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安全的内涵

文化安全的内涵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化不仅使发展中国家感到文化的不安全感,更使一些贫穷落后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文化不安全感。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38]有些学者认为网络文化安全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网络文化系统正常运转并免受不良内容侵害,能够为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国家文化利益提供正向作用的状态。

1.国家文化安全

在我们传统的安全观中,其“基本价值”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方面,如领土完整、国家独立自主、拥有主权、国家政治独立等,而对其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国外的敌对势力,其手段和形式主要是军事方面的,国家安全的实质是利用军事、政治、经济手段在战争中保持优胜态势。因此传统的安全观主要是指外部的军事威胁。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的结束意味着“全球冲突时代的结束”[29]。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的程度更强。与此同时,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势力存在差距,导致国家出现一些危机感,出现了一些与传统安全不同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而非传统的安全规则强调不同的价值威胁不仅来自于国外敌对势力,而且会来自本国或者是社会内部,如对政府合法性权威怀疑或挑战,动用暴力、制造群体性事件、引发内战等方式威胁社会或国家。全球化不仅使发展中国家感到文化的不安全感,更使一些贫穷落后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文化不安全感。

对于文化安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安全主要是一国精神财富的安全,其中包括一国的民族信仰、文化传统、道德精神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30]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安全就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确保文化性质得以保持、文化的功能得以发挥,文化利益不受威胁和侵略的功能状态,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31]还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安全就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保证文化的性质得以保持、文化的功能得以发挥、文化礼仪不受威胁和侵犯的功能状态。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32]

通过对几位学者关于文化安全的分析,我们认为文化安全是在受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下,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如何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这其中,既有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维持,但又不能否定文化多元化和文化的冲突,要用历史眼光看待文化安全,既要有历史继承性,同时也要具有创新精神,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具有包容精神,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和安全感。

现代化是影响文化不安全的一个重要背景。在我们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具体指:①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制度上的安全感;②传统文化和独特价值体系上的安全感;③民族语言和信息传播上的安全感;④国民教育体系和国民素质上的安全感等”[33]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并且反应比较强烈,彼得·伯杰认为,“我们现在见到了一场文化地震。文化全球化,它几乎涉及地球的所有地方。这场地震来袭时,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安然接受,有些人力图抗拒。由于这两种姿态都需付出高昂代价,如完全孤立与全球文化之外。但是还有些人不是全盘拒绝,其典型是有些国家的政府企图既参与全球经济又抵制全球文化,在两者之间求平衡。这方面最重要的例子是中国”[34]

因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地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世界我们应当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

2.网络文化安全

所谓“网络文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就是一个新兴文化形态;二是其文化本身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的体现。简言之,就是“网络的文化”或“文化的网络”。[35]

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学术界存在着很多争议,至今未形成定论,网络文化的英文是“cyber culture”,网络文化安全是网络文化和安全的一个合成词,是一个复合概念,这两个词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相加,而是两者内在的构成要素的有机统一体,体现为在网络传播时代文化遇到的不安全因素。

谷志远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安全是指“网络文化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可以从物质技术、管理制度和精神文明三个层面来保障。其中精神文明层面的保障是核心,决定和影响着网络文化安全的物质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制度的完善”[36]

杨文阳、张屹等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以国家利益为核心,认为所谓的安全文化就是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中,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不受他国的影响,而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和决定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以及适合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些都不被他国影响和渗透,能够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使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并且经过创新而更加有活力,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服从于本国的文化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利用有效的手段扩大本国的文化影响,那么这个国家的网络文化就是安全的。[37]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文化安全,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网络文化安全定义为: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中,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民主模式施加于本国的做法,防范其他国家对本国人民文化生活的渗透,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被干涉,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38]有些学者认为网络文化安全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网络文化系统正常运转并免受不良内容侵害,能够为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国家文化利益提供正向作用的状态。[39]

从网络信息技术的角度看,杨义先教授认为,网络文化安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内容的安全。他从政治性、健康性、保密性、破坏性方面来论述网络文化安全,首先是政治性方面,主要指意识形态的安全,防止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攻击和诬陷;其次是网络文化中的色情、淫秽、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等;再次是网络文化中的保密性方面,防止个人隐私被倒卖滥用和扩散等;还有在产权方面,防止知识产权的盗窃和它用;最后是破坏性方面,防止网络病毒、网络蠕虫等一些高科技网络病原给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带来麻烦,消耗过多的网络资源。[40]

丁烈云等学者从“民主—国家”双重角度对网络文化安全进行思考,认为就中国而言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文化安全就是指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价值观、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能够继续坚持下来、继承下来,而不是被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所淹没。[41]这种观点把网络文化安全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文化安全的核心是要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和特有的意识形态,避免被其他文化或其他意识形态同化或侵蚀,在民族化和传统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

总之,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大都强调网络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文化是软实力,文化的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安全,进而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对网络文化安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网络文化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子系统,是网络文化与安全文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结果。它既有安全文化和网络文化的特性,同时网络文化安全又具有安全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共性。网络文化安全是通过网络对网络操作者的行为、思想等方面施加影响,而这种网络安全影响贯穿网络活动每一个进程之中。因此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年颁布的《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准则》中的理念,我们认为网络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一个子类。它指人们对网络安全的理解和态度,以及对网络事故的评判和处理原则,即在发展信息系统和网络过程中重视安全问题,在信息系统和网络之间的利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采用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作出迅速反应;建立一个能够适当考虑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以及系统、网络和相关服务性质的方法。在网络安全文化的指导下,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保证安全的重要角色,参与者应根据其职责,了解相关安全防范、预防性措施,并承担相应职责、采取措施提高信息系统与网络的安全性。安全文化的发展应能够加深所有参与者对安全需求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安全计划与管理的优先地位。各级政府、企业和所有参与者应关注安全问题并承担责任。[42]

造成文化不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文化强势的国家实行的文化霸权主义;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恐怖主义思想泛滥;不同人权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其他还有跨国贸易中的道德伦理等思想冲突。

实际上,当今世界文化安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和全球化的进程而出现的,文化全球化不同于经济全球化获得认同或认可,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因素并不能完全让我们解决文化问题,人类的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一旦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形成思维定式就很难改变。如果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和政治的手段推行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就会造成被推广国家的反感,严重程度会导致被推广国家对推广国家的反感、憎恶,甚至是冲突、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