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人大新闻宣传实践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人大新闻宣传实践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总指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人大新闻宣传就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总指针。新闻工作者要遵守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性原则和党性原则,遵循使命任务等一系列新闻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投身社会的一生,一直伴随着新闻工作。他们一生中创办、编辑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2家,为之撰稿的报刊超过200家,他们的论著中提到的报刊约有1500家。他们为《纽约每日论坛报》连续撰稿10年以上(1851—1862年),写出约500篇实时通讯。他们创办的《新莱茵报》(1848—1849年)虽然只存在一年,但被他们视为自己一生中的“全盛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9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新闻的基本理念,如:报纸作为一个整体处在一种有机的运动过程之中;报纸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报纸是社会舆论的纸币,具有流通和中介作用;报纸具有连植物也有的内在规律性;出版自由是一种基本的自由,是实现其他自由的保证;等等。

(一)人大新闻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人大新闻工作者要按照马克思“要根据事实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的观点,深入基层,到第一线采访,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感,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充分展现人大工作的新气象。人大新闻宣传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大工作服务,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闻自由,也是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人大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是把党的主张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法律,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党性原则,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一致;坚持维护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新闻宣传纪律,才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大局、把握方向、把握潮流。

新闻是重要的思想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通过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直接全面地反映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而对生活在不同政治制度下的人们,通过新闻宣传、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使其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民主政治起推动或阻碍作用。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观点

党的新闻事业是属于人民的,是人民的新闻事业,为党负责和为人民负责是一致的。对人民负责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应有之义,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人大新闻宣传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一部分。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就要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决贯彻和落实党的宗旨,并把党的宗旨作为党性原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好、保护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中主要精力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因此在他们的新闻报道实践和报刊理论中,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报刊的内容占了很大比重,党报理论成为他们的新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在报刊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出党报党刊,党报党刊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党报党刊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和维护党的精神;党报党刊要成为党内批评的强大武器,敢于开展批评是一个党有力量的表现;党报党刊要处理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党的组织要加强对党报党刊领导和监督;等等。

作为人民性的体现,人大新闻媒体要深入社会,深入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心声。要改变过去少数新闻媒介习惯于从领导的角度,从上而下地把党的政策、党的意图往下灌,而不善于从群众的角度、从群众的要求出发,自下而上地反映群众的呼声,把我们的新闻事业办好,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毛泽东同志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这是毛泽东同志1948年4月对《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谈话时说的。这个谈话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在那以前的时期,我们的报纸曾经有过一种偏向——刊登来自各方面的新闻,而对于当前党的领导的实际工作、党的路线和政策却宣传不力,甚至把党的政策加以保密,不向群众公开宣传。毛泽东同志坚决纠正了这种偏向,使党的报纸同党所领导的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大大密切起来。报纸必须及时反映群众的要求、愿望、情绪、呼声。马克思说,报刊是有声的、人民思想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在希望与忧虑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并做出自己的判决。马克思又指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列宁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要求工人为报纸写稿,没有这种来自人民的材料,党报就一文不值。

获得人民的信任,得到人民的支持,人民喜闻乐见,这是人大新闻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闻战线“走转改”,就是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充分反映人民的呼声,让人民充分发表意见,使人大新闻媒体成为人民自己的讲坛。要欢迎人民利用人大新闻媒体,结合人大依法履职,对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批评和监督。人大的一切新闻宣传都是为人民服务,目的是教育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民主法治建设舆论氛围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思想政治信念,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必须始终坚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积极为党和人民鼓与呼,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它惠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制度会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民主形式,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三权分立”制度的阶级实质:“在某一个国家里,在某个时期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夺统治,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会是关于分权的学说,人们把分权当作‘永恒的规律’来谈论。”人大新闻宣传就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拿起新闻批判的有力武器,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潮进行批判和澄清。

在宣传方面,列宁就曾经将“灌输”和“鼓励”两种不同的宣传方式加以比较,无产阶级不允许欺骗,而且反复强调科学性、真实性和现实性的原则。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列宁的新闻思想,借鉴苏联报刊工作和通讯社工作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党情,奠定了新中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体制模式。他认为出版工作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是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党办报”“政治家办报”“群众办报”等观点;强调报刊宣传的策略和艺术,重视新闻文风。

人大新闻工作者要宣传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因为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工作运转情况,受到人民群众关注,是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体现党的领导与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要突出宣传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重大事项决定、法律监督、人事任免和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把握新闻宣传规律,挖掘提炼人大工作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治本之策。

其一,党执政兴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既要靠改革的力量,也要靠法治的力量。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法治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真诚信仰和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蕴含着许多先进的价值理念。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

其二,要人民幸福安康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人民的权益要靠法治来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要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切实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要牢记:法律的天平任何时候都不能倾斜,切实做到不因私利抛公义、不因私心废公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不论是作为价值、原则,还是作为制度、规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只有真正做到坚持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法律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其三,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实践证明,加快法治国家建设,既要注重法律制度建设,又要重视更深层面即精神层面的建设,使法治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法律只有进入人的内心世界,被人们所信仰、所信赖,法治才能有力量,法律才能有权威。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要坚持党领导的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切实做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总之,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集中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它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又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在两者之间架起了由此及彼的桥梁。

要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必须要加强对全体人民的普法宣传教育,广泛传播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让人民群众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和信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