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

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中对综合英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言外行为。笔者将从言语行为理论入手,结合综合英语教学实践,谈谈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对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综合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学习英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途径的兴起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为交际途径法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一)言语行为理论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核心课程,历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往的综合英语教学采取的是语法翻译法,强调的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教师着重进行语法、词汇、句子结构的讲解,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应将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言语行为理论中对综合英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言外行为。笔者将从言语行为理论入手,结合综合英语教学实践,谈谈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对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讲授是综合英语课堂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教师通过讲授单词或课文(言内行为),来呈现语言现象,解释语言使用规则,示范语言使用的情景等(言外行为),达到使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言后行为)的目的,所以讲授在综合英语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教师支配,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应改变以往以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交际活动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提高交际能力。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境对言语行为的理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一个言语行为放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读。学生在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难免就容易出错,也很难准确地掌握英语。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知识。学生的被动学习就变成了主动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课堂知识。

词汇的学习是综合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忆并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综合英语的学习目标之一。学生掌握的词汇以消极词汇居多,只知道单词意思,却不会使用单词。综合英语教师在讲解单词时,不能只停留在讲解单词的形式及其字面意义上,还要把单词放在不同的使用语境中解释单词的使用,教师应多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使用英语词汇,这样学生才能变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更好地掌握词汇。

2.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语言教学不注重语言的交际价值,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及语用能力不强。交际能力是交流双方对语境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文化差异是影响学生交际能力提高的一大因素,由于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语言用于实施同一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旨在实施同一言语行为的话语在表现方式上会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学生学习英语就是要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去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及风俗。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将文化知识导入课文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教师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文化对比语境和场景,增强学生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要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如通过对话,提问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等,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使用语言,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告诉我们,说话人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并不总是一致的。

教学实践表明,外语学习者最大的障碍是如何理解和表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我们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应把如何理解和表达话语的真实意义作为一个重点,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各种语境的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教师不能只解释语言形式及其字面意义,还要对语言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进行解释,并尽可能在课堂上创造性地模拟一些真实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练习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辨别和领会说话人话语的间接意图,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它也可以应用在综合英语教学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语言的使用环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给学生展示语言使用的真实语境,让学生在适当的语境中学习和掌握英语。课件的内容可包括课文相关知识、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和课堂活动内容。

多媒体应用于综合英语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英语,提高了综合英语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语用能力的提高。

总之,言语行为理论对综合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理论对英语教学产生的意义在于将语言研究的重点从语言知识转向语言的交际功能,使语言教学从语言形式为中心转向以语用功能为中心。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综合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学习英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二)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1.对教学法的启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由语言形式,句法关系转向语言使用,语义和语言的社会功能。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途径的兴起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为交际途径法教学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听说教学法在美国受到了排斥,而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也开始质疑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假想,同时,转换生成语法也受到了系统的攻击。例如,Oller(1970)就质疑“语言能力”,“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有效性与有用性。后来他提出语用学才是注重语言的真正使用。此外,他还声称语用学对语言教学有启示作用,因为语用学解释了教外语的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掌握一连串毫无意义的发音,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传递和获取语言的信息。因此就有必要优先创立可以取代以前的语言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的交际途径就出现了。交际途径的第一份具体的教学大纲《入门阶段》正是以语言的交际功能(包括“使人做事”,“社交”等)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的大纲。Richards和Rodgers(1986)认为交际法的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的四种技巧。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母斯认为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但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他还必须懂得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即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外语的交际能力,即要培养他们懂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学生需要懂得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因此,交际途径法——功能、意念教学法就能实现这一目的。这样,以语言行为理论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在全世界的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对设计教学大纲与教材,课本的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为交际途径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交际途径法反过来又把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去。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出现,我们也改变了语言教学的传统观念,即语言教学不仅要教语言、语法和词汇,而且也有必要研究语言使用的语境,包括语言的使用者,他们的行为和信仰,语言研究的对象与词汇的选择。因此,就需要设计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Wilkins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首先提出了意念、功能大纲。此大纲详细说明了语义——语法种类和交际功能种类。交际途径主张以学习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即意念为线索,认为这样的意念大纲更能适应学生的具体需要,更利于培养使用语言的能力。意念大纲的一种形式是以语言使用者通过使用语言来实现的交际功能为线索,即功能大纲。后来欧洲委员会把Wilkins的意念、功能大纲补充和发展成为一个欧洲成年人学习外语课程为目的的教学大纲。根据这一大纲Van Ek和Alexander出版了一本叫《标准英语入门》的书,该书的目的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交际熟练达到相当大的程度(Richards&Rodges1986)。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如何提高语言学习者交际能力的课本和教材。

总之,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途径法的兴起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奠定了交际教学法的基础。在外语教学中,言语行为理论把外语教学提上了更高的水平。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的交际途径教学法大大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言语行为理论给了语言教师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单纯教会语言技巧是不够的,作为教语言的教师还得教会语言学习者如何在交际过程中恰如其分地使用这些语言技巧,使语言学习者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交际能力。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用学就是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尤其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的理解和表达。而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所研究的极其重要的方面。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外行为”对教学的启示最大。这里所说的“言外行为”,又称“以言行事”,“施为作用”。它是指说话者靠说出的话语本身所实施的行为,如承诺、命令、施行洗礼或逮捕。这样一些行为的施为作用和只产生有意义的话语的言内行为以及根据他们对听话者的影响而定义的言后行为构成了完整的交际活动。说出一句话来,能否使这句话具备话语的应有力量,或者说能否实施说话人的话语行为意图,以言行事,很大程度上需要交际双方都要同时认识他们共处的交际环境,这种环境同时受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制约。教学实践表明,外语学习者的最大障碍是如何理解和表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把如何理解和表达话语真实意义作为一个重点,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各种语境的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口语教学

1.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言语行为理论自问世以来,在语言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理论对英语教学,尤其对英语口语教学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1)有助于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口语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到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进行交谈”、“能在一般社交场合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等要求。该大纲在“英语专业课程描述”中还明确指出,英语听说技能课程的设置要使学生在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方面达到的要求之一便是:“能准确掌握诸如询问、请求、建议、忠告等交际功能。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形式去体现不同的交际功能。”这说明教学大纲十分重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而言语行为理论正是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运用,即以言行事。此外,用于交际的日常用语千变万化,无以计数;而言语行为理论中对言外行为的分类为英语学习者掌握询问等各项交际功能,提高交际能力提供了便捷之路。

(2)有助于促进当前在外语教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交际教学法的贯彻实施

交际法又称功能法或功能——意念法。功能指的是言语行为,即用语言叙述事情和表达思想;意念是从特定的交际需要和目标出发,规定所要求表达的思想内容。交际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外语的交际能力。而言语行为理论恰恰是从语言的功能出发,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来实施各种言语行为的。根据该理论,语言交际的单位不是句子,而是通过句子所实施的言语行为。此外,Cohen和Olshtain提出的言语行为组为教师和学生全面把握某一言语行为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有助于以某一言语行为为中心的交际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能力

任何语言都存在着特定的言语行为,因此言语行为具有普遍性。然而,由于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语言用于实施同一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旨在实施同一言语行为的言语行为组的表现方式会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过程。而言语行为组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某一言语行为的过程中开展针对这一言语行为的英汉跨文化对比,因此,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能提高其跨文化能力。

2.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们目前的外语教学中,教师一般均重视对学生进行单词和语法知识的讲解,但往往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只重视单词和语法知识教学的弊端日益明显——学生学到的应试英语难以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掌握较多的单词和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掌握较多的单词和语法知识,他们仍无法通过口语与人进行交流,即其言内行为很难实现;即使能实现其言内行为,但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很难被表达得十分明白,从而就会导致他们的言外行为及言后行为均难以实现。再说,即使教师也重视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那一般也仅仅是重视句子中的语法而忽视语言使用中的环境,从而也会导致学生只会听而不会答。同时,由于这种不正确的教学训练,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总喜欢用较完整的句子来回答问题,因而就可能忽视自己想要表达的间接用意。

(1)重视情境教学

言语形式是为言语交际服务的,言语交际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离开了特定的社会环境,空洞地学习某些形式也只是为学习而学习,学到的言语形式不能应用于实践,不久就会忘掉。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还要给言语形式配上真实的、切合实际的社会文化语境,通过语境来传递话语的言外之义即“言外行为”。

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活动场合,可以是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可以是活动发生的前提和条件。语境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显性语境比较明显、直接;隐性语境常指言语交际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交际双方的地位、身份、关系、文化素养等等。语境是理解交际双方话语最重要的因素,是正确掌握言语行为的关键。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景教学,提供更多的情景对话练习或要求学生根据情景进行角色操练。

(2)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 认为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曾指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在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塑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影响、塑造着各个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言语行为往往会有不同的交际功能。由于文化差异,言外行为常常不能被听话人正确理解,交际中会出现冲突与误会。因此,外语教学内容应涉及文化、背景等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应根据特定言语交际环境,正确理解、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英语口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直接途径,语言输出的准确、到位关系到交际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言外、言后行为的实现,因此,口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3)重视言语形式的多样性教学

任何语言功能的表达都要借助语言形式,只有真正掌握了足够的语言形式才能完美地表达交际的目的和意图。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重视语言形式而轻视语言功能的教学,导致外语教学中存在把语言形式与交际功能整齐划一的错误倾向,致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命令就一定得用祈使句,提问就一定得用疑问句。重视语言形式教学本身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实际上,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有多种功能;一种语言功能也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

我国大学生英语口语普遍比较差,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外语教学一直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结构分析,忽视功能分析;另一方面是我们不重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错误地认为口语不可教。这种倾向导致了大学生英语口语用语单一、缺乏灵活性。我们知道,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就不会有灵活的语言形式输出。因此,针对每一种语言功能,教师要提供丰富的语言形式,特别是惯用言语形式和规约形式,让学生在口语练习中熟练掌握其功能,以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从容面对。从这个方面讲,大学英语口语也并不是不可教授。

(4)重视言语行为的认知推理能力的培养

隐性语境常指言语交际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交际双方的地位、身份、关系、文化素养等等。这些因素使我们认识到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培育学生因时、因地、因人而采用不同的言语行为交际。因此,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教授学生实施某种言语行为时要考虑所处的社会环境、交际对象、参与会话双方的社会距离、心理距离等因素。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顾全交际双方的面子,遵守礼貌和得体的准则。在这方面我们不能混淆引导语与真正的言语行为的差别。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推理能力,因为这是正确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关键。推理能力是指在实施言语行为过程中,如何推导出发话人所要表达的“言外之义”,从而正确实施言后行为。很难设想一位毫无言语认知推理能力的人能正确推导复杂的言语会话。任何言语行为的目的都是要推导出“言外之义”;只有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进行正确的推导。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正确地推导发话人话语的言语行为,同时能让自己要表达的言语行为得到正确的理解和实施。

(5)口语教学中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根据当前的英语教学大纲,学生准确、熟练地应用所学英语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从言语行为理论看,语言是传递信息、做事情的工具和载体。只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语境发挥符号、词、句的功能,才会将英语用之于“指事、行事和成事”。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英语口语教学应创设真实、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氛围;选择合适的口语教学材料,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表达法并勇于开口表达;再者,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拓宽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层面,提高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恰当地应用语言,为交际能力的培养铺好路。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教学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从言语行为角度论述翻译,就是要求译者正确领会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教师要使学习者认识到,翻译绝不仅是一种从原作到本族语的转换,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同时根据不同的交际情景、文化传统、社会条件、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有的放矢,才能译出精品佳作来。

同时,目前有很多英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是其中的一种,是目前我国英语教师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施行这种教学法,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会领着学生做翻译单词、翻译课文等练习。翻译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间进行交流的途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必须使译文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就要真正了解原作者的言外之意。在翻译时还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即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要重视对相关话语的言外之意和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分析。

再说翻译教学,有很多老生常谈的例子,像受人夸奖应表示感谢、碰头打招呼话语的使用之类。这些既涉及跨文化交际的范围,也隐含着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中,需要对这些话语的言外作用和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讲解,从而让学生明白,西方人尤其是英语国家人是用Thank you来应答别人的夸奖的。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难堪。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都习惯用自谦来相对抬高别人的地位,而西方人见面谈天气,问身体健康状况也只是一种招呼习惯,我们中国人常问的是“到哪儿去?”“吃过饭了没?”也纯属一种招呼习惯。这些例子都说明其言外之意只是客套而已,别把言内行为当真格。最简单的典型句“How do you do?”翻译成中文是“您好!”其两个标点符号的不同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表达出其言外之意呢?言语行为理论确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的言语行为中,说话者的本来意图和译者对之的理解是翻译能力的核心,所以对言外之意的翻译是翻译时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

(三)言语行为理论与听力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听力理解的一般要求是“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较高要求是“能够基本听懂来自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词左右。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更高要求是“能听懂内容稍长的对话、短文等,并在其结构较为复杂、观点较为隐含时也能理解要点。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自己专业方面的讲座,并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这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笔者在这几年大学听力教学实践中发现,听力理解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特别对于刚从高中毕业,第一次有系统地接受英语听力训练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为显著。他们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听力基础较弱,常常跟不上课程要求,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在考试中的发挥,更导致很多学生在语言应用及日常交际中出现障碍。从笔者对学生听力理解分析情况来看,薄弱环节主要是推测推理型的题目,即从说话人的用词、语气、情感等因素判断出其没有直接表达的意义,即“行事行为”。学生往往不是不明白说话者所用单词的意思和句法,而是如何弄懂句子背后的言外之意,这就涉及本文前面谈及的言语行为理论。突破了这一关,学生的听力水平就能大大提高,从而促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听力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说话人的“行事行为”,找到隐含在话语背后的东西。

总之,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对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对听力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要提高听力教学效果,就应当把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听力材料中说话者的“行事行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四)言语行为理论与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语法,很多学生都认为,英语语法很难学,学不会。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由于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向学生列出某种语法的定义、用法、句型或其特殊用法,然后便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对于一些语法,若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就可以对之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语法教学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对之应加以重视,以便借此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语法知识。

三、如何培养学生言语行为的能力

(一)言语行为能力

言语行为能力实际上就是交际者的言语进行能力和言语控制能力。

每个言语行为只不过是交际链锁上的一个环节,既存在于现有的话境中,又可引起下一个语境的产生,既可阐明前面语言行为的语义,又可引起后面言语行为的实施。言语行为和语境共同进化的特征表明交际是一个未完成的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局限于一个预定的模式中。这一动态特征还表明交际双方完全有能力通过言语行为改变语境,最终达到改变交际过程的目的。

1.言语进行能力

提高言语进行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语言是用来做事的区别性系统,要把“言之所为”与“言之所述”分离开,但两者也并非毫无联系,交际者可在语义行为逻辑之类分析“言之所述”,进而推断出“言之所为”。提高能力的第二步就是要增加对言语行为多层语义的敏感度,一个有能力的交际者应该对言语行为可能产生的潜在含义十分敏感,适当地实施言语行为,不然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言外效果。因此,提高对语言使用的敏感度是提高言语进行能力的又一因素。

2.言语控制能力

言语控制能力就是在言语行为共建中,通过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恰当地引起一新的语义行为逻辑,它不仅包含原有的逻辑关系,而且与之有所区别,足以使原有的语义行为逻辑发生改变。这一行为必须是恰当地改变,否则,如果与原逻辑关系相差甚远,就会使交际对方困惑不解而终止交际,如果相差甚微,就不足以改变原语义行为逻辑,而最终改变不了交际方向。

为了清楚地分析这种言语控制能力,有必要了解交际语境中的诸因素。在言语行为的周围时时环绕着四种关系,即交际者谈论的话题、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交际者扮演的角色以及交际者的文化背景。在交际一方实施第一个言语行为时,这四种语境因素就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明确,此时说话者希望交际双方采取合作的态度,即希望对方维持他所建立的各种关系。如果此时的语境对交际双方无伤害的话,他会在语义行为逻辑之内实施一个得体的言语行为,这时体现的是语言行为能力。但如果此时的话境因素对交际双方不利的话,授话者就要实施言语控制能力以改变原有的局面。实施这种言语行为能力的原则是:对至少一个语境因素采取合作的态度,同时对至少一个语境因素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二)言语行为对交际双方的要求

1.说者在言语行为中的要求

一个言语行为的完成,说者通过在一定的语境中达到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的目的,还必须顾及听者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唯有当听者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出说者的言外之意,说者才能通过其言语表达促使听者做出一个预期的行为,如相信说者的判断,放弃自己的观念而接受说者的观点,或者服从说者的要求并完成其要求,等等。因此,说者不能单方面希望自己的以言行事的行为成功,还必须为这个成功创造一定的条件。换言之,说者要使听者理解自己言语行为的根本目的,必须想方设法去说服听者,使听者在心理上产生响应,以达到听者愿意去实现那个目的的意图。即,要成功地实施一个言语行为,说者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理解条件;(2)接受条件;(3)愿意执行条件。

这三个条件都是对听者而言的,三个条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理解条件是接受条件的前提,接受条件是执行条件的基础。说者的言语行为只有在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使听者理解其意,愿意接受并最终按照说者的要求去执行,从而达到其言语行为的根本目的。

2.听者在言语行为中的要求

听者对说者表达意图的理解和说者相信听者的理解,建立在交际双方拥有的共同的语境、语言、社会和文化背景等知识的这一基础之上。听者如何做到理解和认可说者在一个特定语境中的交际意图,并愿意实施说者以言行事的根本意图呢?这也相应地对听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听者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唯有当听者能够理解说者表达中所潜藏的或潜意识的意图,他才会在一个言语行为中做出一定的反应。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对一个神志不清的人去实施一个言语行为,并期待对其产生一个特定的效果,以达到说者的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的目的。其次,听者与说者应处在同一社会背景中,两者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文化差异,往往使交际双方在理解上造成误会。

在一个言语行为中,说者依靠他和听者拥有的共同语境、语言或文化的背景知识和信息,向听者传达比他实际说出的话更多的信息,期待听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实施言语行为的根本目的。听者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意愿,接受并愿意执行说者以言行事行为的根本意图。以言行事行为之间,通过说者和听者在遵守一定的要求,相互合作和理解基础上,达到根本目的,实现言语行为的根本意图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