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真总结经验,明确努力方向

认真总结经验,明确努力方向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经十年努力,2010年1月1日,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从这一层面看,中国与东盟双方的经贸合作将进一步加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相互投资这三大主要领域也会有进一步增长,以实现彼此间的互利共赢。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服务和投资领域虽然有一定的合作,但开放主要还是集中在货物贸易的层面。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协议》是在2007年9月26日签署的。

四、认真总结经验,明确努力方向

历经十年努力,2010年1月1日,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这可以算得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中的一个最大成果。这一成果将惠及20亿人口,实现接近6万亿美元年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的年贸易总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正如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秘书长许宁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是为了开放市场而开放市场,而是通过开放市场,密切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使我们这个区域能够抵消经济全球化的一些负面影响,抵御包括像全球金融危机之类的危险。”(9)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也就是说,双方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从这一层面看,中国与东盟双方的经贸合作将进一步加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相互投资这三大主要领域也会有进一步增长,以实现彼此间的互利共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全面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我们依然面临种种考验。

第一,服务和投资领域的开放力度还不够。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服务和投资领域虽然有一定的合作,但开放主要还是集中在货物贸易的层面。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协议》是在2007年9月26日签署的。根据此协议规定,中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服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做出了新的市场开放承诺,具体包括进一步开放上述服务领域,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内容。新加坡承诺开放商务服务、分销、教育、金融、医疗、娱乐和体育休闲服务、运输;马来西亚承诺开放商务服务、电信、建筑、金融、医疗、旅游和运输;泰国承诺开放专业服务、建筑及工程、教育、旅游和运输;菲律宾承诺开放商务服务、电信、建筑及工程、环境、旅游;文莱承诺开放旅游和运输;印度尼西亚承诺开放建筑及工程、旅游和能源服务。目前,在服务贸易方面,我国“走出去”的还不是特别多,主要是集中在餐饮、商业等小规模投资领域,在运输、物流、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差。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商务部陈德铭部长与东盟十国的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投资协议》包括27个条款。该协议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为双方投资者创造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环境,并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大服务和投资领域的开放力度。这需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入手。政府方面,需要各国政府相互配合,遵守、兑现自由贸易的相关协议。企业方面,需要各国积极参与,针对优势领域扩大开放,充分挖掘相互开放带来的机遇。

第二,非关税壁垒依然存在。一般来讲,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是指一国政府为了调节、管理和控制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影响贸易格局和利益分配而采取的除关税以外的各种行政性、法规性措施的总和。(10)非关税壁垒包含的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国政府(或地区)对其的界定本身又存在一定的偏差,涉及东盟一些国家的法律乃至宪法,因而削减非关税壁垒的工作十分艰难。2006年8月21日,第二十次东盟自由贸易区委员会会议讨论的重点就是削减非关税壁垒问题。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东盟存在着各种非关税壁垒。其中,出于国家安全考虑,首先武器弹药在所有商品中强度指数最大(见表2),其次是活动物、植物产品及食品等,再次,是杂项商品、运输设备、机电设备、珠宝贵金属、艺术品纺织品,接下来是鞋类、矿产品、木制品、化工产品等,最后是动植物油脂和皮、革、毛制品。从这个排序,我们也应当能看出,非关税壁垒的实施,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本国优势出口产品、优势产业及国内市场保护的目的。而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多边贸易体制的兴起,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取代进口配额、许可证等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在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整个东盟贸易发展的趋势,各个国家的非关税壁垒的规定,最大程度地进行规避。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事实上,中国与东盟之间更应该着手去做的是通过相关机制增加彼此间非关税壁垒的透明度,相互监督,定期协商,不断削减非关税壁垒,最起码要保证今后各国间不会出现新的贸易壁垒。

非关税壁垒强度指数img3,其中,m为要考察的东盟国家个数;n为要考察的每一类商品或行业包含的HS四位数商品个数;Dij为虚拟变量,当第j个国家对第i种商品实施一种或一种以上非关税措施时等于1,否则等于0;Wj为东盟各个国家进口额占东盟总体的比重,即第j个国家的权重,本文通过数据搜集得到东盟六国1996—2005年10年的进口额,计算出各国10年内进口额占东盟六国总体进口额的比重,作为各个国家的进口权重。

通过对所搜集到的数据及资料进行的相关处理与计算,笔者得到了东盟国家对按HS分的二十一大类商品的非关税壁垒强度指数(见表2)。

表2 东盟六国二十一大类商品的非关税壁垒强度指数(11)

img4

资料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网站(www.aseansec.ore)相关资料计算而得。

第三,同质农产品造成一定冲击。零关税的实现会给双方部分同质化农产品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东盟各国与我国南方各省毗邻,气候、地理状况等比较接近。水果、谷物等与中国南方许多农产品具有同质性。在“早期收获”计划一开始推行时,就已经给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水果、蔗糖、橡胶等农产品带来较大的影响了。像是榴莲、芒果、红毛丹、椰子、龙眼、荔枝等几乎所有的热带水果在东盟国家都能生产。不仅如此,东盟国家的气候好,资源丰富,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这也使得我国南方省区热带水果的成本和产量都要劣于东盟。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伴随着关税降为零,水果也会大幅度地降价,给我国的果农带来较大冲击。以广西为例,全省水果种植面积达117万公顷,1200万农民的利益与水果有关,龙眼、荔枝总种植面积约占40%。龙眼在泰国的收获季节为4个月,广西只有1个月,且每公顷产量只有4500公斤,不到泰国的三分之一。据专家估计,由于“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广西的龙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萝等五大类水果将直接损失6.33亿元,果农人均损失85.8元,几百万农民面临转产转业。(12)对我国政府来说,应当对受到损失的果农做好一些必要的补偿工作,引导他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冲击降到最低限度。如可以引进东盟没有而又受欢迎的水果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避开东盟水果的上市高峰期,选择扩大晚熟热带水果、早熟温带水果品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细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注释】

(1)程毕凡、陈秀瑜主编:《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关系:现状与发展趋势》,2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副秘书长许宁宁:《影响2006年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因素及对策》,载《广西日报》,2006-01-18。

(3)欧洲联盟:http://baike.baidu.com/view/19788.htm?fr=ala0百度百科。

(4)北美自由贸易区:http://baike.baidu.com/view/63100.htm百度百科。

(5)韦红:《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研究》,98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原引自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219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6)韦红:《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研究》,98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原引自Eero Palmujoki,Regionalism and Globalism in Southeast Asia,Palgrave,2001,p.55。

(7)龙永图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亚欧经贸合作》,72页,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8)http://www.studa.net/qiyeyanjiu/060809/10334364.html.袁波:《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9)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1001/0104-17-1497962.shtml,许宁宁解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相关政策,凤凰网,2010-01-04。

(10)http://www.studa.net/shuiwu/081006/08572739.html,汤海滨、王颖:《非关税壁垒的强度测定及其在东盟的应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0-06。

(11)http://www.studa.net/shuiwu/081006/08572739-2.html,汤海滨、王颖:《非关税壁垒的强度测定及其在东盟的应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0-06。

(12)《大西南迎接开放市场挑战》,载《望新闻周刊》,2003(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