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经济的认识历程

市场经济的认识历程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是遏制了市场主体的发育,否定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抹杀了市场经济的功能。把这种统制经济改革为市场经济,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历史前进运动,不是从合格社会主义倒退为资本主义。从“有计划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只是提法上的改变,而是又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

市场经济的认识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14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性质的新认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指引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更大胜利。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的主要主体——企业和居民户,作为有明确法律界定的产权归属者,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的机制及自主决策以配置资源,依靠横向经济协调组织和推动经济运行。而在市场“失灵”的方面,也包括国家必要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既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手段,因此它既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联系,为社会主义服务。

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道路,就会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949年10月以前的旧中国,整个说来自然经济仍居统治地位。要使生产力获得大的发展,必须有大规模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统一而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的形成,使我们赢得了进行原始积累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我们只能主要依靠自力更生,通过国家组织全国经济并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集中和积累起来。“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就成了恰当的历史选择。它在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大规模建设方面是表现出长处的。“一五”计划期间的156项基本建设取得的成功,我国工业化基础的奠定就是证明。但我们是付出了高昂代价的。主要是遏制了市场主体的发育,否定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抹杀了市场经济的功能。结果,经济增长速度表面看起来很高,但资源消耗严重,居民得到的实惠甚微。这说明,“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担负的只是原始积累的历史任务,具有补课性质,不能把它误认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建立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了的基础上、作为它们对立物和替代物的未来社会的计划经济。把这种统制经济改革为市场经济,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历史前进运动,不是从合格社会主义倒退为资本主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转为“有计划商品经济”开始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突破了长期来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突破了把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的范围限于个人消费品的狭隘理解;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对立起来的老框框,确认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可由“市场调节”的新方针等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1978年以来我国沿着放权让利、双轨并存、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方向进行改革,使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成为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绝大多数达到了温饱水平。但是,从我们要加快发展和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等新的目标看,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以及据此确定的体制改革目标和方针政策又显出了它的局限性,因为它难以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计划商品经济”对“计划经济”的理论上的突破,还不是根本性和总体性的。第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被认为总体上说是“计划经济”,受“计划调节”;第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商品化”范围主要限于“产品”;第三,有计划商品经济被认为根本不同于市场经济。这表明,这一理论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跳出把商品经济变成计划经济的工具,只是供计划利用的一种形式的旧框框,总认为制定计划的主体,即国家机构应是全国经济的直接组织者,没有从根本上承认企业和个人作为经济主体应有的独立自主地位。理论上的这种局限性也说明,有计划商品经济只是体制改革的过渡性目标,是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它的主要职能是在原始积累过程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启动市场,特别是形成产品市场。到1980年代末,这一任务已大体完成。于是,越过临界点,向市场经济过渡也就成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关键。

从“有计划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只是提法上的改变,而是又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第一,它摆脱了把“计划经济”看成公有制的制度属性、“市场经济”是私有制的本质属性这一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老框框;第二,突破了把商品和市场限于“产品”的狭窄范围,确认总产出和全要素投入都可以商品化、货币化和市场化;第三,修改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旧提法,代之以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新论点;第四,肯定了市场经济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载《南京日报》,1993年6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