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极地”号历险记

“极地”号历险记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极地”号不可能这样等待下去。到1月2日,“极地”号开始通过人工尽力凿开的通道,探险性地驶入陆缘冰的冰隙,朝选定的登陆地点慢慢行进。“极地”号重新抖擞精神,在1月10日开始重新回到陆缘冰区,勇敢地前进。14日下午,“极地”号已经挺进到距拉斯曼丘陵陆岸仅400米的地方抛锚,从而结束了近20天被陆缘冰围困的困境。“极地”号在海浪和浮冰的冲击下,颠簸得十分厉害。“极地”号被坚冰挤压得无法动弹,新的考验又来临了。
“极地”号历险记_地理的隐私听不听

那已是年底的12月份了,正当北半球处于严冬的时候,南半球正值盛夏。尽管如此,南极大陆的气温还是零下几十摄氏度。刚刚进入南极海域的我国“极地”号考察船,被重重浮冰包围住了。那些晶莹洁白的浮冰尽管没有冰山那样可怕,但是却极大地阻碍了“极地”号的前进,使它前进的速度放慢了。

“极地”号上有中国东南极考察队116人,还有大量仪器和建筑材料。这次远航的目的,是在东半球所在的南极大陆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带,建立我国第二个考察站,就是中国南极中山站。

“极地”号是一艘装备精良的抗冰船,长152米,宽20米,排水量15000吨,能抗90至100厘米厚的海冰。几天来,“极地”号在浮冰区迂回曲折,左冲右突,缓缓航行,有时一小时只能走0.3海里。12月21日中午,船头被坚冰撞开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洞。幸好这洞所在位置是个密封舱,漏水灌不到其他舱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天,“极地”号顺利越过南极圈,白雪皑皑的南极大陆已翘首在望。考察队员们一个多月来,一系列由海上颠簸所带来的恶心、呕吐、烦躁等种种不适,一下子烟消云散了。目的地拉斯曼丘陵地已经遥遥在望,不料,咫尺之间,却可望而不可及。

“极地”号虽然征服了茫茫的浮冰,但考察队面前却横着一道更宽更厚的陆缘冰。所谓陆缘冰就是镶嵌在陆地边缘的冰,又叫冰障或冰架,它是由无数紧贴海岸的冰块汇合聚拢而形成的,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座晶莹高大城墙般的屏障。

尽管拉斯曼丘陵陆缘冰的规模比较小,但它从岸边到海区的宽度也有10000米左右,表面覆盖着白雪,雪层下的冰带厚1至2米,在靠海岸1000米的冰带上,还绵亘着一列城墙般的平顶冰山,考察队员乘直升机观察陆缘冰的冰情,不由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们眼前展现出近千座大小冰山。

最可恨的是,围绕着海岸的冰带中间,还有很多道险恶的冰裂缝。裂缝最宽有3米多,走向与海岸线基本平行,缝中的海水隐约可见。“极地”号是抗冰船,不是破冰船,它的船体甲板只有14厘米厚,对散碎的浮冰还能够对付得过去,但在坚硬如铁板的陆缘冰面前则无能为力。况且这时船头的漏洞被一路上的海水不断“撕”大,已变成1平方米大小的椭圆形洞了。

考察队员们原想把建造中山站的物资先卸到陆缘冰上,然后再运送到陆地上。然而由于冰带上的那几道大冰裂缝,车辆根本无法通过。经过紧急磋商,决定先由少数队员带上一些物资,乘直升机登上拉斯曼丘陵,进行勘察、测绘等建站前的准备工作。

“极地”号不可能这样等待下去。一是谁也不知道挡在前面的冰带哪一天才会破碎漂走;二是考察队按计划要在第二年3月5日前返回祖国,这个日子已经确定好,因为那时候南极的酷冷寒季将要来临,气候条件会变得更加恶劣。

于是,考察队决定立即组织一支精悍的突击队,轮换登上陆缘冰的冰带,用铁锤砸、钢钎戳等办法破冰,强行打开一条航道。但是,陆缘冰坚硬无比,钢钎、铁锤打下去往往只有一个小小的印子。突击队员竭尽全力,几乎毫无效果。尽管这样,航道还是一点一点地被开出来了。

快要过新年了,那些日子太阳24小时挂在天上,在阳光照耀下,晚上不用点灯,冰天雪地分外明亮,大家在“极地”号上欢度1989年元旦。到1月2日,“极地”号开始通过人工尽力凿开的通道,探险性地驶入陆缘冰的冰隙,朝选定的登陆地点慢慢行进。

在冰隙中航行是十分危险的,两侧是望不到边的冰带。在海洋的推动下,冰带会缓缓漂动,有时会夹住船头迫使“极地”号停驶;有时会封死船尾截断退路,为了提防撞上冰障,“极地”号不得不时时密切注意冰的漂移方向,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开一会停一会,速度很慢。到l月4日,两天的时间,“极地”号仅向前行进了约2千米,还有8千米的冰带与陆地相隔。

又过去了两天,1月6日,“极地”号上的气象人员收到一幅气象卫星云图,发现近几天内天气将发生变化,可能会有一股强风暴袭击普里兹湾,这有可能引起陆缘冰的强烈运动,对航行在冰隙中的“极地”号造成威胁,因此,考察队决定先撤出陆缘冰区。“极地”号循着原来的路线往回开,最后停泊在普里兹湾的无冰海域。

风暴来了,浪头很大。出乎意料的是,“极地”号一点也没受损伤,而一些巨大的冰障被颠碎,浮冰也被吹散远去。这场风暴实在是帮了大忙,驶向目的地的道路上的险情大为好转。

“极地”号重新抖擞精神,在1月10日开始重新回到陆缘冰区,勇敢地前进。14日下午,“极地”号已经挺进到距拉斯曼丘陵陆岸仅400米的地方抛锚,从而结束了近20天被陆缘冰围困的困境。

北京时间l月15日凌晨1时35分,劳累了一天的考察队员还没来得及躺下休息,有的仍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一些人在相互摄影留念,一些人在做卸物资的准备,还有一些队员正打算乘小艇去破冰。

突然,新的噩运又一次降临,周围的浮冰动摇不定,海浪大作,有的浮冰被波浪冲击得相互交叠在一起,附近的冰山也迅速移动起来。原先栖息在浮冰上的企鹅和海豹们,这时都吓得四散奔逃。

面对这意外的情况,船长果断命令起锚后撤。这时,只听见“轰隆隆”一连串震耳欲聋的巨响,在距“极地”号左舷900多米的陆地上,高大的冰盖像被扔了炸弹似地崩爆起来。崩塌的冰块凶猛地向“极地”号附近海面扑来,激起10多米高的水柱,白雪与碎冰组成的“烟雾”腾空而起,令人目瞪口呆,可怕极了。被抛起的冰块不断跌下,有的砸在浮冰上,有的掉进海底,又以巨大的力量浮上海面,搅得海水哗哗作响。

“极地”号在海浪和浮冰的冲击下,颠簸得十分厉害。船的左舷前方迅疾而来的流冰猛烈地撞击船体,情况危险万分。同时,距船仅3米处的一座冰山也开始摇晃起来,大家正害怕它什么时候撞上来,形势非常严峻。过了一会儿,令人惊喜的局面出现了,不知怎么的,冰山猛然后退了10余米,险情开始缓解了。

然而,考察船没法走了,船前方是褐色山崖,后面是倾泻而下的冰山,左舷是滚滚而来的冰块,右舷则是布满浮冰的浅滩。“极地”号被坚冰挤压得无法动弹,新的考验又来临了。

在这非常时刻,考察队领导和船长保持着镇定。他们决定:一旦情况紧急,就开足马力冲上右侧的浅滩,即使船毁,也要保证全体人员的安全。船员们都行动起来,二副将珍贵的海图收好,以应付不测;报务员始终与北京保持通讯联系;水手们找出潜水泵,随时准备开动,应付一旦可能出现的漏洞。随船的新闻摄影人员奔前走后,录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场面。在这危难关头,没有一个人惊惶失措,大家用沉着、无畏的行动,准备迎接大自然的严峻挑战。

连续三次大冰崩都过去了,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雪峰千仞、冰崖百尺的景观已经消失,几平方米之内,到处是崩落的碎冰块。据在“极地”号上帮助考察队执行飞行任务的澳大利亚飞行员维克多·巴克尔说,他来南极16次了,如此大规模的冰崩还从来没遇到过。

危险过去了,由于及时后撤,经过检查,“极地”号只是轻微受损,船上人员全都安然无恙。为了提防冰崩再次发生,当天晚上,队领导让大家做好最坏准备,同时向陆上疏散了22名队员。这些队员顺着船上的软梯下到浮冰上,然后通过1米多厚的浮冰,徒步走上陆地,与先期到达的18名队员汇合。

1月20日凌晨,考察队动用小艇,打算把一辆7吨重的履带式铲挖两用车运上陆地。由于浮冰的重重阻挡,小艇只能在浮冰之间的缝隙中拐来拐去,时进时退,花了一个半小时才走了400米路程。

那几天,堵住“极地”号退路的一列列冰山,在风向和海流的影响下,慢慢向深海区漂移,不过速度很慢,考察船还是被封锁在浮冰和冰山之间,进退不得。转眼几天过去了,情况仍然没有好转。四周围几十米高的冰山阻挡着。

正在队员们忧心忡忡的时候,突然发现船左前方的大小两座冰山,因为漂移速度不一,它们中间出现一个很大的豁口,使“极地”号足以通过。这真是天赐良机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极地”号立即开足马力,乘隙而过。很快,“极地”号平平安安地穿过两座冰山间隙,驶入离岸2至3千米外的宽阔水域,终于大功告成,脱离了险情。全体船员兴奋得欢呼起来。

以后几天,考察队员们开始用小艇将建站所需的物资陆陆续续卸运到陆地上,然后送到目的地。1月26日,全体考察队员在拉斯曼丘陵地举行了中山站奠基仪式。这场仪式原计划定于上一年的12月26日举行,由于遭遇冰障和冰崩,推迟了整整一个月。

这天,工地上晴空万里,考察队员们个个兴高采烈,有的还流出了激动的眼泪。邻近的外国考察站人员也赶来祝贺。这个极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被载入了南极探险史册。2月26日,我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终于宣告建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