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消息写作的要求与原则

经济消息写作的要求与原则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点线面体式逻辑顺序结构对于写作非事件性新闻来说,有助于组织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交通,正在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先行官。这不仅可以提供消息的准确性、可信性,也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眼下,一场意义深远的基层组织结构创新正在诸城市顺利推行。

第三节 经济消息写作的要求与原则

一、了解消息结构类型,选择最佳结构方式

消息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倒金字塔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内容的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进行布局,一般将最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开头写,次要的内容则放在以下的段落中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呈现,形成一个头重脚轻、顶部大、底部小的“倒三角”。这种结构的产生是为了适应快速传播的需要和受众的阅读习惯,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

(2)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消息没有单独的导语,只是单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作。事件的开端,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结束,消息也就收尾了。其写作优势是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能使受众对事件的经过获得清晰的印象,所以它比较适用于内容较为复杂但线索单一的新闻的写作。

(3)混合式结构。实际上就是把倒金字塔式结构和金字塔式结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悬念感很强,吸引受众一步步地读下去。导语是金字塔底,主体可以看成是金字塔。也有人把这种结构看成是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变种。

(4)逻辑顺序式结构。记者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而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问题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考虑和安排段落结构的一种消息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反映出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及意义,所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逻辑顺序式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因果关系逻辑顺序结构;递进关系逻辑顺序结构;主从关系逻辑顺序结构;并列关系逻辑顺序结构;对比关系逻辑顺序结构;点线面体式逻辑顺序结构。点线面体式逻辑顺序结构对于写作非事件性新闻来说,有助于组织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

(5)散文式结构。它是用散文的笔法来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其特点是自由取材,章法灵活,构思上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手段。

在经济消息写作中,哪种结构方式最利于表现消息的主题,我们就应该选择哪种结构。请看例文:

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

本报讯(记者石磊)祖籍沧州的郑先生在沪经商数年,前不久他从上海返乡,连遇两个“没想到”。

一是石家庄到沧州的高速公路上舒适、快捷、干净的旅途让他连说“没想到过去要走六七个小时的路现在只用3个小时”。

第二个没想到就是他离家前买的1996年版的《河北省地图册》已失去了作用,因为里面的河北交通图上,只标有京石和石太两条高速公路,而现在连沧州这个号称“交通死角”的地方都有两条高速公路穿过。

5月17日,记者特地从河北省测绘局要了一张2001年版的河北交通图送给了郑先生。原河北省制图院总工程师师云杰介绍说:“近几年,我省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太快,交通图每年都要更新,有时一年要更新2次。从1997年到去年年底,河北交通图一共出了7版。”

对照新旧两张地图,我省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步伐跃然纸上:从1996年底的“一横一竖”,到2001年底初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石家庄、天津为枢纽,辐射10个中心城市和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4个港口以及大同、阳泉两个煤炭基地的“两纵两横”开字型布局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我省已建成高速公路13条(段)。

省交通厅有关负责同志说,为打破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我省近几年加大了公路建设投资,1997年到2000年几乎每年投资都近130亿元,从1996年到2001年底我省已完成公路投资639亿元,新增高速公路1332公里。1999年全省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跃居全国第二位,2001年,通车里程达1563公里,继续保持全国第二。交通,正在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省会到全省任意一个省辖市的车程均在6小时以内,目前我省路网平均车速已由1996年的30.2公里/小时提高到53.8公里/小时,“走高速”成为人们驾车出行的首选。

高速公路的快速延伸,带动了公路客运、货运的大发展和水平的提高。“高速直达”的出现,尤其激活了客运市场的一潭死水,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

这种伴随高速公路而生的新型陆路运输方式,以其及时、快捷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客源,迫使“铁老大”放下了架子,民航降低了门槛。

截至今年3月我省高级客运班车已达1169辆,客座32520个,配备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的“豪华大巴”,让人们体验的是先进的客运工具,“航空式服务”的出现,让乘客越来越深地感觉到当“上帝”的味道。(《河北日报》2002年7月11日)

这篇消息以祖籍沧州的郑先生从上海返乡时连遇两件小事为线索展开,纵向陈述了河北交通图5年更新了七版之后,接着展开横向事实——连沧州这个号称“交通死角”的地方都有两条高速公路穿过,“走高速”成为人们驾车出行的首选。行文至此笔锋一转,由伴随“高速公路”而生的新型陆路运输方式,因其及时、快捷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客源,联想到“铁老大”放下了架子,民航降低了门槛,最后以一组背景材料的添加收尾,确有豹尾之势,令人触动无穷的思考。从结构上来看是属于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又结合了组合式结构的特点,正是因为主题集中、结构灵动,这篇消息获第1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力求表现现场,故事化叙述

表现现场,就是指对新闻现场作准确生动的描述,捕捉现场动态、抓取现场细节,使受众有如临其境的感觉。这不仅可以提供消息的准确性、可信性,也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所谓故事化叙述,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4)

跟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

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

编者按今年以来,诸城市重整农村组织资源妙招频出:先是以居带村,组建联合党总支;后是以服务代管理,建设农村社区。这两项改革举措,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又为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搭起了有效平台,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农村组织结构改革的有益探索。近日,本报记者赴诸城深入采访,写出这则消息和一篇调查性报道,向读者展示诸城改革的新做法,以资借鉴。

本报诸城讯在农村集中连片兴建社区,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便捷、周到的公共服务。眼下,一场意义深远的基层组织结构创新正在诸城市顺利推行。从今年7月在18个社区先期试点,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全市已设立65个农村社区,涉及573个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6%。

据了解,以县市为单位连片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在全国尚属首创。

舜王街道金鸡埠村的董福兰老人切身感受到社区化服务带来的便利。今年80岁的她6年前患了胆囊炎,打针输液要到13公里外的舜王医院,一住院就是一周多。7月底,松园社区建成,社区卫生室离家不到2公里,儿子用三轮车推着董福兰去,输完液就回家,啥事都不耽误。

9月12日,在松园社区服务大厅,记者看到,这里设有文教、社保、环卫、计生、治保等服务窗口,负责为周围2公里内6个行政村的5667名群众服务。优抚救助室主任乔冒军原在街道民政所工作,是20个村的“网长”。他说,以前坐等群众上门办事,很多久拖不决,现在离服务对象近了,接到救助申请马上就能到现场查看,有的当天就能办结。

农村社区,一般按服务半径2~3公里、居住户不超过3000户的原则设立。中心村设公共服务机构,即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卫生室、建设环卫室、计生服务室、优抚救助室、纠纷调处室等,由镇政府从现职干部职工或乡镇撤并后富余人员中选派工作人员,为整个社区提供近距离、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这种“3公里服务圈”的建设,为打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上的城乡二元结构搭建了有效平台。据市委、市政府9月7日公布的《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奖励办法》,到2008年底,各乡镇、街道100%的村都要纳入社区化服务范畴。规划中,这样的农村社区有156个,涵盖全市1257个村庄70多万农民。

今年初,诸城市委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农业税费的取消和农村市场机制的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职能越来越弱化,而面对群众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却缺乏有效的服务平台,不少群众反映“想办的事不好办、办不好”。同时由于乡镇撤并,镇域面积扩大,有的偏远村庄距镇驻地几十公里,到镇上办事成了村民的一件头疼事。经反复研究论证,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农村社区的部署。

“建设农村社区,就是通过创新农村组织结构,实现基层组织由管理农民向服务农民的转变。今后诸城人提起农村社区,想到的不是它管几个村,而是有哪些服务机构和项目,我们的改革就算成功了。”诸城市委书记邹庆忠这样总结。(《大众日报》2007年9月15日)

这篇消息主题重大、结构清晰、语言洗练,充分体现了用事实说话、化抽象为具体、用现场细节反映事件的报道特点,是一篇集思想性、政策性、新闻艺术性于一身的优秀新闻作品。2007年,山东诸城市重整农村组织资源,建立了以服务代替管理的农村社区,记者凭借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抓住诸城市“以县市为单位连片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在全国尚属首创”的这个新闻点,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之举写活了。主体的构建是这篇消息的亮点,围绕主题精选事实,变换角度陈述事实,用细节描写、以现场描写印证事实,以背景材料深化事实。记者通过和农民交流,记录下了所见所闻,并精心选取了董福兰老人看病这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老年人是农村社区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医疗保障更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两个新闻元素的结合,使事例极具代表性。记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昔日“打针输液要到13公里外的舜王医院,一住院就是一周多”,现在“社区卫生室离家不到2公里,儿子用三轮车推着董福兰去,输完液就回家,啥事都不耽误”,医疗状况一经对比,农村社区的优越之处不言而喻。接着记者深入新闻现场——松园社区服务大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呈现给读者。记者列举服务窗口的类型,并用精确的数字说明受惠群众数量之大。单纯的场景记述不够生动,于是记者把对优抚救助室主任的采访纳入正文,行文连贯,并表现了救助工作效率提高、有的能当天办完的细节。

三、多用人物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引用新闻人物的原话,已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新闻报道中,精彩的引语能使作品大放异彩,能使新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些富有个性的直接引语更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技巧有很多种,其中“运用引语说话”就是重要的一种技巧。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如何巧用引语,艺术地处理好“无形意见”的表达,被视为新闻记者的入门课。密苏里大学出版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直接引语会使新闻增加色彩,提高可信程度。使用直接引语,你是在告诉你的读者,你已使他们与说话人建立起了直接联系。一看见引号,读者马上就会意识到:下面的内容必定非同一般。直接引语还能改变新闻的节奏和韵律,使板着的面孔骤然‘多云转晴’。”(5)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引语是大多数稿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小说中的对话一样,引上几句话能使稿件生动活泼,能使稿件‘动起来’。”第1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院士崇拜”不可过度》报道的成功,应该说引语的正确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在美国新闻界,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热衷于直接引语的采访和使用。中国香港树人大学的刘其中教授就曾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在2002年9月1—7日刊登的新闻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在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的占93%,其中使用了3条以上的高达76%。可以这样认为:在美国,没有直接引语,新闻简直就构不成新闻。而同一时期中国的几家重要报刊的直接引语数量均没有超过20%,其对比可谓鲜明。(6)

近年来,我国经济消息写作中直接引语的运用也日渐频繁。

食品工业产业链从城里向乡村延伸,马蹄加工的首道工序放在千家万户——

荔浦5万农民坐在家里“变”工人

本报荔浦讯(记者骆展胜通讯员蒋锦华唐定民)“老太太坐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削马蹄,一天至少也能挣一二十元钱,全县有5万农民这样为县里4家大型马蹄罐头厂工作。可以这样说,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荔浦县域经济,而且给几个乡镇的农民增收带来了最直接的好处。”9月14日,荔浦县中小企业局黄局长说起该县的马蹄产业时,当即就委托有关人员带记者去乡村“眼见为实”。

我们首先走进青山镇长塘村。在村口的一片树荫下,一帮男女正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手里还在忙活着什么。“喏,那些村民就是在削马蹄!”带队的小唐老远就指着说,青山镇是荔浦县马蹄产业发展最成功的乡镇之一,有“中国马蹄之乡”的美誉。这些年,马蹄加工几乎成了青山人的“四季活”,现在还不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再过两个来月,等到今年的新马蹄上市了,村里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削马蹄的场景那才叫“壮观”呢。

“大爷,您这拉回来的是什么呀?”记者走近削马蹄的人群,79岁的沈大爷笑着回答:“马蹄呀,我每天就负责给他们从老板那里运马蹄回来,然后又将削好的马蹄帮送到罐头厂。”沈大爷的二儿子沈恩林接过话题:“老爷子就是闲不住,每天一早起床就去拉毛马蹄,然后发给我们进行削皮,他挣的钱比我还多呢!”“这削马蹄可有讲究,一点黑斑都不能留,否则,出口到日本就会被打回来。”71岁的范大娘停下手中的活,很认真地讲述着。

“马蹄不是农户自己种的吗?为什么要去老板那儿拉?”见记者有些不解,小唐又把我们带到了青山镇的大街上。沿街门面到处可见正在分拣马蹄的妇女。一位覃姓老板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农户种植马蹄的积极性,每到马蹄上市,县马蹄协会就会以保护价包购并进行集中储存,然后组织当地富余劳动力进行分拣,大果装箱出口或销往广州、上海等城市,中小果再发放给农户削皮加工卖给食品厂。

“县里这样引导我们增收,好哇!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农民能实实在在得到好处,我们当然就有积极性。”程大姐边分拣马蹄边向记者感叹,她家4口人,不用外出打工,今年靠削马蹄就挣了不少钱。

记者随后来到荔浦志超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求证。该企业负责人说,将马蹄加工的首道工序放在千家万户,不仅节约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场地,质量同样可以保证,“我们刚刚又收到日本的检测报告,通知我厂样品全部符合205项‘肯定列表制度’要求,68.9吨清水马蹄罐头已顺利进入日本市场!”(《广西日报》2006年9月16日)

荔浦县青山镇是马蹄产业发展成功的乡镇之一,有“中国马蹄之乡”的美誉。这些年,马蹄加工几乎成了青山人的“四季活”。每到马蹄上市,县马蹄协会就会以保护价包购并集中进行储存,然后组织当地富余劳动力进行分拣,将大果装箱出口或销往广州、上海等城市,中小果则发放给农户削皮加工卖给食品厂。而将马蹄加工的首道工序放在千家万户,不仅节约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场地,质量同样可以保证。68.9吨清水马蹄罐头已顺利进入日本市场。记者原想采访荔浦县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与成就,没想到,该县中小企业局领导的一句话:青山那一带,“老太太坐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削马蹄,一天至少也能挣一二十元钱”,引起了记者更大的兴趣。于是,记者当即提出要去现场看看,在“中国马蹄之乡”——青山镇走访农民,在农民中间去抓“活鱼”。全篇900余字,完全是现场最鲜活的材料,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与农民最朴实的对话,反映了“三农”问题的根本——农民增收的重大主题,报道视角独到,时代感强。中宣部对该文的阅评指出:“从这篇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农村的新鲜事,这比农民进城务工和发展乡镇企业进了一大步!”此稿荣获2006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和第17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

四、会议新闻要力求发现有独特新闻价值的信息

会议新闻是指记者直接从会议活动中获悉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而写成的报道。会议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消息写作中的重头戏。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家媒体千方百计创新会议新闻写作。要增强会议新闻的可读性,关键在于记者要打破会议报道的老框框,想方设法把新鲜、重要的新闻传递给受众,采写会议新闻时,不是简单地摘抄会议文件,而是注意用眼睛去观察,开动脑筋进行一番纵、横、上、下的分析比较,吹去黄沙,筛选出“黄金”来。纵比,是和以前同类型的会议相比,看哪些内容是前所未有的;横比,是和其他不同类型的会议相比,看哪些是这次会议所独有的;上看,看领导最迫切让群众知道的是什么;下看,寻找群众从这次会议中最想得到什么信息。这样上下、左右一比较,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心中就有了数。特别是工作会议的报道,有学者曾经提到:“要从纷繁的会议内容中,挑出读者最关心的新闻信息,突出地写入报道。”“若是会议中的议题较多,又都有报道价值,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分门别类,分成几篇进行报道,这样中心突出,内容精练,易取得好的报道效果。”(7)

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

MBA教育不能言必称哈佛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与融合是方向

本报北京5月19日电(记者丰捷通讯员王晓玉)“缺乏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吸收,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系统研究,在管理教育和研究中言必称哈佛是没有出路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今天开幕的第八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学习和运用西方管理思想,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践,绝不能全盘西化,只能有选择地吸收,而且要有创新。

他提出,当下我们的着眼点就是要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许多优秀的、共同性的管理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与世界共享,这是管理学研究者、MBA学子及未来企业家们应该做的事情。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不断地扎实地从中国企业的实践当中总结经验,生成理论。”纪宝成说,这两个着眼点是我国新时期商科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创新的关键点。“尽管创新过程将会是漫长的,但管理思想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与融合。这是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也是商科教育和管理科学未来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论思维。”

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企业管理人才为目标的MBA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已从最初的9所院校年招生不到百人,发展到2006年的96所院校每年两万多人的招生规模,目前累计招生已超过十万人。

以MBA为代表的中国管理教育的高速增长和超常规的发展,反映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纪宝成指出,在我国以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刚刚起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管理终极水平较低的大背景下,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现代管理学的传统,有助于当时中国企业迅速摆脱落后的状况,缩小与西方国家的企业在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管理理念的增强,现在到了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和创新的时候了。

作为中国MBA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活动,中国MBA发展论坛始于200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本届论坛主题为“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交汇与融合”,旨在促进中西方管理思想与方法的融合,推动中国MBA教育事业跃上一个新台阶。来自中国内地的96所MBA培养院校及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商学院的近千名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光明日报》2007年5月20日)

这篇消息的核心观点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第八届中国MBA教育发展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正所谓沙里淘金,记者从较长的教育发展论坛演说中,捕捉到纪宝成发言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写成了一则优秀的观点新闻。在MBA教育持续升温且跟风盲从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帮助人们冷静思考中国MBA教育的出路,促使MBA教育走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众所周知,记者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将会议内容“有闻必录”,将所有演讲信息转达给读者,而是应该在冗长的会议中找到有新闻价值的“亮点”,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新闻稿。这篇获奖消息跳出了会议新闻的报道模式,从中提炼了最有价值的信息。从繁琐的演讲中提取精华,发现“新闻亮点”,是这篇消息最大的优点。(8)消息发表后受到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五、巧妙运用经济数据

经济报道离不开数据,数据是经济报道最有力的注解。但是一篇经济新闻的数据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篇是单调的数据,专业术语生涩难懂,受众阅读起来味同嚼蜡,丝毫提不起兴趣。从比较成功的经济报道来看,巧妙运用数据,使之生活化、形象化,更能够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2008年《经济日报》的“两会”报道,用数字和图表形象直观地表现了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坚持科学发展同心铸就辉煌》、《细算“三农”投入账》等文章引入多组数字一一解读分析,用数字来说话。特别是“数字见证五年成就”专栏从2008年3月3日起陆续推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消费市场继续保持繁荣活跃》等文章,编辑用曲线表、柱状图等形式将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直观展现给读者。《人民日报》的《代表工作的数字印记》一文用一组组数字,折射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与时俱进,有声有色。2008年3月3日6版、7版通版用17幅图表数字介绍了近5年来国家GDP、粮食产量、进出口、医疗卫生等的变化和发展,并配以18篇小文章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讲述他们的亲身感受,图文数字相结合,直观有力。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数字也成了各媒体的切入点和关注点。总之,经济新闻不能简单地罗列统计数字,而是要从群众经济生活中寻找新闻数据的关联性,阐释新闻数据的意义,表达新闻数据,实现新闻效果。

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一书中,曾大声疾呼“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未来社会“数字为王”。(9)以报道经济工作、现象、活动和生活为主的经济消息,更是与统计数据和数量方法密不可分,统计数据是经济工作和活动的忠实记录,科学地运用统计数据报道经济消息,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报道主题,而且统计数据可以作为辅助性背景材料,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新闻内容。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已有几十家报刊在自己的专版或专刊上刊载“统计数据”类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又被称为精确新闻,如《中国信息报》的“统计新闻”、《光明日报》的“图表新闻“、《解放日报》的“百分比新闻”等;许多报刊还专门开设了相关的专栏,如《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专栏、《文汇报》的“新闻来自数据数据产生新闻”专栏等;《北京青年报》除了开辟“精确新闻”专栏外,还有专门的“数字世界”、“数字中国”和“商业调查”版,《第一财经日报》专门开辟有“数据参考”专栏。近两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活动高度活跃且影响日益广泛,社会各阶层人群对经济活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国家统计局每月发布CPI、PPI等宏观数据的新闻高度敏感,这既彰显出统计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预示着重视数据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运用的紧迫性。

《中国信息报》总编朱新武曾倡导“用统计的思维报道新闻,用新闻的形式报道统计”,按照他的理解,“用统计的思维报道新闻”就是把握大势、趋势、大局。所谓大势,就是抓线索,从大量统计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从大量的数据分析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谓趋势,就是统计数据是有时间序列的,关注统计数据的时候不仅要关注现状,而且要关注过去,关注未来走势。一个数据发布了,它的过去是什么样,未来会如何,要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所谓大局,就是报道新闻时要考虑社会的整体状祝与政府所倡导的方向是否一致。“用新闻的形式报道统计”是指对于枯燥的数据,记者应该用新闻的形式、新闻的语言进行报道。(10)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统计数据”类经济新闻的报道策略与数据运用的技巧。

1.善于识别数据

数据是在描述对象的属性等时使用的符号。善于识别数据是“统计数据”类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分清数据的类别,知晓获取数据的途径。经济数据一般可分为三类(11):第一类是政府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如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定期公布的数据。这类数据主要提供宏观信息,其特点是权威性高、系统性强。2002年4月15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英文为Gener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简称GDDS)。随着GDDS的推行,政府部门的许多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公布的频率和及时性、所公布数据的编制和核对方法、公布数据的评论和数据调整情况、数据发布的时间表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都便于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二类是国际经济数据,主要是国外的政府机构、市场及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公布的经济数据。如美国商务部、欧盟统计局、世界银行等部门和机构定期公布的经济数据。此外,一些民间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等评级机构公布的数据,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数据也有相当的影响力。这类数据发布的时间和方式通常也有一定的规律,可从这些机构的官方网站或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报道中获得。第三类是国内的一些市场机构、民间机构或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如市场调查机构对某一行业某类产品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另外,现在还有一些媒体在经济领域进行调查所获得的一些数据,但这类数据的使用必须相对谨慎,必须注意其发布的背景和目的,以及这类数据的产生是否科学,要尽可能对数据产生的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因为调查方法不同,产生的数据往往差距较大,其经济上的意义也就大不一样。

其次要正确识别与核实数据的来源与出处,数据来源的可信度直接关系到受众对数据的认同程度,影响媒体的公信力。2006年新春伊始,众多媒体在盘点2005年楼市的时候,关于空置率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不少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了3个房地产数据:“2005年前11个月,我国本年购置土地面积中,未完成开发土地面积近1.7亿平方米;按目前水平计算,我国商品房的年施工面积是年竣工面积的5倍多;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14亿平方米。”但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3月15日发表声明指出,国家统计局“从未计算和公布过2005年商品房空置率”。可想而知,这些报道的出炉就是因为未仔细核实数据的来源与出处。

2.解读数据

解读数据就是在报道中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为满足受众对统计数据包含的新闻信息的深度需求,着力挖掘数据真正的内涵。

首先应以统计数据为出发点,作进一步的深入采访,围绕数据多问几个“Why”和“How”,深入挖掘与数据有关的背景,采访具有典型性的相关人物,探索隐藏在数据表象之后的深层含义,在社会的多元关系中探求数据背后的深层本质。2006年8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3%,显示物价增长较低。有人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提出质疑,认为由于涵盖范围的局限和统计权重的偏差(例如,住房消费所占权重与实际情况不符,尤其是近几年上涨很快的购房消费,在计算CPI时不包括在内),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对偏低。新华社记者赵承、刘铮抓住物价指数与居民感受不一致这一问题,就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采访了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深入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内涵和意义,澄清了公众心中的疑惑。1.3%这样一个数据,既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了,又通过专家的分析凸显其特有的新闻意义。

其次在获知重要的统计数据后,要将其放入到宏观的报道环境中来理解,将其与历史、未来、国内、国际联系起来,作纵向、横向比较,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坐标系,而不是孤立地使用数据。这要求记者必须具有较好的解读经济数据的经济理论素养,对经济政策的演变、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有较全面准确的把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经济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通过经济数据准确反映经济信息,从数据中找出经济规律来,一方面数据是经济运行状况的反映,另一方面它还能反映出经济运行的趋势,揭示经济规律。

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把GDP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绝对指标,媒体都非常热衷于大篇幅地报道我们的GDP以如何高的速度增长,却很轻易就忽略掉了GDP数据背后所隐藏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其实,单就GDP这个指标来说,其本身是存在很大缺陷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首先,很多经济活动是没有办法计入GDP的,例如家务劳动这样一些没有经过市场交换程序的经济活动;其次,GDP反映的产量变动并不意味着福利变动,包括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分配状态、环境质量等都不是简单的数据所能涵盖的;再次,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被时代所淘汰,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的“集约型”发展模式才是21世纪经济发展所应该选择的正确道路。《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管窥江苏的经济增长方式》(《光明日报》2004年7月19日)一文的记者无疑清楚地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对GDP数据的认识上,没有盲目跟风,一味“唱颂歌”,而是在看到当年江苏的经济发展“新增外资158亿美元,增速超过50%。工业实现增加值6004.65亿元,占全国的份额达11.2%”这些令人欢欣鼓舞的数据时,及时发现问题,深入调查,冷静分析发现“花200多元的材料和能耗费生产的一个玩具在国际市场上仅赚5毛钱”的事实,投资扩大带来的收益没有增高反而在降低,“经济增长量中60%以上来自于资金追加和劳动的投入”,“外贸依存度之比达到76%”,不难想象,一旦外资撤走,江苏经济将会面临巨大危险,城市发展水平可能因此下降一个幅度,从而得出“江苏省经济高增长主要靠高投入、高物耗、高能耗来维持,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由此可见,记者对GDP数据的认识不是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而是深入把握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写出的报道对经济活动起到了预警和指导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要注意增强统计数据的人文内涵。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熟练地使用数据,而要在数据报道中增加含有人情味的成分,把数据所传达的意义变成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的文字,不要让社会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人”淹没在各种各样的数据之中,生动的社会生活变成了报道中的一个个简单变量。这也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仅用数据说话,而应当始终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生动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数据后面的人性人情具体操作上,可以多一些对具有感性张力的个别人物和事件的捕捉,多一些对具有感染力的细节和情节的描写,多一些对个性化语言和动作的呈现,从而使宏观广度和微观深度相得益彰”。(12)

从国际上看,数字技术正在成为新的财富源泉。发达国家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正在通过创造信息优势夺取全球更大的市场份额,并通过大规模产业重组来获取先行者之利;从国内来看,由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弱,导致某些地区、行业、人群产生显著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新一轮的贫富分化。(13)因此,大众传媒必须负起瞭望者的责任,时时通过数字新闻报道等方式警醒社会,以推动数字时代在中国的协调发展。对数字新闻的含义确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数字为传播内容的新闻报道,而应是以数字或图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对新闻事实进行量化处理的新闻信息。它的含义应该包括:(1)它虽然也可能是数字或图表,但它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有其客观性、新闻性,甚至有某种预警的作用。比如对东西部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比如对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的比较,表现的是数字,反映的是深刻的社会矛盾。(2)它是一种信息,反映的是社会变动差异和状态,有助于消除受众对某些事物了解上的不确定性。一是一,二是二,一目了然。(14)

3.表达数据

约翰逊总统的前助手、《真正多数》的作者伍顿博格曾说:“当你们把统计表放进文章中的时候,人们就要打哈欠。”(15)英国汤姆森基金会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谈到:“他(或她)最容易理解他个人经验范围内的事。当他读到他的国家收支赤字是1亿美元或国民生产总值是50亿美元时,他并不太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但当他听到国家的债务摊到每个男人、妇女和小孩头上是2美元时,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16)由此可见“统计数据”类经济新闻报道要善于表达数据。

首先要简化数据。我们说,“统计数据”类经济新闻是用数字说话,但是,文中若穿插大量的数字,很容易陷入单调枯燥,反而造成阅读的障碍,令读者不能抓住报道的重点。所以在报道时应当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选取他们感兴趣的数据信息,而不应当简单复制研究报告中的所有数据。比如《百强县统计结果显示江苏最强浙江最广山东最快广东最稳》(新华社北京2006年9月29日电):“国家统计局29日发布了2005年度百强县统计调查结果。从统计结果看,百强县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快、居民生活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社会公共事业服务能力增强四大特点。”“从近几年百强县的统计结果看,江苏最强,2005年在百强县排位前十名——县域经济十强中,占据了7席;浙江最广,在百强县中占据了30席,相当于其县域总数的近一半;山东最快,近年来,山东县域经济发展迅速,进入百强数量明显增加,2005年又比上年增加2个;广东最稳,在百强县席位中一直保持10个左右,而且全部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这样的报道就没有照搬数据,而是通过归纳、简化数据的同时传达给受众言简意赅的信息。

其次要善于运用换算法,将数据换算或折算处理成人们熟悉的生活常识,具象化表达数据。例如,2001年1月21日,《中华工商时报》发表的《中国包装业呼唤深层次改革》一文写到:“如果把现今人民币面值最大的100元一张张连起来,沿着中国最长的铁路干线京广线铺开,至少得要5个来回,总额才能达140亿元。来自包装业的统计数字显示:近几年我国因商品包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就达这个数。”通过换算140亿到底有多大读者就有了形象的认识,对商品包装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一目了然。又如,2002年6月14日《人民日报》的文章《战胜饥饿重在行动》,是这样处理数据的:“目前,全世界每天因饥饿死亡的人达2.4万,相当于每4秒钟有一人饿死;据统计,穷国欠富国的债务高达2.8万亿欧元,相当于法国、英国和奥地利三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报道将全世界每天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换算成死亡频率,突出其死亡人数之多,比较容易让读者感受和认知其形势的严重性。

《深圳部分外来劳务工劳动安全状况堪忧》(第1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消息)虽然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但由于用得活,用得巧,不仅不显得枯燥,反而让人看得清楚明白,如文中关于12189例工伤情况的分类统计数字,让人看后一清二楚;关于1998年深圳“每天有31人因工致伤致残,每4天半有1人因工伤死亡”,全年“死亡80多人”的数据,让人看后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关于职业病问题的数字,更让人触目惊心!报道正是因为数据的运用,有力地增强了新闻的价值,从而增强了新闻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报道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国总工会、国家经贸委、劳动人事部等四部委组成联合工作组赴深圳调查,解决在300万外来劳务工中存在的劳动安全问题。不久,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等四部委又根据调查发出了《不能以牺牲劳动者安全来换取外资引进和经济增长》的文件。可见,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00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从社会各界招募的36名志愿者,组成12支分队奔赴12个县市,对优秀特困高考生家庭进行入户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中国青年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报道时巧妙地运用了分析对比的表述方式:“我国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约240万;特困生则为5%~10%,约160万。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学费、生活费、住宿费),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而种种因素导致受调查地区的农民中,真正超过2004年我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2936元的比例只有19.8%。”显然,报道如果只是简单地说出2.8万元这个数字,而不是通过农民家庭纯收入作对比,所得到的效果远不会有“35年”这样的数字令人震撼,发人深思。总之,经济新闻不能简单地罗列统计数字,而是要从群众经济生活中寻找新闻数据表达的落脚点,用换算法生动地阐释新闻数据,实现新闻效果。

优秀的记者总是善于革命性地改造自己的数据:(1)用比率来代替庞大的数据。不要说“58013261名美国司机中,有14654231人驾驶的是进口车”,而应简单地为读者解读或“翻译”成“平均4名美国司机中,就有1人驾驶进口车”。因为数据应用的规律是数字越小越容易被记住,而数字越大就越抽象。(2)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有说服力。例如2008年1月23日《中国青年报》经济版的一篇深度报道《手机资费:两毛钱外还有多少降价空间》中有一段“观点”:“全国政协委员朱锦林认为,从目前移动营运商的利润来看,还应该有比第二套方案更优惠的方案。他列出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2006年总收入为2953亿元,利润为921亿元,税前和税后利润率分别约为31%和22%,电信全行业的税后利润率为19%,这一利润率超出全球很多电信运营商。他认为,电信运营业不应该是暴利行业,应让利于民,使其利润率降到15%以下。”

此外要善于用图表转换。图表是数据类新闻中经常用到的表现手法,它是数据的形象转化。新闻图表的生命力在于:它不是像文字那样向受众叙述事实,而是直接将事实展现在受众面前,能收到言简意赅、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使受众迅速了解重要的信息和事情的结果,掌握其间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新闻图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平面显示图表,主要是用几何图形(点、线、面)报道新闻,其常见的形式有表格、图形等;第二类为模拟仿真图表,主要是以漫画、卡通等形象描述或立体图像来完成新闻报道。(17)图表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数据的手段。现在媒体更多的是用图表形式来处理成组的数据,比如用柱状表示数据的横向或纵向比较,用圆形切割图表示数据的比例分布,用曲线图表示相关经济领域数据的发展走势。这样处理数据更直观、形象,读者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现在《21世纪经济报道》等新财经媒体以图表形式来传达统计数据信息,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新闻报道形式。

3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序言中指出:“我不采用比较级或最高级进行思辨式的议论。相反,采用这样的方法……即用数字、重量、尺度来表达自己想说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其经济著作以独特的深度和力度在经济界享有盛名。或许从那以后,人们使用数据来说明经济问题开始大行其道。“统计数据”类经济报道要做到准确、有深度和力度,必须采用科学的报道策略,通过准确识别数据,科学分析数据,形象表达数据,受众就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新闻,准确地了解经济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把握经济工作中的成就和问题。

【注释】

(1)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2)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145页。

(3)参见林松涛:《如何采写经验新闻报道》,《黑河学刊》2006年第5期。

(4)刘寒娥:《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人文意识》,《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2期。

(5)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密苏里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6)刘其中:《直接引语——香港中文报章新闻写作的一大缺陷》,《传媒透视》2003年第1期。

(7)尹德刚等著:《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8)薛国林、刘志杰:《沙里淘金寻找亮点高屋建瓴提炼主旨》,《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2期。

(9)祝培邻编著:《数字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0)王麦玲:《正确把握媒体报道中的数据运用》,《数据》2007年第7期。

(11)印久青:《经济报道中如何运用好经济数据》,《数据》2005年第8期。

(12)陈敏:《精确新闻的数据采集及应用》,《传媒观察》2005年第2期。

(13)祝培邻编著:《数字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14)高峰:《数字时代与数字新闻》,《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5)何光先:《现代新闻学》,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16)王志东:《经济新闻中数据的运用》,《新闻前哨》2005年第7期。

(17)王凤:《精确——数字新闻的灵魂》,《新闻采编》200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