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经济与金融经济

货币经济与金融经济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纸币的发行量受制于黄金数量的金本位制也已不适应于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需要。货币经济是以信用货币作为交换手段、资金融通手段和调节经济手段的经济。当这些虚拟的金融资产的交易成为普遍的现象时,货币经济便向金融经济过渡。从以商品货币为基础的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到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经济开始变得虚拟化;从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再到金融衍生工具,经济则更为虚拟化了。

第十五章 实物经济、货币经济与金融经济

一、实物经济

实物经济(Physical Economy)是以商品货币为交换手段和融通手段的经济。它包括从人类社会出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商品货币消失即金本位制解体的漫长发展过程。在实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商品与商品直接交换和商品与商品借助于商品货币进行交换的两个发展阶段,后一个发展阶段是实物经济的成熟形态。

商品的生产是为市场而生产,商品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生产的目的。因此,商品的生产过程决定了商品的交换过程。在实物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过程表现为“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生产者卖出商品得到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商品货币作为交换的手段不断与商品更换位置,从而构成了商品货币的流通。

在实物经济里,既存在货币的流通过程,也存在货币的融通过程。在货币流通过程中,当人们把闲置的货币贷放出去时,便形成了货币的融通。相应地,在实物经济里,金融资产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商品货币,第二层次是纸币、银行券、支票、汇票等信用货币,第三层次是债券、股票等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商品货币是核心,信用货币是代替商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而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则是代替商品货币完成融通的过程,它们的流通或融通受着商品货币的流通和融通的制约。

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的商品生产已经达到了较大的规模,黄金和白银蕴藏量分布的不平衡和开采量的缓慢增长已经不能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另外,纸币的发行量受制于黄金数量的金本位制也已不适应于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需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于1931年率先宣布废除金本位制,随后其他发达国家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商品货币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基础货币,支票变成代替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汇票变成代替纸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债券和股票则体现纸币的借贷和股权关系。实物经济发展为货币经济。可见,从实物经济到货币经济不是各国政府的主观选择,而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二、货币经济

货币经济(Money Economy)是以信用货币作为交换手段、资金融通手段和调节经济手段的经济。它经历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大约50年的时间。

在货币经济里,交换手段和融通手段逐渐虚拟化。在实物经济里,不但充当交换手段和融通手段的货币是实物,而且实物货币的流通和融通反映着实物商品的流通和融通。即使在使用纸币等信用货币的条件下,由于信用货币数量受到商品货币数量的严格制约,纸币等信用货币的流通或融通代表着商品货币及实物商品的流通或融通。但是,在货币经济里,作为基础货币的纸币是一种没有价值的价值符号,支票使银行的需求存款成为货币,可转换存单(NOW)和自动转换服务(ATS)使银行的定期存款也成为货币,货币的流通表现为各种凭证的易手,资金的融通则表现为银行账户数字的更改,货币的流通和融通已经不完全反映着实物商品的流通和融通。然而,尽管货币经济趋向虚拟化,货币的数量仍然受到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的最终制约。如果货币数量超过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商品的价格将会上升,货币将会贬值。

另外,在货币经济里,开始出现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的异化。这就是说,相对于商品流通来说,货币流通已逐渐作为一个异己的力量出现,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反过来对商品流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正是这一异化反映了货币经济的特征和规律:(1)货币的流通已不是从属于商品的流通而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2)货币已不仅仅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以完成商品流通的过程,它还可以对商品的产量和价格产生强有力的影响;(3)社会资源在不同商品生产中的配置已不能仅仅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来完成,它还必须通过资金的融通才能实现。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在货币的流通和融通过程产生了各种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各种金融创新。例如,由于利率在不断变化,资金的融通存在利率风险。另外,由于股票的价格也在不断变化,股权的交易也存在价格风险。然而,在金融市场上,既有规避风险的保值者,也有愿冒风险的投机者,这就使风险转移成为必要。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期权、股票与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又如,金融机构在资金的融通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没有流动性的长期贷款,如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要提高资金的效率和增强资产的流动性,需要进行信用的创造,由此产生的是资产的证券化。再如,资金的借者和贷者具有各种各样的期望,不同的借者在不同的借贷市场上具有不同的优势,这就使债权或债务的重组成为必要。利率和货币互换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在这些由金融创新产生的虚拟金融资产出现在市场上以后,它们本身又成为了资金融通的工具和交易的对象。当这些虚拟的金融资产的交易成为普遍的现象时,货币经济便向金融经济过渡。

三、金融经济

金融经济(Financial Economy)是英国经济学家泊多斯基(Podolski.T.M.)在1986年出版的《金融创新与货币供给》一书中所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经济可能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人们在商品交换和财富贮藏活动中不再需要货币,而是使用高度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和金融服务来取而代之。在金融经济里,信用货币仍然存在,货币经济的基本特征并没有消失,但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趋向虚拟化。这意味着金融经济是超越货币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已变得十分普遍,这标志着金融经济的开始。

在金融经济里,以资产为担保的证券是以金融资产为基础发行的金融资产,利率互换、货币互换、金融期货是一种协议,金融期权则是一种权利,它们都是虚拟的金融资产。从以商品货币为基础的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到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经济开始变得虚拟化;从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再到金融衍生工具,经济则更为虚拟化了。

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加剧金融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也造成了经济的波动。首先,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在使投资者有更多的方法转移或规避风险同时,也加强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其次,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在推动金融市场的扩展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市场和经济的波动性。在金融经济里,泡沫经济成为一种可能经常发生的现象,经济周期出现了新的特征。泡沫经济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周期表现为:金融市场的投资或投机热潮推动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上升,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造成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泡沫经济形成。当金融资产价格向它的内在价值进行调整时,金融资产价格的下降将十分剧烈,经济泡沫破灭,社会需求迅速减少,经济陷入衰退。再次,在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增加和金融市场结构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有更多的方法逃避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金融监管当局也难以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管。

[延伸阅读]

衍生产品交易与巴林银行的倒闭

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席交易员(也是后台结算总管)里森即开立了“88888”账户。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账,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

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里森当时认为股票市场对神户地震反应过激,股价将会回升,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其中9503合约多头55399张,9506合约5640张)。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2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价跌至17473点以下,累积亏损达到了480亿日元

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大规模建日经225指数期货多仓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0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合约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亏损1.9亿英镑。截至1995年3月2日,巴林银行亏损额达9.16亿英镑,约合14亿美元。3月5日,国际荷兰集团与巴林银行达成协议,接管其全部资产和负债,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至此,巴林银行230年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从实物经济、货币经济到金融经济,经济在走向进步,但同时也趋于复杂化和虚拟化。人类在不断地创造征服自然、驾驭经济和协调社会的新的工具的同时,还需要有效地控制这些工具,以防止这些工具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本章案例]

奥巴马向过度的美国金融经济发难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对《纽约时报》杂志说: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金融类企业利润占整个美国公司利润比重过于庞大的状况是个错误,应该改变。华尔街虽然仍然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将不再会成为美国经济“半壁江山”。

2007年,美国金融服务部门所创造的利润占到全美公司利润的40%。在标准普尔500指数创造了纪录高点的2006及2007年份中,金融服务超过能源业,成为对每股收益贡献最大的行业,其比重为17.9%。在过去十年中,金融企业每年对总体每股收益的贡献最多可达30%。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已经从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实体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则从1950年占其GDP的27%,下降到2007年的11.7%;而金融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暴增到2007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全球GDP总额48万亿美元的十多倍,其中一半以上即近300万亿美元在美国。

其实,在这300万亿的美元资产里,很大部分是债务,自有资本量很小,不可避免,杠杆率非常高。从金融资产来看,有大量金融衍生品已经不再为实体经济服务了,而是为金融经济服务的,是对原生金融资产的资金再配置功能。

说到底,产业经济是提高人们福利的基础,金融经济规模应当与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相匹配,所以很有必要区分生产性收益和非生产性收益,借此思考华尔街在虚拟经济中创造的金融符号到底具有多少实际价值。当然,还不得不思考中央银行制度安排上的问题,当世人在批判格林斯潘时代的美联储是全球泡沫的始作俑者时,有多少货币供给是用在实体经济部门,有多少货币乘数是由华尔街的金融家们炮制出来的呢?而究竟有多少美国金融寡头企业会在这场金融灾难面前倒下?美国政府在什么时机、以什么方式和付出多大成本来挽救岌岌可危的金融体系?究竟需要多长时间能使美国银行业恢复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这一切都是摆在奥巴马政府面前需要解决的急迫的现实问题。

(来源:陈学军《奥巴马向过度的美国金融经济发难》,上海证券报,2009年5月11日,有改动)

复习思考

1.简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主要观点有哪些?

3.简述金融脆弱性的定义及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

4.简述实物经济、货币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定义。三者的关系如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