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理论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价值运动的角度看,经济危机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以及资本主义信贷关系的特定产物。从以上两点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不像凯恩斯主义那样由一些宏观变量加以解释,而是更重视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但它又不像传统的新古典主义那样把经济波动归因于各种生产部门之间的暂时的脱离均衡的比例失调,而是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特点,着眼于这种经济关系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矛盾。

上面阐述的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说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无限制的常态(经济发展本身是无止境的),而经济危机本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则被理解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非常时期,虽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指出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或经济循环本身,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正常的、固有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主要强调的是:

1.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最终受到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的限制的结果,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受到消费资料生产规模的限制的结果。这一点直接与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目的相关。由于资本主义积累的目的不是消费,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因此生产的扩大,完全可以脱离消费的扩大,仅仅依靠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就能够实现。因此,只要技术的进步能够产生对新的、更多的生产资料的需求,资本主义生产就能够继续扩大下去,与此同时消费并不以同等速度扩大(凯恩斯理论中投资本身是总需求的一个部分或主要部分,反映的是同一现象)。但是,生产资料生产或投资物品生产的扩大,最终还是要受到消费品需求的限制;生产资料最终是生产消费品的手段,没有对消费品的需求,生产能力便无处可用。于是,就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社会强制地销毁一部分过剩生产能力的特殊社会方式。这一事实直接根源于资本家一方面要压低工人工资收入以取得更高的利润率,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扩大生产以取得更大利润量的根本性经济矛盾。凯恩斯看到了消费需求不足是对生产的限制,因此指出个人节俭与收入扩大的二律背反,寄希望于人们(实际是资本家)增加消费,显然不如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刻地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本质其实就是用扩大政府消费来扩大社会消费需求,吸收社会过剩生产能力,因此是能够奏效的;但在理论上,新马克思主义者巴兰和斯威齐等人提出的现代资本主义的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和吸收尽量榨取出来的“经济剩余”(economic surplus)的理论,显然要比凯恩斯主义理论更准确地反映了问题的实质。正是由于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资料生产受到消费需求的限制,马克思指出固定资产(生产资料)的更新,构成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这是因为,给定消费需求,新的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便构成复苏的起点;而一旦固定资产更新完毕,消费需求又没有相应地扩大,已形成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力便成为社会过剩的生产能力。

2.信用关系这种特殊的货币关系是经济危机的一个必要的社会条件。上面主要是从使用价值生产如何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危机。从价值运动的角度看,经济危机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以及资本主义信贷关系的特定产物。经济危机是各个生产部门连锁相关地同时发生生产过剩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别部门的比例失调,因此仅用使用价值关系、一般的商品交换来解释是不够的(如新古典主义所做的那样)。凯恩斯主义用普遍的心理崩溃来解释危机,而马克思主义则将其归因于社会信贷支付连锁关系的崩溃。这在理论上是简单明了的:在存在信贷条件下,一旦最终产品的销售发生障碍,它的生产者的产品不能实现,因而无力偿还借贷,便会使贷方本身也丧失还债能力;当社会各生产者之间普遍地以这种信贷链条相联系时,其中一个链条断裂,便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整个经济的崩溃。而且,也只有用这种信用关系,才能够说明由一个部门销售困难而引起整个经济崩溃的经济危机现象。因此,它构成了经济危机的一个必要社会条件。现代资本主义政府的另一基本宏观调节政策是扩大货币供给,其作用实质上正在于扩大信贷手段,加强信用关系,维持支付能力,以免链条崩溃。

从以上两点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不像凯恩斯主义那样由一些宏观变量加以解释,而是更重视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但它又不像传统的新古典主义那样把经济波动归因于各种生产部门之间的暂时的脱离均衡的比例失调,而是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特点,着眼于这种经济关系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