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电视台台长李新民简介

贵州电视台台长李新民简介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贵州电视台台长李新民简介李新民,198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98年2月任贵州电视台台长、总编辑。如果一个中国的电视台台长不能站在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电视功能,来确认自己的责任,他就将犯致命的错误。贵州电视台播控中心在社会主义中国,电视的政治性是居统治地位的,电视的艺术性则是电视媒体的生命源泉。

贵州电视台台长李新民简介

李新民,198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98年2月任贵州电视台台长、总编辑。

到贵州电视台工作后,组织和推行了贵州电视台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被列为全省人事制度改革的典型单位;对全台电视栏目进行大调整,推出了如《今日视点》、《旋风报道》等一批有影响的新栏目,节目收视率有较大提高,1999年,贵州卫视在全国观众中的喜爱率列省级台的第五位;开办了文艺频道,在贵阳地区有较好的反响,使贵州台的节目套数达到省级台的中上水平。近几年,先后在省和国家级专业书刊发表文章8篇,创办和主编了内刊《贵州电视》,1999年被评为主任编辑。

访谈导航:

地处西南的贵州,山水秀丽,天下闻名。贵州电视台在当前国内电视媒体改革汹涌的大潮中,把握时机,有所作为,在电视业界也呈现一道独特风景:推出专业频道“天元围棋付费频道”,新建电视大楼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看到这些接踵而出的新举措,不禁让我们猜想它们的决策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位领导者。那么,就让我们走近贵州电视台台长李新民。

电视台台长的内涵

记 者:您认为在今天怎样才能当好电视台台长?

李新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认为一个省级电视台台长,必须要有政治家的责任、艺术家的眼光、科学家的态度、企业家的精明。

首先,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大众的代言人,它必须坚持“政治家办台”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它的基本职责。如果一个中国的电视台台长不能站在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电视功能,来确认自己的责任,他就将犯致命的错误。

其次,电视作为最大众化的文化娱乐事业,它最具魅力的是一个“乐”字。电视台的生存取决于观众的向背,观众的向背取决于节目的质量。因此,节目的生产、节目的质量,是一个电视台台长的中心工作。当前,电视业的基本矛盾是:不十分丰富、不十分精彩的电视节目同广大观众的高质量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如何把电视节目制作得更丰富、更精彩,为观众所喜爱,这是一个省级电视台台长的一份必答的考卷。

img41

贵州电视台“天元围棋频道”剧照

再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与市场越来越来密切,电视传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商业行为,电视正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电视台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它的台长,必须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当好家,理好财,搞好本台的经营创收,确保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合理配置,承担经营性国有资立产的保值、增值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开发利用的责任。

最后,电视是一个高技术、重装备的行业,电视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于新技术手段的发明和运用。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卫星大容量传送技术,以及以光纤为主干的有线电视技术的蓬勃兴起,不仅使电视的自然功能、媒体形态、工作方式、社会影响发生重大的变革,也为广播电视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综合信息应用服务提供了物质前提,也毫不留情地对台长的科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跨世纪的电视台台长,如果对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毫无了解,对高新技运用缺乏兴趣,对技术人员漠不关心,对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后果缺乏预见,是当不好台长的。

img42

贵州电视台播控中心

在社会主义中国,电视的政治性是居统治地位的,电视的艺术性则是电视媒体的生命源泉。电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主要靠艺术质量来实现。电视技术是电视功能的物质载体,没有电视技术的保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电视成为包含各种先进技术和视听艺术的融合体,这是电视区别于并优越于其他媒体(报纸、电台、通讯社),与其他艺术(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及电影等)形式相区别的本质特点。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节目传播形式上的先进性、节目制作与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丰富性及参与市场、服务社会的多功能性。

对中国电视有信心

记 者:您对电视业的前景怎么看?

李新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新媒体。到2002年底,全世界约有数千家新闻机构利用互联网播发自己的新闻,我国的许多新闻机构也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短短的十几年,我国大陆的网上用户已达9000万户,时下电脑进入家庭的速度,正高速增长,信息网络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网络在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成为第四媒体。在今后一二十年,随着电脑家庭化和网络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第四媒体的突出特点将会全方位地显示出来。那时,它将对包括电视在内的三大传统媒体构成真正的威胁。

互联网尽管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局限,一是硬件设备较昂贵,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广泛进入中国,特别是农村的大众家庭;它的显示屏太小,不太适合收视综艺类、体育类的节目;上网语言和操作技术也限制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介入;网络病毒的猖獗也对它的使用造成影响。因此,正像面对电视媒体的冲击,报纸通过扩版、改版,使时效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而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广播在报纸和电视的夹缝中求生存,努力化短为长,在努力使听众在各方面收听和互动参与,培养固定的听众群上下功夫,找到了自己的“支撑点”一样,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电视也将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提高传播质量和效果,在新形势下求得新的生存空间。

img43

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剧照

当前一些媒体纷纷上网,特别是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的出现,电视与多媒体的融合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但这绝不是放弃原有的地盘,而是在运筹未来的发展天地,创造全新的传播模式。也许有一天,电话、电视、电脑会融为一体,这只待证明。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更加有效的传输方式正在创造着电视的明天,正所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对电视的未来,充满信心!

向世界传播中国,中国电视的责任

记 者:您对中国电视走向世界有何见解?

李新民: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挡,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舞台,要求中国的电视从全球化的背景,认识电视的生存空间和角色,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的挑战,实现中国电视跨国界发展。

当今的世界电视市场极不平衡,全球新闻类节目有60%,娱乐类节目有80%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文化在夹缝中生存,声音很微弱,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优势甚至超过了其他领域。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一个正在崛起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电视应该具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相称的作为。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中,应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的声音。

中国电视走向世界将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国已经是一个电视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电视强国,与发达国家电视的综合实力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的电视传媒无论是固守中国还是走向世界都将面临世界的严峻挑战。中国电视45年的历史表明,在我国电视事业巨大发展的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电视理论至今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理论,已成为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新世纪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首要的条件不是资金、设备,而是需要理论、勇气和开拓精神。中国电视事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没有多少现成的路可走,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我们对中国电视事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上的不断发展。实践的突破和理论的创新,成为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喜新厌旧是观众收看电视的基本的特点,因此不断创新是电视业永恒主题。由于技术的进步,观众可收看的频道越来越多,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电视已经进入“遥控器时代”。研究表明,观众在搜索电视节目时,在每个频道平均停留的时间只有7秒,在7秒钟之内吸引不了观众,他们就换频道了;同时,一个观众经常收看的频道也只有7个左右,我称之为电视的“七上八下定律”。电视的激烈竞争是残酷的,竞争的主要手段是节目,面临国际电视业的竞争,中国要成为电视强国,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规模数量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移,以“精品”打天下。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提出,争取在2010年内,把央视建设成为亚洲一流、世界前列的电视大台,这是中国电视正式吹响迈向世界电视强国的进军号。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电视,应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逐步形成以电视传播为主的多媒体运营格局,并向数字化、规模化、产业化、公司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推动中国电视业的繁荣兴旺,使中国电视能够屹立于世界强国电视媒体之林。

广电改革需要深思熟虑

记 者:您对中国广电体制改革有何建议?

李新民:新中国的广播电视起步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原有的体制已经不适应,而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广播电视文化需要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现行的广播电视体制和电台、电视台的内部运行机制非改不可。但是广播电视改革有与其他行业不一样的特殊性。首先,广播电视属于上层建筑,有很强的政治性;其次,广播电视及文化产业,又有很强的经济性;再次,广播电视有电子媒介很强的技术性;最后,广播电视是大众传媒,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战略要积极,但战术上要谨慎。至于电台、电视台的内部机制改革则相对简单,应大力推进,通过电台、电视台内部改革,加快事业的发展,为广电体制改革打好基础。总之,一句话,广播电视体制改革要谨慎,电台、电视台机制改革要大胆。

img44

绿色环绕的贵州电视台

电视台的改革,任重道远

记 者:贵州电视台的改革在全国有较好的口碑,请问您是怎么想的和怎样做的?

李新民:我国的电视台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按照行政区划,仿效机关事业单位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电视台缺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台开始走上了自谋发展的道路。受众份额的瓜分和广告市场的争夺,使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外部的竞争必然导致内部的改革,不打破束缚电视生产力发展的旧方式,就不能调动节目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大搞改革创新,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路子。按照是否有利于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是否有利于提高节目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电视文化的需求;是否有利于调动电视从业人员积极性的要求,进行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为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1998年来,贵州电视台先后推行了以“全员聘用,竞争上岗”为主的人事制度改革;以收视率考评为主体的节目生产制度改革;以经费包干、分级核算为内容的财务制度改革;以核定任务、统一经营、片区负责为主的广告经营制度改革。通过七年多的改革,以统一管理、企业经营为主要内容和公司化改革,以点论价、奖惩挂钩的电视剧购买方式改革,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一个符合贵州电视台台情,适应电视体制改革方向的内部运行机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贵州电视台〕

附录:受访台相关文章

西部人才战略的探索与思考

贵州电视台台长 李新民

西部电视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缺乏,最严重的危机是人才流失,最大的希望是人才兴台。

解决好人才问题,是西部电视兴衰的关键所在。由于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西部电视的条件远差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只有面对现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用科学的人才观来制定自己的人才战略,才是解决西部电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办法。近几年来,贵州电视台作为西部电视大家庭中的一员,立足实际,在人才的引进、选拔和使用上做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积极效果。

西部电视台的条件虽然有限,但仍有不少优秀的人才甘愿留下来艰苦创业,这些人是西部电视的宝贵财富,是实施西部电视人才战略的根本所在。如何用好他们,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西部电视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是西部电视人才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永久型”人才作用发挥得好坏,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用什么样的人,怎样选人用人,反映了两种世界观和用人观。以“伯乐相马”、“按图索骥”的方式,固然可以选到一些人才,但仅靠少数人选人,靠陈旧的观念和套套框框选人,还是会埋没不少人才。科学的人才观就是要尊重实践,相信群众,凭实绩选人。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一踏,好马会一鸣惊人;试一试,滥竿则不敢充数。”这就是“赛马机制”。选人用人也应该用“赛马机制”,靠实践、凭实绩,行与不行,一目了然。只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才能保障电视台既不会误用庸才,也不会埋没人才。

贵州电视台从1998年起,就建立了科组以上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制度,把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职级分离,聘任分开

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我们把选拔干部的条件和程序在台内进行全面公开,便于群众对选拔过程实施有效监督,从而保证选拔结果的公平、公正。在干部竞聘中,实行岗位职务与行政级别分离的办法,即竞聘上任者可担任科或部门(处)的负责人,享受台里给予的各种待遇,但不享受国家相应的行政级别。这样做既有利于干部能上能下,又简化了任职审批程序,为年轻干部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干部竞聘时实行当场投票、当场唱票、当场研究、当天公布的办法,提高了聘任效率,有效避免了干部任免交替过程中出现的混乱局面。竞聘上任者通过一两年的实际工作,实践证明其已具备担任相应职务的资格后,再按相应的干部任免程序进行任命,以确保被任命干部的质量。

二、年度考核,述职测评

为保证竞聘上岗者很好地履行职责,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每年年底,部门级的聘任干部都要分别在全台职工代表大会和该聘任干部所在部门全体职工大会上述职,并当场以无记名投票的方法进行测评。两次测评中,只要其中一次称职票不过半数,即被免职。这种人才评价机制,以目标责任为依据,以绩效为核心,以群众认可为基础,从而保证被聘任干部随时都处在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被聘任干部只有不断进取,作出成绩,才能赢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才能继续任职。

三、机会公平,催人奋进

几年来,贵州电视台坚持运用“赛马机制”来选人用人,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干部职工逐步懂得,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展现才华的机会。安下心来干事业的人多了,想离开另谋高就的人少了;刻苦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人多了,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人少了;靠本事、靠实绩扎实工作的人多了,跑路子、找关系、光说不练的人少了。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支年轻有为的骨干队伍逐渐成长起来。

人往高处走,是人才流动的客观趋势。由于东西部存在的客观差异,西部电视面临着人才不断外流的危机。近年来,“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尤显突出,并不是这些人不爱生他们养他们的地方,而是西部电视台各方面条件确实不如人意,没有良好的事业平台,没有优厚的报酬,光靠感情是很难留住人才的。西部电视台要留住人才,最根本的是靠事业的持续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西部电视台人才战略的治本之道。贵州电视台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用5年的时间,使贵州电视台的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省级台的前20名。具体目标概括为“五个一”,新建一栋业务大楼,新增一个电视频道,建立一个新的运行机制,节目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全台和职工个人收人翻一番。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3年,贵州电视台的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变化:电视频道数量增加;日播出节目由33小时增加到134小时;上星频道在全国的落地覆盖率位列省级台第八位;内部机制实现了创新,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经验被国家广电总局推广;节目质量稳步提高,在贵阳地区的市场份额有了较大增长;电视大楼高质量竣工,居省级台前列;全台固定资产由6500万元,增加到5亿多元,超过省级台的平均水平;经营收入由5000万元增加到1.7亿元,增长了2.4倍,职工个人收人也净增了1.5倍;技术设备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建的播控中心电视墙宽达24米,8个频道实现了全数字、全硬盘、全自动播出。事业的进步使广大职工看到了发展的良好前景,从而稳定了人心,外流人才大幅度减少,近年来还从省外引进了二十多名人才。

四、正确认识和使用“候鸟型”人才

“候鸟型”人才是低成本、高效率的人才。“候鸟型”人才,是指那些既不在编,也不在聘的台外、省外,甚至是境外的具有特殊专长的人才。在新形势下,西部电视台要更新人才观念,对一些特殊人才,不强求“为我所有”,多着眼于“为我所用”。根据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借助好项目来吸引好人才,用好人才来带动好项目,是西部电视台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候鸟型”人才是西部电视台稀缺的人才。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相对贫困,文化相对落后,人才短缺。如果完全立足于自身培养人才,既费力也费时,有些特殊人才也很难靠自己培养。以播音员、主持人为例,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贵州人要过语言关特别难,从本地人中很难选拔出这类拔尖人才。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贵州电视台在1999年率先以10万元年薪在全国招聘播音员、主持人,此举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先后有500多人报名应聘,最后选用了两名。

近年来,贵州电视台在每年总体收入中财政拨款比例已下降为3%,实际上已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单位。因此人才培养、使用,一定要考虑成本。使用“候鸟型”人才,虽然付的是高薪、高酬,但于其既不进编,也不进聘,不需要支付其在职期的工资、奖金、劳保、福利,不负责其退休养老、子女就业,不用匹配相应的办公设施等等,所以投入产出比极高。

在广告经营中,贵州电视台在一些重要省市建立了办事处,以绩效挂钩的方式,就地聘请了一些广告人才。此举不仅创造了优异的业绩,而且为台里节约了大量的旅差费。

由贵州电视台牵头承办的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年春节晚会,是一台高标准、高质量的晚会。由于贵州电视台以前从来没有主办过如此规模的晚会,我们就以合同的方式,聘请了国内知名的舞美、灯光、编舞等专业人士,花钱不多,但效果很好。实践证明,少养人、多用人,是符合西部电视发展需要的“多快好省”的人才战略。

“候鸟型”人才是酵母式人才。“候鸟型”人才引得来,但留不住,西部电视事业的长远发展,还是要靠“本土型”人才。因此,“候鸟型”人才的引进,既要着眼于项目的完成,更要着眼于带动自有人才的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州电视大楼建成使用后,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和各种设施的完好、安全,我们成立了自己的物业管理队伍。按照星级酒店的要求和电视业的特点,确定了大楼的物管标准。为了不走弯路,我们从深圳聘请了两位高级物管顾问。经过对本台物管人员的短期培训,电视大楼的物管工作很快就开展起来,既满足了使用需要,又大大降低了成本。

目前,贵州电视台在多产业发展中,正在规划修建一个四星级的酒店。为了保证酒店能低投人、高效率的建设和营运,在可行性论证和酒店的设计建设中,我们聘请了国内一流酒店设计师和经营专家参与。专家们一个点子就可以节约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投入,每一次与专家们座谈,都成了对台里相关人员的一次培训,使酒店项目还未开工,人才培训就已经先行。

贵州电视台自1998年实行干部人事制度、节目生产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劳动分配制度和广告经营制度等全方位改革以来,不断实践,逐步建立完善新的运行机制。尤其是贵州电视台在实施人才兴台战略中,根据西部电视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注重探索和研究,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

附录

贵州电视台简介

1959年筹建,1968年7月1日正式播出,对外呼号“贵阳电视实验台”。1973年8月1日定名为贵州电视台,郭沫若先生亲自题写贵州电视台台名。1989年节目上星播出,英文简称GZTV。

事业建设:贵州电视开播时,用一台1千瓦黑白电视机发射节目,实际覆盖20公里,面对贵阳市区播出,覆盖率3.68%。1978年起贵州陆续建成4座大功率电视差转台及若干个小功率的差转台后,全省大部分地区可收看到贵州电视台的节目。1989年9月与云南台合租卫星转发器,隔日上星播出,信号覆盖全国及周边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最早用卫星传输节目的省级台之一。1996年8月,单独租用亚太1A卫星转发器,第一套节目天天上星播出,信号覆盖面扩大到我国及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接收人口4.3亿。

2004年广告收入突破2亿元,其他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全台固定资产达5亿元,居省级台中上水平。

2004年5月1日,贵州电视大楼正式启用,总面积48010平方米,大楼的智能化、数字化能满足今后若干年事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建成的全数字、全硬盘、全自动播出系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2005年1月21日,贵州电视大楼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节目宣传:1982年开始每周自办综合性的栏目。到目前有新闻、经济、社教、文艺、体育、对外宣传等门类齐全的33个栏目。如《历史上的今天》、《歌海拾贝》、《贵州新闻联播》、《今日视点》、《旋风报道》、《贵州人》、《百姓关注》、《星期四大挑战》等一批节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4年,共有200多个节目获国家级奖。2004年贵州电视台有8个频道:新闻综合频道(卫视)、公共频道、影视文艺频道、体育旅游频道、大众生活频道、科教健康频道、图文频道、天元围棋付费频道,全年播出时间达55898小时,每天的播出总量达162小时。

机构设置:1968年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贵阳电视实验台。设有三个组,新闻组、编播组、技术组。1989年贵州电视台升格为副厅级单位,增设政治工作处、技术办公室、播控室、东山发射台,撤消播出部。2001年7月“两台”合并,设20个处、部、室,包括有办公室、总编室、政工处、计财处、技术办公室、研究室、广告部、新闻部、经济部、国际部、社教部、文艺部、科教部、节目部、录制一部、录制二部、播控室、传送部、服务中心、广播电视报社。2004年全台总人数1110人,有中级职称的242人,高级职称的118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