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利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水利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利投资效益评价系统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包括二层七大部分,即防洪除害指标、水资源城镇供水保障指标、水土保持指标、水质保护指标、促进地区综合发展指标、对项目的支持率指标和就业效果指标。为了防止或减少洪涝灾害,有必要采取修筑河海堤围、疏浚河道、分洪滞洪及兴建水库等工程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因此,设置这一指标,以反映当地人民对水利工程的态度。

第三节 水利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水利投资项目有多种类型.根据国务院1997年颁发的《水务产业政策》,全部类型划分为甲类和乙类项目,甲类项目为防洪、除涝、环境保护、农田灌排骨干工程等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建设项目。乙类项目为发电、供水、灌溉、综合经营等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经营性项目。水利投资效益评价系统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包括二层七大部分,即防洪除害指标、水资源城镇供水保障指标、水土保持指标、水质保护指标、促进地区综合发展指标、对项目的支持率指标和就业效果指标。

1、防洪除害兴利评价指标

按照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的定义,“平常所说的水灾一般是指河流泛滥而淹没土地、农田所引起的灾害;涝灾则指的因长期大雨或暴雨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淹没了低洼的土地,造成的溃水或内涝灾害。由于水灾和涝灾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区别,所以常常称为洪涝。灾情程度主要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划分”。为了防止或减少洪涝灾害,有必要采取修筑河海堤围、疏浚河道、分洪滞洪及兴建水库等工程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

(1)防洪除害兴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防洪、治涝等水利建设可提高抗御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确切地说,可以提高抗灾标准和降低灾害的发生率,对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防洪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防洪本身不直接生产实物产品,而是为社会提供安全服务,为受益区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其效益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主要有:

①基本减免或减少因水灾而可能发生的人口伤亡;

②免除或减少洪水造成的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的淹没损失,为防洪受益区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③使原来经常遭受洪灾地区内的重要工农业生产基地和它们与外区联系有可靠安全保障;

④提高防洪标准,增加土地利用价值,包括使因经常遭受洪涝灾害而废弃的大片荒地获得开发利用;

⑤解脱防洪地区在汛期用于修堤抢险的大里劳动力以投入其他社会生产活动。

经分析后,取用防洪排涝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多年平均防洪效益、影响区洪涝灾害发生率变动、单位投资捍卫人口数为此级评价指标.

(2)各指标具体含义

①防洪排涝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由河海堤围的防洪标准水平,修筑疏浚工程力度和防洪排涝及抢险救灾的决策指挥系统筹非工程措施的实施程度等综合反映.

②多年平均防洪效益:即多年的有无防洪设施的洪灾损失差额的平均值。

③影响区洪涝灾害发生率减小程度:即可用防洪排涝工程实施前后洪涝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分析获得。

④单位投资捍卫人口=保护人口数/一定时期防洪工程总投资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城镇供水保障评价指标

(1)城镇供水保障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日趋昌盛,工业高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保障供水逐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国家?再加上工业发展带来的水质污染,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湖泊和洼淀,污染了地面水和地下水,使得许多城市供水不足。于是在水务方面通过兴建水库、提引水工程或输配水工程合理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以牺牲环境质量和无节制消耗水资源为代价,忽略环境价值和水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自身的价值,甚至不惜牺牲部分地区的利益,造成社会效益的破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新模式,它要求人类所有水事活动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在水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人用水的需求。它包含这几个含义:

①必须把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行为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一个整体;

②在这个过程的任何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限度内;

③在整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各指标具体含义

经分析后,取用单位供水工程投资、水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程度、供水保证率、节水成效及项目区环境效益为该级评价指标.

各指标具体含义如下:

①单位供水工程投资=供水工程投资/年供水量(元/立方米);

②水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程度:包括满足供需水量要求能力的程度,供水水质质量提高状况,供水水源全局和局部的分配合理性和水厂建设增加供水能力的水平;

③供水保证率=(城镇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年数/计算期总年数)*10%;

④节水成效。可由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即:a.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广泛开展各类节水活动;b.建立节水机构;c.加强节水法规建设;d.合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e.推广节水新技术,不断提高供水服务质量。

⑤项目区环境效益。实践表明,环境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有较强的反映,即自然环境状态向量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可能产生较大的变化,不同的自然环境状态向量给人类提供不同的生态环境。主观上,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总是希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然而,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在客观上忽视了自然环境对其开发利用的反应效应,结果可能产生一个差的生活环境。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中,为了反映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我们用环境效益描述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产生的自然环境状况向量提供人类生存条件的水平。不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同的水资源开采量产生的自然环境向量不同,由此为人类提供的生存条件水平的增量也不同。

3、生态环境维护评价指标

(1)水土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总目标:一是保护环境,制止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逐步实现环境的良性循环及动态平衡,以促进国土整治及减少江河泥沙;二是要创造与改善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合理保护与利用水、土、生物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其主要是通过生态恢复性治理、城市化建设覆盖和闲置地的自然封禁来完成。水土保持效益既服从一般经济分析的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治理期间,各项措施的受益期不一致;计算的效益一般均指不同时段的累积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着较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

①严重危害区基本得到控制,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容面貌得到美化,居民、工厂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②减轻泥沙对河流、水库及其他水利设施的危害,减沙效果明显;

城市形象大为改观,城市的凝聚、吸引力大为增强,经济活力加大;

④给人水土保持安全感、环境优美感的居住小区或工业区,其房产具有高附加值并具市场经济热点

经分析后,取用水土保持改善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程度、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水土保持减沙效益、植被率、人均占有绿化面积为此级评价指标.各指标具体含义如下:

①水土保持改善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程度,包括生态环境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吸引投资和土地增值等;

②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已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面积;

③水土保持减沙效益:即水保减轻泥沙对下游河道、水库危害的效益。可以从水保实验站观测的历年拦截泥沙资料,再结合下游水文站的测验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④植被率=植被面积/土地总面积;

⑤人均占有绿化面积=绿化面积/人口总数(亩/人)。

(2)水质保护效益

对于目前缺水和水环境不良的现状,水质保护可采用的技术策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污染处理,二是开源节流,同时两方面结合起来。具体措施包括:废污水处理;水源地保护;非点源治理及节水措施。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可削减污染负荷,减少水库及河流的纳污量。

经分析后,取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单位投资改善水质面积为该级评价指标。各指标具体含义如下:

①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已达标的水量/全部总水量

②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市水功能区已达标水量/全部总水量;

③城市污水处理率=经过不同等级的处理后的总水量/城镇产生的全部污水量;

④单位投资改善水质面积=改善水质面积/总投资(平方公里/万元)。

4、促进地区综合发展评价指标

这一指标反映水利工程实施后,促进该地区工业、邮电、交通运输、旅游、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促进地区综合发展状况用项目影响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率反映,即:项目影响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率=[(有项目国内生产总值-无项目国内生产总值)/无项目国内生产总值1*100%

5、对项目支持率指标

兴建水利工程,当地人民是赞同或是反对,这很重要,如大多数人极力反对,工程将难于实现。因此,设置这一指标,以反映当地人民对水利工程的态度。即:对项目的支持率二项目影响区内支持人数/项目影响区总人数

6、就业效益评价指标

兴修水利建设项目,可带来直接和间接就业效果,前者是指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后者是指项目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根据就业效果的大小,可以衡量工程项目在就业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评价可采用以下指标:

直接就业效果=项目提供的直接就业人数/项目直接投资(人/万元);

间接就业效果=项目相关部门和关联产业新增就业人数/项目相关部门和关联产业投资(人/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建成,将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从而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从国家层次分析,就业效益指标一般是项目单位投资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越好,即就业效益指标越大,社会效益越大。但项目创造的就业机会,往往与项目采用的技术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项目就业效益与经济效益常有矛盾,因此,就业效益指标很难建立统一衡量标准。但从地区层次分析,项目区劳动力富余。因此,需从社会就业角度考察。根据一般经验,新增一个长期直接就业机会,会连带创造一些间接就业机会来为新增就业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同时,项目生效后促进流域经济的发展,还会提供相当数里的间接就业机会。此外,水利工程建设期较长,在此期间可提供相当数量的短期就业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