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剩余收益与经济增加值指标

剩余收益与经济增加值指标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代表性的指标有剩余收益、经济增加值和市场增加值指标。剩余收益理念的核心是获取超额收益,即为股东创造价值。基于剩余收益观念,可以更好地协调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促使公司的整体利益最大。不同的解决办法,形成了含义不同的经济增加值。披露的经济增加值是利用公开会计数据进行十几项标准的调整计算出来的。经济增加值要求把争取客户的营销费用资本化并在适当的期限内摊销。

针对传统财务业绩评价的缺陷,学者们提出的第一种思路是“调整”,即通过对财务指标的调整,设计出更接近于企业经济现实并能反映企业未来价值创造的指标。代表性的指标有剩余收益、经济增加值和市场增加值指标。

1.剩余收益的概念

(1)剩余收益的一般定义。剩余收益是依据经济学的利润建立的一个会计概念,是指一项投资的实际报酬与要求的报酬之间的差额。

剩余收益=收益-应计成本

=收益-投资要求的报酬率×投资额

—项投资的应计成本是指投资额与所要求的报酬率的乘积,它度量的是一笔资金用于本项目而不能用于其他项目的机会成本。如何定义投资额和报酬额,取决于行业惯例或公司内部惯例。投资额可以使用期初投资,或者年初和年末的平均数。剩余收益和会计利润的主要区别,是其扣除了机会成本,而会计利润仅扣除实际支出的成本。

例如,某公司投资一个项目,平均投资额为500万元,持续时间1年,获取10%的报酬率,公司对该项目要求的回报率为10%。

会计利润=500×10%=50(万元)

剩余收益=50-500×10%=0

如果该项目获取12%的收益,即赚取了60万元,则剩余收益为:

剩余收益=60-500×10%=10(万元)

项目要求的报酬是50万元,剩余收益10万元是超过要求回报的余额,也可以称为“超额收益”。

(2)剩余权益收益。通常,剩余收益是指权益投资人的剩余收益。

剩余权益收益=净收益-权益投资应计成本

=净收益-权益投资要求报酬率×平均权益账面价值=权益净利率×平均权益账面价值-权益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平均权益账面价值

=平均权益账面价值×(权益报酬率-权益投资要求报酬率)

剩余权益收益的基本观点是:公司赚取的净利润必须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才算是获得了剩余收益;如果只能获得相当于股东要求报酬的净利润,仅仅是实现了正常收益,而正常的收益刚好可以抵补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并没有增加股东财富,因为股东将财富投资于其他机会也可以获得正常回报。如果公司的净收益达不到正常水平,即剩余收益为负值,则摧毁了股东财富;剩余收益概念强调应扣除会计上未加确认但事实上存在的股权资本的应计成本。

例如,A公司的平均投资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净负债500万元,股权资本500万元;税后利息费用45万元,税后利润60万元;净负债成本(税后)为8%,股权成本为10%。

剩余收益=税后利润-股权资本应计成本=60-500×10%=10(万元)

2.剩余收益基础业绩评价的优点

(1)剩余收益着眼于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在于它将来赚取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能力。传统的以净收益为基础的业绩指标没有考虑资本成本因素,不能反映资本的净收益。公司有了盈利,并不意味着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只有当公司的税后净利润大于股东对公同投资资本的成本时,才能认定管理层为股东创造了价值。管理人员必须“为资本付费”,就像给职工支付工资一样。剩余收益的主要来源是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报酬率,为此,公司必须依靠专有技术和产业壁垒建立竞争优势。剩余收益理念的核心是获取超额收益,即为股东创造价值。

(2)有利于防止次优化。公司的生产、营销、采购、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特别是公司的资源有限时,这种冲突更严重。剩余收益为解决这种冲突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不同的部门目标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投资,如果它能够创造较多的剩余收益,那么其要求就应该被满足;如果它创造的剩余收益较少,即应当排队等候;如果它不能创造剩余收益,就不应当投资。基于剩余收益观念,可以更好地协调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促使公司的整体利益最大。

3.剩余收益基础业绩评价的缺点

(1)不便于不同规模的公司和部门的业绩比较。剩余收益指标是一个绝对数指标,因此不便于不同规模的公司和部门的比较,使其有用性下降。较大规模的公司即使运行效率较低,也能比规模较小的公司获得较大的剩余收益。规模大的部门容易获得较大的剩余收益,而它们的投资报酬率并不一定很高。

从不同公司或部门的业绩比较来看,剩余收益不如投资报酬率。投资报酬率提高时,剩余收益也会提高,投资额越大,这种影响越敏感。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到引导决策与评价业绩之间的矛盾。因此,许多公司在使用剩余收益进行业绩评价时,事先建立与每个部门资产规模相适应的剩余收益预算,然后通过实际与预算的对比来评价部门业绩。

(2)依赖于会计数据的质量。剩余收益的计算要使用会计数据,包括收益、投资的账面价值等。如果会计信息的质量低劣,必然会导致低质量的剩余收益和业绩评价。

1.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982年,斯特恩·斯图尔特(Stern Stewart)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概念。通过对当前会计数据进行调整,解决了全面反映企业业绩这一问题。EVA的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税后经营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调整后的投资资本

经济增加值与剩余经营收益有两点不同:①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需要对会计数据进行一系列调整,包括税后经营利润和投资资本。②需要根据资本市场的机会成本计算资本成本,以实现经济增加值与资本市场的衔接;而剩余收益根据投资要求的报酬率计算,该投资报酬率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做出不同选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尽管经济增加值的定义很简单,但它的实际计算却较为复杂。为了计算经济增加值,需要解决经营利润、资本成本和所使用资本数额的计量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形成了含义不同的经济增加值。

(1)基本经济增加值。基本经济增加值是根据未经调整的经营利润和总资产计算的经济增加值。

基本经济增加值=税后经营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报表总资产基本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很容易。但是,由于“经营利润”和“总资产”是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它们歪曲了公司的真实业绩。不过,对于会计利润来说是个进步,因为它承认了股权资金的成本。

(2)披露的经济增加值。披露的经济增加值是利用公开会计数据进行十几项标准的调整计算出来的。这种调整是根据公布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的数据进行的。据说它可以解释公司市场价值变动的50%。

典型的调整包括:a研究与开发费用。按照会计准则要求,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特定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其他的开发阶段支出也应计入当期损益。经济增加值要求将研究和开发支出都作为投资(资产)并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摊销。b战略性投资。会计将投资的利息(或部分利息)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经济增加值要求将其在一个专门账户中资本化并在开始生产时逐步摊销。c为建立品牌、进入新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发生的费用。会计作为费用立即从利润中扣除。经济增加值要求把争取客户的营销费用资本化并在适当的期限内摊销。d折旧费用。会计大多使用直线折旧法处理。经济增加值要求对某些大量使用长期设备的公司,按照更接近经济现实的“沉淀资金折旧法”处理。这是一种类似租赁资产的费用分摊方法,在前几年折旧较少,而后几年由于技术老化和物理损耗同时发挥作用需提取较多折旧的方法。e重组费用。会计将其作为过去投资的损失看待,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经济增加值将重组视为增加股东财富的机遇,重组费用应作为投资处理。上述调整,不仅涉及利润表而且涉及资产负债表的有关项目,需要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同时调整。此外,计算资金成本的“总资产”应为“投资资本”(即扣除应付账款等经营负债),并且要把表外融资项目纳入“总资产”之内,如长期性经营租赁资产等。

计算经济增加值时,通常对公司内部所有经营单位使用统一的资金成本。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用12%作为全球业务的统一的资金成本。这样可以避免什么是正确的资金成本的争论。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就是各经营单位的资金成本大相径庭的场合。例如,传统业务部门和新兴业务部门风险差别巨大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资金成本。

2.经济增加值基础业绩评价的优点

经济增加值最直接的与股东财富的创造联系起来。追求更高的经济增加值,就是追求更高的股东价值。对于股东来说,经济增加值越多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唯一符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业绩计量指标。它能连续地度量业绩的改进。相反,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甚至投资报酬率等指标,有时会侵蚀股东财富。会计师拒绝对资本成本做出估计并在成本中扣除,给报表使用人造成一种幻觉,误以为盈利公司都会或多或少地为股东增加财富。

经济增加值不仅仅是一种业绩评价指标,它还是一种全面财务管理和薪金激励体制的框架。经济增加值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把资本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报酬结合起来了。过去,人们使用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评价资本预算,用权益资本报酬率或每股收益评价公司业绩,用另外的一些效益指标作为发放奖金的依据。经理人员在决策时,常常要考虑一堆乱七八糟、相互矛盾或互不联系的财务指标。经理们的奖金计划不断变更,使他们无所适从,只好糊里糊涂地应付眼前事变。以经济增加值为依据的管理,其经营目标是经济增加值,资本预算的决策基础是以适当折现率折现的经济增加值,衡量生产经营效益的指标是经济增加值,奖金根据适当的目标单位经济增加值来确定。这种管理变得简单、直接、统一与和谐。经济增加值框架下的综合财务管理系统,可以指导公司的每一个决策,包括营业预算、年度资本预算、战略规划、公司收购和公司出售,等等。经济增加值是一种培训员工、甚至培训公司最普通员工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经济增加值是一个独特的薪金激励制度的关键变量。它第一次真正把管理者的利益和股东利益统一起来,使管理者像股东那样思维和行动。经济增加值是一种治理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这种控制制度下,所有员工可以协同工作,积极地追求最好的业绩。

在经济增加值的框架下,公司可以向投资人宣传他们的目标和成就,投资人也可以用经济增加值选择最有前景的公司。经济增加值还是股票分析家手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3.经济增加值基础业绩评价的缺点

由于经济增加值是绝对指标,它的缺点之一是不具有比较不同规模公司业绩的能力。经济增加值也有许多和投资报酬率一样误导使用人的缺点,例如,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经济增加值较少,而处于衰退阶段的公司经济增加值可能较高。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对于什么应该包括在投资基础内、净收益应做哪些调整以及资本成本的确定等,尚存在许多争议。这些争议不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而缺乏统一性的业绩评价指标,只能在一个公司的历史分析以及内部评价中使用。

从理论上来讲,EVA是一个比净利润指标更为合理的财务指标,它考虑了全部资本的投入成本,尤其是股权资本的成本,更加能够合理的考核企业管理层的价值创造。因为在传统的会计利润核算指标中,没有能够考虑到股权的资本成本,所以导致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股权融资偏好。很多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股权资金,上市之后一旦公司缺少资金了,就不断地进行再融资行为,比如配股、增发股票等,股权资金在这些管理层看来成了“免费的午餐”,上市公司不断地去争取再融资的资格和条件,争抢这天下免费的午餐。而且,这些公司在获取股权资金之后,不断地扩大投资规模,甚至投入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这些项目表面看起来是盈利的,但是如果考虑到股权资金的成本,其实质是亏损的,是对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

【案例】

国资委引入基于价值理念的经济增加值(EVA)考核中央企业(简称央企)是近年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自愿参加国资委EVA考核的央企有93户,比2007年增加了6户;截至2009年已有100家央企推行了该项考核。如中国电信、哈电集团、中国生物等已将EVA纳入任期考核;中国建筑、一汽集团、有色矿业等已将EVA纳入年度考核;航天科技集团已将上市公司高管的绩效薪酬与EVA指标完成情况直接挂钩,以强化考核的价值导向。按照国资委的统一部署,从2010年第三任期考核开始,央企将全面开展EVA考核。但央企在推行EVA考核的过程中,也仍有一些难题亟待解决。

(一)盲点:“新”“老”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经历了重组等一系列变化后,央企出现了新企业与老企业的区别。老企业大都有几十年以上的历史,其固定资产的造价相对较低,故资本占用额较低,相应地每年计提的折旧额较低,盈利水平较高。加之大量的固定资产已经提足了折旧,经过不间断的更新改造投资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延长,仍然可以生产而不必计提折旧,这大大提高了老企业的利润额,使得其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较高而资本占用水平较低且逐年递减,从而EVA水平较高。特别是当老企业的大部分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完毕之后的第一年,因为不再计提折旧,所以会造成利润水平的大幅上升,而资本占用水平也降至最低,从而EVA显著高于往年。而新企业大都在近二三年内建成投产,物价指数的上涨造成其基本建设投资额远大于老企业当时的投资额,从而使得其一方面固定资产的年均折旧额相对较大,导致利润水平降低,另一方面资本占用额也相对较高。

同理,新老机组资本占用水平也有差异,具体表现在:构建同等规模的生产能力的新机组付出的代价要远大于老机组,即新机组单位生产能力的资本占用会高于老机组,如果新老机组单位生产能力产生的NOPAT—致,则在资本成本率一定的情况下,新机组的EVA水平要明显低于老企业。不同企业新老机组的比例可能会有差异,新机组较多的企业类似新企业,新机组较少的企业类似老企业。以某发电集团在四川省的两家电厂为例,这两家电厂的NOPAT均在3500万元左右,资本占用在60亿~76亿元之间,差别是其中一家电厂当年购置了一台新机组。经过测算,有新投机组的电厂当年EVA为-268.32万元,无新投机组的电厂EVA为69.37万元。因此,在设计EVA考核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解决新老企业的问题,以及不同企业中新老机组比例不同带来的不平衡问题。

(二)重点:调整项目的差异

首先是利息费用的扣除问题。EVA公式的调整原理是,在计算NOPAT时要将利息费用加回到净利润中,将其作为债务资本成本在计算资本成本时一并考虑。目前央企的做法是将报表上的财务费用科目的余额作为调整数。此法的不妥之处在于财务费用中已经抵扣了利息收入、财务收益等项目,这些被抵扣的项目体现出企业融资活动的收益,是财务费用支出的抵减项,而这部分收益对于部分企业集团内的金融公司来讲就是经营收益,应该计入净利润,因此,如果按照财务费用调整NOPAT,就会导致利息收入较大的企业的NOPAT比实际小,进而EVA比实际低。此外,目前央企对利息费用的调整扣除了所得税的影响,但税法规定利息费用可以税前扣除,所以所有者应该承认企业负债利息的抵税效应。

其次是调整项目的完整性问题。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属于长期性、持续性投资,其不能在当期创造利润,故不应包括在资本占用当中,而应在完工并转入固定资产时才计入资本成本。

最后是减值准备。EVA的计算原理认为,资产减值准备是不反映企业真实经济利润的损失,实际发生的损失才是损失,因此仅对实际发生的损失进行扣除,而各种资产减值准备易被管理层操纵,在计算NOPAT时要加回来。此项调整的后果是增加了NOPAT,减少了存货净值,从而减少了总资产,最终减少了资金占用。虽然减值准备是由市价下跌造成的,但对市价的判断失误造成的减值恰恰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如煤价上涨期增加库存,后期煤价下跌形成潜亏),因此从账面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就减少了当期净利润,导致当期企业业绩下降。但从长期来看,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是有转回的可能的,会计准则也是允许转回的,并不会对企业长期的经济利润造成影响,因此从EVA追求长期价值的理念来讲,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调整是没有必要的。但长期资产的减值就很难说是与经营水平相关的,且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处理上是不允许转回的。从这个角度说,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可以不调整NOPAT,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是需要调整的。

(三)难点:资本成本率的确定

在理论上,资本成本计量方法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其中,债务资本成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的确定则要体现行业的风险差异,通常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计算,但CAPM模型由于涉及贝塔值,只能在上市公司中使用。而且有些学者认为贝塔值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全部风险因素,何况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股票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并不能充分反映上市公司的风险与价值。目前,国资委将央企的资本成本率统一定为5.5%,这会造成EVA考核的不公平。低风险企业的EVA会因统一高资本成本而被压低,高风险企业的EVA会因低资本成本而被抬高,反映在激励分配上就会出现“苦乐不均”的现象,而且可能会诱使央企将财务资源与战略资本投向高风险的产业。

(四)完善央企EVA考核的一些建议

1.新、老企业问题

集团在计算EVA时可规定统一的折旧率,对超过和不及综合折旧率的部分都要调整NOPAT,同时集团还应研究制定分行业的综合折旧率。另外,对于新旧不平衡带来的资本占用问题可按下列两种思路来解决:一是调整资本占用,即对老企业或老机组的资本占用进行调整,可根据国家历年规定的通货膨胀率,将新老设备成本拉到同一基准线进行比较,老设备的生产能力则按新设备生产效率的一定比值进行折算。二是补贴EVA值,即对新企业和有新机组的企业进行EVA值的补贴,这个思路的难点是要根据企业集团具体情况确定补贴额。

2.调整项目问题

首先,对于利息收入较高的企业,在计算调整NOPAT时要单独计算其利息费用,而不宜直接采用财务费用科目的数据,同时调整时也不宜扣除所得税的影响。其次,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不应包括在资本占用当中,当期完工并转入固定资产时才计入。照此原理,没有进入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科目核算的其他长期性、持续性投资项目,如工程预付款、用于工程项目的低值易耗品、工程用固定资产净值、生产人员工资及提前进场费用、无形资产及其他(主要为未摊入工程的土地使用权)、列入基建支出的折旧等,都可以在计算资本占用时予以扣除。最后,应区别对待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对流动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在计算调整NOPAT时可不予考虑,只计算调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3.资本成本的确定

对于债务资本成本,宜采用有息债务的实际加权平均成本来计算。而对于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笔者不建议采用CAPM的方式,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选取相应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的基础。国资委每年发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中详细披露了各行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等,这些指标分别有优秀、良好、平均、较低、较差五类标准值。企业可以平均值为基础,结合自身战略发展规划、预算等情况具体确定采用级别的净资产收益率。

从思想上来讲,经济增加值(EVA)不是什么新的理论,它的大部分内容已存在很长时间。然而,现实中日益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使它成为越来越热门的理财思想。它的诱人之处在于把投资决策、业绩评价和奖金激励统一起来。它把企业的目标定位为增加经济利润,并用经济利润的增加作为投资决策的标准和衡量经济业绩的尺度,奖金的发放也可以根据创造多少经济利润来确定。这就使得基于价值的管理变得简单、直接,具有了逻辑上的一致性。EVA从理论上来讲是很完善的,但是在实践的应用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EVA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然而,这些问题并非完全不能解决的,通过财务人员的努力,诸如项目的调整、股权资本成本的确定,还是能够解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