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组织力建设初探_为生命而歌_王仕

学校组织力建设初探_为生命而歌_王仕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如果没有共同愿景这个学校组织力建设的灵魂,那么奉献的行为不仅不会产生,连真正遵从的行为也不可能有。共同愿景唤起了学校组织力建设的使命感。共同愿景是学校一切行动、任务的最高依据和准则,是到达目标的地图,是前进的引航导向系统,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灵魂。

学校组织力建设初探_为生命而歌_王仕

学校组织力建设初探

摘 要:学校组织力建设与一所学校发展好坏息息相关,而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人物,提出学校共同愿景来引领全校师生向前迈进,无疑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灵魂。有了这个灵魂,如何能达成愿景,建设好学校的组织力呢?这时,学校文化就成了学校组织力建设的深厚土壤,有效激励机制就成了学校组织力建设最重要的保障。

学校组织力建设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学校发展的好坏与组织力建设是否得法息息相关。只有懂得建设学校组织力,学会建设学校组织力,才能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充满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办学效益、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上升。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这就是说,校长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核心人物,而学校组织力建设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的面很多,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如何才能把学校的组织力建设好呢?

一、共同愿景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灵魂

建立共同愿景不能靠命令,不能靠规定,只能靠周而复始的沟通和分享。这个愿景既要不违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又要取得社会各方面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应该得到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理解和支持。校长不仅要认识到这一点,还要采取不断的强势宣传推动的方式,引导老师们一步步看清大家所共同持有的“我们想要创造什么”的图像。建立共同愿景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它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细致的工作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内心逐步产生一种执著的追求和强烈的信念时,它就成了学校组织力建设的源泉和灵魂。(www.guayunfan.com)

而后还要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深刻认识到愿景是学校永远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是大家共同意愿的表达。愿景概括了学校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学校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它就像灯塔一样始终指明学校前进的方向,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灵魂。有没有共同愿景对于教职员工的行为来说,具有表面微小实际却十分重大的差别。教师的奉献精神——人类任何组织崇尚的普遍美德,便与学校的共同愿景息息相关。而如果没有共同愿景这个学校组织力建设的灵魂,那么奉献的行为不仅不会产生,连真正遵从的行为也不可能有。学校往往只会导致教师对上级对学校规定的被动式的遵从,而决不会导致对学校的真诚奉献。

共同愿景唤起了学校组织力建设的使命感。我们由此看到了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看到了自身的历史责任。教职工感到我们隶属于一个优秀的团队。当共同愿景契合了全体教职员工内心真正的愿望时,学校将会产生出一种强大的组织力,激发出一种勇气,一种无形的势、无形的场、无形的组织力推动着大家为了愿景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共同愿景是学校一切行动、任务的最高依据和准则,是到达目标的地图,是前进的引航导向系统,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灵魂。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土壤

我们在追求“组织力建设”的途中,还需要一个“如何实现组织力建设”的土壤——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学校文化应该始终以育人为中心。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的历史积淀、传承与创造中为学校中大部分成员共同认可的,关于育人目标、育人方法、育人内容等一系列价值观念与外显行为的内在综合。学校文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主文化和次文化、一般文化和核心文化、传统文化和前卫文化等。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学校组织力建设的核心体现,在于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需要通过学校全体师生来演绎和表达。一所学校能够持续其特色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滋养和润育,学校的办学特色集中表现为学校文化的特色,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的组织力建设发展水平。学校要想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加盟,就必须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即育人水平);学校要想具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获得来源于强大的变革能力;强大的变革能力基于特色鲜明、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所在,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肥沃土壤。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力量”正日益显示其重要功能。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营造了一种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氛围和言行标准,赋予了该校师生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种特有的身份认同,使他们在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主动符合自身身份的要求。此外,学校文化还可以促进师生员工对某一事物的认同,在组织利益、个人利益、其他利益等方面获得某种特有倾向的共识,而这正是学校组织力建设所要追求的效果。

三、有效激励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保障

有效激励就是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保障。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激励呢?

一是关注教师需要的多样性和主导性。人的先天因素及社会生活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们的心理水平与心理需求的差异性。特别是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心理需求差异表现尤为明显:老教师一般是希望自己一生的努力能换来在学校的地位、名誉并得到广泛认可,一生的辛劳能有个圆满的结局,主要表现为尊重需要;中年教师,是整个学校活动的中坚,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成就感,他们的教学任务重,家务多,学习地位较低,他们要求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职称评聘问题最为关注,主要表现为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青年教师,工作中跃跃欲试,想发挥作用,学习上求知欲强烈,渴望提高教学能力,生活上要求丰富多彩,最为关心的是生活待遇和住房问题,主要表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同一类型的教师,同一年龄段的教师,既有与他人相同的需要,又有自身的特殊需要。同一教学工作者,在不同时期,由于心理发展的成熟度不同,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二是注重人际关系的优化,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就现阶段的国力来说,让每一个学校的设施设备、教师待遇都能达成所愿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尽可能满足教师在基本工作条件上的需求的同时,关键还在重视学校组织力建设,优化人际关系。

首先要求管理者注意提高自身的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心理因素,它关系到人际心理距离的远近。所以管理者一是要有意识地缩短与教师的“角色距离”,减少“位差”,多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教师进行感情的双向交流。二是要不断调整与教师在地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距,以取得教师的心理认同,产生相似性吸引。三是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吸引力。

其次要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有两条渠道,一是正式的组织渠道,如开展党团、教研、文体等活动,可以解除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碍,达到净化心灵、优化心理之目的,这种沟通带有指令性;二是非正式渠道,如教师之间的个人交往、小道消息的传播、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人际协调等。这种沟通带有情绪性和情境性。由于它不受约束往往更能暴露和反映教师的真实思想和动机,常能给管理者提供不易得到的信息,因而不应忽视。

最后,管理者要及时处理教师间的各种破坏性冲突。任何组织都有冲突存在,破坏性冲突是在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它对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消极影响。因此及时处理这种冲突应成为学校控制不良人际关系、消除隔阂以形成轻松和谐人际环境的重要一环。教师间的破坏性冲突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个人价值的体现等方面。解决这种冲突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多做“活血化瘀”工作,平衡人们的心理差异。

综上,学校组织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培养、建造过程,需要不断在学校的共同愿景、学校文化、有效激励中,在教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贯彻和强化。

(本文为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会议交流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