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债务问题

国际债务问题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债务问题是国际金融事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目前重大的世界经济发展问题。可见,以债务形式进行国际间的资金融通,对于债务国和债权国来说都是有利的。在使用这一指标时需要注意的是,当债务国通过继续借款来支付利息时,如何评价债务国的偿债能力。

第三节 国际债务问题

一、国际债务的概念

国际债务问题是国际金融事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目前重大的世界经济发展问题。国际间资金融通的绝大部分,是以债权债务增减变动的方式进行的。国际债务活动对于实现金融资源在国际之间的余缺调剂,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从而提高整个人类福利水平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际债务的定义是:国际债务是在任何特定的时间,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已拨付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包括需要偿还的本金及需要支付的利息。理解这一定义需要注意两层含义:其一,国际债务是以居民和非居民为标准,是居民对非居民的债务;其二,国际债务以偿还为根据,且这种偿还义务具有契约性,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明确偿还责任、偿还条件、偿还期限等。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OECD计算国际债务的口径大体分为10项:①官方发展援助(OECD国家提供的) ;②官方发展援助(非OECD国家提供的) ;③多边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贷款) ;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⑤债券及其他私人贷款;⑥对方政府担保的非银行贸易信贷(卖方信贷) ;⑦对方政府担保的银行贸易信贷(如银行同业拆借等) ;⑧无政府担保的银行信贷(如银行同业拆借等) ;⑨外国使(领)馆、外国企业和个人在一个国家的银行中的存款;⑩公司、企业等从国外非银行机构借入的贸易性贷款。

二、国际债务的产生原因

(一)弥补储蓄缺口的需要

资源短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更是经常受到资源短缺的困扰。由于金融资源是各类稀缺资源的集中表现,因而成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短缺资源中最短缺的一类。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只能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实现。而投资又决定于储蓄,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支出的大部分是必要支出,因而储蓄增长的潜能有限,短期内不能满足投资的需要。这样就出现了国内储蓄缺口。利用国际债务弥补国内储蓄缺口,是发展中国家突破国内储蓄制约、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二)满足大量进口的需要

由于国内缺乏一些重要的原材料或国内的劳动力技术水平不能生产一些关键的设备或产品,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需要大量进口。然而进口数量受创汇能力的限制,在出口能力一定的条件下,进口数量不可能大量增加,即出现了外汇短缺现象。这时,利用外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起着双重的作用,既是国内储蓄的补充,同时又是外汇资金的来源。

(三)资金借贷融通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从债权国的角度来看,以债务形式输出资本也是有利的。资金借贷融通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在一国范围内,收入再分配不仅仅是一种目的,同时也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减少失业、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机制。因为在边际收入变动时,不同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支出倾向。一般而言,贫穷阶层的边际支出倾向较高,富裕阶层的边际支出倾向较低。因此,收入由富裕阶层向贫穷阶层的再分配,就会使社会总支出得到增加。如果经济过程中出现了由于需求不足而导致衰退时,就能够利用这种再分配有效地缓和经济衰退。如果把这一逻辑应用于整个世界经济就可以看到,资源由富裕国家向贫穷国家的转移符合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它们急需的金融资源和实际资源,突破了国内储蓄与外汇短缺的双重制约,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发达国家也会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和进口数量扩大而增加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水平,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失业水平下降,经济活动规模扩大。可见,以债务形式进行国际间的资金融通,对于债务国和债权国来说都是有利的。

三、国际债务的风险指标

一国举借外债的规模受制于该国的偿债能力。如果一国所借外债超过本国的实际偿还能力,非但不能加快经济发展,反而会削弱国家应付外部冲击的能力。因此,只有如约偿还,才能促进国内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外债规模是否适度,外债结构是否合理,外债是否有风险,与一国外债偿还能力有很大关系。

(一)债务清偿率

债务清偿率是指债务国还本付息总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债务清偿率=当年还本付息总额/当年商品劳务出口收汇额×100%

一般认为,一国对外债务当年还本付息总额不能超过该国当年出口收入总额的25%,超过这一界限就可能造成部分债务难以清偿,因此国际上把这一比率称为“警戒线”。这一指标的优点是把债务负担即还本付息额与主要清偿资金来源即出口收入直接联系起来,同时强调了对外还本付息是债务国外汇收入的优先支出项目,反映了债务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回旋余地及其对出口收入降低的脆弱性。但是,这一指标也不能一概而论,由于该指标不能反映出口的商品结构、主要市场以及扩大的潜能、出口收入的波动性、进口替代的余地以及在一定出口收入水平变动等有关对外偿还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单以此指标来衡量债务国的清偿能力,有可能会产生偏差。

(二)负债率

负债率是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GNP之比。这一指标常被用来考察一国对外负债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其比值的高低反映一国GNP对外债负担的能力。国际上通常认为,负债率的安全线为20%。超过这一数值就可能过分依赖外资,当金融市场或国内经济发生动荡时,容易出现偿债困难。

(三)债务率

债务率是指一国的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额之比。债务率是指一国的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额之比。国际上一般认为该指标不应该超过100%。当债务率超过100%时,说明该国外债余额过大,外债负担过重,外汇收入难以满足对外还债的需要。

(四)短期债务比率

短期债务比率是指在外债余额中1年期和1年以内的短期债务所占的比重。它所反映的是当一国偿还外债的其他支付手段不足时,可以用国际储备资产来偿还外债的能力。一国外汇储备过多,机会成本提高,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一国外汇储备过少,则容易发生债务危机。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外汇储备不应低于该国1—3个月的外汇支付额。

(五)利息清偿率

利息清偿率是指付息额与出口收入之间的比率,它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对外债务的流动性状况。在使用这一指标时需要注意的是,当债务国通过继续借款来支付利息时,如何评价债务国的偿债能力。

除以上指标外,还有一些参考指标:如一国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GNP的比率,根据经验数据,这个比率控制在5%以下为安全线;外债总额与本国黄金外汇储备额的比率,通常控制在1∶3以内等。

四、国际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债务危机频繁爆发。究其原因,有债务国内部的原因,也有债务国外部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务危机爆发的内因

1.外债增长快,债务规模大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石油输出国手中积累了大量的“石油美元”,使国际金融市场资金充裕,利率很低。于是很多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借取了大量资金,在世界范围内平衡了国际收支。但是其中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却认为国际金融市场永远可以依靠,特别是一些产油国,急于求成地追求工业化和高速度,过高地估计了本国的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这样,当世界经济转入严重衰退,石油价格大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急剧上升时,贷款便难以按期偿还。

2.外债管理上不够稳健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外债的管理不够稳健,过高地估计本国的潜在资源和开发能力,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于是大量借款,盲目投资,结果负债过多,超过了偿还能力,而且经济效益与贷款条件不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中长期外债总额的平均偿还期比大多数国家用这些资金发展经济的回收期短,投资项目尚未盈利,而利息负担日益沉重,于是出现无力还本付息的债务危机。

3.国内经济政策失误

许多债务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开始快速上升,世界贸易也处于停滞状态,此时债务国没有采取适当的汇率政策和外汇管制措施,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4.债务结构不合理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债结构对债务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外债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有:

(1)商业贷款比重过大。商业贷款的期限一般较短,在经济较好或各方一致看好经济发展时,国际银行就愿意不断地贷款,因此这些国家就可以不断地通过借新债还旧债来“滚动”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一旦出现某些不稳定因素,如政府的财政赤字、巨额贸易逆差或政局不稳等使市场参与者失去信心、外汇储备不足以偿付到期外债时,汇率就必然大幅度下跌。这时,银行再也不愿新增贷款了。为偿还到期外债,本来短缺的外汇资金这时反而大规模流出,使危机爆发。

(2)外债币种过于集中。如果一国外债集中于一两种币种,汇率风险就会变大,一旦该外币升值,则外债就会增加,增加偿还困难。

(3)期限结构不合理。如果短期外债比重过大,超过国际警戒线,或未合理安排偿债期限,都会造成偿债时间集中,若流动性不足以支付到期外债,就会爆发危机。

许多债务国在大量借入债务的同时,没有形成合理的债务结构。即在债务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来源结构上没有合理搭配。如在期限结构上,世界银行公布的17个重债国均出现债务短期化趋势,即短期债务比重过大。

(二)债务危机爆发的外因

(1)在1980—1982年中,工业国家特别是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经济萧条和极低的增长率,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工业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结果。

(2)主要工业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促使世界信贷市场上利率迅速上升。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债务的大部分是浮动利率贷款,市场利率变动大大加重了债务国的清偿负担。据有关方面统计,市场利率每上升1%,发展中国家对外支付的债务利息就要增加20亿—30亿美元。

(3)石油冲击是造成非产油发展中国家负债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第一次石油价格上涨以后,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由1972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1974年的463亿美元。第二次石油涨价以后,又增加到1981年的1 077亿美元。

总之,国际债务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是世界经济多种矛盾发展激烈的结果,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产生了严重干扰,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各债务国和债权国都在探寻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五、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

由于债务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 —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和智利,以及亚洲的菲律宾,债务危机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拉美事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解决债务危机,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进行了多种尝试。

(一)贝克计划

在债务危机爆发后的前三年时期内,国际社会对于债务问题的反应基本上是重新安排,观察事态发展,避免危机继续发生。国际金融体系在此期间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一些重债国债务状况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为进一步解决债务危机,1985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第14届年会上,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这个建议被称为“贝克计划”。其主要内容有:①在1986—1988年三年时间内,由大型国际商业银行增加200亿美元的贷款。②由世界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向15个重债国增加90亿美元贷款,这15个重债国后来被称为“贝克15国”。这15个国家是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科特迪瓦、墨西哥、摩洛哥、尼日利亚、秘鲁、菲律宾、乌拉圭、委内瑞拉、南斯拉夫。③接受贷款的国家采取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依靠市场机制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偿债能力。

(二)布雷迪计划

1989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尼古拉斯·A·布雷迪宣布了一项新计划。如果有国家和债权人愿意减少其部分债务,作为交换,这些国家和债权人剩下的债权将会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日本进出口银行借出资金的“强化”或部分担保。墨西哥在1989年底成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个实施者,委内瑞拉则在1990年5月达成了原则协议。上面的两个债务国在二级市场上获得的折扣达到了35%,但其中的部分好处被债务人对本金的担保所产生的成本以及通过零息证券和对利息的滚动担保抵消掉了。不仅如此,这个协议还刺激了这两个国家的债务在二级市场上价格的上涨。

“布雷迪计划”不仅减轻了债务国的债务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它提高了债务国的信用。1990年以后,美国利率下降,一方面减轻了债务国的付息负担,另一方面也促使国际资本寻找另外出路,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入恢复了。到1992年,债务危机已基本宣告结束。

(三)密特朗方案

这一方案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88年6月在多伦多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上和同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他呼吁债权国大量放宽对最贫穷国家的偿债条件。对中等收入的债务国,他主张分配一笔专门的特别提款权,以资助建立一笔担保基金,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管理,保证对转换成债务的商业贷款支付利息。这笔基金提供的担保会促进减债计划的谈判,并可大大降低债务国支付的费用。

(四)债务互换

债务互换是指银行之间相互交换各自对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经济实体的债权。这种交易大约占二级交易市场的75%。银行之间进行这种债务互换的目的在于改善资产结构,使其在规模不变情况下可能达到最佳组合。银行可以通过这种互换来分散投资、减少风险,或者是根据经营战略的需要,通过互换来增加它对一定国家资产的持有规模。债务互换包括债务—股权转换、债务—出口转换、债务—自然环境转换等形式。

除了以上方案之外,债务重新安排的内容还包括重新选定币值、转贷和再贷款、贷款转换和出售等;同时,还有日本大藏省方案、原联邦德国政府提出的减免债务方案、科恩方案、折价出售和直接回购等方案。

六、国际债务管理

国际债务的管理主要包括借入外债和使用外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管理好了,就能保证外债到期能够偿还。具体来讲,外债管理主要是指规模、结构、投向和风险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外债规模管理

外债规模管理是确定一国的中长期和年度合理负债水平。一般而言,外债规模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对外债的需求,二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可供量,三是本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因此,对外债的规模管理要在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确定一个科学的范围。

(二)外债结构管理

外债结构管理是在确定的总规模范围内,通过对国际资本市场的预测、分析、结合国内经济增长对资金需求的特点,对构成总量的各个债务要素如利率、期限、币种和外债来源等进行最优组合,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债能力,发挥外债的最大效益。

(三)外债投向管理

外债的投向决定了外债的回收和偿还,还关系到能否支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因此,外债的投向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相一致。按照这一要求,对外债的投向管理主要包括:

(1)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主要投向国家重点项目和基础产业,以及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行业。

(2)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创汇能力强、回收期短的项目,以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偿还能力。

(3)短期借款只能用于流动资金和临时周转,不能用于长期投资,以防止债务短期化。

(4)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确定不同形式的外债投入,使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5)创汇项目、非创汇项目和社会效益项目要保持适度比例和梯形格局,使国民经济既有发展后劲,又能保证对外偿付的来源。

(四)外债风险管理

外债风险管理在于增强应变能力,适应国际贸易、金融的变化和国民经济政策与结构的调整;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做好利率、汇率的风险调整,使债务合理化;建立偿债风险基金和风险预警机制,以确保按期偿还本息。

专栏8-1  中国三大外债警戒指标均低于国际标准安全线

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末中国外债余额为2 810.45亿美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对外负债),比上年末增加约335.53亿美元。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指标,中国三大外债警戒指标均低于国际标准安全线。

所谓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对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如果一个国家外债规模过大或者构成不合理,则存在外债偿还时支付不足等潜在风险。按照国际经验,衡量外债规模通常有三大指标:一是外债偿债率,即年度外债本息偿还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按不同国家,参考线约为20%—30%) ;二是负债率,即外债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按不同国家,参考线约为20%—30%) ;三是债务率,即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按不同国家,参考线约为100%—165%)。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初步测算,2005年中国外债偿债率为3.07%,负债率为12.63%,债务率为33.59%。这表明,上述三大外债警戒指标均低于国际标准安全线。而对业界关注的短期外债增长过快的形势,据测算,中国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为19.07%,这一比例也同样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到2005年末,中国的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 249.02亿美元,增加6.14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 561.43亿美元,增加329.38亿美元,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55.56%。在中国的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余额为1 902.45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908亿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