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产业金融政策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金融政策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的来看,文化与金融的对接已经全面启动,文化产业融资已经迈出了积极步伐,但是融资难问题依然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难点。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不少投资人士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因此,文化产业的政策风险远高于其他行业。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投融资格局中,信贷资金占有较大比重,而我国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则明显不足。二是整体上市困难重重,关联交易在所难免。

二、文化产业金融政策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文化与金融的对接已经全面启动,文化产业融资已经迈出了积极步伐,但是融资难问题依然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难点。调查发现,我国影视产业的融资来源大约有90%是自有资金,7%来自政府投入,而社会资金投入只占2%。据文化部对民营骨干文化企业的调研,在接受问卷调查的300家文化企业中,认为融资很难或难的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6.7%。在融资方式上,超过80%的民营文化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这表明民营骨干文化企业的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多数企业感到融资困难。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业本身对资金缺乏吸引力

(1)行业投资风险大

不少投资人士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为主的企业资产结构,以及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使该领域投资难回收、风险难控制。碰到好的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像《集结号》、《疯狂的石头》,可以获得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收益,但要是运气不好,就可能颗粒无收。这种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意味着风险的不确定性。某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一高层管理人员戏称文化产业为“人脑+电脑+烦恼”的投资,而其旗下的全资担保公司则“一开始就是经营‘次级贷’的”。其结果是,国内很多资金仍然把目光锁定在利润空间已经很小的传统行业,而对文化产业的利润视而不见。

(2)市场化、规模化程度偏低

自2003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有关部门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产业的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大大增强。但由于我国文化建设长期以事业方式运行,目前合格的市场主体偏少。文化事业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其相关核心业务和资产,还未形成自由交易的市场制度。另外,文化产业长期以来因条块分割管理模式而导致的行政割据、行业壁垒、渠道和资源垄断等问题比较突出。文化单位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分别居于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等,不仅制约着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更影响到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3)行业政策缺乏稳定

文化产品既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且文化产业提供的是精神性产品,对于社会的思想道德尤其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旦政策收缩,企业面临的政策性风险巨大。因此,文化产业的政策风险远高于其他行业。

(4)盗版猖獗

网络免费下载成为网络音乐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由于利用网络的便捷和隐蔽性,免费下载的查处变得更为困难。有专家收集动漫网站,并用Alexa排名系统根据IP和PV量对网站进行排名,发现排名前10的动漫网站,全部传播盗版漫画或动画。其中,盗版漫画的作品数超过30万册,盗版动画时长超过1万小时。

2.间接融资困难重重

目前,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建立,间接融资方式的银行信贷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高达85%~90%。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投融资格局中,信贷资金占有较大比重,而我国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则明显不足。

当前,阻碍银行对文化产业放贷的因素有:(1)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不适应文化产业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银行在对工业企业贷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其信贷政策、管理系统、机构和人员配备是以现有的工业行业来设计的。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相比,文化企业大多具有固定资产少、以无形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轻型化特点,其核心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版权和收费权,缺少土地、厂房等能作抵押的不动产。对于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的银行来说,以土地、厂房、设备为抵押,比起以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为质押,似乎让他们放心得多。

(2)无形资产评估、处置难导致贷款抵押、担保难

近年来,一些银行如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等也在试图为文化企业开办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障碍。据了解,目前真正通过版权抵押获得银行贷款的文化企业还没有一家,所谓的版权质押贷款都有其他严格的附加条件。我国缺乏权威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缺乏权威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评估的随意性很大,评估后确定的资产价值难以得到银行的认同。同时,版权等无形资产的流转市场和渠道还不畅通,一旦贷款不能按期偿还,作为抵押物的无形资产难以及时处置、变现。银行戏称版权质押“看不见、摸不着、压不住”,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同时采用多种担保方式,包括要求企业负责人同时承担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或要求第三方担保,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成本。

(3)部分文化行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

一些大型文化项目如主题公园、游乐园、剧院的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建成后经济效益不够明显,商业银行为了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从自身经营效益角度考虑,难以放贷。

3.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产业低成本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发达国家把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取得过很好的经验,如美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得益于吸收全球投资并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文化上市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目前我国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只有30来家,海内外各15家左右,而且规模偏小。在国内上市的15家企业,市值仅仅1 000亿元左右,占总市值比重不到0.5%。文化企业发行过企业债券的只有中影集团一家。

(1)文化企业上市、发债难的原因

一是现行政策对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有严格要求,准入门槛较高。由于文化体制改革还不深入,文化资源整合不够,企业经营规模偏小,运作管理不规范,大多不具备直接融资条件,导致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二是整体上市困难重重,关联交易在所难免。众所周知,所谓传媒经营性业务都需要依托传媒内容、传媒平台来展开,而按我国目前的政策规定,外资和民营资本不能进入这些核心环节,只能选择非核心业务上市,不能整体上市。因此,目前上市的传媒与文化产业类公司主要从事电视广告、节目制作、文化旅游、有线网络运营等经营性业务,我国所谓的文化传媒股不少远离文化传媒的核心业务。部分文化上市公司在上市几年时间里就迅速由绩优股转变为业绩平庸的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制不彻底,没有实现整体上市,企业与关联广电、媒体集团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深陷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的羁绊。

(2)风险投资进入有限,除了网络传媒之外,风险资本对文化产业领域的介入还不深入

一是政策性限制。目前风险投资大多具有外资和民营资本性质,我国对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文化行业有限制,特别是从文化安全的角度考虑,对外资进入文化产业显得谨慎。在广播电视、出版传媒和内容制作等行业,准入管制比较严格,政策上存在着诸多限制。

二是收益性限制。风险投资的本质是追求高风险下的高收益,而要实现高收益至少应当具备高增长率和规模效应。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如演艺娱乐、出版传媒、广播电视,企业业绩增长比较平稳,并不具有高成长率。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由于体制原因,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难以形成纵向分工,无法确保文化产品的规模效应。

三是退出渠道限制。目前深圳创业板已经推出,但目前能够有幸进入的文化企业仅华谊兄弟一家,在各行各业中小企业纷纷跃跃欲试的情况下,能挤进创业板的文化企业恐怕寥寥无几。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是现代产业的血液。如何打破融资瓶颈,破解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已成为宣传文化部门和金融部门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