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理念与路径

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理念与路径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理念与路径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理念与路径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不少于4 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合格者方提交开题报告。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实践以“合格”为通过,不适合教学实践的专业,导师可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安排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

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理念与路径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

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理念与路径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为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有必要转变培养理念,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培养方案。

一、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应秉承的理念

1.明确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指导思想

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强化过程培养为重点,以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学术交流、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为抓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www.guayunfan.com)

2.贯彻“三服务”的培养方案改革理念

研究生培养方案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要以提升质量为目的,服务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要以改革创新为主导,服务国家创新为导向。确定适应性较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重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3.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紧跟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全面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基本点,不同学科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明确质量标准,强化培养过程与相关环节,建立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质量保证机制。

4.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

根据我国学科门类调整变化的现状,以及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现实需求,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改变过去强化二级学科专业、淡化一级学科专业的弊端。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工作应以一级学科为平台,二级学科为修订单元,贯彻一级学科下宽口径培养的思想,同时体现二级学科自身的特点。在保证一级学科下,统一实施2~3门课程的前提下,兼顾二级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同时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回旋空间,使研究生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合理安排。

5.强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操作性与科学性

认真总结本学科的培养经验,借鉴国内外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意见。修订工作应将培养方案的规范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有机统一起来,并具有相对稳定性,以保证培养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应秉承的路径

培养方案一般包括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必修环节、学位论文、培养方式、学位授予六个部分。制订培养方案时,应遵循合理的路径。

1.培养目标的制订做到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

培养目标的制订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方面要强调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做到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定位、专业特点和研究生发展需要,制订科学、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并对人才培养类型和适用部门、领域作出说明。

2.专业方向的设置做到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专业设置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或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进行设置,其培养方案应对应设置的专业,以二级学科为编制单元进行编制,并考虑在一级学科内统筹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即一级学科下的所有目录内和目录外二级学科,必须开设3~4门相同的体现本一级学科的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稳定,数量不宜过多,避免过细或过窄;鼓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新方向,提倡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方向设置需考虑生源、就业等相关因素。

3.课程体系的构建做到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课程结构的构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程知识的发展性,要考虑课程自身的内在逻辑,要考虑研究生的发展需要,考虑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外在要求,力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科学与规范。同时要充分借鉴和参考国内外高水平学科课程设置情况,全面梳理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结合研究方向和知识结构,科学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课程设置要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体现学科的特征和应有的知识结构,注意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整体功能。课程内容要体现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前沿状况,注意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和参考书,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各学科应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不断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4.必修环节的实施要做到规范性与严格性相结合

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必修环节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环节、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环节、社会实践环节、学术创新活动等。文献综述是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必要准备。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不少于4 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合格者方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阅读大量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就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案等向导师组进行汇报,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实践以“合格”为通过,不适合教学实践的专业,导师可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安排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研究生应结合专业特长,充分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在学期必须参加学术活动,未完成学术活动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

5.培养方式的选择要做到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所在学科导师集体指导的优势,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选课计划、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生的理论课学习,采取课堂讲授和自学、seminar(学术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分析报告、研讨等多种方式学习;重视文献阅读、文献利用能力的培养,夯实研究生学科理论基础,强化这一科研训练的必要环节。各学科应列出研究生必读的经典文献,提出阅读和考查要求。要求每位研究生完成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献阅读综述报告,系统分析相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实践能力培养要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应进一步丰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及时进入论文研究状态。论文环节应侧重对研究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学术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的教育,要求研究生认真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提倡和鼓励各学科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培养方式。

6.学位论文要做到研究的科学性与审查的严谨性相结合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既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做好选题工作。研究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现状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选择尽可能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研究课题选择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研究等,但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意义或实践应用价值。做好开题工作,学位论文正式撰写前,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方案、预期成果及创新点、计划进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学位论文审查工作。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三是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同时,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盲审评阅、随机抽检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方可毕业。

(作者:郝明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