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形势如何看

经济形势如何看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使人们对宏观经济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必要介绍宏观经济目标的相关知识。宏观经济的运行涉及总产量、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贸易盈余等问题。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紧密相连,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但宏观经济并非是微观经济的简单相加。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与控制是为了实现四大经济目标,分别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2 经济形势如何看——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img35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宏观经济形势可以通过一些指标加以衡量,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可以通过身高、体重和血压等一系列指标加以测试一样。那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形势的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了使人们对宏观经济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必要介绍宏观经济目标的相关知识。

◆宏观经济

要了解宏观经济,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经济。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人色诺芬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它的原意是家庭管理。现代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就是由希腊文“家庭管理”这个词演变而来的。在中国,经济是指经国济民和经邦济世,其含义是治理国家和拯救庶民。如果说社会科学是用来帮助人们思考人类社会自身所面对的问题的科学,那么被喻为“社会科学的皇后”的经济学则提供了一种方法和视角。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的科学。配置资源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市场和价格;另一种是政府的干预和调节。这两种方式中哪一种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更好地增进社会福利呢?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将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并将复杂的世界分为四大经济主体和四大市场,这四大主体是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外国部门,四大市场是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和国际市场。那么,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呢?二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微就是小,观就是看,微观经济学就是从小处看经济。在微观经济中,主要有两个经济行为主体,消费者和企业,有两个市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商品市场中,消费者是商品的需求者,企业是商品的供给者。在要素市场中,消费者是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要素的需求者。

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要素市场中提供要素获得收入,然后再把收入花在各种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上获得效用。为了满足效用最大化,消费者需要决定应该出售多少要素,获得收入以后究竟买哪些商品和劳务、买多少。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购买要素才能进行生产,购买要素构成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的商品如果能够顺利出售,且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能够获得利润。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要决定购买哪种要素、买多少,生产哪种商品、生产多少等问题。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自由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消费者和企业在市场价格的引导下自由地追求各自的目标,当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相互作用使得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经济的运行就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此时,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这个结果对于全社会来说也是令人满意的。

可见,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消费者和企业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的经济行为,以及这种经济行为的结果。

如果市场真的完美无缺,如果自由的市场经济总是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消费者和企业总是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目标,并实现对全社会来说都满意的结果,那么,政府就无事可做了。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人们意识到,靠市场自发的力量并不能使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市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当市场出现缺陷的时候,政府这一主体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不足。于是,需要从宏观的视角来研究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这时,宏观经济学就产生了。

宏就是大,观就是看,宏观经济就是从大处看经济,站在高处看经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及影响总体趋势变化的因素。宏观经济的运行涉及总产量、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贸易盈余等问题。很显然,这些问题通过种种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福利。正因为如此,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影响总体趋势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其影响机理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增进社会福利等问题。因此,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从总体的角度出发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为及其结果,研究为什么一国经济时而高涨,时而发生周期性的波动,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失业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导致名义利率汇率的大幅度变动;为什么一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而另外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衡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间有无内在的联系;一个指标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其他指标的变动。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紧密相连,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但宏观经济并非是微观经济的简单相加。从微观角度来看正确的事情,从宏观来看并不一定正确。如从微观的局部的角度来看,降低员工工资,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这对单个企业来说是有利的。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降低员工工资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如果所有的企业都降低员工工资,则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就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就会随之而下降,造成总需求减少,企业的产品积压卖不出去,企业利润减少。

◆宏观经济四大目标

在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因此,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与控制。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与控制是为了实现四大经济目标,分别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每一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除去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以外,所有该就业人的都找到工作,不存在人力资源浪费的状态。自愿失业是指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拥有工作机会,但是由于嫌工资低或其他原因而对于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从而不愿参与就业的情况。在我国,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不少属于自愿失业的情况。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活动中难以避免的摩擦性原因导致的暂时性失业,如正常的劳动力流动和季节性等因素导致的暂时失业。如某些人要跳槽换工作,转换工作需要时间,在这期间所产成的失业就是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是经济运行中的正常现象,是劳动力人口在正常的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调整过程。

衡量充分就业的指标是就业率和失业率。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率。由于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难以避免,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在4%到6%之间,即就业率在94%到96%之间,则这个国家就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能承受的。当然,4%到6%的失业率是指一般情况下一个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对于有些社会保障机制比较健全的高福利国家,如挪威和瑞典,即使失业率达到10%,其经济社会仍然能够承受。

为何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大目标?因为失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个人来说,一般情况下,没有工作就没有能力购买生活必需品,没有工作就意味着缺少与同事的社会联系,可能因此而缺乏生活目的,缺少自尊,于是,可能会带来经济问题和心理压力。在家庭中,失业引起的压力常常成家庭暴力及家庭失和的导火线。在一个社会中,失业率的增加往往会使犯罪率和自杀率增加。对经济社会来说,失业率的增加就意味着资源的闲置浪费,意味着产出的减少。因此,充分就业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届政府都想实现的目标。由于就业率的增加往往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条件,所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并非易事。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才有更多的人能够找到自己想干的工作,才有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第二个目标,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概念。由于统计各种商品价格的工作非常繁杂和困难,人们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固定不变,也不是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变化幅度不大的一种状态,一般认为变化幅度以不超过2.5%为宜。衡量物价稳定的指标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

为何保持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的一大目标呢?因为物价不稳定会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如通货膨胀会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会导致失业问题,超级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崩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物价稳定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和市场稳定必不可少的条件。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消除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稳定。

第三个目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产出在数量方面的增加。通常用总产量、人均产量和年均增长速度来表示。总产量用GDP来衡量,反映经济增长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人均产量用人均GDP来衡量,反映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年均增长速度用年均GDP增长率来衡量,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

为何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的一大目标?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只有促进经济增长,才能增加产量,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二是经济增长问题与一系列社会问题存在紧密的联系,如失业和社会保障等。如果经济停滞或出现负增长,则会造成产品滞销,生产停滞,企业减薪裁员,失业率上升,人们收入减少,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第四个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易获得的收入与支出相等。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其衡量指标是国际收支盈余或国际收支赤字。如果国际收入大于国际支出,则是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国际收入小于国际支出,则是国际收支赤字。

为何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的一大目标呢?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不仅从总量上影响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如果是国际收支顺差,则本国的外汇储备增加,有利于提高该国的对外支付能力。但是,顺差容易造成该国货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增加。持续顺差不仅可能导致本币供给量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还会加剧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如果是国际收支逆差,则本国的外汇储备减少,不利于提高一国货币的支付能力,但是,逆差会造成本国货币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增加。持续的逆差会导致资本从本国流出,造成国内资金短缺,影响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成为宏观经济的一大目标。

在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中,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构成一国经济的内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则是一国的外部均衡。从短期来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可能存在不一致性,但从长期来看,二者应该是内在统一的。

◆宏观目标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间有哪些关系呢?实际上,这四大目标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从长期来看,各目标拥有一致的。各项目标都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所必不可少的,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才是整体经济稳定的表现,任何一个目标出现较大的偏离,都会对国民经济构成严重影响。从短期来看,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实现目标的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作用与副作用,同一种政策对不同目标的影响并不相同,某种政策手段在实现一个目标的同时,往往对另一个目标有弊。如扩张性的财政对实现充分就业有利,但不利于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具体来看,各目标之间的矛盾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促进就业,就要刺激需求增加,只有需求增加,企业才能增加用工需求。在需求增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需求的过度增加而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从而影响物价的稳定。相反,为了抑制物价上升,就要减少总需求,总需求的减少会造成企业产出减少,用工需求减少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可见,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难以两全,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一定的失业率为代价。

第二,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宏观政策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如果经济增长是通过集约型的方式来实现的,则意味着生产所消耗的生产要素相对较少,经济增长对要素需求的增加不会造成要素价格的大幅上升,从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如果经济增长是通过粗放型的方式来实现的,则意味着产出的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随着产出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要素需求大幅增加,在要素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要素价格上升,造成总体物价水平的上升,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可见,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第三,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业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对进口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这种对进口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国际收支会出现逆差。要消除逆差,就必须压缩国内需求,国内需求的下降又会造成经济的缓慢增长乃至衰退。可见,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存在矛盾。如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造成“流动性过剩”,使得经济遭受“内遇通胀,外遇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第四,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为了平抑国内物价,需要增加国内供给,在本国供给量不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国内供给的增加就必须依靠进口的增加来实现,同时减少出口,其结果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为了防止通货紧缩,需要减少国内供给,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其结果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可见,保持物价稳定的措施可能会造成国际收支的失衡,二者之间存在矛盾。

总之,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目标时,必须对经济政策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得失,从而确定这些政策目标的实现顺序和需要实现的程度,并尽量协调各目标,使所选择和确定的目标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