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电视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措施

提高电视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措施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视察工作时指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就。”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结合电视新闻的实际特点,电视新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介的基本要求,提高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新闻媒介追求的最高标准。

二、提高电视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措施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视察工作时指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就。”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结合电视新闻的实际特点,电视新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把握好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把握好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是当前新闻媒介的一项神圣使命,作为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更应该把握好话语权。话语权,其实质就是指舆论的主导力和控制力,即能否说出自己的声音,说了能否让人们听到,听到后能否产生积极影响。把握好话语权,就是要用好媒介的话语权,争取主动权,发出自己的声音,抢占舆论最高点。[7]胡锦涛也曾经强调过:“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掌握主动权就是电视新闻要“先声夺人”、“先入为主”,争取主动权,尽早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在争取主动权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介的基本要求,提高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新闻媒介追求的最高标准。刘云山同志曾说:“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力。”电视新闻媒介把握住了话语主动权,用好了话语权,就能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向符合自身利益和愿望的方向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相反,电视新闻的话语失声或声音微弱乏力,就会失去新闻竞争的主动权,在舆论引导中居于不利地位。

电视新闻如何把握好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把握好话语权,首先要提高电视新闻的针对性。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仅需要显著增强把握正确导向的自觉性,而且需要显著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不但要自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更要重视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离开了有效性,任何正确的舆论引导都是“放空炮”,都是在做无用功。要提高电视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必须提高其针对性。没有针对性就没有有效性,也就没有话语权。当前电视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而泛,缺乏针对性;遇到热点难点等敏感问题绕着走,避实就虚,空谈阔论。提高电视新闻的针对性,就必须明确社会主义电视新闻媒介的功能与属性,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真实准确地传播有效信息。各个电视新闻栏目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找准本栏目受众群的心理特性和接受习惯,突出栏目特色,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2008年,中华大地大事特别多,中央电视台抓住了每一件大事及时报道,有的还进行了深度报道,有力引导了舆论,营造了安定团结、奋发进取的社会氛围。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要提高电视新闻的针对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埋下身子,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加强对社情民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选取那些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把镜头对准群众需要解决或十分关心的问题,把话筒交给群众,听取他们的声音,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手法,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体现党的主张与通达社情民意结合起来,正确解读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把握好话语权,还要注重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是易碎品”,新闻的生命是时效,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新闻不再以天为单位,而是在24小时滚动刷新,受众的信息需求也将新闻的时效性从原来的以天、小时为单位提高到以分、秒为单位,把“今天的新闻今天报”变成了“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面对新闻的保鲜期和受众的信息需求,电视新闻要发挥其传播迅速的优势,以快制快,要争分夺秒地快速发布新闻信息,快速有效地对新闻事件作出解释,争取赢得舆论的先导权。电视新闻记者要尽量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要尽量在第一时间发布声画兼备的新闻信息,第一时间覆盖目标人群,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尤其是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第一时间”、“我在现场”的直播应该成为电视新闻的常规。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迅速派出记者前往抗震救灾第一线,并打破常规,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连续几天并机直播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第一时间从地震现场发回了大量报道,稳定了人心,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赢得了国际和国内广泛的同情和支援。其中成功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也值得地方电视台借鉴。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和突发事件及敏感问题,有的电视新闻栏目还是面临“报与不报”的困惑,有人总认为这些问题报道多了对社会和实际工作有负面影响,容易使受众被误导,因此不报比报好,少报比多报好。其实这些热点、难点、疑点和突发事件及敏感问题恰恰又是群众最为关注的,也是最需要舆论来引导的,如果电视新闻犹犹豫豫,耽搁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或回避这些问题,就不能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舆论引导能力就无从谈起。反过来说,当某些事件发生后,如果受众从主流媒体上得不到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较充分的信息,就会通过非主流媒体、网络、口头传播甚至通过接收境外电台、上境外网站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并且会有意识地与主流媒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如果人们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是不真实准确的虚假信息,但“先入为主”的信息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判断而形成负面舆论,会影响社会稳定,使党和政府的工作陷入被动。

把握好话语权,电视新闻要紧抓重大事件。重大事件必然有重大影响,并且往往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极想尽早得到相关信息。同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让人民群众了解事实的真实情况,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工作的内在要求。电视新闻是受众了解重大事件的主要窗口,他们对电视新闻的期望很高,不仅是为了尽快获得可靠的、专门的信息来源,更是为了获取电视新闻媒介对重大事件的认识和判断。电视新闻尤其是各级电视台时政频道或综合频道的新闻舆论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重大事件的引导能力,能够引导事件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特别是重大突发性事件,没有预期性,具有明显的冲突性和敏感性,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易引起恐慌和焦虑,群众议论纷纷,处理不当的话,甚至容易引起形式各异的社会骚动。一个负责任的电视媒介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从受众利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报道,提高受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和判断能力,用正确的、健康的观念去强化受众头脑中原有的那些积极认识,同时驱除和驳斥那些错误的、模糊的、落后的认识。一个不断满足受众心理需要的电视新闻媒介必然是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媒介,也是一个具备舆论引导能力的新闻媒介。电视新闻紧抓重大事件,提升对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设置重大事件的议题和注意新闻引导的时机。所谓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经过精心策划,突出报道某些包含深意的事实、事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社会舆论或社会情绪。如果电视新闻媒介不设置重大事件的议题,社会公众也会在一些场合自发地将它设置为议题,结果只会是消极因素远甚于积极因素。电视新闻要因势利导,积极主动地设置议题,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解读,可自始至终拥有对舆论导向的控制权。“先入为主”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普遍规律,在重大事件的发生初期,电视新闻要先于受众对社会现实情况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存在的社会矛盾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把最值得受众知晓的事件在第一时间告知他们。设置议题的最理想状态是与实际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步进行,进行舆论引导,这样电视新闻就能把握住新闻事件的发展情况,不致“缺席”、“失声”,更不会让事件的发生失去控制。

(二)做好主题宣传

我国的电视台作为党和国家宣传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宣传是其首要任务,因此每个时期的电视新闻都要能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大局来精心组织,宣传某一重要主题。因为重大主题宣传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做好主题宣传,首先要选好主题。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每个时期党和政府都有其工作的重点和新的决策,电视新闻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重要会议、重大成就、重要经验以及重大事件所形成的重大主题,做好议程设置,突出主题宣传。电视新闻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一重要内容进行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对主题宣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电视新闻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宣传,并结合公众最关心、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重大影响力的问题,集中、持续、突出报道,以形成舆论热点和舆论强势,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切实提高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虽然电视新闻不能完全等同于党的政治思想宣传,但是在电视新闻中要善于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新闻的报道,通过新闻报道用新鲜事实说话的方式,着力反映人民群众实践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伟大创举,增强主题宣传的说服力和凝聚力。

做好主题宣传,要善于运用电视新闻报道的各种表现形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提高主题宣传的感染力。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让普通群众成为镜头的主角,在群众的平凡生活中寻找闪光点,增强主题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电视新闻的实践证明,越是群众喜闻乐见和与群众利益关系越紧密的报道,就越能吸引群众的注意力,越能打动群众的心灵,那么,辐射面越广,影响力就越大。电视新闻的主题报道只有关注群众,其新闻报道才能吸引群众,其内容才能打动群众,其舆论引导才能为群众所关注,新闻舆论引导才能有效。在电视新闻的主题宣传报道中要从小处着笔,就是要突出“细节”,用细节说话,以细节来诠释大主题。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生活中充满着细节,细节中蕴藏着新闻,细节在叙事、写人、描景、状物等方面有很强的表现力,细节运用得好,人物形象就丰满,事件描述就生动,主题思想就深刻,就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电视新闻中有些主题报道大而全,泛而空,缺乏具体而有说服力的细节,受众不知所云,毫无兴趣,其舆论引导力也难以体现。在电视新闻的主题报道中,精彩的细节大到一个故事、一个片段,小到一个表情、一个画面,这些细节能够调动受众的记忆与感受,引起受众强烈的参与感,打动受众的心灵,使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如衡阳电视台在国庆60周年庆典的大型主题报道“衡阳是个好地方”系列报道中,每个报道都是抓住衡阳境内某一个地方的某一方面来进行细致报道,要么从物方面来突出这个地方的发展和美丽,要么从物与人结合方面来展现这个地方的变化,镜头画面都有细节的展现,某一特殊山、水的长镜头或近镜头,人物某一局部的近镜头等,以细节来展示衡阳的风土人情及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以小切口诠释大主题,以衡阳这个地方的变化来说明全中国的巨大变化,以此展现了新中国6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样的主题报道在舆论引导上更加有力。

做好主题宣传,要善于调动电视新闻报道的多种表现方式,合理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现场直播等报道方式,并不断开拓创新报道方式,以丰富新颖的主题宣传方式,增强主题宣传的吸引力;必须集中时段、集中版块,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多侧面、大范围的主题宣传,切实提高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

(三)不断改革创新

创新是提高电视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有效举措。电视新闻要提高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必须不断地突破原有的新闻宣传观念,不断改革创新。胡锦涛总书记也说过:“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8]因此,电视新闻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传播观念

电视新闻观念的创新就是要改变或改进电视新闻固有的某些传播观念。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新闻的传播观念也在不断地创新。电视新闻传播要以受众为中心,满足受众需要。现代传播观念已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电视新闻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改变原有的传播观念,以受众为中心,满足受众需要,变单向性传播为双向性或多向性互动传播,实现与受众的平等沟通交流。今天的受众需要的是实事求是、入情入理的报道,需要的是从平等角度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的报道,这样他们才会参与进去接受思考。电视新闻在满足受众需要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满足受众需要,重视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不但能使节目和受众之间达成一种无形的默契,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同时也是节目出类拔萃、在激烈的电视生存竞争中保存活力的需要。以目前关注百姓、关注民生的电视民生新闻为例,这类新闻与受众的互动和节目的存在形式已经浑然一体,互动、沟通、交流已经成为节目的代表。当今的受众对电视新闻的要求是求知、求新、求深,电视新闻只有找准节目的目标受众,在新、深上努力,满足受众的多元化信息需要。同时在高科技支撑下,电视新闻可利用SNG等新技术、互联网或手机等新媒体,让受众与电视媒介直接进行互动。这种新的互动交流方式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开拓了无限发展空间,受众既可以有选择地主动接受信息,还可以及时参与话题评说和其他互动,电视新闻的传播者也可以及时处理受众的反馈信息,真正做到传受双方的迅速沟通。

2.创新传播内容

新闻内容是电视新闻的核心,也是提高电视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核心部分。电视新闻内容能够声形并茂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时代的发展,凝结了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从根本上决定了电视新闻质量的高低。西方电视媒介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一个负责任的媒介会动用80%以上的力量去抓为数不多的几档电视新闻节目,抓直播,抓评论,从而树立起一个有责任感、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优质媒介的品牌形象。其中突出强调的就是抓好电视新闻的内容。创新内容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唯有这样才能把握新时代电视新闻内容的正确方向。坚持“三贴近”原则,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引领生活,把社会生活作为电视新闻内容的唯一来源,通过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以正面宣传为主,用多样化的报道方式,唱响时代主旋律。诸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风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间友情和社会真情,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让人们在艺术审美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求真、从善、趋美;多角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谱写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共同奋斗的生动篇章,深入刻画新时代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塑造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增添精神力量,营造勤劳、勇敢、进取、和谐的舆论氛围,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电视新闻内容的基本要求。

电视新闻内容的创新还要求创新报道的语态,重视报道的过程、现场和细节。因为现代受众需要的信息不只是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要求深入了解事件全面的信息,接收信息已由原来的被动转向主动,从旁观变为参与。而现代电视新闻的报道也已经不再拘泥于只向受众说明事情的本身,因此电视新闻应充分发挥自身传播优势,要真实记录社会生活中呈现的各种新鲜事情,多角度生动展现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信息丰富全面,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在展示过程的新闻事件报道中要采用现场报道,因为现场报道是展示事件发展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优势所在,也是吸引受众的主要因素之一,受众正是通过解读和判断现场的信息来跟随新闻事件的进展,最终与节目达到情感共鸣。电视新闻报道也需要有细节的展示,因为细节能够揭示事件表面隐藏的背后信息,能够昭示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细节的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叹息都能触动受众的神经,引发受众的思考。电视新闻要重视细节,抓细节,用细节的感染力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新闻的舆论引导力。

电视新闻内容的创新还要求在报道内容的深度上要创新,重视报道的质疑和思想的揭示。有深度的电视新闻内容,能透过事情表面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能引起受众深度思考和理性思辨,能够真正提高其舆论引导能力。质疑是新闻媒介履行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观念激烈碰撞,迫切需要新闻媒体对错综复杂的问题进行冷静思索,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违背公众利益的现象进行理性的质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质疑已经演变成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职责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当前新闻界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意义所在,并自觉付诸行动。质疑也是满足受众深度信息需要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传播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理应发挥其传播优势,在理性的质疑中实现舆论引导乃至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真正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丰富、可靠的和生气勃勃的源泉”。电视新闻不仅局限于事实的传播,更要重视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和震撼。美国新闻学之父卡尔·比切教授说过“新闻是沟通心灵的工具”,由此可以推断出新闻连通了思想和智慧。有人曾经对电视和思想之间的关联提出过疑问,但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却打破了这个观念,让人信服了电视新闻既有思想,也有深度。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节目,因为其专业精湛和深度报道备受推崇,连续播出40年而不倒,成为几代人的共爱。代表中国电视新闻最高水平的《新闻调查》“因为深度而存在,因为质疑而精彩”,通过深度报道来表达思想内涵已经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和共识。当然,新闻的思想性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要进行深奥而有哲理性的陈述,新闻思想性的魅力来自于对事件的客观报道和对事件终极价值的探究,也体现了记者的新闻敏感、思想深度和知识底蕴。

3.创新传播形式

在新形势下,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开拓创新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新闻媒介朝着分众化、对象化传播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网络、手机等新媒介迅猛发展,已经和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大众传播网络。而网络媒介的互动性、海量性、即时传播和手机媒体的移动性、私密性、便携性、双向性等传播特点,既给舆论的生存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舆论引导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媒介分众化、对象化发展的趋势日显,由于社会舆论存在着多层次性,电视新闻依然是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对社会舆论影响最大的主要传播媒介。电视新闻要利用和借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研究受众的心理和受众的需求,尝试探索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增强电视新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找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传播方法和路径。要充分调动各种电视元素,如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响、字幕等,使这些元素都能在不同的新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得以充分运用,还可以把图表、漫画、动画甚至音乐等用到新闻中,使电视新闻更加生动、形象。在日常采访中,要鼓励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出镜,用几句简明扼要、切中要害的语言立刻把受众带入新闻现场。有新闻现场作依托,既活跃了整组新闻气氛,也增强了新闻的可信度,给受众留下的印象远比简单的播音配画面要深刻、长久。还可在电视新闻中让主持人在现场出图像并与被采访者直接对话,可给受众以很强的现场感。还可以制作美观的角标、字幕和具有本台新闻节目特定风格的片头,给人以亲切感。

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开阔眼界,充分重视受众反馈,认真分析电视新闻的发展潮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搞好节目形态研发,不断完善电视新闻的宣传改革,增强电视新闻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

4.创新传播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科技传播手段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电视新闻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如ENG、SNG、互联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等这些新技术、新媒体平台,改革创新传播手段。要根据受众注意力资源的变化,找准定位,细分受众;要利用ENG、SNG的传播优势,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感;要借鉴网络传播的互动理念,变单向传播为开放式的双向性或多向性的交互传播,变群体化传播为分众化、适众化传播,进而实现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和专业化传播。创新电视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在实现转移定位的基础上形成内在稳定的传播形态与传播特质,实现传播手段现代化、传播模式多元化、传播方法多样化和传播形态个性化;要运用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宽度和广度,使电视新闻内容产品的到达率和稳定率得到有效提高,使内容受众覆盖各个群体,内容形态覆盖各种需求,传播技术覆盖各个角落,以最经济、最快捷的方式,最有效地将内容产品传播给目标受众。

(四)加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

要提高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关键是人才。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时谈到:“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培养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9]

目前,我国电视新闻工作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值得信赖的。但与党对记者队伍的要求还有差距。尤其是一些地方电视台新手多,年轻人多,他们热情高,悟性好,创新力强,接受新事物快,但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电视新闻媒介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工作者队伍,这既是对新闻工作能否完成党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首先要提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是由新闻工作的政治属性所决定的。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性质不能变。电视新闻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党性原则,电视新闻工作者不懂政治、不讲政治是完全行不通的。要提高新闻队伍的政治素质,一是加强理论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三贴近”和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三是加强形势和任务教育,牢牢掌握各个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各个时期宣传工作的重点,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

其次是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建设,全面提高电视新闻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既包括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两个方面,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基础理论和与新闻工作相关的多学科知识要有所掌握,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和人文素养,特别是对电视新闻媒介的独有特性要全面了解,并能够掌握其操作性能熟练地运用等。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培训,充实、丰富、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提高新闻的观察能力、敏感能力、分析能力等各种业务能力,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再次是切实加强新闻队伍的作风素质建设。一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二是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把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由于电视新闻工作“职业”的特殊性,光靠道德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不够的。电视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还必须依靠制度的强制约束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