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环境建设

创新环境建设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秀人才只有在创新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发挥潜能,完成重大成果,开创卓越事业,担负起建设研究型医院的重任。主动进行创新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形成创新环境品牌,是研究型医院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研究型医院的成长基因和发展动力,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必定是创新型医院,创新环境建设将伴随研究型医院建设全过程。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是研究型医院的特点。

(一)明确创新环境建设定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研究型医院就是创新理论在卫生事业的具体应用。优秀人才只有在创新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发挥潜能,完成重大成果,开创卓越事业,担负起建设研究型医院的重任。主动进行创新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形成创新环境品牌,是研究型医院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研究型医院的成长基因和发展动力,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必定是创新型医院,创新环境建设将伴随研究型医院建设全过程。

(二)制订创新环境建设规划

研究型医院创新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也都基于同一个医院物质和精神环境,而且创新环境的建设离不开人文环境的建设,因此,两者规划具有相似之处。本段将对相似部分减少重复,可参考本节“制订人文环境建设规划”。

1.把握制订原则

(1)创新和稳定的统一。创新具有风险,医院在创新中要处理好创新和稳定的关系,创新举措的内容和时机选择要实事求是、因院制宜,确保医院的稳定和发展。

(2)传承和创新的统一。传承是创新环境建设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发展,离开了创新的传承就意味着停滞不前,离开了传承的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以不断创新意识引导审美观念的更新,在传承中注入时代基因,促进创新环境建设的与时俱进。

(3)科技和人文的统一。创新环境建设离不开想象,而培养想象力,则离不开人文知识,特别是其中的艺术知识。创新环境建设需要科技与人文知识的融合,要求建设者不仅具有本专业的科技知识,而且要具有文、史、哲、艺等方面的人文知识。

(4)基础和临床的统一。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是研究型医院的特点。要组织好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临床学科与医技学科的科研协作,做到有临床需求就有病例资源和创意,有创意就有课题、有课题就有扶持、有扶持就有成果、有成果就向临床转化。

2.借鉴成功经验 国内外许多医院具有很好的创新环境,如梅奥诊所之所以历经150年,仍然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和代表世界最高医疗水平的医疗机构之一,就是因为能够始终致力于“求新”,从而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第一次分离出甲状腺素和测算出基础代谢率;第一个建立以数码为基础的癌症分期标准系统;第一个证明链霉素治疗结核病的有效性;第一个开展髋关节更换手术和开心手术修补先天性心脏病;第一个提议应用胰岛素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第一个拥有世界最大的电子医疗记录系统等。梅奥诊所的研究员爱德华·肯德尔和菲利普·亨奇医生还因为发现了可的松而获得了195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在国内,许多发展较快的医院都特别注重创新环境建设,把创新作为医院发展的主旋律,开展了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创新)等多方面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解放军总医院在进行科技创新时,根据自身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邀请了47名院士、专家投入到医院学科建设中,集中优势人才力量,攻关某一医学领域,使得医院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仅在“十一五”期间,就承担国家“973”“863”等重大科研项目80余项。在学习国内外医院创新环境的同时,注意把握趋势。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是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特别是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现代制造科学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促使未来世界“全球研究村”的形成,创新研究的国际化将成为趋势,国内创新型国家建设也将推动创新环境建设。

3.制订建设规划 按照环境建设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制订创新环境建设规划,除了人文环境建设规划已经提及的内容以外,还要包括创新环境建设特需的各种实验室、设备设施、信息系统建设和有关创新举措等。

(三)推动创新环境建设进程

1.创新环境建设领导

(1)创新理念环境。是创新环境建设的前提。良好创新环境的建设,必须先形成全体员工的共识。要通过医院的多种文化载体、途径和方式进行创新理念的长期灌输,特别是通过历史和身边的创新故事,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创新是时代对广大医务人员的呼唤,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主动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等内外环境变化,顺应现代医院创新发展趋势。走医院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开发医院创新环境资源,凝聚人心、吸引人才,是增强医院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从而在全院营造了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的创新环境建设氛围。

(2)创新制度环境。是创新环境建设的保证。在已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把创新理念融入规章制度,优化决策机制,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评价机制,形成一整套确保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着重建立与研究型医院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包括技术创新机制、人才培育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科研创新评价体系。完善研究型学科科研投入制度、奖励评优制度、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科研成果管理制度等学科管理制度。

(3)创新执行环境。是创新环境建设的根本。通过内外两个环境加强建设。①内环境:保证三个重点。第一,把研究型学科作为执行层级的重点。研究型学科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根基和支撑,只要建设好研究型学科,就能承上启下,带动全院其他学科和部门的创新环境建设。第二,把细节作为执行落实的重点。实施精细化管理,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多的价值。第三,把评估作为执行深入的重点。定期对执行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及时表彰研究型学科和研究型人才,并将存在问题继续纳入PDCA循环管理。②外环境:建立广泛的公共关系,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各界、行业学会协会、大学和科研机构、兄弟医院、专家学者、国外友好医院等,充分借助外部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多种合作,抓住创新机遇。与此同时,及时向新闻媒体提供各项创新举措的新闻线索,扩大医院影响力。

2.营造医院宽松创新氛围 创新主体能否发挥创新作用,与是否有一个宽松的创新氛围有关,研究型医院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氛围。

(1)大胆创新的自由氛围。不唯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促使员工养成多角度观察和评价事物的习惯,体现知识分子应有的以具有独立创新意识为特征的心灵自由度

(2)学术争鸣的平等氛围。举办科技创新沙龙活动,在充分尊重专家教授意见的同时,鼓励不同看法,碰撞思想火花,促使不同学术观点进行交流,克服人为的学术壁垒。

(3)学习互助的合作氛围。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作学术报告,宣讲创新政策、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启迪创新思路,寻找创新机遇,指导创新方法,开展创新合作。

(4)实事求是的学风氛围。培养员工脚踏实地、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浮躁思想,处理好创新激情和科学理性的关系。

3.营造医院全员创新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建设和精神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1)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搭建四个平台。①实验平台。引进先进设备,建设现代化动物实验室和科研部实验室,与院外实验室开展广泛合作,共享实验资源。②信息平台。完善设备设施,对大型仪器设备、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信息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把信息中心建设成为医院创新的信息源、知识库。③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设备,促进员工教学相长,推动创新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结合。④交流平台。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员工出国培训,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2)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鼓励全员创新。①创新活动绝不仅仅是少数科研人才的事,在医院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都存在着创新的问题,创新来自多个层次,只要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改善、改进、建设、发展都是创新,创新不是浮夸的东西,而是某件具体的事,全院人员都可以积极参与创新。②创新需要全院各部门的支持。常常会组成跨部门的团队,不但需要创意的跨界“碰撞”,而且流程和细节也会涉及其他科室。因此,只有全院员工都理解了创新和自己的关系、都能自觉发挥主体或辅助作用,研究型医院的创新环境建设才有了最扎实的基础。

4.营造医院全面创新环境

(1)管理创新环境。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①发展思路创新。在明确研究型医院靠创新驱动发展总思路的前提下,进行管理理念、管理思维、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管理职能和管理机构的创新。②学科建设创新。想方设法培养研究型人才,不拘一格使用研究型人才,以人为本激励研究型人才,千方百计留住研究型人才,建设研究型学科人才梯队;全力以赴打造研究型学科,因科制宜培育研究型科室,持之以恒构建研究型学科群,使研究型学科成为本专业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心、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中心。③资源整合创新。资源是有限的,但利用创新对资源进行整合的空间是无限的。2014年湘雅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瑞金医院、华西医院、北京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和中山大学第一医院联合组建的中国医学高端人才培养联盟,就是对优质资源的整合。④管理手段创新。信息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通过信息系统的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数据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⑤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创新。包括民营化模式、国有民营模式、债权人模式、公共管理模式、投资公司模式和连锁经营模式。⑥资本运营方式创新。包括资产重组、医院集团化、医院股份合作制、医院股份制。近期北京市科委支持北大人民医院探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吸纳了320多家包括三甲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站、单位医务室等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参与,就是有益的探索。

(2)科技创新环境。除了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提供创新所需要的建筑、实验室、设备设施等平台以外,研究型医院还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活动。①模式创新。鼓励学科建立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虚拟创新等各种技术创新模式。②内容创新。不断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分子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创造新的诊治手段和治疗技术,在个性化药物治疗技术、微创技术、器械与药物组合技术、干细胞技术和再生医学等新业务新技术中产出高水准创新成果;在慢性病干预、肿瘤一体化治疗、大器官联合移植、生殖健康干预、个体化健康指导中总结发现先进的医疗服务模式;注重研发新业务新技术,出标准、出规范,使已有的优势不断拓展,已有的特色更加鲜明,形成系列优质技术。③合作创新。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再到促进产业发展等医学研究链条的各个环节的科技攻关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诊疗规范和标准在其他医疗机构的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临床转化,获得科技创新的规模优势。

(3)服务创新环境。“只有身心灵三者具备的‘全人’服务才是医学的本质和核心价值”,研究型医院创新服务环境,不断深化人文服务、打造人文服务品牌,使人文性医疗服务在表层微笑服务、中层亲友式服务的基础上,向成为患者精神支柱的深层服务创新。医务人员怀着强烈的人文情怀,秉承同情心和同理心给患者更多的精神支持,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院在建设感恩文化和志愿文化的同时,尝试建设祈福(祈祷)文化,完善临终关怀服务,给予患者最后的尊严和家属温暖的抚慰。

(4)文化创新环境。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由单纯的技术、服务的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要牢固树立文化管理意识,将流程管理文化理念融入领导、决策、组织、激励过程和全体员工的行为,推动管理模式由“制度约束”向“文化自觉”转变;推动组织结构由“职能分工”向“流程分工”转变;推动行政管理由“部门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推动绩效评价由“结果评价”向“全程评价”转变。作为文化载体的医院网站将日益成为患者获取医院服务信息的便捷来源,成为医院形象宣传的重要窗口,其建设水平应该成为医院文化创新环境建设中的亮点。

5.实现创新环境建设目标

(1)创新环境蓬勃向上,形成形象力。构建宽松的创新氛围,鼓励全院员工立足本职大胆创新,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在医院形成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的氛围。患者和员工满意度中对创新文化环境的满意度高于同类医院。

(2)创新精神氛围浓厚,形成凝聚力。创新精神被越来越多的员工所感染,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用创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创新思路完成新任务、用创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创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成为员工的实际行动,营造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氛围,员工创新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医院创新战略的落实。

(3)创新关系信任和谐,形成和谐力。在创新环境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内部环境和谐。与政府、社会、行业、舆论等方面保持良好关系,达到外部环境和谐。同时坚持人文环境建设,实现医患和谐、工作和谐、人际和谐、内心和谐。

(4)创新环境形成品牌,形成引导力。医院创新环境建设所取得的环境效益在医院内外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推动了医院的文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促进了医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在研究型医院标准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各项指标位于国内先进,研究型学科占医院临床、医技科室比例逐年递增,来自区域外的疑难危重患者数量持续增加,医院的疾病综合诊治能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在临床治愈中的贡献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直接收益占医院全年医疗收益比例逐年提高,形成创新环境品牌,创新成为医院的显著标志,扩大医院在国内的品牌影响。

【经典案例——创新环境建设】

解放军总医院创新文化探秘

创新,一个点燃激情的名词,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作为全军乃至全国医学的领航者,解放军总医院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厚德载物,创新拼搏,奏响了我军医学史上探索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乐章,开创了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先河,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非凡业绩。在此过程中,创新文化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一)医院精神播种无形的动力

在数代人的辛勤努力与拼搏之下,解放军总医院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自己鲜明特色的“五热爱”——爱祖国、爱军队、爱医院、爱本职、爱病人,“五种精神”——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倍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五热爱”和“五种精神”,成为解放军总医院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正是“五热爱”和“五种精神”,如同指路的明灯,使得解放军总医院人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视病人为亲人,用博大深沉之爱、激情澎湃之情,汇集了爱的海洋,奏响了医院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涌现出“模范医疗保健集体”—南楼临床部、“模范医学教授”—姜泗长、“模范医学专家”—卢世璧等模范群体和先进个人,有6人次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两人荣获“南丁格尔奖”。医院先后被评为“国际模范爱婴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

(二)立足前沿树立攀登的勇气

始终瞄准医学发展最前沿,超前谋划,攀登医学高峰,是解放军总医院人的共同特质。在总后勤部首长提出的建设“军内全面领先、国内整体一流、世界先进行列”的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目标下,解放军总医院人积极进取,攻坚克难,书写了我国医学史的新辉煌。涌现了7位院士,医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3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20项,国家发明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在国内、国际公开发表的论文总数和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连续4年居全国医院之首。

“打开内耳禁区的人”——姜泗长院士先后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内耳开窗术和镫骨摘除术,“让聋哑人听到了伟大时代的声音”。

黄志强院士提出的“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呈肝内局限性分布”“高位肝胆管狭窄是原发性肝胆管结石主因”两个著名诊断,在国际胆道外科领域引起轰动。

盛志勇院士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方面,把我国这项技术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

卢世璧院士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球臼式人工膝关节、人工腕关节和拇掌腕关节,其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王士雯院士率先提出并治疗“老年多器官衰竭”这一综合征,彻底改变了哪个脏器衰竭先救哪个脏器的被动型治疗,成功地抢救了6个器官9次衰竭的病人,改写了国际公认的4个以上器官衰竭死亡率100%的记录,填补了世界老年医学的空白。

陈香美院士突破了对肾炎传统发病机理的认识,为治疗肾炎肾病的新药研制奠定了基础,为治疗慢性肾炎和增植性肾炎开辟了新途径。

付小兵院士为解决严重创烧伤病人治愈后不能出汗的难题提供了创新的思路。2008年,他被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授予“国际创伤愈合研究杰出成就奖”。

(三)创新管理实现全方位突破

解放军总医院从创新医疗管理模式、保健管理模式、学科人才建设、科研管理模式、保障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把创新贯穿到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在创新医疗管理方面,建立了人性化的门诊管理新模式;成立疑难疾病联合会诊中心,方便病人,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建立了手术管理新模式,对科室申请开展的难度大、风险高的重大手术项目,从人员、理论、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评估;建立了医技检查新模式;建立完善的质量考评体系,强化质量控制;推广专病分组新模式,每个学科根据专业特点,分成若干个专业组,实行专病专组专人诊治与管理,规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全面提高了医疗质量。

在创新保健模式方面,确立了极致化服务新标准,建立了健康评估新模式,创新健康预警管理,创新保健绿色通道,拓展保健服务功能,完善了保健队伍建设,实现了保健工作质量全面提升。

在创新学科人才建设方面,慧眼识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公心选才、改善和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为医院发展奠定了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学科评估新机制,搭建了学科建设新平台,整合了学科建设资源,建立了人才动态管理新机制,建立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库,健全了人才量化评价新机制,对优秀中青年骨干、学术学科带头人、“三星”人才苗子、院士苗子进行动态管理,全面推动了学科和人才建设发展。

在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方面,利用医院的综合优势,整合院内资源,加强院际协作,立足国内条件,拓展国际空间,树立大科研的观念,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深化与国内外其他机构研究合作,建立10余个“友好医院”,形成院际结合、医工结合、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科研管理新模式,为创建国际一流研究型医院创造条件。同时,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新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新机制、科研作风建设新机制、科研支撑条件新机制等,为推动科研发展、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在创新保障管理模式方面,建立医院数字化管理新机制。实行管理手段信息化,建立数字化楼宇控制系统,建设数字化工作平台,完善网上图书馆、全军临床医学查新站、全军远程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数据共享系统和医院网站等建设,形成医院完整、健全的信息网络系统,为医院发展提供了条件支撑。

锐意进取,争创一流,解放军总医院人用非凡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创造了医学发展的辉煌,引领着国内外医学的发展。医院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将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