些恰恰是银行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在我国金融业即将对外资全面开放的情况下,如何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如何借助外包整合各方资源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高速的增长,应对外资银行可能的冲击,应该引起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