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流动比率吗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流动比率吗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偿债能力分析是债权人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的。而流动比率则表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所以,在使用时不受企业规模的限制。该比率过低,意味着企业的短期支付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安全性;该比率过高,则表明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考察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不能仅仅拘泥于该企业的流动比率,还要进一步关注企业的业务、经营周期的长短及流动资产的构成情况。

第三节 财务比率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包括本息)的能力。偿债能力分析是债权人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的。一般来说,企业的短期债权人主要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感兴趣,长期债权人则主要关心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其中前三个指标用于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后两个指标则用于分析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一)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的比率。它通常表现为企业流动资产可偿付流动负债的倍数,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被广泛用于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在实务中,营运资金有时也被用于反映企业资产的短期流动性,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但在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方面,流动比率要比营运资金优越,因为营运资金只表示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绝对差额,当两个企业规模相差较大时,它们之间无法进行比较。而流动比率则表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所以,在使用时不受企业规模的限制。该比率是预测企业发生财务失败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

流动比率达到多少是理想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传统观点认为流动比率为2∶1是比较合理的,这样既达到一定的安全性,又充分利用了可利用的资金来源。该比率过低,意味着企业的短期支付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安全性;该比率过高,则表明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例13-3]根据本章第二节甲公司2010年资产负债表计算可得:

2010年末的流动比率=5 054 609÷4 143 653=1.22

2009年初的流动比率=4 782 473÷3 183 972=1.50

计算结果表明,2010年末流动比率比年初下降,且年初、年末的流动比率均低于公认标准值2.0,这是否说明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差呢?我们不能过早地下结论,还应结合该行业的平均值及该公司指标值的变动情况进行比较,才能进行正确评价。

应该注意的是,流动比率只是表示企业在一定时点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静态关系的比率。但考察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不能仅仅拘泥于该企业的流动比率,还要进一步关注企业的业务、经营周期的长短及流动资产的构成情况。在同一行业内,一个企业如果拥有太高的流动比率,可能预示着该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水平低下,利用率较低。高流动比率虽可降低风险,但投资回报率也低。此外,流动资产的构成情况也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不同的流动资产变现能力不同。在流动资产中,如果存货和预付项目所占的比重较大,因其变现能力较差,虽然企业的流动比率较高,也只能说明其偿债能力不良。所以,在分析流动比率时,人们必须审慎核查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明细构成项目,并需要考察另—个流动性比率指标——速动比率。

(二)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更为严格的一种测试。由于流动资产包括变现能力慢的存货,在反映企业短期流动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速动比率则能衡量企业在不包含存货的情况下的短期偿债能力。在这里,速动资产仅指可以随时变现的资产,包括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由于在计算速动比率时应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而存货一般在流动资产中占有50%左右,所以通常认为速动比率为1是比较合适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还要考虑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的特殊性。

[例13-4]根据本章第二节甲公司2010年资产负债表计算可得:

2010年末的速动比率=(5 054 609-961 962)÷4 143 653=0.99

2009年初的速动比率=(4 782 473-679 131)÷3 183 972=1.29

该公司2010年末速动比率比2010年初降低,表明短期偿债能力有所下降,不过年初、年末的速动比率均接近或高于公认标准值1.0,所以总体上看,尽管短期偿债能力有所下降,但偿债风险并不大。

像使用流动比率一样,在运用速动比率时,也应当注意速动资产的构成项目。如果一个企业处于财务困境,它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被抵押或者流动不畅,速动比率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此时就需要考察另—个流动性比率指标——现金比率。

(三)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现金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现金比率=现金类资产÷流动负债

公式中的现金类资产是指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现金比率是最严格、最稳健的短期偿债能力衡量指标,它反映的是企业随时还债的能力。现金比率过低,反映企业即期偿付债务存在困难;现金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可立即用于支付债务的现金类资产越多,偿还即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不过,现金比率也不宜过高,现金比率过高可能表明企业不善于利用现金资源,没有把现金投入经营以赚取更多的利润,所以不鼓励企业保留过多的现金类资产。

在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时,一般来说现金比率重要性不大,因为不可能要求企业用现金和有价证券来偿付全部流动负债,企业也没有必要总是保持过多的现金和短期证券。但对于发生财务困难的企业,特别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变现能力存在问题时,现金比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表明在最坏情况下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四)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明债权人提供的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百分比。它可以向债权人提供关于企业在不损害债权人权益的情况下规避损失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1-股东权益比率

通常,在企业经营处于下降趋势时,债权人希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本金和利息收入得到保护。但就股票持有人而言,他们偏爱企业拥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尤其是当企业热衷运用“财务杠杆”的时候。但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可能会影响企业吸收更多的外部资本。债权人和股东一般都认为,过度运用财务杠杆的公司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和更高的风险。

[例13-5]根据本章第二节甲公司2010年资产负债表计算可得:

2010年末的资产负债率=(5 151 578÷8 386 247)×100%=61.43%

2009年初的资产负债率=(4 543 144÷7 240 918)×100%=62.74%

根据计算可以看出,公司资产负债率在下降,但两年的资产负债率均超过了60%,这个比率是否合适,还要结合公司所处的环境、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等来评价。

(五)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也称利息保障倍数,是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该指标常被用于评价公司用所赚取的收益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和债权人在公司投资的安全性。计算公式为:

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公式中的除数“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利润表财务费用项目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

已获利息倍数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若要维持企业正常的偿债能力,从长期看,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当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一般也就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小,企业将面临亏损及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当然,企业的已获利息倍数究竟应为多少才算偿付能力强,这要根据往年经验并结合行业特点来判断。

二、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企业所有者特别关心企业的获利情况与获利能力。利润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通过两期或多期利润表的比较,可以了解企业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企业所有者还希望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了解各期经营成果发生变动的原因,这就需要利用财务比率进行获利能力分析。

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企业收益指标和股东收益指标,其中反映企业收益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等;反映股东盈利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报酬率、普通股每股收益、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等。

(一)毛利率

毛利率是销售毛利与营业收入的比率。销售毛利是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差。计算公式为:

毛利率=销售毛利÷营业收入×100%

销售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上述公式主要反映企业商品生产、销售的获利能力。企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收入扣除成本后有余额,才能用来抵补企业的各项费用。毛利是企业利润形成的基础,单位收入的毛利越高,抵补各项期间费用的能力越强,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越高;反之,则获利能力越低。

[例13-6]根据本章第二节甲公司2010年利润表计算可得:

2010年的销售毛利率=(5 343 817-4 321 611)÷5 343 817×100%=19.13%

2009年的销售毛利率=(4 065 163-3 209 655)÷4 065 163×100%=21.04%

通过计算表明,2010年与2009年相比,销售毛利率下降了,表明企业的获利能力在减弱。

(二)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企业营业利润和营业收入净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该指标常用于衡量企业营业收入的获利能力,包括对销售过程成本和费用的控制能力。企业产品的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越低,营业收入的获利能力就越大。

[例13-7]根据本章第二节甲公司2010年利润表计算可得:

2010年的营业利润率=193 035÷5 343 817×100%=3.61% 2009年的营业利润率=274 147÷4 065 163×100%=6.74%

通过计算表明,2010年营业利润率比2009年有所下降,该公司总的营业利润率水平是较低的,导致营业利润率较低的具体原因还应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三)净资产报酬率

净资产报酬率有时也称净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它是利润净额除以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股东权益平均余额)后的比率,这一比率反映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的剩余报酬。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公式中的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通常选择期初、期末所有者权益之和的平均数(简单平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越高,企业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对投资者越具吸引力;反之,则说明企业资本的获利能力较弱。

当企业实行举债经营,净资产报酬率高于资产报酬率时,说明该企业的财务杠杆运用良好。

净资产收益率是从所有者权益的角度来考核其获利能力的,因而它是被所有者关注的、对企业具有重大影响的指标。所有者投资于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直接关系到所有者权益的实现程度,因而是所有者最关心的问题。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净资产收益率被作为起点、核心和龙头分析指标。

(四)普通股每股收益

普通股每股收益或每股盈利是财务分析中最重要的比率之一。每股盈利的计算相当复杂,如果企业资本结构中没有可能稀释每股收益的证券,每股收益可以简单地通过净收益减去优先股股利除以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普通股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上式中的除数——流通在外的平均股数的计算,应考虑当年流通在外股数的变化,如发行新的普通股、分配股票股利、股票分割、购回本公司的普通股等。每股收益是评价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基本和核心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决定了股东的收益质量。每股收益值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股东的投资效益就越好,每一股份所获得的利润也越多;反之,则越少。另外,每股收益还是确定股票价格的主要参考指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收益越高,该种股票的市价上升空间则越大;反之,股票的市价也会越低。

(五)普通股每股股利

普通股每股股利是指普通股股利总额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股利总额÷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普通股每股股利表明在某一时期内每股普通股股票能够分享多少实实在在的股利收益。公式中的分子通常采用现金股利而不考虑股票股利,因为大多数小股东的投资目的还是在于获得现金收益。该指标的值越高不仅能够体现出公司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而且能引起股东的关注。

(六)股利支付率

股利支付率是指普通股每股股利与普通股每股收益的比率,又称股利发放率,用来衡量普通股当期的每股收益中有多大比例用于支付股利。计算公式为:

股利支付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收益

股利支付率越大,表明公司对股东发放的股利越多;反之,则表明股东得到的股利越少。该指标一般情况下应小于1,即公司当年赚取的收益不能分光吃净;但若以前年度累积盈余很多时,也可动用以前年度的盈余来分配股利,此时股利支付率可能会大于1。

三、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对内部资产综合运用的能力。营运能力反映了企业资产运转的快慢,进行营运能力分析,对考核企业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资产营运能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周转速度。一般来说,周转速度越快,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则资产营运能力越强;反之,营运能力就越差。反映周转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个:周转率(即周转次数)和周转期(周转天数)。所谓周转率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周转额与平均余额的比率,它反映企业资金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周转次数越多,周转速度越快,表明营运能力越强。周转率的倒数与计算期天数的乘积是周转期,它反映的是资产周转一次用多少天,周转期越短,表明周转速度越快,资产营运能力越强。

对资产营运能力的分析可分别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全部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入手。

(一)对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

反映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考察企业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并将其转化为现金的效率。它是通过把产品销售收入除以会计期间内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计算而来的,表现为应收账款周转的次数或周转天数。从理论上讲,这里的销售收入额应该是赊销净额,但是,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无法取得这项数据;财务报表的内部使用者也未必容易取得该数据,因为在销售过程中,通常赊销与现销是混杂在一起的。另外,如果把现金销售视做收账时间为零的赊销,从理论上来讲也是可以的。只要保持历史的一贯性,使用销售净额来计算该指标一般不会影响其分析和利用价值,所以在计算时往往以营业收入净额来代替净赊销额。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营业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平均周转期(天数)=计算期天数(如360)÷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而言,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越短,表明企业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越少,同时在财务分析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说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可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从而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投资收益

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很难树立一项理想的比较基础。企业应收账款收现期究竟为多少日才算合理,需视企业的信用政策而定,并应参考同业所制定的标准。例如,企业的信用期是30天,那么企业应收账款收现期就不应超过30天,如果超过了,就可能暗示其收现出了问题,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防止收现期过长。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确定存货销售快慢的比率,它是通过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除以存货平均余额计算的,表现为存货周转次数或周转天数。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次数)=产品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存货平均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平均周转期(天数)=计算期天数(如360)÷存货周转率一般而言,存货周转次数越高或存货平均周转天数越少,表明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越高,企业就可以在存货上投入较少的资金,而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其他的盈利项目中,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但过高的存货周转率或过低的存货平均周转天数可能使企业因存货不足而增加缺货成本。

对存货周转率的分析还要与企业的生产周期结合起来。在企业扩张时期,存货的增加说明其销售情况好转,存货需求量大;但企业在萧条时期,存货的增加可能说明其销售停滞导致产品积压。

因为存货周转率是以产品销售成本计算的,因此,存货的计价方法将会影响到存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的计算。当两个企业进行比较分析时,应该使用相同的存货计价方法。

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资产运用效果的最主要指标。但仅仅根据计算结果并不能说明这两个指标到底是高还是低,可以将计算期的指标与该企业前期、与行业平均水平或其他类似企业相比较,判断该指标的高低。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流动资产在一定时期内所完成的周转额(营业收入)与流动资产的平均占用额之间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营业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流动资产平均周转期(天数)=计算期天数(如360)÷流动资产周转率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越多,表明企业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用天数表示时,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流动资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时所占用的时间越短。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加企业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要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对固定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

对固定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是通过计算固定资产周转率来进行的。固定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年营业收入净额与固定资产的平均净值之间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状况,从而衡量企业对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一项指标。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净值

固定资产平均净值=(期初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产净值)÷2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充分,同时也能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效率。反之,如果固定资产周转率不高,则表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提供的生产经营成果不多,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存在一定的闲置。

由于计算固定资产周转率时用的是固定资产净值,因此,在计算这一指标时,需要考虑因计提折旧对指标计算的影响,比如由于折旧方法的不同,可能影响该指标的可比性。另外还要考虑由于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不断减少,即使在销售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该指标也会不断增高,或者由于更新重置,即使销售收入有较大增加,但由于固定资产净值大幅增加,该指标可能反而会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对该指标的应用,甚至给人产生误解。这时,应将固定资产净值的增加幅度与营业收入净额的增加幅度进行对比,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对总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

对总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是通过总资产周转率这一指标进行的。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营业收入净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其反映的是企业对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净额÷资产平均占用额

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一样,在计算总资产周转率时,资产平均占用额应按分析期的不同分别加以确定,并应当与分子中的营业收入净额在时间上保持一致。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果这个比率较低,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生产经营的效率较差,这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上述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三个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资产赚取收入的能力,经常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可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