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识别财务报表中的猫腻

识别财务报表中的猫腻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目前法律还不能给投资者提供完全有效的保护的情况下,投资者只能自己增加保护意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能找出财务报表中的“猫腻”与破绽。但也正因为有这种因素的存在,因此在净资产方面有许多猫腻存在,需要投资者认真分辨。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除了要看这些常规性指标外,还要注意某些非常规性的内容。投资者可以据此判断上市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偿债能力和派现能力。

进行股票的投资价值分析,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上市公司提供的信息与资料必须是真实准确的。如果是像红光实业、琼民源、银广厦那样弄虚作假伪造利润,反而让股民上当受骗。不可否认的事实,目前上市公司弄虚作假的现象大量存在,给投资者的投资操作带来较大的风险。在目前法律还不能给投资者提供完全有效的保护的情况下,投资者只能自己增加保护意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能找出财务报表中的“猫腻”与破绽。当然,对于普通股民来说,读懂财务报表是一桩既费时又费力的苦差事,何况还要找出那些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们玩弄的花招,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为了投资的安全,我们又不能不静下心来认真而细致地阅读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报表,以避免跌入报表利润的陷阱。许多股民不习惯看公司报表,这是极为草率的。连对公司的情况都不知道就去投资,这不是太好笑了吗?这又怎么不上当受骗呢?有的公司仅仅与人合作搞了一个小型的科技企业,就声称是高科技公司,有如何大的潜力,对此你就得考虑这是否言过其实;有的公司并没有什么在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的产品,招股说明书却有较高的赢利记录,你也得考虑这是否是吹牛皮说假话;有的公司虽然表面上红红火火,产销两旺,但你认真分析,发现该公司的产品都是由关联企业包销的,并没有市场竞争能力,这样的公司又怎么会有长期发展的潜力呢?固然,由于一些公司行骗的胆量越来越大,造假的手法越来越狡猾,单凭股民的能力是难以完全识别的,但我们如果有较强的防范意识,并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分析鉴别,也能避免跌入一些弄虚作假的陷阱。

一般来说,阅读财务报表(主要是中报、年报)首先要掌握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这其中有许多重要指标。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净利润。净利润反映一家公司的经营业绩,当然越多越好,且最好是年年能有所增长。这里我们之所以用净利润(也称纯利润、纯收益)而不是利润(即税前利润)作为重要指标,主要是因为,作为上市公司,惟有净利润是属于股东的,对公司经营者而言,利润多少代表公司的获利能力,而对股东而言,净利润多少代表公司的回报能力。净资产(也称净值)也是需要认真关注的指标。对上市公司而言,只有净资产才属于股东所有,因而净资产也叫股东权益。特别是对于尚处于成长期、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来说,有时候资产增长比赢利增长更重要。赢利增长常常是产品经营的结果,而资产增长则常常是资产经营的结果。有的上市公司,产品经营平平,但却善于通过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通过企业的收购兼并,迅速膨胀其资产,这种公司往往会成为股市中的黑马。但也正因为有这种因素的存在,因此在净资产方面有许多猫腻存在,需要投资者认真分辨。净资产是否升值必须以交易为前提,这是一项重要原则,即不管是购买的,投资的,还是原来就有的,你说这块资产升值了,关键得看谁买下你的了;否则,光评估一下,说原来一千万资产现在升值为两千万了,那是不算数的。但偏偏有许多上市公司就靠玩这种花招来糊弄股民。1996年7月12日,渤海集团公告说,其两处物业经评估后资产大幅度升值,一处是原投资的一家电厂,评估后净资产由6098万元,增至9686万元,升值59%;另一处是购入资产渤海康乐城,原购入时才20万元一亩,经评估后达320万元一亩,原来900多万元资产一下子变成了1.5亿元,升值16倍,这两大升值使渤海集团的净资产一下子从1.5亿多猛增至3.5亿多,看到如此辉煌的资产经营硕果,渤海集团随之公告了10送10的分配方案。可是,由于其资产升值大部分系评估增值,只有极少部分资产属交易行为,加上信息披露上的多处违规,渤海集团此举被作为违规案例受到证监会的严厉批评,公司被处以警告并罚款50万元,当然10送10也泡汤了。因此,看一家公司的净资产不能仅仅看一个数值,还得看其升值能力。而这不只是看几个财务指标,还包括对行业景气度的把握,对公司管理层素质的判断等因素。

股东权益比率即净资产和总资产之比,这是衡量一家公司资产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股东权益比率的倒数就是资产负债率,如一家公司总资产10亿,其中6亿净资产,4亿债务,股东权益比率为60%,资产负债率就是40%。一般来说,股东权益比率越高,说明资产越安全,公司信用度越高;反之,债务过高,则说明资产风险越大。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要发行上市,资产负债率最高不得超过70%,即股东权益比率最低不低于30%。对上市公司来说,除采用负债比率管理的金融类公司外,股东权益比率一般应达到50%上下为好。每股收益是股民最关注的一个指标,它是净利润除以总股本的数值。这是区分股票业绩的主要标准,也是公司能不能分红送股实行股本扩张的依据。一般而言,每股收益0. 50元以上为一线股,0.30 ~ 0.40元为二级股,0.10~0.20元为三级股,0.10元以下的就是垃圾股

每股净资产,是净资产除以股本的商,如果说每股收益高低是判断公司赢利能力的话,每股净资产高低则是判断公司含金量大小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每股净资产最好在2元以上,因为《公司法》规定,当资本公积金只剩下公司总股本的25%时,不能再转增股本,也就是说,1.25元是送股的底线。每股净资产越高,送股的可能性越大。

净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率,这是衡量公司赢利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决定公司有无配股资格的“生命线”,因此极易受到公司的人为操纵,投资者需要特别细致观察。

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除了要看这些常规性指标外,还要注意某些非常规性的内容。如企业执行的会计政策是否改变,会计师是否发表意见,经营指标是否有突变性,企业是否存在资产重组、股权转让和重大的关联交易,企业分配的方案,或有事项等。这些内容都能从年报中读取。另外,现金流量表也是需要认真阅读的一个内容。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制为基础采用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概念编制的,它反映了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或流出的信息。投资者可以据此判断上市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偿债能力和派现能力。在当前以营运资本为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赢利质量,以及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的情况下,现金流量分析不但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真实的财务状况,还可以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情况并印证赢利的质量。因此,现金流量表所传递的信息对于广大投资者的决策来说是十分有用的。

现金流量表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具体的指标有:销售现金率、购货现金率、现金毛率、负债现金率、每股现金率、三项活动的净现金流量。销售现金率主要反映了主营业务所获取的现金与销售收入的比率,由该指标可以看到公司产品销售的资金回收情况;购货现金率主要用于评价企业购货成本中现金的支付能力,由该指标可说明公司购货主要是靠自由资金还是信用资金来进行支付;现金毛率与毛利率的比较可以反映公司购销活动中的信用基础,其他几个指标则能反映公司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的总体情况。

企业一定期间内获得的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真正具有偿债能力或支付能力,而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综合地反映出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流入与流出的信息。因此,结合公司的现金流量更能合理地反映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的“含金量”,从而评价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和赢利质量。像ST和PT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就极不理想统计分析沪深两市的48家ST公司,其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小,平均仅为- 0.027元,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的有26家,占全部ST公司54%。这表明,大部分ST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多数公司现金入不敷出,从中可以推断出ST公司主营业务的萎缩。

投资者在阅读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时,应首先从总量的角度了解现金净流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来讲,企业现金净流量的增加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单纯从总量的角度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容易引致片面的投资判断。因此投资者在从总量的角度了解企业现金净流量增减变动的同时,还必须从企业现金流量的结构上来分析。通过现金流量结构分析,投资者可以了解到上市公司在本报告期内现金净流量的主要来源及其合理性,并据此判断该上市公司目前是否处于正常的经营状态。

上市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资料,但值得注意的是,业绩也最有可能受到上市公司和庄家的操纵。有的庄家同个别上市公司联手包装业绩,通过提前确认营业收入,推迟确认本期费用,潜亏挂账,债务重组和关联交易等方式操纵利润,使之出人料地好,庄家则借机疯狂拉抬股价,以实现高位出货目的;有的上市公司在报表公开披露前同庄家达成协议,其利润的多少并不完全根据公司的实际经营成果,而是取决于庄家的需要,为了配合庄家,故意做低业绩甚至亏损或者虚假做高业绩,从而达到操纵股价以从中牟利的目的。它们时常中期还是亏损几角,年末却又赢利几角,变幻万千。投资者稍不留神,便有可能跌入上市公司和庄家联手设置的陷阱之中。

不少公司中期报表公布后,一般投资者总是根据中期利润的两倍来推测全年利润。按这种简单的推测来进行择股,往往会掉进庄家设置的业绩陷阱。业绩预测的误差为庄家打压吸筹或拉高派发提供了条件。一些预计中期利润占全年利润比重很低的股票被庄家打压;而对预计中期利润占全年利润比重很高的股票,庄家则拔高出逃。于是,每当中报公布时,市场上总出现一种反差市况,即业绩看似很差的股票不跌反涨,而一些业绩看似很好的股票不涨反跌。

无疑,财务报表在自然反映公司的行业、竞争及经营管理情况之外,公司的管理层如果对其进行有意安排或合乎准则的调整,投资者则可能据之做出错误的判断。投资者只有识别该类“陷阱”才能准确预测赢利。

以成本和费用为例,与成本和费用有关的财务“陷阱”就有如下几种:

1.不同成本费用项目之间的分类变化。虽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以及各项费用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但有些项目的归类仍有一定的弹性。比如销售折扣,有的上市公司将其单列为一项目,而有的上市公司将其归入销售费用,作为给分销或零售商的销售佣金。该种归类的变化会导致费用比率的非经常性的波动。如果上市公司的归类发生变化,则费用比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销售费用或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该类政策的变化对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对于使用控股股东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一种情况是控股股东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上市公司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股东作为商标使用费;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前一种情况高估了当期利润,后一种情况则是低估了当期利润。

3.利息费用。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以及非控股子公司之间存在大量的资金往来,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资金较为充裕,因此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于占用的资金,有的上市公司不收取资金占用费,对于收取资金占用费的上市公司,其收取的费用比率又有区别。如果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资金占用费用巨大,则收取的利息费用对当期利润影响巨大。此外利息费用的资本化也常被用来作为降低费用和提高利润的手段。

识别上市公司设置的财务“陷阱”,主要得留意关联方与关联交易。在作上市公司分析时,要了解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情况以及公司所属子公司的情况,了解控股股东的控股比率,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的重要性,控股股东所拥有的其他资产以及控股股东的财务状况等。对于子公司,要了解上市公司持有的股权比率,子公司销售与母公司以及各子公司之间的相关性,子公司销售额和赢利对母公司的贡献度以及各子公司的所得税率和执行优惠税率的阶段。在了解了有关的关联方之外,还需对关联方之间的各类交易做详细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特别对其中交易量大、交易所产生收益大的交易行为,以及关联交易的定价依据及支付手段予以特别关注。

总的来说,投资者在阅读财务报表时要注意几个重要问题,如股东权益的变化及股东权益是否受到伤害?企业的财务成果及其赢利能力怎样?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如何?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正常、经营能力是强还是弱?而阅读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步:

首先是一般性阅读财务报表。在一般性阅读时先阅读审计报告,以了解注册会计师对报表的意见,尤其要注意查账报告中注册会计师特别说明的内容部分;如果有问题,则应予以认真的思考。其次,仔细阅读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以下内容:一是金额较大和变动幅度较大的项目,了解其影响;二是应该结合报表附注说明分析项目结构(附注部分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的内容比各项目中的数字更多、更详细);三要同上期数据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四是分析这些数据变化的合理性等。

阅读财务报表时应重点关注以下项目,公司要玩什么“猫腻”一般都在其中:

1.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的增减关系。如果是对同一单位的同一笔金额由应收账款调整到其他应收款,则表明有操纵利润的可能。

2.应收账款与长期投资的增减关系。如果对一个单位的应收账款减少而产生了对该单位的长期投资增加,且增减金额接近,则表明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

3.待摊费用与待处理财产损失的数额。如果待摊费用与待处理财产损失数额较大,有可能存在拖延费用列入损益表的问题。

4.借款、其他应收款与财务费用的比较。如果公司有对关联单位的大额其他应付款,同时财务费用较低,说明有利润关联单位降低财务费用的可能。

总之,投资者既不能不看财务报表而盲目投资,也不能轻信财务报表而草率操作,而应该认认真真地分析和研究财务报表,从中寻找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优质股票,而避开那些外表花团锦簇、其实业绩低下的劣质股或者官司缠身的问题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