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初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初探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初探姜岭,男,1975年11月16日出生,先后就读于郑州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获文学学士、法学学士学位。这标志着在现阶段系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初探

img104

姜岭,男,1975年11月16日出生,先后就读于郑州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获文学学士、法学学士学位。现供职于北京市丰台区文化委员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涵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一部分的新闻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相适应,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新闻传播理论方面也积累许多新的观点和思想,形成了邓小平新闻理论、胡锦涛新闻思想和江泽民新闻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2009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在表达中国传媒融入世界交往体系的意向同时,也向全球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新闻传媒在工作理念上的全新变化。这标志着在现阶段系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闻传播方面的重要体现,我们也许可以仿照自1992年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述方式,初步将其理论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新闻事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强调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新闻的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等要求,讲真话、报实情,提高传媒公信力和影响力。

——在新闻事业的根本要求和最终目的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受众意识,提高传播艺术,为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与文化服务。

——在新闻事业的社会属性和制度安排方面,坚持党管媒体,强调新闻传媒是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坚持国家主导的传媒所有制,发展传媒产业,人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

——在新闻事业的功能运用和主要任务方面,坚持党性原则,强调要发掘、运用新闻传媒的信息、舆论等各项功能,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舆论监督力度,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在新闻事业的发展动力和外部环境方面,坚持改革开放,强调新闻工作要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稳步推进新闻体制改革步伐,积极研究借鉴世界先进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增强传媒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新闻事业的发展战略和传媒格局方面,坚持走信息化的道路,强调要抓住历史机遇,融入世界潮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加快信息产业化进程,加强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努力构建信息时代的传媒新格局。

——在新闻事业的法制建设和职业规范方面,坚持法治原则,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新闻传播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调整传媒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推动新闻行业的职业化进程,提高新闻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在新闻事业的领导核心和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强调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提高管理传媒、引导舆论的能力,着力建设高素质新闻从业队伍,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掌握新闻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下面,我们就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

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

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新时期的新闻工作,始于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变。新闻界也开始重新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理论,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对于法西斯主义新闻理论中“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说法的批判,以及“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的正面论述,重新得到广泛认同。1956年刘少奇提出的“新闻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同时有立场”的观点,此时也得到再次肯定。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则从新闻业务的角度,为传媒找准新闻源头指示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2002年,胡锦涛提出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2008年他在《人民日报》考察时,又进一步将其明确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并指出要“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充分显示出党对新闻工作规律的尊重。

基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987年从十三大报告到后来的十六大报告,均出现“舆论监督”的概念。1998年,朱镕基视察央视时给《焦点访谈》栏目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法治国”观念的普及,由新闻传媒发动的舆论监督获得了较快、较广的发展空间,公众有了较过去更多的表达的机会。2007年胡锦涛提出,要“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完善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人民群众、舆论依法进行监督的机制。”更为注重从政务公开的角度,发挥我国五大监督系统的综合作用。十七大报告更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明确提出,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2008年,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时,更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传播模式逐渐从传播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从单向的宣传灌输转向信息公开和传授互动,传播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日益丰富多彩。这和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信息与文化需求是相适应的。江泽民、胡锦涛都多次谈到,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讲究新闻传播艺术,提高新闻传播质量。2008年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时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他还提到,“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这在党的历任主要领导人中,尚属首次。2009年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上的致辞中,特别强调各类媒体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这些话语的变化,并非简单的表达形式的变化,而是对于媒体主要职能认识的与时俱进。

三、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努力加强党的领导

我们党历来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除此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在取得执政党地位后,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体制就是“党管媒体”。1989年,江泽民在谈到“新闻自由”问题时,重申了毛泽东关于“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观点,并明确提出:“新闻不再是私有者的事业,而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我们的宪法规定,言论、出版自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依法运用新闻工具充分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中国的新闻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要服从和服务于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2001年,我们明确提出“党管媒体”的说法。至此,“公民有自由,媒体归国家”和“党管媒体”的传播体制全面确立。

1979年,当时的中央党报领导人从自身实践出发,提出了报纸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一度引起争议。当时的中宣部部长胡耀邦提出,“我们的新闻工作有很高的党性,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邓小平也批评了这种“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1989年、1996年,江泽民两次明确把新闻、宣传、舆论划归到上层建筑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并明确了党性原则的内涵:第一,“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各级党报要这样,部门的和专业性的报纸也要这样。虽然有许多新闻本身不带政治性质,但是,任何一个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总的新闻宣传,都不可能脱离政治。”第二,“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力量。”第三,“坚持党性原则,就必须在新闻宣传中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96年,他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报社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坚持政治家办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登什么,不登什么,都要从全局出发,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

在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方面,胡锦涛的表述与以往党中央的一贯认识完全一致。他在《人民日报》考察时特别强调,坚持党性原则要建立在“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基础上,“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特别是“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新闻工作方面的要求和特点,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稳步推进新闻体制改革,努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也是新时期新闻事业获得大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条件。30年来,它已经从原先相对单一、狭窄的政治宣传工具,发展为一个相对比较齐备的大众传播体系,从传播形式到传播内容,从运作方式到传播模式,从传媒制度到传媒生态,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技术、市场(产业)和政策等方面的变革,则是决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其中,传播技术的变革最活跃、也最具有革命性的带动作用,许多新的传播现象、传播方式、传播规则、生态格局,都是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带来的。市场机制的引入,则使传媒的发展在党和国家的推动之外,又获得了一个强大的原动力,从而在传播资源配置上,与社会发展的适时要求更加吻合,更加敏感。相比之下,新闻体制层面的改革要相对缓慢一些,但依然通过“小步快走”和“增量改革”的方式,逐渐改善原有的整体结构对于社会、时代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性。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8年的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灾害等事件,都成为促进这种变化的催化剂。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行政法规的出台,以及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都是最近发生的显著变化。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传递和获取日益快捷,全球传媒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胡锦涛继在世界媒体峰会上准确分析了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传媒环境的变化,提出世界各地媒体应充分运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广泛传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坚持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更好开展交流合作;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换言之,我们与国外媒体合作不仅要建立在双方共同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的基础上,而且也要将这种行业内的准则应用于国内的报道中,“充分考虑各方实际,协商回应各方诉求,兼顾各方利益,既竞争又合作,努力实现互补互助、共同受益。”

五、完善新闻传播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要大大发扬民主和加强法制》一文,首次提出了以立法保障新闻出版自由的问题。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批准了中宣部《关于着手制定新闻法的请示报告》,新闻立法正式启动。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必须抓紧制定新闻出版……法律……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同时依法制止滥用权利和自由的行为。”同年,新闻出版署成立。1988年,由新闻出版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分别起草了3个新闻法文稿。尽管制定新闻法的工作在1989年以后即陷入停顿,但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最高人民法院却不断总结司法实践,制定了一系列司法解释,使得名誉权案件的审判规则基本系统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整个国家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的背景推动下,有关音像制品、电影、出版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介管理的行政法规逐一出台。21世纪世纪以来,《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出台,明确了政府公开信息的义务,扩大了民众对于重大事件的知情权,但在公开的幅度、程序、范围等方面坚持“有效却有限”的原则,仍与西方“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有所不同,体现了中国特色。

相对于他律而言,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律。1991年中国记协制定颁布了第一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来,1997年和2009年分别进行了2次修订,体现了中国记协在提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准方面的努力。不过,从其内容及行文来看,仍带有很浓的行政管理色彩,对新闻职业自身特点的诉求不够,尚不具备行业自律的特征,切实推动新闻职业化进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努力。

新时期以来,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历任党的领导人分别从党管媒体、舆论导向、服务大局、服从领导等角度谈了很多。其中,胡锦涛主持党和国家工作以来,特别强调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执政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理念,那就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和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切实履行新闻传媒的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积极推进新闻体制改革和信息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当今社会,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人民网.领导人活动报道(含讲话原稿),http://www.news.cn/;http://www.people.com.cn/

[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力丹,王晶.谈记者职业理念的更新——学习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上的致辞:青年记者,2009(11)

[4]胡正荣,张磊.时代之印:中国媒介三十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5]宋守田.传媒三十年.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