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及对人师的挑战_人之师

新世纪的教育及对人师的挑战_人之师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人口,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已经略好于同等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较高评价。在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

新世纪的教育及对人师的挑战_人之师

21世纪,是个充满希望的世纪,也是个竞争激烈的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设高质量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作为迎接21世纪的基本国策。例如,美国总统克林顿表示,要把发展教育作为任期内的首要任务,为了使美国在下个世纪能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他呼吁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和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增加联邦政府教育拨款,资助一系列全国范围的教育计划。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强调,教育是德国在下世纪知识社会中的立足之本,并提出了教育改革6项主张。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指出,要确保加拿大在新的全球经济中获胜,就必须加大投资,帮助大学加快现代化步伐并提高其科研能力。法国总理若斯潘认为,重新将教育置于优先地位是国家的义务。学校不仅要完成教育使命,还应当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对每个人自童年起就不断培养共和国价值高于一切的深厚感情。日本前任首相桥本龙太郎将教育改革与行政、财政、社会保障、经济和金融的改革并举,强调人才是日本唯一的资源,教育改革是国家政治的最重要课题之一。意大利政府将教育改革列为1998年优先解决的三件大事之一,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实际能力,提高下世纪意大利的国民素质。瑞典教育科学部在一项改革方案中提出,瑞典如要保持现有的繁荣水平,下一代就必须获得空前的、最好的教育。对下个世纪的投资,没有什么比知识更为重要。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就是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革命的新时期,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基地,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这在国际社会已日益形成广泛的共识。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实际上是在争先抢占在新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教育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我国改革开放20年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表明,如果没有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没有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劳动者大军的素质就不可能适应近2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客观需要;如果没有高等学校输送的近2000万名毕业生,我国的专门人才队伍仍然摆脱不了青黄不接的困境,而产业技术升级、结构调整以及体制改革都是难以推进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与同期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密切相关的。

然而,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新和竞争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高达70%,而发达国家不到5%;我国一、二产业产值分别占20%和近50%,而发达国家分别降到10%和20%以下;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高达60%以上;我国正在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发达国家正在较快地发展高中后教育;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不到2.5%,而发达国家平均为5% ~6%。当前,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人口,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已经略好于同等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较高评价。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和今后现代化建设的多方面需要。特别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如果不能抓紧跨世纪的历史机遇,全面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和教育以及综合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危险。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又强调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这一论述,深刻地阐明了21世纪我国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关系。(www.guayunfan.com)

从世纪末的种种事态发展来看,从方方面面的信息来断定,未来社会,最大的资源是智力,最大的财富是智慧。从事人才、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教育,将成为决定未来的最重要的产业,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首要推动力。然而实践证明,教育如何发展,既取决于国家政策,更取决于广大教师。教育,是树人的事业,它是百年大计,千年伟业。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

过去,古老的中国之所以有了那么灿烂的文化,创造了如此辉煌的古代文明,是教育、是无数教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中国要想使民族再次振兴于新的世纪、造就千千万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根本保证仍在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精良、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一论断对教师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出了高度评价。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教师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执行者。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和思想道德的引路人。在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教师更为关键。

造就一大批既热爱教育事业,又懂得教学业务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这是我国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自觉地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投身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中去,这也是教师处理与自身职业关系的道德要求。

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当前必须解决: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特别是骨干教师;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新教师,以保证师资来源;大量培训和提高在职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后目标是,既能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目前我国在校学生人数高达2.04亿,而教师队伍约1000万人,考虑到其它各类教育的发展,这个数字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从国家对现阶段规定的教师学历要求来看,小学教师必须是中等师范或专科以上,初中教师必须是师范专科或本科毕业生,高中教师必须是师范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这也是有较大差距的。据教育部1988年统计,全国高中教师中大专本科毕业的占教师总数由1965年的70.3%下降到43.2%,初中教师中的比例由1965年的71.9%下降到24.3%。近几年的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仍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特别是边远地区和条件比较艰苦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教师队伍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但也不能否认,在中国社会大踏步向前迈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因素和负面效应。各个领域都在接受着市场经济的巨大挑战和冲击,其中教育领域受到的挑战和冲击最大,一方面,它使中国的教育走向了正轨,破除了陈旧观念,培养造就了大批各级各类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它也严重地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因为有不正当的竞争,有局部的无序状态,有人们对权利义务观念淡化的现象,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抬头,这些都影响着师资队伍的建设,构成对“现代学堂”的冲击。

市场经济对“现代学堂”的冲击表现是方方面面的,教育教学领域出现的许多不正常的情况,虽然不是出现在全部教师身上,但的确存在。这说明,教师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有人说,这是二律背反现象,社会的进步必然以人的道德的退步为代价。我们认为这决不是必然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个领域的道德滑坡问题会逐渐解决。但是,作为教师和教育界却不能无视这些不良状况的存在,因为它已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教师的形象,破坏了为人之师的荣誉。因此,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否则,将贻误教育之大业,贻误树人之大事。切不可掉以轻心。

学校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基地,而教师又是培养这些人才的特殊群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能每一个人都还记得自己的学生时代,是怀着一种怎样的不可撼动的神圣感看待学校课堂和教师的,但愿这种感情源能够一直保持在教师身上,而不致中途断绝。

1985年9月10日,教师节这一天,《中国教育报》上刊发了潘菽的一首诗,诗中写到:

青少年和儿童的心灵工程师,

为祖国培养宏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

的人才而辛勤灌溉的园丁,

工作意义重大,

任务无上光荣,

取于社会的少,给予社会的多,真正忘我无私的人!

创造历史的一支主力方面军。

努力,努力!

为祖国,为人民,为四化,作出卓越的贡献,树立

不朽的功勋。

从古至今,教师都是取于社会的少,给予社会的多。可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却很少计较得与失,他们总是默默地忍受着清贫的生活,而心甘情愿地为了下一代而奉献着。近年来,党和政府不仅在社会舆论方面为教师地位的提高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在教师工资、住房、晋升职称以及工作、学习方面都制定了倾斜政策,改善了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使广大过惯了清苦生活的教师已经很知足、很感谢党和政府。然而,从客观上讲,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目前,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仍然比较差。

事实上,教师是最易满足的,许多教师都以“两袖清风”为荣,他们真像蜜蜂一样,要求人的很少,给于人的却很多。可以说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们为了育人,呕心沥血,甘为人梯。我们应从方方面面去为教育事业、为教师做些实事。除了社会要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外,学校内部也要营造一个使教师心情舒畅、愿意毕生为教育事业奋斗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职业既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又是极其辛苦的体力劳动。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对世界茫然无知,到逐步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学习本领,到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中间除了靠家庭和社会提供成长环境和生活条件外,其成长历程主要是靠教师的辛勤培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树木的成长一样,人的成长也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浇水施肥,需要修剪枝叶,纠正错误思想和行为,这些都是教师在付出心血与精力。教师育人的劳动影响深远,不仅影响教育对象一时,而且影响其一生,并且要通过其一生的作为去影响整个社会。

然而教师的生活却辛苦劳累,平淡无奇,他们一根粉笔,三尺讲台;课上口干舌燥,课下还要辅导学生,批改作业;白天忙,夜晚还要备课到深夜。虽然苦,但他们却以苦为乐。他们由于是知识的掌握者,是高尚道德的代表者,所以他们对苦与乐,对生与死,对人生和幸福都有着一份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教师的劳动是有双倍收获的劳动,工农劳动收获的是没有感情的物质,教师劳动收获的,除了学生的成绩及其全面发展的人才本身外,还能收获到感情,收获到心意。教师将真诚、信任、尊重的感情播到学生的心田,学生升学了,毕业了,工作了,十几年、几十年之后他们带着同样的真诚、信任、尊重的感情来看教师。这感情播得越多,收获也就越多。这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他们认为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在他们看来,每个人的思想天地都可成为研究对象。他们讲“学生注意力的变化,感情的波动,良好行为的养成,教法与学法的改进……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名学生都能够成为一项科研专题。学生的每一变化,都能写成很有价值的科学论文。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的科研内容能像教育行业题材这样广泛,渗透在一切领域、一切时间和空间。于是教师便成了有三重收获的职业——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所表达出来的感情、科研成果”。他们认为,教师可以保持一颗童心,即孩子们那种纯朴、善良、真诚的心。作教师可以和这些纯朴、善良、真诚的孩子们一起生活、一起看书、练习、跑步、唱歌、画画、作实验、搞联欢、观大海、爬高山,这是其它任何行业无法比拟的。他们深深感到,教育关系国家的未来,教师掌握着未来。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有多少志士仁人也曾提出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主张,甚至抛弃高官厚禄,背井离乡,献身于平民教育,但终因政治腐败难以走通。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科教兴国成为现实,教育工作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关系到未来国家主人们的素质,这工作实在是太重要、太有意义了,教师承担这样重要的任务,再苦也是乐。他们深深体验到教育行业是个苦行当,和不少行业相比,又苦又累收人又低。然而,更多的教师还是深深的爱上了这一行,没有极特殊的情况,他们舍不得离开这一神圣岗位,更舍不得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教师工作清苦又清贫,他们是在奉献性的劳动中苦中作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享受人生的欢乐。教师的幸福是建立在无私和奉献的基础上,他们精神的幸福更多于物质的幸福,这也正是人民教师道德高尚之所在,为世人敬重之所在。

为什么从古至今总是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当今社会要求教师更要有高尚的思想品格呢?重要原因是教师职业是一份极其特殊的职业。

(1)特殊的劳动,特殊的产品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劳动,教师生产出的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教师的劳动既不是单纯的智力劳动,又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既不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也不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既有价值、又很难确定价值。教师生产出的产品,是活的产品。这种产品不但在教师的劳动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劳动过程结束以后永远发挥作用,即它永远带有教师劳动过的痕迹,它在教师劳动所造成的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对社会和人类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可以很大胆地说,教师的劳动,与世界上现有的切职业和一切人的劳动都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劳动。

教师劳动的基本特征是与人、与人的精神、与社会相联系的。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当代教育提出了“终身教育”的任务,这一点这里暂不讨论)。人的一生从生理上的人发展为身心俱全的人,在当代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劳动来完成的。教师在生产这一“产品”的时候,凭借的“资本”是知识、能力、思想、经验、个人的素养和品性等等精神形态的东西。教师所从事的主要是智力劳动,他的劳动工具主要是脑。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上的某种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满足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生产的“产品”不能够被人们所消费,它具有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表现为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与物的使用价值不一样,它具有潜在性,而不具有直观性。因此教师的“产品”不能直接用来交换,教师劳动的价值在质上是确定的,在量上却难以确定。教师劳动的价值是客观的,但在确定上是主观的。这样,教师劳动的价值本身与社会(通过国家、学生的家长等)所给予的教师劳动价值的认可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模糊关系。

教师的劳动主要是智力劳动,但并不是纯粹的智力劳动。一方面,任何劳动都是脑力和体力的同时支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正如在自然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资本论》第1卷第555页)。另一方面,教师的劳动,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劳动,本身也包括直接的体力劳动和体力活动。这是由社会对教师“育人”的根本要求和教师的示范作用所决定的。在我国,中小学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打扫卫生劳动、校办工厂或校办农场的劳动、劳动技术课上的劳动、植树建校的劳动、走出校门的实践劳动,还要和学生一起早操、军训等。这些劳动和活动都需要直接的体力消耗。虽然它与教师的智力劳动比起来是次要的,但却是教师劳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体力劳动和体力活动与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也不一样,它与教师的智力劳动一起构成教师既非单纯的智力劳动又非单纯的体力劳动的特殊劳动。归根结底这是一种育人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不是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但它又包括在整个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劳动生产出的“产品”是人,而人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中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因此教师劳动的价值体现在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中,从而体现在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过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称为“总体工人”,把物质资料生产直接生产出来的产品称为“共同产品”。教师的劳动既非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又体现于物质资料生产劳动中(即教师劳动的结果始终体现于物质资料生产劳动中),这又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当然教师劳动的结果还反映在从事精神劳动的劳动者身上,反映在精神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中,这是不说自明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教师的劳动与精神产品生产者劳动的区别。精神产品生产者主要指作家、画家、作曲家、理论家等。他们劳动的特点是运用自己的智力创造人类的精神财富,相对于物质产品生产者和教师来说,他们的劳动用脑的成份更多,这是教师劳动和精神产品生产者劳动的一个区别;精神产品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大多是以知识形态表现出来的,而教师劳动的对象和生产出的产品是寄存知识的物质活体,这是教师劳动和精神产品生产者劳动的第二区别;精神产品生产者的劳动能满足人们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而我国教师现在所负担的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他们的劳动能够满足或者说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教师劳动和精神产品生产者劳动的第三个区别。因此,教师和精神产品生产者尽管都是知识分子,尽管在劳动形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尽管他们有的一身兼任二职,但他们的劳动仍然存在着差异。

再次,我们来看看教师和医生、国家公务员劳动上的区别。医生和国家公务员也把人当作劳动的对象,但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治病,是人的身体、人的生理上的工作者;医生劳动的结果可以在劳动过程一结束就直接反映出来;医生劳动的结果一经产生(或者治好了病,或者没治好病),医疗的作用也就随之凝固;医生的劳动是个案的,一般说来需要一个一个地进行;医生的劳动是在修复性的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等等,这些显然也与教师的劳动不同。教师虽然也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但从总体上来看劳动是有组织的、规范化的,有相对稳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场所、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原则等保证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教师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过去没有的,全新的,并且永远具有使用价值。至于国家公务员,他们表面上管人,实际上是管事,又管人又管事,归根结底是管家(国家),所以和教师的劳动也不同。

综上所述,教师的劳动是不同于其他一切形式的特殊劳动。这种劳动的根本特点在于创造活动产品,而“活动产品”的价值是任何产品的价值都不能与之相比拟的。生育只能生产出生理的人,而教育却能把生理上的人塑造为身心俱全的人。教师把塑造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任务引为己任,他们的劳动是伟大的。德谟克利特早在2300年前就说过:“人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或那样的人,教育在起作用。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古希腊罗马哲学》)。别林斯基也说:“教师的职位多么重要,多么伟大与神圣:整个人生的命运都操在他手里。”如果我们顺着这一思路想下去,操在教师手里的又何止是个人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都操在他手里。今天的教师的劳动,决定着今后几十年民族的素质水平,决定着中国5000年的文明是否后继有人,决定着我们民族和国家在世界_上的地位。但是由于教师劳动的生产周期长,从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来看,今后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在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后才能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教师劳动的效果至少要在9年以后才能显示出来。工农业减产和天灾造成的损失是暂时的,教师如果生产出“次品”、“废品”,要造成几十年的损失。确实这一问题是“比工农业减产还要厉害,比天灾还要厉害”的问题。为了我国今后几十年的命运,教育必须先行,教师的劳动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我国今后几十年的命运,教师也必须认识自己劳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素质在人才成长中的非同小可的作用。未来人才对德的高要求呼唤现代教师要更加重德。

(2)“金钱风”中不忘人师风范

多少世纪以来,教师们一身清廉,两袖清风,以辛勤育人为乐,以桃李满天下为荣,兢兢业业于教育事业和教书育人工作,历来被世人所敬仰和爱戴。

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商品经济冲击下,在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眼睛和心不再放在学生身上,而是盯在了钱上和物质利益以及名声上,他们为这一切而奔波,有的老师课下谈钱,课上也谈钱,对学生影响很大;有的老师为了点好处,想尽办法利用教师手中的一点小权力勒卡学生;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名利不惜丧失人格,等等。严重玷污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诚然,这些年来,社会上一些行业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知识不值钱等现象。教师们对此有些想法无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身为人民教师,在讲台上,在校园里,决不应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去做损害教师形象的事情。

要把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无论社会“金钱风”刮得怎样厉害,无论什么样的诱惑,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不动摇,勤奋工作,对学生负责,永保人师风范。

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魏书生同志,在这方面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榜样。二十多年来他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试验,积累并总结出既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1986年3月被任命为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后,坚持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提出并模范地执行了“多干活,少得利,勤服务,无亲疏”的十二字准则,发扬正气,抵制歪风,甘当公仆,清正廉洁,深受同事们的敬佩和学生们的爱戴。在他身上,集中地反映了我国知识分子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不思索取、但求奉献的高尚情操。他不仅是教育界的楷模,也是各行各业所有党员、干部、职工的榜样。

当代教师要努力向魏书生学习,向一切优秀教师和当代英模人物学习,要加强道德修养和锻炼,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对做教育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像陶行知先生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致力于培养“真善美的人”,不要高官厚禄,甘做“万世师表”。

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大潮涌动,唤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高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讲速度、讲效率、讲学习的时代。在这一新的起跑线上,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要么搭上列车,要么被更远地抛到后头。知识经济是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驱动的经济,是以高技术及其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为主构成的经济;知识经济又是以人为本,以人才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它以知识为基础,而知识和信息的创造、传播、使用和扩散都依靠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以教育为依托的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科技是根本,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教育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教师。那么,教师要想培养和造就出适应知识经济的顶尖人才和各类优秀专家,首先自己要彻底更新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地超越自我,开拓才力。

所谓开拓,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原有性状,扩展或开辟事物的发展途径,它的本质是改革创新。教师的改革创新观念只有以教师的开拓能力为桥梁,才能化为改革创新的行动,才能收到改革创新的良效。我们的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教师的改革创新能力即开拓能力在今天这个时代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紧迫性和历史重要性。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深度,有赖于教师开拓能力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开拓才力,主要是指当代教师面对知识经济,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否则,将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当代教师为了进行科学教育,必须冲破传统教育的模式,必须具有“欧本柯姆派特斯”——开拓能力。

“欧本柯姆派特斯”(Open competence),是1981年6月在曼谷召开的APEID第七次地区协商会议上提出来的。“欧本柯姆派特斯”直译成汉语,是“打开能力”、“扩展能力”的意思,但是它的实际含义却远比“打开能力”或“扩展能力”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目前我国对该词的准确含义和汉语的译法还不统一。在曼谷会议上,对“欧本柯姆派特斯”曾经下过一个定义,认为它“系指可灵活变通、适用于多种情景而不局限于某一范围的概念和技能”;1984年在菲律宾奎松市召开的技术工_作小组会议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建议暂时不要下定义他们提出这个概念应当包括四种能力即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办事处和联合国中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苏州举办中学理科教师能力研讨会和讲习班,在这次会议上,尽管大家意见不统一,但将“欧本柯姆派特斯”译为“扩展能力”已初步为大家所接受。

几次教育会议对“欧本柯姆派特斯”的讨论,反映出亚太地区各国对教师的能力问题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它表明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教师能力的迫切性。菲律宾大学理科教学发展研究所所长赫兰德博士很明确地指出:“提出‘欧本柯姆派特斯’的概念,是由于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或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为了使人们能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应付自如,确保把科学技术用于实现发展的目的,用于提高生活素质,科学教育必须为培养综合化的技能、态度和知识即‘欧本柯姆派特斯’发挥作用。”她还指出,“欧本柯姆派特斯”就是“使教育内容符合学会的需要,适应自然科学和社会形势的变革,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作出贡献而必须具备的教师的某种能力”(《教育研究》1986年第5期第52页)。可见,教师的“开拓能力”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对教育和教师提出的要求。

当代教师除要应具备一些传统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和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利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

①对各种有用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广泛地接收各种信息源——学生方面的、党和政府方面的、教育领导部门的、新闻发布机构的、学术刊物和著作中的、日常交谈中的等各种信息源发生的信息,并能够辨别它们对自己是否有用和有用的程度如何。

②对接收到的各种有用信息具有简化、归类、存档和联系发挥的能力,能够及时地或适时地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为一体,并且有把这种经过加工的信息连同自己的认识、评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

③熟悉现代化信息工具如打字机、计算机、录音机、录像机、复印机等的使用方法,特别是会利用电子计算机来检索和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2)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指解决教育和教学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就教育中的问题来说,教师要解决的有学生的思想问题、政治觉悟问题、道德品质问题、个性培养问题、生长发育问题、身心健康问题等;就教学中的问题来说,教师要解决教与学的矛盾、知与能的矛盾、学与用的矛盾、专与博的矛盾等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要有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现问题的作用在于揭示潜伏的危机,而提出问题的作用在于深化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都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解决问题并不一定亲自出马、亲自动手,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说更强。

(3)创造能力

有创造精神的人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和表现:向假设提出挑战;开拓新的思路;设计新的模式;建立新的联系;建立新的网络;敢冒风险;抓住时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富于想象和创见的、灵活的发散思维;能够深入探索;能够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师应有的创造能力有:善于寻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场景;发现尚未解决及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设计并向自己或学生提出调查性学习的作业;提出跨学科问题独立研究或用于课堂讨论;敢冒一定风险;具有综合能力和应用系统分析技术的能力;提出探索性、分析性、穷根究底式的问题,激发求知欲等等。

(4)决策能力

非严格意义上的决策指的就是“决定”,有没有作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就是决策能力。教师应具备决策能力,这是因为当今时代教师培养的学生必须是有决策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实际上每天也在进行着各种决策。当代教育的特征是: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从以学为主同以用为主逐渐过渡。教师决策能力的意义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日益显示出来。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价值越来越被显现出来。由于教师是“人类过去和未来的一个活的环节”,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肩负着继承人类上一代所积累下来的思想、道德、文化,并传授给下一代的重任。因此,面对时代的发展,知识总量的急剧膨胀和部分知识的老化,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取社会的新思想,新知识,深入钻研,建立一个科学的、高效的、适应时代发展和能够满足培养对象需要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师的劳动具有自己的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劳动对象是具有独立意识和情感的活生生的社会人,他们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对他们实施教育,无法保证他们毫无保留地接受,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培养自己知识“转化”即教育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二是教育科学知识。两者各具特点又都很重要,对教师来说是缺一不可的。

对于具体学科的专业知识来说,由于每个教师所教专业不同,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各不相同,因而不可能规定一个对于每个教师都适用的专业知识的具体标准。不过,对于分科教学的每个教师来说,都必须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深的了解。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要求中小学教师拥有所教专业的学士学位。一般说来,学科理论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层次,它主要是学科基础知识,它是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也是继续学习和专业创造的基础;二是中间层次,是指一般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一层次对于担任中小学教育任务的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三是最高层次,指某个专业或某项事业的最新成果、攻关方向和研究动态等知识。各科教师可参照高等师范院校中各专业的开课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深造。

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对于教学内容要吃透、消化,决不能一知半解、照本宣科,对于知识的传授,要求准确无误,否则会误人子弟。教师对于专业知识,还要强调一个“深”字,既要钻得下去,又能跳得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起到向导作用。

目前,教育科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它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等。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科都有较深的研究,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是至少要对普通教育学和所教学科的教材教法有较系统、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研究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它可以使我们认清教育的目的、本质,掌握教育原则、方法,以及学校管理等知识。而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具体地研究和学习教育规律、原则和方法,以期把教育规律投人实际教学活动之中。而学科教材教法,则是针对不同内容,体裁、特点的教材,进行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总结出一系列规律,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这部分知识,具有很高的、直接的实用价值。总之,教师只有真正地掌握了教育科学知识,并能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实践过程中,才能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顺利地、有效地、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一个事物都与相关的事物,与这个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内部也存在着各种联系。世界的这种统一性和联系性,反映在知识领域中,便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向。目前,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任何一个领域都生长出许多知识之树。于是出现了各学科的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现象。形成了各门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知识的整合趋势。

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横向开拓科学文化知识拥有渊博的知识是时代对我们每个教师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