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校会展发展提升

我校会展发展提升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校会展专业培育与建设的思考_基于专业结构优化的视角_人才培养与教学改我校会展专业培育与建设的思考 ——基于专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张海霞[1] 郑四渭[2]摘 要: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育与建设提出了新的契机与挑战。面向会展信息技术、邮轮服务行业、目的地管理等先进服务业的高端会展人才急剧短缺。随着教育部专业结构的调整,会展管理专业的提升,工商大学设置会展专业已经时不我待。

我校会展专业培育与建设的思考_基于专业结构优化的视角_人才培养与教学改

我校会展专业培育与建设的思考 ——基于专业结构优化的视角

海霞[1] 郑四渭[2]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摘 要: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育与建设提出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本文基于专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分析国内本科层次会展相关专业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培育和建设会展专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我校要保持优势发展、建设国内领先的旅游教育与研究平台,就应面向市场需求、顺应学科发展方向,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与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形成从方向到专业的循序渐进式培育路径,坚持课堂教学、校外实践与科研引导多轨并行的建设思路,并尝试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会展专业;就业能力(www.guayunfan.com)

一、导 言

随着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旅游业进入了转型发展期,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等传统业态面临着新的挑战,会展服务业不仅包括面向高端消费市场的目的地管理(destination management company,简称“DMC”)[3],也包括由传统旅游业衍生而来的邮轮经济、会展经济等新业态,还超越狭义旅游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如专业性展会服务),更具有面向生活性服务业的基本功能,即是旅游业中附加值较高的新兴高端业态,更是宽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

根据原教育部专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2008年版),旅游管理专业属于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本科层次的会展专业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作为“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的学科方向(即“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二是置于“艺术学”下的“会展艺术与技术”方向。

然而,随着会展经济行业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专业服务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长(过聚荣,胡施展,2010;崔平,金孟安,2012)。会展经济发展不仅对都市功能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蒋家宁,2012),也对中小型城市的专业化、国际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李智玲,2011)。从产业属性上看,会展经济包括更加复杂的内容,它的发展与管理涉及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旅游发展等领域,因此原来以“会展经济与管理”和“会展艺术设计”两个学科方向的形式培养会展专业服务人才的模式无法满足这种多领域交叉的现状,从而出现了会展业发展现实与学科建设现状之间的隔离现象,造成了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影响了会展人才的培育质量。可喜的是,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将“旅游管理”升级为一级学科,与“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并列置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之下,将“会展经济与管理”升级为二级学科,为会展专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也对旅游管理大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国内本科层次会展专业的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设置会展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42所,并呈现如下特征:

(一)强烈需求拉动下的会展教育发展

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内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纷纷将会展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十一五”“十二五”人才规划中将会展人才列入紧缺人才目录(见表1),但目前会展人才的供需存在较大缺口,如上海的供需比为1∶10、北京为1 ∶8,广州为1∶8(王晶,刘锦琼,2011)。面向会展信息技术、邮轮服务行业、目的地管理等先进服务业的高端会展人才急剧短缺。因此,很多高校及时地审视学科发展方向,灵活、适时地设置了会展相关专业。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2),高校在会展专业的培育和建设上做出了积极响应,表现出鲜明的需求拉动性特点。而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新兴院校正是近几年通过建设和发展“会展管理专业”,成功跻身中国旅游院系的前列。

表1 国内代表性城市的会展人才发展政策

续 表

(二)不同层次高校在会展专业建设上的差异化响应

在会展专业设置上出现了专科院校比本科院校先发展、二本院校比一本院校先发展、三本专业比二本专业先发展的格局。这一结构性反应与目前会展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亟须高端服务人才的现状出现倒挂(刘大可,2006)。截至201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会展专业的高校中74.16%是专科和高职院校(见表2),而会展业发达国家的展览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的平均比例为71.8%,大专学历为23.5%,说明我国目前会展人才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会展产业升级发展的需求。

浙江省产业经济发达,是我国会展经济大省,从办展数量和展出面积上看,均位于全国第四,办展数量仅次于江苏、上海、广州三省,展出面积仅次于广东、上海、北京(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2)。然而,浙江全省能招收会展专业学生的院校数仅占全国7.3%,与其发达的会展经济并不匹配。而且,招收的高校以专科院校为主(占69.23%),二本以上的本科学校仅有杭州师范大学,但师资短缺(高级职称3人、博士讲师3人),这与会展经济高端服务业的本质特征不相符,说明浙江省会展人才的结构性失调现象比较严峻。

表2 国内设置会展相关专业的相关高校

续 表

(资料来源:http://gaokao.chsi.com.cn/sch/zyk/query.jsp#)

(三)工商类高校在会展专业建设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会展相关专业主要面向会展服务行业,涉及经济、贸易、商业、旅游等行业领域,因此设置会展相关专业的高校主要是商科类、财经类、贸易类、艺术类大学,目前综合性大学设置会展专业的仍占少数(见表2)。随着教育部专业结构的调整,会展管理专业的提升,工商大学设置会展专业已经时不我待。

综上所述,我校的旅游管理学科是国内创办最早的旅游管理专业之一,是浙江省唯一的旅游专业重点学科、财政部重点实验基地、亚太旅游协会(PATA)理事单位,拥有旅游管理博士点,在国内旅游院系中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尽管目前独立学院的建制对于“旅游管理”一级学科的建设具有先天优势,但要保持优势发展、建设国内领先的旅游教育与研究平台,就当顺应学科发展方向,设置与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优化专业结构,这对我校“创新强校,特色名校,加快转型,跻身百强”战略目标的实现亦具有重大意义。

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育与建设的思路

随着浙江省的产业转型升级,会展经济对企业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的作用将会显现,势必会释放出更多对高会展人才的岗位需求,而浙江省政府正强力推动的海洋经济、山区经济等战略经济更需要邮轮服务、高端会展服务人才的供应。简言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面向强力社会需求的特需专业,我校旅游学院作为浙江省师资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的旅游教育与研究平台之一,在此背景下,应抓住契机,整合师资力量,培育与建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思路如下:

(一)从方向到专业的循序渐进式培育路径

1.顺应学科发展,不断充实完善课程体系。我校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自2007年开始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会展设计与管理服务产品设计等相关课程,课程教学引起了学生对会展专业的强烈兴趣,此点从毕业生实习单位的选择和毕业生论文选题中可以得到证实。目前选择会展服务公司、大型会展场馆作为实习单位的学生数量持续增加,选择会展相关方向为选题的毕业论文数量也不断增加,且毕业论文优良率一般高于全院平均水平。但是课程的开设还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社会亟须的会展信息技术、会展设计等课程的缺位影响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2.完善专业结构,率先在方向培育上有所突破。系统的专业教育是专业人才培育的前提,要真正意义上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会展相关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应当首先为其提供系统的课程教育。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尚未正式开设的情况下,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下招生,分流部分学生进行“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的培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积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为新学科的建设奠定基础。

3.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目前会展专业建设上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今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尤其是在高端旅游服务业岗位的就业竞争力。挖掘优势,建设特色专业是必由之路。2008年,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实验室中专设了“会展设计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会展设计室”的投入与建设,逐步在网络会展与目的地管理的设计与研发上初步形成特色优势。

(二)课堂教学、校外实践与科研引导多轨并行的建设

1.模块化的课堂教学。借鉴国内外在会展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经验,针对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将课程分为几个教学模块,譬如,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再参加相应的实践实习,通过模块化的教学保障学生能基本具备该模块所要求的工作能力。

2.专业化的校外实践。会展行业对高端服务人才的适应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专业化复合型的校外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可根据教学模块设置实习实践环节,建设展览、会议、大型活动与展台设计等实习基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教育。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议依托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的大型展会、节事和目的地管理项目的策划项目,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相关研究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面向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以创新小组的形势,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

会展行业对高端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国际化水平有较高要求,作为省级重点本科院校,我校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更应在会展人才培养上注意专业建设上的国际化。可以借鉴中山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等高校在会展专业建设上的成功办学经验,与会展业最发达的德国、法国相关高校洽谈联合办学,并尝试在以下几点上有所突破:一是与国外师资进行整合共享,前期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合作高校的师资,通过“导师制”“助理制”的形式培育本校师资,成熟后再不断实现国外师资的退出;二是通过交换生、实习生项目,为学生提供在国内外重要会展城市的实践机会,拓展学科视野,提高交流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三是尝试授予国内外两校的双学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过聚荣,胡施展.中国会展场馆综述[C]//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7—73.

[2]崔平,金孟安.我国会展业现状调查及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6):143—146.

[3]蒋家宁.浅谈会展经济特性与都市功能的提升[J].前沿,2012(9):92—93.

[4]李智玲.会展业的带动效应研究[J].经济管理,2011(5):125—131.

[5]王晶,刘锦琼.会展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及分析——以上海会展行业为例[C]//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论文集,2011.

[6]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1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R].

[7]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81—84.

【注释】

[1]张海霞,讲师,博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旅游与会展管理。

[2]郑四渭,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与管理、会展管理。

[3]目的地管理(DMC),又称旅游目的地管理,指对旅游景区、旅行社、高星级酒店的链式整合管理。我校会展专业培育与建设的思考_基于专业结构优化的视角_人才培养与教学改

我校会展专业培育与建设的思考——基于专业结构优化的视角

张海霞[1]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摘 要: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育与建设提出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本文基于专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分析国内本科层次会展相关专业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培育和建设会展专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我校要保持优势发展,建设国内领先的旅游教育与研究平台,就应当面向市场需求,顺应学科发展方向,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与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形成从“方向”到“专业”的循序渐进式的培育路径,坚持课堂教学、校外实践与科研引导多轨并行的建设思路,并尝试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从而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会展专业;就业能力(www.guayunfan.com)

一、导 言

随着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旅游业进入了转型发展期,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等传统业态面临着新的挑战,会展服务业不仅包括面向高端消费市场的目的地管理(destination management company,简称“DMC”)[2],还包括由传统旅游业衍生而来的邮轮经济、会展经济等新业态;不仅超越狭义旅游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如专业性展会服务),还具有面向生活性服务业的基本功能;不仅是旅游业中附加值较高的新兴高端业态,还是宽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

根据原教育部专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2008年版),旅游管理专业属于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本科层次的会展专业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作为“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的学科方向(即:“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二是置于“艺术学”下的“会展艺术与技术”方向。

随着会展经济行业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专业服务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长(过聚荣,胡施展,2010;崔平,金孟安,2012)。会展经济发展不仅对都市功能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蒋家宁,2012),也对中小型城市的专业化、国际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李智玲,2011)。从产业属性上看,会展经济包括更加复杂的内容,它的发展与管理涉及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旅游发展等领域,因此原来以“会展经济与管理”和“会展艺术与技术”两个学科方向的形式培养会展专业服务人才的模式无法满足这种多领域交叉的现状,从而出现了会展业发展现实与学科建设的现状之间的隔离现象,造成了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影响了会展人才的培育质量。可喜的是,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将“旅游管理”升级为一级学科,与“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并列置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之下,将“会展经济与管理”升级为二级学科,为会展专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也对旅游管理大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国内本科层次会展专业的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设置会展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42所,并呈现如下特征:

(一)强烈需求拉动下的会展教育发展

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内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纷纷将会展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十一五”“十二五”人才规划中将会展人才列入紧缺人才目录(见表1),目前会展人才的供需仍存在较大缺口,如上海的供需比为1∶10、北京为1∶8、广州为1∶8(王晶,刘锦琼,2011)。面向会展信息技术、邮轮服务行业、目的地管理等先进服务业的高端会展人才急剧短缺。因此,很多高校及时地审视学科发展方向,灵活、适时地设置了会展相关专业。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2),高校在会展专业的培育和建设上做出了积极响应,表现出鲜明的需求拉动性特点。而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新兴院校正是近几年通过建设和发展“会展管理专业”,成功跻身中国旅游院系的前列。

表1 国内代表性城市的会展人才发展政策

续 表

(二)不同层次高校在会展专业建设上的差异化响应

在会展专业设置上出现了专科院校比本科院校先发展、二本院校比一本院校先发展、三本专业比二本专业先发展的格局。这种结构与目前会展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亟须高端服务人才的现状出现倒挂(刘大可,2006)。截至201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会展专业的高校中74.16%是专科和高职院校(见表2),而会展业发达国家的展览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的平均比例为71.8%,大专学历为23.5%,说明我国目前会展人才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会展产业升级发展的需求。

浙江省产业经济发达,是我国会展经济大省,从办展数量和展出面积上看,均位于全国第四,办展数量仅次于江苏、上海、广州三省,展出面积仅次于广东、上海、北京(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2)。然而,浙江全省能招收会展专业学生的院校数仅占全国7.3%,与其发达的会展经济并不匹配。而且,招收的高校以专科院校为主(占69.23%),二本以上的本科学校仅有杭州师范大学,但师资短缺(高级职称3人、博士讲师3人),这与会展经济高端服务业的本质特征不相符,说明浙江省会展人才的结构性失调现象比较严峻。

表2 国内设置会展相关专业的相关高校

续 表

(资料来源:http://gaokao.chsi.com.cn/sch/zyk/query.jsp#)

(三)工商类高校在会展专业建设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会展相关专业主要面向会展服务行业,涉及经济、贸易、商业、旅游等行业领域,因此设置会展相关专业的高校主要是商科类、财经类、贸易类、艺术类大学,目前综合性大学设置会展专业的仍占少数(见表2)。随着教育部专业结构的调整,会展管理专业的提升,工商大学设置会展专业已经时不我待。

综上所述,我校的旅游管理学科是国内创办最早的旅游管理专业之一,是浙江省唯一的旅游专业重点学科、财政部重点实验基地、亚太旅游协会(PATA)理事单位,拥有旅游管理博士点,在国内旅游院系中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尽管目前独立学院的建制对于“旅游管理”一级学科的建设具有先天优势,但要保持优势发展、建设国内领先的旅游教育与研究平台,就当顺应学科发展方向,设置与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优化专业结构,这对我校“创新强校,特色名校,加快转型,跻身百强”战略目标的实现亦具有重大意义。

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育与建设的思路

随着浙江省的产业转型升级,会展经济对企业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的作用将会显现,势必会释放出更多对高端会展人才的岗位需求,而浙江省政府正强力推动的海洋经济、山区经济等战略经济更需要大量的邮轮服务、高端会展服务人才。简言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面向强力社会需求的特需专业,我校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作为浙江省师资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的旅游教育与研究平台之一,在此背景下,应抓住契机,整合师资力量,培育与建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思路如下:

(一)从方向到专业循序渐进式的培育路径

1.顺应学科发展,不断充实完善课程体系。我校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自2007年开始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会展设计与管理、服务产品设计等相关课程,课程教学引起了学生对会展专业的强烈兴趣,此点从毕业生实习单位的选择和毕业生论文选题中可以得到证实。目前选择会展服务公司、大型会展场馆作为实习单位的学生数量持续增加,选择会展相关方向为选题的毕业论文数量也不断增加,且毕业论文优良率一般高于全院平均水平。但是课程的开设还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社会亟须的会展信息技术、会展设计等课程的缺位影响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2.完善专业结构,率先在方向培育上有所突破。系统的专业教育是专业人才培育的前提,要真正意义上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会展相关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应当首先为其提供系统的课程教育。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尚未正式开设的情况下,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下招生,分流部分学生进行“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的培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积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为新学科的建设奠定基础。

3.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目前会展专业建设上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今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尤其是在高端旅游服务业岗位的就业竞争力。挖掘优势,建设特色专业是必由之路。2008年,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实验室中专设了“会展设计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会展设计室”的投入与建设,逐步在网络会展与目的地管理的设计与研发上初步形成特色优势。

(二)课堂教学、校外实践与科研引导多轨并行的建设

1.模块化的课堂教学。借鉴国内外在会展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经验,针对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将课程分为几个教学模块,譬如,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再参加相应的实践实习,通过模块化的教学,保障学生能基本具备该模块所要求的工作能力。

2.专业化的校外实践。会展行业对高端服务人才的适应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专业化复合型的校外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可根据教学模块设置实习实践环节,建设展览、会议、大型活动与展台设计等实习基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实践中不断创新。

3.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教育。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议依托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的大型展会、节事和目的地管理项目的策划项目,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相关研究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面向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以创新小组的形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

会展行业对高端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国际化水平有较高要求,作为省级重点本科院校,我校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更应在会展人才培养上注意专业建设上的国际化。可以借鉴中山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等高校在会展专业建设上的成功办学经验,与会展业最发达的德国、法国相关高校洽谈联合办学,并尝试在以下几点上有所突破:一是与国外师资进行整合共享,前期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合作高校的师资通过“导师制”“助理制”的形式培育本校师资,成熟后再不断实现国外师资的退出;二是通过交换生、实习生项目,为学生提供在国内外重要会展城市的实践机会,拓展学科视野,提高交流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三是尝试授予国内外两校的双学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过聚荣,胡施展.中国会展场馆综述[M]//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7—73.

[2]崔平,金孟安.我国会展业现状调查及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6):143—146.

[3]蒋家宁.浅谈会展经济特性与都市功能的提升[J].前沿,2012(9):92—93.

[4]李智玲.会展业的带动效应研究[J].经济管理,2011(5):125—131.

[5]王晶,刘锦琼.会展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及分析——以上海会展行业为例[G]//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论文集,2011.

[6]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1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G].2012.

[7]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81—84.

【注释】

[1]张海霞: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2]目的地管理(DMC),又称旅游目的地管理,指对旅游景区、旅行社、高星级酒店的链式整合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