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用与经济

信用与经济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信用更是个人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通行证。信用关系发生时,信用标的只是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借贷契约期满,还本付息价值回流。信用中介人是为借贷双方的借贷活动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或经纪人,是社会资金融通的中介和桥梁,如商业银行。

第二章 信用经济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够:

(1)掌握信用的基本定义、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2)了解信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3)掌握信用的经济职能;

(4)了解信用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5)熟悉现代经济中信用的主要形式。

16世纪末,为了打破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印度洋航线的垄断,同时也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荷兰人试图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往中国和东印度群岛的航线。1596年,荷兰人组织的一次探险航行,使船长威廉·巴伦支(Willem Barents)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英雄,北冰洋西面的海洋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让人们久久难以忘怀的并不是巴伦支那传奇般的探险经历,而是巴伦支所带领的那些无名水手的信用。

探险船启程前,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们把一些准备与中国进行贸易交换的货物装上航船。当探险船抵达北冰洋后,夏季结束,探险船被冻结在冰水中。全体船员被迫登陆,他们在新地岛上自己动手修建了木棚,并掘洞来过冬。陋室中所生的火抵挡不住北极的严寒,穿在身上的衣服在背部都结了冰。他们不得不设法宰杀北极熊和海象来充饥,但他们的食物储备很快耗尽了。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他们只有把手指头伸进嘴里才能保持温暖,但只要手指一露出来立刻就冻成冰棍。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一些水手由于饥饿和患病而不幸死去。

第二年冰雪融化后,探险队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1597年6月,幸存者通过了一段冰海,在新地岛南端遇到了俄罗斯人,幸运地获救。尽管此时水手们衣衫褴褛,不少人身患重病,在海风中瑟瑟发抖,但没有一个人动用船上的衣物和药品。1597年10月29日,探险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这支深入到极北海域的探险队员早已财尽囊空,但临行前商人们所托付的货物却完璧归赵。船员们用生命捍卫了信用,也为荷兰商人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

这个故事说明了信用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如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已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信用更是个人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通行证。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一、信用定义和本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信用”一词,一般用作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标准,指的是“遵守诺言”这样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信用。人们常说的“诚信”、“讲信用”、“一诺千金”、“言行一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反映的就是这个层面的意思。英文Credit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redo,名词意是信用、声望、信誉、威望;动词意是相信、信任,也是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信用。在经济学中,信用是指借贷行为,是从属于商品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是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如果从法律的层面理解“信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契约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只要契约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即期交割,而是存在时滞,就存在信用关系;第二层含义是指双方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对信用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1)信用是一种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是一种有条件的借贷行为,是借贷双方调剂资金余缺的一种形式,在借贷活动中,贷方将其拥有的货币或商品的使用权暂时转让给借方,借贷双方约定期限,到期由借方归还本金,并以利息的形式对贷方转让货币或商品的使用权给予价值补偿。信用不同于无偿的财政分配、无偿的捐赠或援助,而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在信用关系中,借出的可以是物资、商品、劳务或货币,将来偿还时,可以采取同一形式,也可以折算成其他形式。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有无利息的借贷,因为无息借贷通常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而采取的优惠措施,而借者所获得的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就可以看做利息的其他表现形式;又如西方不少国家的银行虽然对活期存款不付利息,但存款者所享受的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或享有的取得贷款的便利,其实也是一种“利息”。

(2)信用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债权债务契约关系。在借贷活动中,有价物的所有者由于让渡有价物的使用权而取得了债权人的地位,债权人既拥有借贷期满收回有价物价值和利息的权利,又同时承担在借贷期内让渡有价物使用权的义务;有价物的借入者则成为债务人,既需要承担将来偿还有价物价值和支付利息的义务,又同时享受在一定时间内使用有价物的权利。在债权债务契约中所确定的借贷双方的权利的实现,是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借贷双方应履行的义务的执行,也是受到法律监督的。在信用活动中,如采用口头方式或记账方式约定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极易发生争执,且很难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采取书面契约的方式来约定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既有利于一国信用关系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有利于一国信用关系的稳定。

(3)信用是一种价值单方面转移的特殊运动形式。一般价值运动即商品的直接买卖,在商品直接买卖活动中,卖方让渡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取得货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而买者取得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让渡货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时商品和货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均发生双向移动。在商品的直接买卖活动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币运动和商品运动在时间空间上是一致的。但在信用活动中,一定数量商品或货币从贷出方手中转移到借入方手中,并没有同等价值的双向移动,贷方只暂时让渡了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并没有让渡所有权,借入方只是暂时取得了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而没有取得商品或货币的所有权。信用关系发生时,信用标的只是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借贷契约期满,还本付息价值回流。因此,信用活动中,商品或货币让渡与价值回流在时间空间上是不一致的。在信用活动中,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而商品直接买卖活动中,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

二、信用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一)信用的构成要素

信用是由四大要素构成的:一是信用主体。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信用的行为主体就是借贷双方及信用中介人。借者是资金的需求者,是接受资产转移的一方,称为受信者;贷者是资金的供给者,是转移资产的一方,称为授信者。信用中介人是为借贷双方的借贷活动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或经纪人,是社会资金融通的中介和桥梁,如商业银行。二是信用客体。信用客体又称信用标的物,是指信用活动中被交易的对象。在信用活动中转移的资产可以是有形的(如实物商品或货币),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各种服务或知识产权)。信用活动中交易的对象是授信方所拥有的资产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三是信用工具。借贷双方在信用交易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证明就是信用工具,它规定了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信用工具是实现资金融通的载体。四是信用条件。主要条件指借贷的期限和利率,其他条件包括付息方式、有否抵押等等。

(二)信用的特征

从信用本质的描述中可以概括出信用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暂时性。信用关系中商品或货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是暂时的,信用关系结束后,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重新回归到债权人手中,其所有权始终未发生转移。二是偿还性。在信用活动中商品或货币的让渡不同于捐赠,不是无偿的,其债务具有偿还性。信用关系建立后,债务人必须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债权人拥有按期收回本息的权利。三是收益性。即债权人让渡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应以利息的形式得到价值补偿,并形成债权人的收益。四是风险性。即债权人让渡商品和货币的使用权以后,要承受本金和利息不能收回,或不能全部收回的风险。信用活动中偿还本息的不确定性,主要受债务人的偿还意愿、偿还能力,以及法律的完善程度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等因素影响。

三、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对信用的产生与发展应从三个层面认识: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密切相联系的一个经济范畴,它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现

在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劳动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没有剩余产品可供交换,自然也没有信用的存在。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原始社会出现了两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两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也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并加速了原始公有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出现,造成财富占有的不均和贫富的分化。富裕家庭拥有较多的可供交换的商品和货币,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贫困家庭则因缺少生活或生产资料,生活难以为继,于是,借贷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出现了。这样,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贫穷而缺少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家庭,为维持生活和继续从事生产,就不得不向富裕家庭借贷,通过借贷调剂余缺,最早的信用活动也就随之产生。

2.商品交换的发展

信用并不是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最初的商品交换规模小,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而交换,所以只需要物物交换和现金交易就可以满足;后来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产生了以生产为目的的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规模大了,由于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商品购销地点远近不同,商品买卖脱节,使得一部分商品交换必须借助信用的方式实现,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续地进行。

3.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

马克思是在论述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时谈及信用关系的,说明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发挥有密切的关系。信用产生于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或者更进一步说,信用和“信用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1]。当发生商品的赊销和货币的借贷时,商品的运动与货币的运动在时间上分离开来,货币是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进行价值单方面的转移,货币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因此,货币职能的衍生和扩张,不断地克服自身的束缚,不仅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促进了信用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信用的发展又扩大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发挥作用的范围,因为信用扩大,债务规模就要扩大,就要以更多的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来偿还债务。

(二)信用方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经历了实物借贷、商品赊销、货币借贷

信用的最初方式是实物借贷,与货币无关,借实物还实物,主要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借贷。虽然实物借贷有直接性、及时性的特点,但它与物物交换一样有需求链很难解开的缺点,所以运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实物借贷并不是信用的典型形式。后来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出现了商品赊销这种信用方式,赊销是借实物还货币,货币运动真正与商品运动分离了,商品赊销是现代意义的信用活动。商品赊销是满足生产的需要而借贷,比实物借贷发展了一步。这种信用活动是与商品流通和生产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货币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范围超出了商品流通的范围,信用关系也超出了商品流通的范围,直接表现为货币的借贷。货币借贷是借货币还货币,是以获取利息为目的的借贷活动,货币借贷的出现使商品流通与货币的流通进一步分离。这种以获取利息为目的贷放出去的货币叫生息资本,生息资本的出现使信用关系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三)信用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

信用产生之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方式(或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依次经历了高利贷信用、借贷资本信用和现代信用等多种形态。

1.高利贷信用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货币,也就出现了货币借贷。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的增长和私有制的出现,原始社会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当经济地位不稳定的贫者生活陷入窘迫境地时,为维持生计,只能开始采用还本付息的方式借贷。此外,奴隶主和封建主阶级为了弥补因为穷奢糜烂的生活或战争等开支而发生的赤字,也只能求助于高利贷。由于当时剩余产品有限,可贷资产极少,而借贷的需求量相比又很大,供求不平衡决定了借入者只有付出高额利息才能得到急需的商品和货币,于是,高利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获得了广泛的发展。

高利贷信用具有以下特征:①利率水平非常高。高利贷的年利率一般为30%~40%,有的甚至高达200%~300%。高利贷的利率之所以特别高,一是小生产者借贷多用于生活救急之需,奴隶主、封建主举债,多用于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他们取得贷款是为获得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而不是作为资本,这种非生产性消费的借贷性质决定了高利贷利率上限不受利润率的客观限制。二是在小生产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条件下,高利贷资本的供应小于需求,从而为高利贷者索取高息提供了条件。②高利贷具有非生产性。从高利贷资本来源来看,它是商人、奴隶主、封建主、僧侣、修道院和教堂等通过各种途径积聚起来的货币资本,不是社会再生产中暂时闲置的资本。从高利贷资本的用途看,一般只用于生活消费和支付债务,而不能用于发展生产。因为在高额利息的盘剥下,不仅将借款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劳动价值侵吞,甚至连一部分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也被夺走,所以,如果用高利贷进行生产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③高利贷具有保守性。在高利贷的压榨下,小生产者和债台高筑的奴隶主、封建主会破产而沦为奴隶、农奴,而不能成为自由人。高利贷不能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创造新的生产方式,而是像寄生虫一样紧紧吸附在它身上,使旧的生产方式每况愈下、苟延残喘。因此,高利贷起着维护落后生产方式的作用,阻碍着新生产方式的产生。由于高利贷信用促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促进了货币财富的集中,所以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2.借贷资本信用

封建社会末期,高利贷者手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货币资本,可以随时投入资本主义生产、创办资本主义企业。但由于高利贷资本数量有限,无法满足资本家的需要,又因为它过高的利息吞没了资本家的全部利润,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对信贷的迫切需要,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展开了反对高利贷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降低利率。斗争方式基本上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法律限定高利贷利率。例如,英国1545年的法律规定最高年利率为10%,1624年降低到8%,1651年降为6%,1774年降为5%。第二种是发展资本主义自身的信用事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家将产业循环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出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专门从事货币借贷的借贷资本家这样一个独特的资本家集团与高利贷者相抗衡,使借贷利息迅速降低,高利贷信用逐渐失去它的活力,借贷资本信用开始形成。

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获得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一种货币资本,是在产业资本循环周转的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为产业资本服务的生息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是借贷资本形成的基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周转过程中,暂时游离出的一部分货币资本需要寻求发挥其职能的场所,以实现价值的增值;同时职能资本家为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或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又会对货币资本产生临时性的需求,于是职能资本家与货币资本家为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就采取有偿的方式来调剂货币资本的余缺,从而产生了借贷资本的运动。借贷资本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方面,它体现了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之间的信用关系;另一方面,它体现了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瓜分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

3.现代信用

当今的社会经济活动已为商品货币关系所覆盖,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任何经济行为主体(即企业、个人、政府)的经济活动都伴随着货币的收支。在频繁的货币收支过程中,任何货币的盈余或赤字,都同时意味着相应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当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着盈余和赤字的经济行为主体时,通过信用,即借贷关系进行调剂已成为必然。现代信用就是这样一种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适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信用形式。

现代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不仅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活动中都普遍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现代信用本质上仍然是借贷资本运动,所不同的是现代信用的借贷资本运动越来越决定国民经济的变动,信用的范围更加扩大,形成了跨地区、跨国界的全球一体化信用。随着电子化货币时代的到来,现代信用的形式也将随着货币形式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将会随着现代货币的逐渐抽象而越来越抽象,甚至脱离任何载体,独立存在,并将继续作为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存在。

四、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信用的实质是一种借贷行为,我们通过分析借贷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就可以了解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可分为居民家庭、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四大部门;居民家庭、企业和政府又可分为收支平衡部门、收大于支的盈余部门、支大于收的赤字部门。盈余部门多余的资金需要找出路,而赤字部门短缺的资金需要补充,这就产生了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赤字部门之间进行资金余缺调剂的需要。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同的资金所有者的利益不同,所以,资金余缺的调剂不能通过无偿的方式,而必须采用有借有还,还要付息的信用方式来进行。为了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资金余缺的调剂必须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在金融市场上,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了信用中介的责任,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服务,促使资金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流动,实现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

那么资金的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可以对居民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经济主体分别进行分析。

居民家庭收支不平衡主要原因是不同的人对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效用评价不一样,而对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有不同的时间偏好的选择。有的人认为当前消费效用高,就会将自己的收入更多地用于当期消费而很少储蓄,甚至借贷消费成为负债家庭;有的人认为未来消费效用高,就会减少当期消费而把收入大部分储蓄起来,成为盈余家庭。由于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以及勤俭节约的民族习惯,所以,从整体上看,中国家庭储蓄率是比较高的,是经常性的资金盈余部门。

企业收支不平衡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中会因种种原因出现大量的货币资本闲置现象,如:①企业提取的折旧基金在固定资产更新前,会以闲置的货币资本存在;②在支付工资和集中购买原材料前,部分流动基金会以闲置的货币资本存在;③历年形成的利润积累,在没有作为追加资本投入扩大再生产时,也会以闲置的货币资本存在。另一方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企业因种种原因需要临时补充资本,如:①当企业需要提前更换设备,提取的折旧基金不能满足需要时;②因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需要集中采购原材料时,需要临时补充流动资金;③因扩大再生产,而企业利润积累不能满足需要时,需要通过外源融资补充资本。从整体来看,由于企业部门内部积累的速度总是赶不上其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所以企业部门是经常性赤字部门。

从政府部门来看,由于经济景气或不景气,以及自然灾害或战争等特殊原因都会产生财政收支不平衡,有时会因财政结余而成为资金的供应者,有时又会因财政出现赤字而成为资金的需求者。中国的政府部门大部分时间都是赤字部门,因为国家承担了重要的经济建设的责任,所以常常出现巨额的财政赤字。

在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承担了信用中介的责任,以信用的方式促进资金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流动,充当资金盈余部门与资金赤字部门融通资金的中介和桥梁。同时,金融部门往往因为补充资本金,扩大业务的需要,也常常需要融入资金,成为金融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

五、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信用的积极作用

信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和生活现象,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现代信用扩大了投资规模

现代经济的增长,有赖于不断扩大再生产,投资就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而扩大投资的前提又是增加储蓄。因此,在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信用就成为了推动资金积累的有力杠杆。

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有效投入,往往需要一定的规模,如新建铁路、发电站、工业园等,都需要巨大的投资。这时仅靠企业的自身储蓄,很难满足有效投资的要求。同时,企业和家庭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会因种种原因,产生暂时闲置的资金,这些资金闲置的数量不等,时间有长有短,其所有者自己往往难以运用。于是,通过信用调剂,就可以动员闲置资金,扩大社会储蓄规模,再将资金投向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产出,促进经济增长。此外,信用还可以创造和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增长刺激生产扩大和产出增加,也能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投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商企业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来扩大投资规模;个人和家庭也可以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住房或者汽车,扩大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生产和投资。

2.现代信用提高了消费总效用

每个家庭都必须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合理安排消费。但是收入与消费在时间上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某些家庭可能现在有支付医药费或者儿童教育费的迫切需要,本期的收入却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但预计将来的收入比本期更多,而消费的需求更小。其他家庭的情况可能正好相反,他们现在的需求较小,但预期将来供子女上大学或赡养退休父母的需求较大,而现在的收入却相对较多。显然,这两类家庭对现时的消费与未来的消费有不同的估价。前者高估现时的消费,甚至愿意以付出利息的代价来取得超过本期收入的消费;后者高估未来的消费,需要积蓄,未雨绸缪。借助信用关系,把现时的消费与未来的消费相交换,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信用可以使每个家庭把他们的消费按时间先后作最适当的安排,从而提高了消费的总效用。

3.现代信用节省了流通费用和流通时间

现代信用制度的存在,使债权债务的清算采用转账结算方式成为可能。这种不动用现金的转账结算方式,既可以使债权、债务相互抵消,使结算更加迅速、方便,又可以大大节省现金制作、保管、点数、运输等流通费用。信用还加快了商品周转速度,加速实现商品价值,因而减少了商品储存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管理费用,也缩短了资本的流通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愈短、资本周转速度愈快,实现的剩余价值也就愈多。尤其是在当前IT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盛行所带来的虚拟货币的使用,进一步节省了流通费用和流通时间。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习惯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购买商品,并使用网上银行进行支付。这样,消费者不用出门,也不需要使用纸币,坐在家中面对电脑、点击鼠标就可以买到比实体店铺更实惠的产品。根据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淘宝网在2009年8月20日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09年上半年淘宝网实现交易额达到809亿元人民币,逼近2008年全年999.6亿元的交易额。对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淘宝网交易占比1.4%。显然,在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化的世纪,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商贸形式将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并实现更快的发展。

4.现代信用促进了社会资金利润率的平均化

马克思曾经说信用制度“对利润率的平均化或这个平均化运动起中介作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建立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之上”。信用通过积累、集中和再分配社会资金,调剂社会资金的余缺分配,按照经济利益诱导规律,将资金从使用效益差、利润率低的项目、企业、行业和地区调往使用效益好、利润率高的项目、企业、行业和地区,从而使前者的资金利润率提高,后者的资金利润率降低,从而促使社会资金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流动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都要通过银行这个环节,因此,银行在调节资金的流向中具有核心的作用。

(二)信用的消极作用

信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社会生产也存在消极作用,甚至可能引发极大的危机。信用的扩张使得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突破了流通手段的束缚而实现了扩张的正效应,但是也可能产生泡沫经济的负效应,因为信用的扩张以及虚拟资本的扩张都是有其边界的。如果脱离生产和流通的实际需要,盲目扩大信用规模,或在信用支持下,掩盖生产经营中的问题,那么,信用不但对经济无益,反而有害。

1.现代信用助长了投机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恩格斯也进一步说:“革命的开始和进行将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原则,只有利益能够发展成为原则。”市场的逐利性直接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马克思曾经有一段形象的说法:“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于是,由于信用的扩张效应,在利益的驱动下,经济领域中的冒险家们将信用看作能够带来收益的“万能灵药”,甚至不惜采取违法手段“圈钱”,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的失灵。所以,尤其是在当前世界市场竞争相当激烈的大背景之下,不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原因,过度投机,甚至赌博欺诈等行为都比过去更为常见,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现代信用潜藏着经济危机发生的危险性

在经济发展中,由于信用的作用,突破了需求的制约,拉动了需求的增加,造成了对商品的虚假需求,表现出的就是虚假信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虚假信用所带来的泡沫似乎无可避免,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剧烈波动,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等都成为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信用体制的不健全极易引起经济发展中泡沫破裂,一旦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上有一个环节断裂,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的信用联系造成巨大危害。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社会震荡,经济崩溃。2007年席卷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由作为债务链终端的一些信用度较低的债务人无法偿还借贷资金而引起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在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信用环节的失误都可能会引起整个信用链条的断裂,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此可见,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经济体系已日趋稳定和成熟,再不是过去闭门造车的年代。10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当前的全球金融海啸一再提醒我们,如何深刻地认识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双重性,是极其重要的。而要克服或减少信用带来的种种弊端,则有赖于社会及经济管理制度的进步和完善。

第二节 现代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概念

商业信用(Commercial Credit)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它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债权债务关系,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商业信用是较早产生的一种信用形式,它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商业信用产生于商品交换中货与钱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离。例如,有些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急待销售,需要这些商品的企业却暂时缺乏支付能力。如果商品交易只限于现金的支付,势必出现“卖不出”与“买不进”同时并存的矛盾,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而商业信用正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方法。

(二)商业信用的形式

现代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很多,有赊销商品、委托代销、分期付款、预付定金、补偿贸易等等。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

1.由卖方提供给买方的商业信用

赊销商品是最典型的商业信用形式。以这种方式买卖商品时,在商品转手后,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后再支付。于是,买卖双方的关系便演变成为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关系。例如原材料生产厂商给予产品生产企业,产品生产企业给予产品批发企业,或者产品批发企业给予产品零售企业商业信用。卖方给买方所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当于把一笔资本贷给买方,因而买方要支付利息。赊销的商品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支付的商品价格,其差额就类似于债务人对债权人所支付的利息。

2.由买方提供给卖方的商业信用

由买方提供给卖方的商业信用的典型形式为预付货款。预付货款是由卖方给予现金折扣后获取买方提前付款而形成的一种商业信用。现金折扣就是卖方筹资的成本,即买方获得的利息。预付货款又可分为预付全部货款和预付部分货款两种,从买方的角度看,都是把货币贷出并在约定的日期以商品形式收回;而从卖方的角度看,都是利用预收账款或者减少应收账款的筹资渠道。此外,由于预付货款通常是与购买某些专用、紧俏商品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种信用的利息并不为买者所重视。

其实,无论是由卖方主动推销滞销商品而形成的商业信用(如赊销),还是由买方主动订购紧俏商品形成的商业信用(如预付),都是商品供求状况的反映,也就是买方和卖方之间力量的抗衡。例如有些处于垄断地位的电力设备厂家根本不愁商品销售不出去,通常会要求买方预付50%~60%的定金,才开始安排生产。如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领跑者——苏宁电器,利用其销售网络优势来增强与家电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要求供应商接受延长应付款周转天数。

(三)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

商业信用的主体,即授信的债权人和受信的债务人都是直接参加生产和流通的工商企业。因此,商业信用的发展扩大了生产或经营商品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对授信企业来说,通过商业信用的媒介作用,顺利地实现商品的销售;对受信企业来说,则通过商业信用方式,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买到了原材料或商品,保证企业生产或经营的正常进行。

2.商业信用的客体主要是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的客体不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而是处于产业资本循环最后阶段的商品资本,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实物商品。也就是说授信企业所借出的不是货币资本,而是商品资本,这也是商业信用与其他信用的重要区别之一。商业信用活动使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时间延迟了。在没有发生商业信用的条件下,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是在商品交换行为发生时一次完成的。在发生商业信用的条件下,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分为两个阶段完成。当商业信用发生时商品的买卖行为完成了,商品的使用权发生了转移,但由于货款未支付,商品的所有权没有转移,买卖双方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直到契约到期,货款支付给卖方,债权债务关系才解除,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才真正完成。所以商业信用活动并没有从再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它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

3.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信用

商业信用中的买卖双方直接成交,借贷双方直接见面。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的需要,通过直接协商确定,无需任何中介机构介入。同时,商业信用也是非常简便的信用方式。在多数情况下,商业信用关系的建立和消除都由相同的当事者履行,不需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批,也不需要公布财务状况和评定信用等级,即商业信用的建立和消除完全取决于信用关系双方的意志。只要延期付款能被卖方所接受,或者预收货款能被买方所接受,商品交易的另一方自然都乐意接受这种信用形式。这就使商业信用在商品交易中有广泛的适应性,任何大、中、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都能够轻易取得,可以说只要有商业活动,就存在商业信用。

4.商业信用的规模受经济景气状态的影响

商业信用的供求往往与经济景气状态一致。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生产规模、商品流通的数量也不断扩大,商业信用的数量和规模也会随之增大;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情况则正好相反。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具备发行债券条件,银行贷款受到限制的中、小企业来说,对商业信用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更为明显。

(四)商业信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优点

(1)商业信用筹资方便、迅速。通常,商业信用发生在既存在供求关系又有相互信用基础的企业之间,所以,不需要像银行贷款筹资那样办理复杂的申请和审核手续,更不需要提供抵押品或者第三方担保,只要买卖双方同意,即可完成借贷。从而既解决了商品买卖的矛盾,也解决了资金融通的困难,缩短了交易时间和融资时间。

(2)商业信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借贷双方能够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借贷的金额大小和期限长短,不会受到标准化合同的限制。甚至万一出现逾期付款或逾期交货的情况时,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请求延长借贷或交货的期限,从而避免银行贷款违约所面临的合同纠纷或抵押资产被处置的风险。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不易受到损失,有利于企业寻求摆脱困境的途径。

(3)商业信用的筹资成本较低。由于商业信用是直接信用,没有中介加入,不需要支付中介服务费用,因此,大大降低了融资费用。如果授信企业不要求支付利息,则相当于受信企业获得了一项无息贷款。

专栏2-1

商业信用融资案例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广州分公司曾实行一项话费优惠活动,具体是:若该公司的手机用户在上一年的年底前向该公司预存下一年的全年话费4800元,可以获赠价值2000元的缴费卡;若预存3600元,可以获赠1200元缴费卡;若预存1200元,可以获赠300元的缴费卡。

该通信公司通过这种诱人的话费优惠活动,可以令该公司的手机用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当然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该公司筹集到巨额的资金,据保守估计,假设有1万个客户参与这项优惠活动,该公司至少可以筹资2000万元,假设有10万个客户参与,则可以筹资2亿元,公司可以利用这笔资金去拓展新的业务,扩大经营规模。另外,该通信公司通过话费让利,吸引了一批新的手机用户,稳定了老客户,在与经营对手的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数量是有限制的。由于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以商品为对象提供的信用,所以商业信用的最大规模不会超过授信企业所拥有的商品资本总额,这还要以授信企业能同时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补充为前提,否则再生产无法进行;在不能从其他渠道取得信用支持的情况下,授信企业所能提供的商业信用规模最大不能超过其所拥有的后备资本总额,否则其再生产无法进行。

(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由于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因此,授信企业只能按商品流转方向,向需要该种商品的企业提供信用,而不能倒过来。例如,矿山机械制造厂可以以自己生产的矿山机械向矿山开采企业提供信用,矿山开采企业可以以自己开采的矿石向冶炼企业提供信用,但矿山机械制造厂却无法从矿山开采企业取得商业信用,矿山开采企业也无法从冶炼企业取得商业信用。

(3)商业信用受到信用能力的限制。商业信用关系成立的重要条件是授予信用的企业比较了解接受信用的企业的支付能力,只有授予信用的一方相信接受信用的一方能按期如数偿还货款,信用关系才能成立。所以信用关系一般只会发生在相互熟悉、相互信任的企业之间。相互不了解信用能力的企业间不易发生商业信用关系。由于受信用能力的限制,商业信用发生的范围是有限的。

(4)商业信用受到期限的限制。由于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如果不能很快地转化为货币资本,则会影响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所以商业信用只能是短期信用。

(5)商业信用的风险性较大。首先,商业信用不要求任何质押、抵押,全凭交易双方各自的诚信为基础,以双赢作为目的。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对方是否诚信很难把握,而且经济活动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也难以保证双方在交易中都成为赢家,一旦一方遇到不测,极易诱发其不守信心理因素的急剧膨胀,从而导致失信。其次,由于社会分工,商业信用会通过生产供求关系把许许多多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长长的债务链条。一旦债务链条的某一环出现问题,就会对其他相关的债权企业产生连锁影响,当债务链条断裂时,甚至会使链条上的许许多多企业陷入“债务危机”。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Banking Credit),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信用形式。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两大类业务活动。

(一)银行信用的特点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银行信用是在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银行信用具有与商业信用显著不同的特点:

1.银行信用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

银行信用的借贷双方是专门从事货币经营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个人。在银行信用活动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接受信用和授予信用的双重身份,在吸收存款的业务活动中,授予信用的一方是企业或个人,而接受信用的一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的业务活动中,授予信用的一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而接受信用的一方是企业或个人。

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金

银行信用的客体是从产业资本循环周转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和社会各阶层用作储蓄的货币收入。这一特点使银行信用在授信方向上不受限制。由于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商品,所以可将它提供给任何需要它的部门、企业和个人使用,授信方向可以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授信方向上的局限性。

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循环的动态不一致

银行信用的资金来源主要取决于从生产过程中游离出的闲置货币资本的多少,而闲置资本的变动以及银行信用的规模,与产业资本循环的动态是不完全一致的。例如,当经济萧条时,产业资本萎缩,在投资需求下降的同时,银行信用的需求相应减少,但是却有大量资本闲置起来游离于再生产过程之外,使借贷资本的来源过剩;当经济繁荣时期,产业资本规模扩大,对银行信用的需求也扩大,但闲置的资本相对减少,使借贷资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4.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银行并不是主要依靠自己所拥有的资本向社会提供信用,而主要是以信用中介的身份,通过吸收存款,再以发放贷款的形式向社会提供信用,所以是一种间接信用。这一特点使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授信数量、期限和信用能力上的局限性。首先银行作为信用中介能有效地聚集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资金,不仅包括产业资本周转中闲置的货币资本,而且还聚集了社会各阶层用于储蓄的货币收入,不仅包括短期资金,也包括长期资金。因此银行不仅向社会提供信用的数量远远大于商业信用的数量,而且可以向社会提供中、长、短不同期限的信用。其次由于银行信誉高,与社会有广泛的联系,能及时地调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个人的财务状况,所以能与社会广大的企业和个人建立稳定的信用关系,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能力上的局限性,信用范围扩大了。

5.银行信用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银行不仅可以根据其吸收的原始存款向社会提供信用,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资金运用创造出新的资金来源,向社会提供超过原始存款的信用。

(二)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联系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1.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

首先,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产生,商业信用关系的确立表明信用关系双方有一定的资本,为银行信用提供了基础的条件,银行信用才能在商业信用关系广泛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其次,商业信用的普遍化和经常化,要求信用关系制度化,而信用关系制度化又为银行信用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后,商业票据的产生和流通,也成为银行票据产生和流通的基础。

2.银行信用是商业信用的延伸和发展

第一,银行信用有效地弥补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其规模和范围远远超过了商业信用,使信用关系得以充分发展。第二,有了银行信用的支撑,企业持续运转所需资金能从银行渠道得到解决,商业信用的授信方就不必过多地担心赊购赊销造成企业资金链条断裂,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才可以维持。第三,银行信用产生后,商业票据的持有者可以通过向银行办理承兑和贴现,取得现金或流动性强的银行信用工具,使得商业票据能够及时兑现,促使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3.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形成有效互补

银行信用凭借其在规模、范围、期限上的优势,成为现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但银行信用的发展并未使其完全取代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直接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紧密相连,使用便利、成本低廉,因此,企业通常会优先考虑使用商业信用。而对资金需求数量较大、期限较长的企业,则可以通过银行融通资金。此外,从银行信用的角度看,商业信用票据化以后,以商业票据为基础的放贷,反映了客观的货币流通的需要,其业务风险比单纯的信用贷款也要小得多,有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就这样,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三、国家信用

(一)国家信用的概念

国家信用(Fiscal Credit),也称政府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借贷行为,它包括国家以债务人身份举债和以债权人身份提供信用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的信用活动又涉及国内借贷和国际借贷两部分。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团体取得信用,形成国家的“内债”;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外居民、企业、团体、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取得信用,形成国家的“外债”。国家以债权人的身份向国内企业、团体提供贷款,形成国家的“对内债权”;国家以债权人的身份向国外企业、团体、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贷款,形成国家的“对外债权”。在一般意义上,国家信用仅指国家以债务人身份举债。

(二)国家信用的形式

国家对内举债的典型形式是发行公债和国库券。其中公债是政府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券。与公债互为补充的国家信用形式是国库券,它是政府发行的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短期债券。由于国库券的债务人是国家,国家的偿债能力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国库券几乎不存在信用违约风险,被看做是金融市场风险最小的信用工具,并被称为“金边债券”或“零风险债券”,有非常好的流动性。另外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透支也是国家对内举债的重要方式,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透支等于发行货币,由于货币是一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债务凭证,债权人是货币的持有人,债务人是国家,所以,发行货币也就等于国家向广大社会公众举债。国家对外举债通常采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国际债券和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借款的形式。中国最近几年的外债规模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见表2-1)。国家通过国家信用取得的资金,成为财政资金的来源之一。

表2-1 2002~2008年中国外债余额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国家信用的使用。以美国为例,其联邦政府、州政府与地方政府每年都要通过向外举债,才能应付各项庞大的开支。近年来,美国国债规模不断膨胀,2002年至2007年,美国国债发行量一直稳定在5000亿美元左右,2008年和2009年更是突破了1万亿美元。规模急剧扩张的美国国债,也开始越来越依赖于海外的资金购买。尤其是在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国政府更是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销美国国债,企图以大规模发行国债来应付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所需开支。然而,国债的发行是有界限的,在国际上常用国债负担率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国债发行规模是否合理。所谓国债负担率,是指年末国债余额对当年GDP的比率,目前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是60%。国债的发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不仅会使国家财政付息背上沉重的包袱,严重的还会导致政府的偿付危机。1998年俄罗斯爆发的债务危机和2009年迪拜爆发的债务危机都是国家信用过度扩张的结果。美国2008年国债负担率大致在85%上下,预计2009年将接近甚至突破100%,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说明美国国债发行规模过大已积聚了较大风险。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末的国债余额为5.55万亿元,国债负担率为19.3%,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处于较安全水平,说明中国仍有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空间,对当前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衰退极为有利 。

专栏2-2

俄罗斯金融危机

俄罗斯自1992年开始全面的经济转轨以后,一直陷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通货膨胀、投资萎缩、生产下降伴随“休克疗法”和私有化改革的推进而发展。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俄罗斯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先后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危机首先反映在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上,占俄罗斯国债总额约1/3的外国资本大规模外逃,引起汇率下跌和股市大幅下挫,再贷款利率一度高达150%,股市、债市和汇市基本陷入停盘状态,银行无力应付居民提款,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瘫痪。1998年8月,政府决定让卢布自由浮动,宣布单方面延期偿付以卢布计价的内债和部分外债,并禁止银行兑现外汇承诺,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随着俄罗斯“国家信用”的丧尽和卢布汇率的暴跌,危机通过那些在俄罗斯金融市场上损失惨重的外国投资者迅速传遍世界:欧洲、亚洲、美洲的金融中心一片恐慌。

(三)国家信用的作用

国家信用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

国家财政收支出现短期不平衡是经常的,由于财政收支有先支后收的特点,因而即使从整个财政年度看,财政收支是平衡的,但由于财政收入与支出发生时间不一致,也会出现某月、某季的收支不平衡。为了解决这种年度内暂时不平衡,国家往往需要发行国库券来保持短期内的平衡。

2.弥补财政赤字

如果财政年度支出大于收入,就出现了财政赤字,一般来说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有三种:增税、向中央银行借款透支、发行政府债券。增税不仅立法程序复杂,而且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向中央银行借款透支等于发钞票,又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发行债券弥补赤字,比向中央银行透支有利得多,因为发行国债向社会筹资只是一部分社会资金使用权发生转移,货币供给量并没有扩大,不会造成通货膨胀,而且,由于国债的认购遵循自愿的原则,并且给认购者支付利息,对利息收入还实行免税,所以不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

3.为国家筹集生产建设资金

向国内的社会公众举债,可以变货币为资金,变消费基金为积累基金,向国外举债可以增加国内资金总量。通过国家信用集中的各方面的财力,可以由国家集中统一安排,进行资源重组,增加重点建设投资,改善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4.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在求大于供,出现通货膨胀时,发行国债,可以产生“挤出效应”,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当供大于求,出现通货紧缩时,发行国债,可以将闲置的资金集中在国家手中,进行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社会总供求实现平衡。

5.为金融宏观调节创造条件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主要手段,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吞吐国家债券,扩大或收缩货币供给量,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所以国家信用形成的大量的、种类各异的国家债券,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创造了条件。

(四)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两者筹集的资金是同源的,都是社会闲置资金,所以,两者动员的资金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国家增加国债发行时,银行信用的规模就会相应收缩。两者的区别一是国家信用可以特殊的手段,动员银行信用难以动员的资金,比如在战争、动乱、恶性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可以发行强制性公债动员资金;在正常时期,也可以优惠条件诱使货币所有者减少消费,扩大可融资金总量。二是国家信用筹集的资金稳定性比银行信用高。国家债券的偿还期限较长,不到期国家不予还本付息,因此国家信用筹集的资金比较稳定,可以用于长期性投资和支出。而银行存款一般期限较短(活期存款占多数),即使是定期存款存款人要提前支付,银行也不得不付,所以银行信用筹集的资金稳定性较差,因此在安排银行资金使用时,则不得不大打折扣。三是两者的利息负担不同,国家债券的利息是由纳税人承担的,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银行吸收存款支付的利息最终是由贷款人承担的。所以对于国家来说,以国家信用筹资的利息负担要大于以银行信用筹资的利息负担。四是国家利用银行信用与利用国家信用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效果是不同的。以银行信用解决财政赤字(向中央银行透支)会造成通货膨胀,而以国家信用解决财政赤字则割断了弥补赤字与货币发行的联系。

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Consumer Credit)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货币或劳务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目的是解决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的困难,主要用于高值耐用消费品,如家具、汽车、家用电器、房屋、教育消费等的购买。

消费信用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工商企业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提供信用的主要形式是分期付款;第二种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买方信贷),提供信用的主要形式是以特定的消费品为对象提供消费贷款,或者以不确定的消费品为对象提供信用卡信用;第三种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信用,银行再向企业提供信用(卖方信贷)。其中前两种是消费信用的主要类型。从消费信用的这三种类型来看,消费信用实际上不是一种独立的信用形式,第一种实际上是商业信用的延伸,只不过是将企业之间的赊销,延伸到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第二种实际上是银行信用;第三种实际上是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结合。

消费信用从本质上讲是购买力的提前实现,收入的提前使用,因此,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在于:①消费信用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②消费信用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来刺激生产,通过及时向企业提供消费信息,来引导企业生产的发展;③消费信用可以引导消费,使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相适应;④消费信用可以调节社会供求关系;⑤消费信用能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广以及产品更新换代。

消费信用的消极作用是:①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造成消费品市场的虚假繁荣,向市场提供虚假信息,掩盖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②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造成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如果在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时,生产增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过分发展消费信用,强调超前消费、高消费,必然会加剧市场供求矛盾,促使物价上涨,对经济发展产生破坏性影响。③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隐藏着巨大的信用风险。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生动案例,美国政府为了通过发展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放松了对发放住房贷款的风险控制,向大量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低收入人群发放了巨额住房抵押贷款,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价不断走低,导致大量偿还违约发生,使美国最大的房贷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濒临破产,从而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在这场危机的冲击下形成的一波又一波金融海啸,最终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五、民间信用

民间信用(Folk Credit)是指企业或个人为解决生产经营或生活费用不足而自发采取的相互让渡资金使用权的信用形式,包括现金借贷和实物借贷。相对于其他信用形式,民间信用具有这样一些特点:①通常发生在居民家庭中,参与者主体是个人或个体商品生产经营者;②借贷期限较短、规模较小、范围有限;③资金运用具有盲目性和分散性;④借贷利率具有较大的浮动性,有的地方甚至存在高利贷;⑤借贷方式灵活、简便,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约束,因此风险性较高。

民间信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以前的民间信用主要用来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其形式有私人间直接或间接的货币借贷,成立合会由参加者之间轮番提供信贷和典当等。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加剧,我国的民间信用日趋活跃。例如,在我国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地下钱庄、企业集资、合会、台会、标会、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各种形式的民间信用非常活跃,已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地下金融”市场。

民间信用的发展一方面能在一定范围内弥补银行信用的不足,缓解信贷资金的供需矛盾,尤其是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民间信用由于游离于官方金融监管范围之外,其经营者又缺乏大资金运作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一旦其借贷活动形成的资金链断裂,一场复杂的民间金融危机恐怕在所难免,甚至可能引发局部社会不安定。尤其是民间信用中暗藏着高利贷、抬会、地下钱庄等非法融资形式,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因此,对于民间信用,政府应该进行正确的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制度,使其扬长避短,成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 。

专栏2-3

温州民间融资起新变

2008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了各种宏观调控措施,使历来活跃的温州民间融资,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深入实施和效应的显现,近期起了一些新变化。

据有关部门估算,在温州企业营运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三者之比,2007年为60∶24∶16,2009年已上升至54∶17∶28,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总额约3500亿元。此外,由于用于投资和其他用途的资金比生产经营和消费的收益高,因此民间借贷资金用于投资和其他用途的占比增加,但风险也大,相应使资金使用的成本变高,带动了民间借贷利率的整体走高。

有关资料显示,现阶段通过民间融资筹集的资金用途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纯粹的生活消费性借贷正逐步减少。单笔借贷规模快速扩大,从原几十万元发展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根据对温州400户民间借贷监测点的监测

结果,每月民间借贷发生额中,约有80%用于生产经营。从民间融资的行业分析,民间融资的投向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并与地方经济结构相关,如温州对外投资煤炭金属采矿等都是民间融资的重点行业,当地有一定特色的造船、陶瓷、泵阀、海运、汽摩配等十几个行业也均存在民间融资。

近年来,温州民间融资还呈现出组织化、规模化苗头,一些机构和自然人为牟取利益,专门介绍民间借贷赚取手续费,甚至借进贷出取得利差。从事民间融资的中介机构有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及“抬会”等,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银行授信规模,部分企业利用担保公司短期借贷资金进行资本金垫资活动;而另有部分企业由于过度融资以及多元化经营,在遭遇资金链断裂风险时,利用担保公司资金或民间借贷进行续贷,而这部分资金的单笔金额往往比一般的民间借贷资金大得多。据悉,目前,个人民间借贷最高单笔金额已高达1000万元。

六、证券信用

证券信用(Security Credit)是指企业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方式。因此证券信用包括股份信用和债券信用两种形式。

股份信用是对现代股份制度的概括,具体表现为以入股方式筹集资本、创办股份公司。从理论上讲,股票集资体现的是一种财产所有关系而不是债权债务关系。投资人购买股票就拥有了企业相应的财产所有权,具有了参与经营管理决策和分红的权利,且不能退股,所以并不符合信用有借有还还要付息的特征。那么,为什么也将这种经济关系视为信用关系呢?首先,现代股份公司的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形式上是分离的,这与债权融资是一样的。股东一般不直接经营,而是雇佣经理经营,经理虽具有支配实际资本独立开展经营活动的权利,但没有所有权。其次,投资者依据其对公司的所有权,按期获得股息和分红收入,这一点类似于存款者的存款取息。再次,虽然不能退股,但是投资者若急需现金,可以随时在市场上出售股票收回本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股权投资也可以还本。最后,股份有限公司的存在必须以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

债券信用是企业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和形式。通过债券信用筹集资金,主要是解决企业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投资的不足,企业债券有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多种形式,债券投资风险比股票投资小,比国债投资大。

七、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International Credit)也称国际借贷,是指各国银行、企业、政府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及国际金融机构向成员国政府、银行、企业提供的信用,它反映的是国际间的借贷关系。国际信用实质上是国内信用关系在国际市场上的延伸和扩展。国际信用主要包括:国际商业信用、国际银行信用、政府间信用和国际金融机构信用等。

国际信用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客体既可以是商品资本,也可以是货币资本。提供信用的目的也是多样化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双边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有的是为了地区经济、全球经济的发展或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等更高的目标,但也有纯粹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的。

国际商业信用是国际商品交易过程中由出口商向进口商以延期付款的方式提供的信用。来料加工、补偿贸易是国际商业信用的常见形式。

国际银行信用,是进口国和出口国双方银行为进出口商提供的信用。主要是以出口信贷的方式出现。出口信贷是指一个国家为了支持本国商品的出口,加强国际竞争力,以政府利息补贴的方式,通过本国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提供的信贷(卖方信贷)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信贷(买方信贷)。

政府间信用是指发生在两国或多国政府的财政部之间的融资活动。其特点是利率较低、期限较长,条件优惠,具有援助性质,但一般均附带限制性的条件,如要求受信国必须将贷款用于购买提供贷款的国家的商品等。

国际金融机构信用是指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金融机构为其成员国所提供的信用。世界性国际金融机构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地区性金融组织较多,比如为各个洲服务的亚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这些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是一种优惠贷款,一般期限较长,最长可达50年,利率较低,有的还不支付利息,只收取很低的手续费,但其审查较严格,一般用于受信国的经济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国际信用得到了广泛运用,获得了较大发展。过去我国主要致力于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如今我国不仅继续引进外资,也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国际信用的发展对我国促进对外经济关系和充分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章小结:

(1)信用是指一种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2)信用具有偿还性、收益性、暂时性和风险性的特征。

(3)信用的确立包括信用主体、信用客体、信用关系、信用条件和信用工具五个要素。

(4)信用产生之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依次经历了实物信用、高利贷信用、借贷资本信用和现代信用等多种形态。

(5)信用具有资金配置、流通工具创造和国民经济调控三大经济职能。

(6)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7)银行信用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给企业或个人的信用。

(8)国家信用是政府以国家的名义与国内外其他信用主体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9)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货币或劳务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10)民间信用是企业或个人为解决生产经营或生活费用不足而自发采取的相互让渡资金使用权的信用形式。

(11)国际信用是各国银行、企业、政府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及国际金融机构向各国政府、银行、企业提供的信用。

关键术语:

信用     实物信用   高利贷信用   借贷资本信用

现代信用   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

消费信用   民间信用   国际信用

复习思考题:

(1)请列举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信用问题,并分析它属于哪种信用形式。

(2)谈一谈信用对你或者你身边的人们的影响。

(3)信用具有哪些构成要素?

(4)试分析高利贷信用与现代信用的区别。

(5)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哪些职能?

(6)试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并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题:

迪拜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第二大酋长国,面积3885平方公里,占阿联酋总面积的5%。迪拜的经济实力在阿联酋也排第二位,阿联酋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集中在迪拜,所以习惯上迪拜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它也是整个中东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迪拜拥有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源源不断的石油和重要的贸易港口地位,为迪拜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如今的迪拜成了奢华的代名词。

然而,2009年底,在全球金融危机退潮之际,迪拜的主权投资实体“迪拜世界”宣布将暂停偿还近600亿美元债务的消息,令投资者对迪拜的主权信用产生严重疑虑,进而在全球金融市场引发巨大震动。2009年11月26日,欧洲三大股市跌幅均超过3%。

迪拜与阿联酋首都所在地阿布扎比酋长国不同,它没有丰厚的石油储藏,经济以地产、金融和旅游开发为主。过去四年多以来,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进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到2009年底债务约为8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9月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迪拜造成了直接打击。房价下跌、建设项目被取消等利空因素接连出现,使暂停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最终,全球金融危机结束了迪拜数年的辉煌发展史,众多工程被迫停工甚至取消,许多类似棕榈岛的项目成为“烂尾楼”,人们终于发现,迪拜庞大的基建项目和棕榈型旅游度假区,是名副其实“建在沙子上”的。

根据统计,“迪拜世界”共有超过70个债权人。除了汇丰控股外,其他债权银行还包括瑞士信贷、巴克莱、苏格兰皇家银行。其中最大债权银行为阿布扎比商业银行及酋长国NBD PJSC。“迪拜世界”一旦无力还债,这些大银行都难逃连累,人们担心可能触发新一轮的金融风暴。

思考题:

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结合以上案例说明信用在经济中的作用。

②试分析迪拜信用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此类危机的方法。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