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探究

“互联网+”时代下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探究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对高校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有一定的启发。广西艺术学院于2012年开办中英“2+2”双语播音主持班。由于上述原因,中英双语播音主持教师,不能及时对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以中英双语播音主持所需学习内容为核心,提高这三个层次的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基础薄、中英双语播音难的问题。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了雅思英语课程,有针对性地教学,为中英双语播音主持学生打好英语基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新常态下用不断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去驱动发展和升级换代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包括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平台思维以及社会化思维等。近年来,“互联网+”成为热词,它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对高校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有一定的启发。“互联网+传统教学”,使传统教学与互联网融合,它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资源整合最优化,形成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一、传统教学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广西艺术学院于2012年开办中英“2+2”双语播音主持班。该班学生在广西艺术学院的前两年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干课(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英语口语和雅思培训课程。该班学生后两年在英国或美国学习与相关传媒类专业对接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媒介传播学等学士学位的课程,如多媒体新闻学、媒介传播、专业语境、应用广播实践等。在对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调研和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发现,以往开设的双语播音主持课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时间短,内容多

广西艺术学院的双语播音主持课程在一学期安排16周课,每周4个课时,共64课时。中英双语播音主持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硬新闻和软新闻采编播报、天气播报、双语主持、节目鉴赏等。由于该课程内容量大,以及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只能学习到皮毛,不能获得精深的知识。语言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程压缩后,学生的接受程度降低,影响学习效果。

(二)重理论,轻实践

自双语播音主持课程于2012年开设以来,教师一直在总结其教学经验。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性的操作演练相对较少,即便是有练习,但由于班级人数过多,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得到课堂练习的机会,且练习任务完成的质量也不是特别高。此外,双语播音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不多,师资力量有限。由于上述原因,中英双语播音主持教师,不能及时对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基础薄,压力大

对于母语并非英语的多数学生来说,英语本身就是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学科,尤其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很容易产生学习英语的抵触、恐惧心理,他们对中英双语播音主持的学习更显得力不从心。艺术类学生认为老师的双语授课内容偏难,因而较难理解,中外文化差异也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国外电视节目并不感兴趣。

二、“互联网+”时代下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用户思维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学生即用户,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培养成自我渴望、家庭期望、社会需要和国家希望的高质量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其核心职能和中心任务,也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学理念一直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它关系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从教师教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这种“自上而下”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的老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高压态势”,不能完全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

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主张“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以人为本、用户至上、对等思考的理念。在教学中,广西艺术学院双语播音主持教师借鉴互联网思维方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学习、行政管理、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多元互动模式(如下图)。

多元互动教学图

首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察,了解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收集学生课上课下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渐增加“用户粘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进行的不同阶段,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不断调整课程内容,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对之详细讲解。例如,很多学生对双语节目感兴趣,教师就会增加一些中外节目鉴赏课,并且让学生了解节目的构思、制作、播出过程,多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以减少交流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

其次,在课程时间安排有限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室外”,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按由简到难的顺序给学生布置一些阶段性任务,让学生充满“参与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简单的模仿新闻播报到独立采编新闻再到一线实习或者晚会主持等活动,教师随时询问、指导和给予建议,实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

第三,实施“弹性管理”。每个中英双语播音主持班按照不同的学习任务分成若干小组,实行小组任务制,由老师任命小组长,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特长来安排任务和进行角色分配。“弹性管理”可使每个学生体验不同岗位角色扮演,积累经验,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场景的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以内容为核心,提高双语能力

双语不是两种语言的简单相加,双语能力也不等同于“播音主持能力”,不能把“播音主持能力”简化为“语言能力”,正如会说普通话却不一定能做好播音主持工作。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独立的中英双语播音、主持、节目采编、策划创意、影视配音、教学研究、公关礼仪等专业核心能力与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中英双语的听、说、读、写四个层次都达标的基础上,能进行有声语言的再创作。这其中包含三个层次的能力:一是双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双语娴熟转换的能力;三是跨文化传播的能力。以中英双语播音主持所需学习内容为核心,提高这三个层次的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基础薄、中英双语播音难的问题。

1.听、说、读、写能力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语言传播系新增“中英2+2”双语播音主持班,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英语底子薄,这体现在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词汇量太小,甚至连专业课中的很多单词都不认识方面。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了雅思英语课程,有针对性地教学,为中英双语播音主持学生打好英语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多看英文电视节目、新闻、影视剧,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促进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的提高。当然,学校为使学生更好地表情达意、顺畅沟通,并未忽视双语播音学生的中文水平,尽量使其精通中英文,帮助其克服语言障碍,找到中英文的共性和差异。

2.双语转换能力

赵琳在《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一书中认为,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具备“隐性双语能力”和“显性双语能力”。[1]简言之,隐性双语能力不明显表露,对播音员主持人驾驭节目提供潜在支持;显性双语能力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显现出来。中英双语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会在不同程度上运用这两种能力及时进行双语转换。例如,在对国际突发事件“9·11恐怖袭击事件”“马航失联事件”等的报道中,中英双语主持人通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现场资料,这时必须运用隐性双语能力,搜集相关信息,以最短的时间进行梳理,并最终转换成合适的语言进行播报。双语节目或大型双语晚会要求双语主持人具备突出的显性双语能力,可以在两种语言中相互转换,以顺利推动节目进程。如何进行双语转换,何时转换,转换恰当与否,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双语主持人除了要发挥“把关人”的作用,使翻译得当以外,还要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节双语比例,对嘉宾发言归纳总结,照顾观众情绪,推进节目进程。在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时,教师应先锻炼其口译能力,使学生能清晰获得中外双方嘉宾所说内容,并准确地表达出来;再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让学生掌握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实现与嘉宾和观众的顺利沟通。

3.跨文化传播能力

双语转换中还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差异问题。降低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减少传播阻碍,必须具备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在对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应拓宽学生国际视野,让学生多关注全球时事,参与国际活动,培养学生多元的个性;另一方面,应要求学生学习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强化知识底蕴,把学生培养成懂传播、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

(三)以融合为重心,拓展实践平台

除了提高学生的双语水平,为学生开设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以外,广西艺术学院还为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开设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比如文学鉴赏、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电视节目制作、广告创意、化妆与形象设计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过硬,也使学生在其他领域得到学习和锻炼,真正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学习“锦上添花”。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戏剧周、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中国-东盟音乐周以及一系列相关活动每年都会举行。作为新时代的传媒人,应抓住新机遇、对外深入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传播话语体系中拥有话语权,提升中国形象。广西艺术学院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交流合作人才,还成立“中国-东盟传媒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华语有声语言研究中心”,安排学生参加各类中外交流活动、双语主持及国际论坛和会议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跨文化传播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

另外,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师生还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实践平台,将播音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比如喜马拉雅听书、蜻蜓FM、荔枝FM、微博、微信等,收集听评意见,共同探讨和改进专业学习计划。

(四)以赛促教,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特别鼓励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各种比赛,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几年来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中英文演讲、主持等比赛中频获佳绩,获得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广西英语演讲大赛特等奖、广西高校英语微电影大赛特等奖、广西艺术学院英语主持人比赛一等奖;一些学生还成功主持各类区域性国际活动,例如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2015年广西高校东盟国家优秀留学生表彰晚会、广西“一带一路手拉手”中国-东盟青年外语演讲大赛等;一些学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了“第二届GMS东盟六国青年论坛”等;还有一些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担任多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礼仪、展览会双语讲解员等。专业赛事和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也大大加快了广西艺术学院国际化教育的进程。

三、结语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依托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东盟华语有声语言研究中心”,开展“行走东盟”学术考察和学术研讨会,举办“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国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等,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和一定的学术知名度,学生在这些国际学术活动中受益匪浅。在近年的教育中,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用“互联网”思维统揽全局,打好专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拓展专业实践平台,获得较好的办学效果。这一系列的教学成果也彰显了影视与传媒学院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实力,同时也鼓励着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前进,迈向专业新高度。

本文发表于《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4月

[1] 赵琳:《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