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兴市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嘉兴市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嘉兴市不断完善和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实现了服务网络全市覆盖、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免费供给、基层文化服务需求不断满足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嘉兴数字图书馆面向全体嘉兴市民零门槛开放。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设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57个。2010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在嘉兴市召开全国推广现场会。近年来,嘉兴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嘉兴市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 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重大基础性民生工程,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嘉兴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建设“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抓机遇谋发展,求创新促突破,积极实施重大公益性文化建设工程,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优化服务品质,初步建立起以“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惠及全民”为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文化建设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一、嘉兴市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近年来,嘉兴市不断完善和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实现了服务网络全市覆盖、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免费供给、基层文化服务需求不断满足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团体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多项重要指标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城乡一体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1.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市、县两级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建设规模、品位档次上有了明显提高。“三馆一院”(嘉兴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凌公塘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等一批高标准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使用,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已动工兴建或正式立项。市、县两级8个文化馆全部进入国家一级文化馆行列。

2.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2007年,市政府设立2000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奖励市本级创建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截至“十一五”期末,嘉兴市累计建设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3个,总建筑面积达到12.27万平方米。其中,63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三级以上标准,53个镇(街道)被评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

3.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推进

“十一五”期末,全市拥有全国文化先进社区4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39个,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27个,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000多个,村级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较“十五”期末增长1.56倍。

(二)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式成效突出

1.信息资源共享推广服务模式

主要做法是行政推动,确保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民生目标的落实到位;统筹把握,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半径。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2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近700万元。2008年,嘉兴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

2.公共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

通过推动图书馆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管理运营城乡一体化、资源流通城乡一体化和服务享有城乡一体化,最终消除图书馆服务的城乡差别,实现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让全市人民共享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先后建成开放图书馆乡镇分馆54个,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藏书121万册,实现了乡镇全覆盖;累计建成村(社区)图书流通站132个。与此同时,嘉兴数字图书馆面向全体嘉兴市民零门槛开放。嘉兴数字图书馆拥有国研网、CNKI中国知网等近50种国内外专业数据库,涵盖图书、期刊、视频、学位论文等多种文献类型,拥有2.7亿条中外文文献信息,310万种中文图书书目信息、9亿页全文内容检索,110多万种中文图书全文阅读、300万部视频信息、1万多种电子期刊、2000余万篇论文等,这些资源每天以10万条内容的速度不断更新,为城乡居民的文化休闲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视察了嘉兴图书馆大桥分馆以后,对嘉兴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模式给予高度肯定,指出“嘉兴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做法,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改革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3.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建设

主要做法是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依托各地新华书店的图书现货品种和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的图书现货资源,以各地新华书店的图书库存为保障,从根本上保证农村正版出版物市场的有序繁荣,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设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57个。2010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在嘉兴市召开全国推广现场会。新闻出版总署阎晓宏副署长高度评价了农村“小连锁”网点建设模式,认为:嘉兴农村出版物“小连锁”网点建设关系到通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大问题。

(三)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1.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丰富

嘉兴市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节庆和文化惠民活动,创办了“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中国嘉兴南湖合唱节”、“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中国嘉善古镇西塘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平湖西瓜灯节”、“中国海盐南北湖文化旅游节”、“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中国桐乡菊花节”等一大批以嘉兴地域特色文化为背景的大型群众性文化节庆活动。同时,在全市深入开展“双百、双千、双万”(市区百场广场文艺演出、百场广场电影放映,全市千支农民文体队伍建设、千场戏曲歌舞演出和万场电影、万册图书下农村进社区)、“送文化、种文化”、“文艺大篷车”巡演、“周末大舞台”、“农村文化艺术节”、“城乡文体十大联赛”、“村级艺术团互动巡演”等大型公共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文化服务资源。

2.公益性文化机构免费开放

嘉兴市在确保基本文化服务项目的前提下,先后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城乡居民可以无障碍地在各类文化场馆获取所需信息。2011年,嘉兴市启动了“文化有约”——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深化工程。活动以“共享和均等”为核心理念,整合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各类资源,通过“文化有约”服务平台,推出辅导、培训等六大免费项目和“零距离鉴宝”、“群文大舞台”、“新技术体验”三大特色主题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免费提供给城乡居民选择,不断深化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现已建成“文化有约”互联网、手机和热线三大服务平台,市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了解并预约免费服务项目。这一项目让广大群众得以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2012年3月得到了文化部部长蔡武等多位领导的充分肯定。

3.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文化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资源。近年来,嘉兴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成果,包括图书馆总分馆馆长委派制度、村级文化中心专职管理员制度、综合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编制量化制度等。广泛开展各类业务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群众组建文体团队,提高文化骨干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培训辅导和文化活动的带动激发,群众性文体团队蓬勃发展,迅速增加到2500多个,参与的业余文体骨干人数近5万人。这些文化活动团队既包括一般的歌舞、曲艺、器乐、体育队伍,也包括滚灯、腰鼓、舞龙、田歌、踏白船、赛龙舟等表演队伍,对江南水乡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嘉兴市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效,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建设文化强市、打造人文嘉兴的战略目标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同样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嘉兴市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发展的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尽管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绩效考评机制仍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执行缺乏相应的法治环境,对于没有执行或执行不力的各级政府既无法律上的制裁措施亦无行政上的惩处办法,以致许多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被搁置或淡化,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二)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有待增强

公共财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因此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的不健全势必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尽管嘉兴市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但普遍重视一次性硬件投入和大型文化节庆活动投入,忽视文化活动的经常性投入。这种单一的投入倾向难以保障基层文化活动经常性、持续性、周期性地开展,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广大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另外,由于县(市、区)财政投入不均衡,导致目前还有不少镇(街道)文化设施没有达到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建设标准,县(市)之间落差较大。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健全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鼓励与扶持机制,丰富和发展投入机制的层次与结构,逐步形成稳定、有效、常态的经费投入格局,使公共文化建设得到基本保障。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亟须完善

由于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及产品的供给缺乏必要的法治和政策保障,诸多文化政策仅停留在理论和口号层面而没有深入落实,与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差异。一方面,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区总体上好于乡镇,而非常需要文化引领的广大农村,仍是薄弱环节。在部分乡镇某些干部还只满足于场地面积等“硬件”达标,忽视对群众的引导组织和文化服务设施的长效管理。农民的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和单调,部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打麻将、参与宗教活动等。另一方面,在前一阶段嘉兴市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相对而言对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有所忽视。嘉兴市部分社区还存在着设施陈旧、队伍薄弱、经费不足、服务不够等问题,导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广大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公共文化人才的引进机制还需改进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服务内容的增加,全市文化人才总量仍然偏少,文化队伍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全市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失去独立建制后,文化站的功能和地位受到削弱,文化队伍影响严重。目前全市现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编专业文化员160余人,平均每个文化站2.2人左右,市本级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文化员普遍存在“一人一站”现象,专职文化员在工作和精力上“透支”都很大。另外,公共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的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引进力度相对较弱,高层次的文化领军人才引进不足,部分急需的专业人才无法引进,人才引进之后又缺乏进一步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阻碍和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三、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对策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要以踏实的工作推动完成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嘉兴市发展实际,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下一步要围绕创新管理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发展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能力等重点,深化优化嘉兴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进一步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建设文化强市发挥更大作用。

(一)创新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创新决策机制

打破过去政府部门代包代办的模式,变“我要给你什么”为“你要我给什么”,使决策充分体现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需求。一要透明阳光。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重大项目民主决策制度,项目立项要先开展民意调查,论证、预算制订、决策执行等过程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要博采众长。建立市、县、镇三级咨询会议制度,广泛吸收专家、官员、媒体记者、一线文化工作者和基层群众代表参加,提出建议,共同论证。三要发挥公众力量。直接由文化服务的受益人决定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购买对象和运作方式。

2.创新投入机制

改变以往基本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模式,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新格局。一是鼓励民资投文化。建立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金,接受社会各种方式的捐赠赞助等,鼓励企业或个人名义成立文化基金会,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引导社会办文化。鼓励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兴办文化场馆、社团、俱乐部等,丰富全社会公共文化产品的供应方式。三是政策激励兴文化。引导社会力量共建文化不能停留在口头号召上,需要实质性的政策支撑,应出台可行的激励政策、表彰办法,并将奖励措施制度化,推动广大社会力量更为积极、持久地投入公共文化建设。

3.创新考评机制

针对目前文化服务考评设定较笼统,忽视地方实际,考评标准一级套一级,在执行中落实难等问题,要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一是修订考核标准,结合嘉兴“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强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地方经济条件相适应、群众需求相匹配的考评标准。二是突出群众意志,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效要以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在考评时广泛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并纳入考评范围,提高权重。三是加强执行力度,将文化建设实效纳入政府绩效考评内容,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使用的主要依据,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与问责制度。通过上述制度的严格执行与监督,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效能。

(二)构建平台,推进优秀文化资源共享

1.搭建有形文化资源共享平台

针对当前文化资源分配区域不均的主要问题,着力构建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统筹调配中,可通过租赁、借用等方式在一定区域内实行各类资源的流通共享,既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其效用,也使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群众获得享有更多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例如,在尚无能力建有文化站点或图书室的地区,通过文化大篷车、流动图书馆、流动展厅等形式让当地居民享有一定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有形文化资源的流通与共享。

2.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程。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已有覆盖城乡的传播系统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群众共建共享。例如,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和数字图书馆的建成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创建的成功范例,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突显品牌特色的同时,我们还要在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面拓展更多领域,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3.创设文化经验成果共享平台

文化资源的共享还包括各地文化建设成功经验和创作、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基于各地人才储备、创作环境、科研能力等各方面条件的不均衡,其创造产生的文化产品与成果也略有差距。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有利于文化经验与成果的交流共享,既能弥补薄弱地区的不足,有效提高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又能充分发挥优秀成果与成功经验的利用价值和使用效能,使经验、成果也成为一种能够产生实际价值与社会效应的资源。

(三)培养人才,提升公共文化队伍素质

1.实行在职文化干部培训制

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在整体素质的提升,其中既包括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包括道德修养与个人涵养等各方面的修为。为了防止在职文化干部与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老化和对文化认识的停滞不前,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与再教育很有必要。因此,应该建立相应的文化干部培训制,并将培训课时与成效纳入年终考核标准中。

2.试行文化管理员资格准入制

在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时已经提到,当前基层文化工作者缺乏一定的资格准入机制,造成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偏低。因此,有必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推行文化管理员资格准入制,设定一定的准入门槛与标准,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3.推行文化志愿者参与制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文化单位都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文化干部与专业骨干的流动性不强,人员相对固定,且专业人才的引进机制不够灵活,致使现有的文化单位与文化干部生产、创作的公共文化产品也相对固定,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容与样式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公众日益求新的文化需求。因此,应该通过推行文化志愿者参与制等较为灵活、可行的举措和手段,鼓励高层次文化人才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作为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力补充,从而优化整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四)培育特色,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1.推进文化精品创作工程

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精品创作的投入力度,扶持创作生产一大批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双高的文化精品,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一是加大政府奖励扶持力度,组织更多会展交流、评比赛事等,通过设立政府奖项,对文艺精品予以奖励。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通过项目申报和审查评估的方式扶持精品创作。二是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建立民间的扶持基金,扩大扶持与奖励的范围与数量。三是将文化创作与产业化生产有机结合,刺激文艺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如一些影视、动漫创作、工艺美术产品的档次提升等。

2.推进特色文化惠民工程

各地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挖掘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突出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惠民工程。例如,在拥有丰富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地区,可优先培育具有品牌效应的节庆活动,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实现文化惠民;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将旅游开发与文化惠民工程有机结合,以旅游带动文化建设;在公共图书馆网络化较高的地区,可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文化惠民;在文化人才密集的地区,可实现文艺精品惠民,等等。

3.推进群众文化培育工程

群众是公共文化活动的主体,是直接消费者更是文化的建设者。我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否有效,是否真正繁荣,最终取决于群众的接受程度和参与程度。既要继续加大“送文化”的力度,以解决群众最紧迫的文化需求为重点,把优质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送到基层,更要下力气去“种文化”,发动群众,提高其自办文化能力。在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要着力推进群众自办文化培育工程,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开展城乡共建,特别是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加入文化服务的兴趣愿望,切实转变农村群众文化旁观多、自办少的局面,让先进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广大农村群众心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