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对策

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对策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准确刻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用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产业,对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留并发展中低端产业形成挑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业重要使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准确刻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新时期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必须认清的新形势。

工业是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7%~4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目前,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工业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处于合理区间依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工业保持平稳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工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战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突出,症结在工业、难点在工业、突破点也在工业。消费方面,只有加快制造业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等先进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转型,才能满足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支撑消费结构升级。投资方面,近年来工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智能制造、智慧物流、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正在成为投资新热点。出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已占全部出口的95%左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就业方面,新兴产业成长与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带动整个就业结构改善。

工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发展实践表明,工业是研发投入的主要阵地,是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整体创新水平。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高性能计算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大量创新性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即“两个IT”深度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只有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真正把工业发展动力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我国工业才能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跃升,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的根本性转变。

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伴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际经济复苏疲弱态势延续,我国工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工业运行风险逐步显性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发展既要面对旧问题的缠绕,又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对此要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迅速形成生产力来实现规模扩张,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视不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产业长期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中低端环节。进入信息化时代,发展先进制造模式所需的高端传感器、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基本被国外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严重阻碍我国产业从成本竞争向效率竞争转型。特别是,由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国家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行动。

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甚至在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开始出现产能利用不足,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工业长期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另一方面,新产业培育不足。智能制造、增材制造、云制造等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增长点不多。从区域布局看,工业发展尚缺乏“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协调机制,导致区域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

发展环境亟待优化。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市场信心不足,给工业企业投资决策、融通资金、生产经营等造成明显负面影响。工业行业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偏低,长期在6%~7%低位徘徊,近两年进一步下滑至6%以下。由此导致资金、人才等资源大量向金融、房地产、证券等领域流动,难以吸引到优质要素资源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此外,工业领域的普惠性政策不足,诸多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难以获得创新创业投资支持,往往错失企业成长的最佳时期。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格局正在形成。发达经济体加快战略调整,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对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形成巨大压力。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用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产业,对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留并发展中低端产业形成挑战。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规则新体系与全球治理新机制正在重构,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国际贸易与投资谈判等方面的话语权,将会对我国工业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

三、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这篇大文章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找准方法、狠抓落实,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这篇大文章,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工业篇。优化产业结构,发现培育工业领域新增长点。坚持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驱动、质量品牌、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重大工程,将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充分发挥战略、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发挥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推动制造产业链的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向价值链高端演进。要深挖信息消费潜力,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大4G网络基础设施投资,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切实发挥高质量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重塑工业转型发展新引擎。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增强中国工业升级的动力。要围绕两化深度融合需要,力争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重大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基础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我国工业基础能力与国产智能技术、产品和装备水平。要着力健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支持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

发展智能制造,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生产新方式。坚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战略重点,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和信息化发展趋势,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生态体系。要以应用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工业全产业链、价值链的信息相互交换智能协作。要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和大数据技术应用,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多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要加快部署高速、宽带、移动、泛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应用,有效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业务发展。

加快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工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提高国产智能产品、智能装备的制造能力,为农业、服务业提供更加节能高效的设备。要加快节能环保、再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探索能源合同管理、节能资源协议、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工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大力支持智能电网建设,促进能源资源的优化调配,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行业为重点,组织开展低碳技术试点,推动建设一批低碳工业园区。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工业转型升级新活力。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做好“减法”,重点清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工业领域的审批、核准、备案事项;认真梳理并向社会公布“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公平,更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从加强依法监管、完善监督检查、提高服务能力、推进行业自律等方面入手,守好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保标准、用户权益保障等“红线”,将工作重点更多放在制定法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平台,更好为企业服务上来。

扩大对外开放,开辟工业持续发展新空间。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构建工业开放发展新格局。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对外开放新的战略部署,大力支持企业对外投资,拓展化解过剩产能的新途径。要密切跟踪、主动对接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业开放发展需求,在“负面清单”管理、产业安全审查、开放环境建设等方面拿出务实举措,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积极参与高水平自贸区谈判,全面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更好地帮助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

四、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早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讲到的。他说:“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我们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从中央层面上第一次就新常态问题进行论述。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的场合、很多的讲话中又再一次讲到了新常态问题。分别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战略举措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新常态”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础。那么企业的“新常态”又新在何处?或者说企业“新常态”的特征有哪些?

(一) “新常态”的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特征和新变化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

1.企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微利”时代已经到来

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这一增速降至12.2%,今年1~5月仅为5.8%。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投入获得“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企业主要依靠信息、知识和技术这些新要素,依靠创新获得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利润。在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下,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长期积累和投入,利润的获取将更加艰难,那种期待一夜暴富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而积小利为竞争力的企业将成为常青树、不倒翁

其次,以现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物联网企业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已经初步形成覆盖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通信业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改变着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全过程,产生新的业态,发展出新的盈利模式,引领企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带来新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2.中小企业成为“新常态”的主力军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亿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提供工资性收入。随着国家反垄断的规范化,国家将加大对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垄断的监管力度,依靠行政和技术进行垄断的机会逐渐弱化,相反,国家在财税政策、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创业兴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内在活力和动力的企业群体,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将发挥主导作用。很显然,中小企业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成为“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3.企业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常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企业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与配置加速,中国企业通过引资、引技、引智的方式,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带向国际市场,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制造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渠道,尤其是资源、能源、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跨国经营不可阻挡。

(二)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基于国际、国内大势的把握,习总书记这一届党中央就提出了新常态这个话题。并且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也做了比较明确的阐释。这个主要特点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1.经济增长速度

新常态相比较之前的发展来讲,首先表现在速度上,存在下降或者下滑的问题,我们叫换挡,发展速度的换挡。改革以来,也就是从1978年到2011年,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经济总体上保持了9.8%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世界罕见的。但是这样的发展速度,在面临新时期的一系列新的挑战、新的考验时,可以说是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到换挡期,或者说是原先高速增长所积累起来的一些问题的消化期。由此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一个客观趋势,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关键的特点。

保持一个什么样的速度才叫中高速增长?从中央的把握层面上来讲,就是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个判断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那就是到2020年,我们的经济总量要实现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1倍的目标。这个目标如果要如期实现,就要至少保持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6.5%以上。恐怕这就是我们对中高速的预期,它不可能维持像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也不能一下子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2.经济结构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在一般意义上保持很多层面,如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等。

(1)产业结构层面

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由传统发展模式下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这是一个主攻方向。也就是说首先我们从产业结构层面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的下降,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原先对资本的要求比较高,对土地等市场要素要求比较多,并且能耗偏高、污染性严重的低端产业比重将大大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上升,这样的拐点也已经出现,在2013年的时候,我们统计到,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46.1%,这是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一、二产业,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的拐点。当然,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比如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总量,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2)需求层面

从需求层面来讲,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的完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从而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就是从原先的中低端需求向中高端需求转变。当然需求作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杠杆,新的有利的拐点也开始出现。我们了解到, 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

(3)城乡结构层面

第三个层面,就是在经济结构中,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缩小,与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年末,城镇人口比例达到了51.2%,数量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城镇化的一个客观趋势。这个客观趋势也意味着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再加上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措施出台,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4)居民收入层面

第四个层面,就是居民收入的增加问题。恐怕这是一个惠及广大民众的民生问题。也就是说居民收入占比要上升,发展成果将更多地惠及广大民众。这里可能有一个预期,党的十八大也讲过,我们要实现两个同步增长,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同步增长。而且党的十八大的另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同步增长1倍。这是预期,也是目标,也是战略,它意味着未来的一段时期,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将是比较可观的。当然,这样的增长1倍,不是个平均值,不同的行业还是有差别的。比如原先收入偏高的行业可能增加的幅度要小一些,中低收入行业增加的幅度肯定要大一些,这样进一步的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3.经济发展动力

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将由过去的主要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依赖创新驱动。以往的发展涉及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的时候,对生产要素、对投资依赖得比较多。这样的发展模式,在新常态下将会做出调整。而且这个调整已经开始了。调整的一个趋向,就是转向创新驱动。所以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创新发展战略,就是这个趋向或者这个趋势的反映。

(三)推进的经济新常态的目的

这种新常态的变化,有人也担心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对整个的社会发展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在这里,首先要看到新常态的一系列新特点,将会引起一些积极的变化。积极的方面,总的预期,就是新常态下,我们的经济社会将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换句话说,新常态的新特点,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一是将更加平稳、有序;二是民生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这是我们对新常态的一个积极的预期,也是我们要着力推进的经济新常态的目的。

1.新常态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一个总的把握,就是新常态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这个判断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加平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在考虑动力环节的时候,比较多的依靠投资、依靠出口,这些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比较大,国际社会一旦有风吹草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会产生比较大、比较多的影响。新常态下,我们把主要的推动力由过去的投资、出口,转向消费。就是将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杠杆或者重要动力。13多亿人口的大国的消费,是相对是平稳的,而且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或者消费结构的转型,对经济的一个总的拉动作用将更大。换句话说,更多地将消费拉动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更加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也会减少。

并且,虽然经济发展总的速度是下降的,但是增量还是上升的。2015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量相当于1994年当年GDP的总量。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可观的。就这个增量本身,统计显示,在世界的排名能占到第17位。这是我们说的经济增长将更加平稳。

(1)物价也更加稳定

物价的稳定与经济平稳增长是有关的。在一般的意义上来讲,经济波动越大,物价的波动也就越大。而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我们从实际中能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对来说物价增长指数还是在可以接受的预期,一般的年度都在3%以内。这对广大的民众来讲,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波幅。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保持7%左右。

(2)发展的质量将更加提升

应该说,这与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这将更好地推进我们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2.民生的改善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中一直比较受关注的话题。应该说,党的十七大以来,把民生问题作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要话题的努力更多一些。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比如他专门讲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而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求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新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导向,就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常态下的民生改善的预期,基于什么考虑?第一,就业将更加充分。这是基于经济增长平稳的预计,也是基于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把握。因为有数据显示,相比较第二产业来讲,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我们有一个数字比较,2016年第二产业每1元GDP可以吸纳980人左右就业,而第三产业则可以达到1200人。前面提到,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比重的增加,是新常态下的一个主要趋势和主要特征。这个增加从全国整体层面来看,必然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改善的其中一个预期就是就业更加充分。第二,社保将更加完善。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一个兜底工程。新常态下,经济总量的增长,将为社保提供更为有利的财政保障。再结合其他相应的改革配套,民生问题将得到更好地改善。

(四) “新常态”下企业要抓住的四大机会

“新常态”下企业要抓住四大机会:面对“新常态”这样的大背景,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逐渐强身健体,同时要抓住机会,有所作为,少讲“逆势而上”,多说“顺势而为”,关键是要抓住四大机会。

1.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机会

尽快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速换挡步伐,始终使企业走在“新常态”的潮头。

2.抓住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带来的改革机会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企业结构,“新常态”为企业加快混合所有制结构的建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建设,改变企业僵化、缺乏活力的经营体制,将使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3.抓住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长期战略蕴藏的政策机会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巨量的投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产阶级群体的孕育,为企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4.抓住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机会

中国的改革尽管已经30多年了,但由于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总体上尚很陌生,很多企业尚不会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来配置资源,发展自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走在市场高端同时有能力创造市场的企业提供了机会。“新常态”下企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进入经济“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大多数企业面临一道坎。顺利跨越,前程似锦;超越不了自己,生死难料。

(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参考策略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布局,强调内外平衡,把握发展主动权。在价值观上,企业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社会责任账,既注重当前,更注重长远;在经营观上,以多元共赢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竞争对手的合理关切,在谋求企业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在对外开放战略上,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从货物贸易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服务贸易,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社会责任承担上,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治理机制完善和规则制定,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

1.智谋为先,审时度势

“新常态”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谋发展、做决策,不能凭感觉,而是要关注大势,特别是面对未来的差异化调控,企业应更讲究经营战略与战术。哪些地方该支持,哪些地方不支持,政府会有所侧重,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借势发展。

2.精专为上,强化主业

扩张的时代过去了,企业也要收缩战线,不要再继续简单扩张,要向着精、专方向发展;要立足主业,立足产品,做好品牌。要尽快缩短技术差距。要懂得整合资源,嫁接改造,缩短新技术的研发时间。企业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整合资源,通过收购兼并国内或国际企业,在其技术基础上实现独立创新,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捷径。

3.资本为王,纵横联合

“新常态”下的企业应考虑如何使有效资产尽快进入资本市场,全力以赴推动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纵向的、横向的、跨国的产业整合,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资本充裕的基础上,储备战略资源,要深刻理解商业模式的变革,做强实体经济。

4.创新为本,科技引领

“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实体经济之中,抓住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引导企业与互联网接轨,在全球铺设营销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企业决策者要懂得,过去造就富翁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现在造就富翁的是互联网行业,未来造就富翁的将是金融业。

企业、政府、社会三向联动:“新常态”下的企业要大有作为,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企业眼睛向内、做强自身的基础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企业实现超越的保障。

政府、企业、银行要三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动,加强沟通,提升信心,鼓舞士气,才能帮助企业通过考验。

政府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现阶段,融资成本侵蚀着企业的平均利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基准利率过高。银行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属于非常规企业,国家以常规企业的考核机制对银行进行管理,这种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使得银行运用霸王条款,将实体经济微薄的利润转变为银行的利润。这种状况不改变,会使得实体经济企业在“新常态”下难有作为。

要松绑贷款担保条件,释放企业积极性。在当前互保危机频发的情况下,银行对于贷款担保条件的设置越来越严苛,不仅要求企业间互保,有些地方甚至新增了“夫妻双方或重要股东签字”的贷款条款,把企业的有限责任扩大为无限责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因此,政府有责任强化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银行间的信任关系。

要尽快出台适合“新常态”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高税收已经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使得作为转型升级主体的企业失去了转型升级的动力。中小型企业日子更加难过,而各地税收又不能少,于是只好转嫁到当地的大企业身上,甚至出现预交税现象。

“新常态”下中国企业要顺利度过增速换挡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必须发挥企业、政府、社会三个车轮的作用,三向联动,相互推动,才能实现中国企业的“新常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