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赛事报道模式及其特点

赛事报道模式及其特点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F1赛事报道模式及其特点在欧洲,乃至在全球,历来有将F1与奥运会、足球世界杯并列为世界三大体育赛事的说法。这不仅是因为F1运动历史悠久,赛事时间长,规模大,花费高,影响广,而且F1运动还代表了当代人类最高的汽车制造水平。国际汽联制定汽车运动的规章制度,包括比赛的运动规则和技术规则,监督其执行情况。

第四节 F1赛事报道模式及其特点

在欧洲,乃至在全球,历来有将F1与奥运会、足球世界杯并列为世界三大体育赛事的说法。这不仅是因为F1运动历史悠久,赛事时间长,规模大,花费高,影响广,而且F1运动还代表了当代人类最高的汽车制造水平。F1运动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体育与科技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F1是英文“Formula One”的缩写,中文译作一级方程式赛车。F1比赛的全称为“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一级方程式世界锦标赛”(Fia Formula One Worold Championship)。国际汽联(FIA)是国际汽车运动的最高权力机构,总部设在巴黎,负责统筹世界各国汽车运动,有一系列国家级会员。国际汽联制定汽车运动的规章制度,包括比赛的运动规则和技术规则,监督其执行情况。

一级方程式赛车是按照国际汽联规定的标准制造的,这些标准对赛车的长度、宽度、轮距、重量、发动机以及轮胎的尺寸有着严格的规定。与其说F1是一项体育运动,不如说是世界汽车技术的高级竞赛。如今的F1赛车,几乎和太空飞船一样,集合了尖端技术和宇航材料,就像是一支平置的火箭,其速度以千分之一秒为单位,在赛道上完成一圈圈贴地的飞行,实现了人类无止境的超越与追求

一、F1赛事的起源与发展

F1运动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起步的20世纪50年代,技术革命的六七十年代,进入维修站的80年代,推出安全车的90年代以及一部引擎的21世纪。在不同的年代,F1的发展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迹。

1.起步的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是F1的起步阶段。F1大奖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在法国一个叫Paut的小镇上,举行了汽车比赛,比赛第一次采取了统一的一项“规则”(aformula),Formula One由此得名。1950年5月13日,首届F1大奖赛在英国的银石赛道(Grand Prix)举行,这里曾用作军用机场。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的意大利车手古斯佩·法里纳夺得冠军。这一年,法里纳以总分30分摘下第一个F1年度总冠军,阿尔法·罗密欧车队以81分高居各车队榜首,可惜的是当时尚未设立车队冠军的称号。

在F1的第一个十年里,荣誉被两名伟大的车手所垄断,一位是阿根廷人胡安·曼努尔·方吉奥,38岁的他,在1951年夺得了个人第一个F1年度总冠军;另一位是法拉利车队的阿尔贝托·阿西里,他在1952年、1953年连续夺冠,成为第一个蝉联F1冠军的车手。F1的高速运动从一开始就与撞车连在了一起,在1952年的蒙扎赛道上,方吉奥驾驶的赛车撞向了围墙,摔伤了脖子,在战胜了死神之后,他夺得了1953年度的亚军。自1954年起,方吉奥连续夺得了四个年度的总冠军。1958年的法国大奖赛上,面对最后一次参赛的方吉奥,始终领先于他且几乎套圈的麦克·豪松出于对这位伟大车手的尊敬,最后时刻让方吉奥率先冲线,成为F1史上的一段佳话。

50年代末期,F1开始了一场技术上的革命。1957年,英国新军库柏车队带来了一股清风,他们推出了第一种中置引擎的F1赛车——库柏T53。与此同时,国际汽联于1958年作出一项决定:设立车队年度总冠军,大大激发了各车队的斗志,英国的一支新军温沃尔车队获得了第一个车队冠军。库柏车队先进的设计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1959年、1960年,库柏车队两夺车队总冠军,其车手杰克·伯拉汉姆则蝉联车手冠军。

2.技术革命的六七十年代

进入60年代,F1的技术革命也随之开始。库柏T53的四汽缸引擎能发出240匹的最大马力,将仅有440千克重的赛车推上近300千米/小时的速度。1958年闯入F1世界的莲花车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使用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62年,车队展示了莲花25型赛车,车手不再是直挺挺地坐在驾驶舱内,而是用几乎平躺的姿势“坐”在驾驶座上。这一改进一直延续到今天。同年,小直径的钢制方向盘也开始被各车队普遍使用。法拉利在坚持保留大直径木制方向盘一年后,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1967年,莲花-49赛车率先采用了前后扰流器,加强了车身的贴地性能。1968年,赛车第一次加装了尾翼,从而提升了整车的下压力。从此,F1进入空气动力学时代。同时,迈凯伦车队布鲁斯·迈凯伦亲自参加比利时大奖赛,为车队第一次赢得冠军称号。

这一时期的F1车坛,被英国车队所统治。1962年至1973年间,英国的F1车队赢得了12个世界冠军。

1973年,迈凯伦车队推出了经典的M23赛车。在这一年退役下来的杰克·斯图尔特,获得过三次车手总冠军以及27个分站赛冠军。斯图尔特对F1最大的贡献是他给F1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意识,他领导的安全革命使F1的赛车、赛道、车手装备等,都从安全角度进行了审查、论证和改进。

1977年,第一辆配备了涡轮增压器的雷诺RS01赛车在英国站比赛中登场亮相。涡轮增压引擎很明显地提高了赛车的速度,但非常不稳定。F1从此出现了涡轮增压式与自然发动机并存争霸的局面。

70年代后期,莲花车队又开发出了侧导流箱、活动裙边等几项空气动力学的新技术,并夺得了1978年的车队和车队双冠军。同期,F1赛车在驾驶座后装上了进气箱,从而增大了进入引擎的气流,进一步提高了速度。

3.进入维修站的80年代

80年代在赛车运动中是一个空前的、伟大车手云集的年代。包括巴西人皮盖特、历史上最伟大的车手塞纳、法国人阿兰·普罗斯特和曼塞尔,他们之间展开的激烈而精彩纷呈的赛场竞争,将F1带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车队方面,由普罗斯特和塞纳驾驶的迈凯伦赛车赢得了80年代的五个车手总冠军和四个车队总冠军。特别是1988年,也就是塞纳的第一个车手总冠军年里,迈凯伦赢得了16个分站赛中的15个冠军。法拉利则获得1988年意大利大奖赛的胜利。在这一年,法拉利车队创始人恩佐·法拉利去世。

80年代,在F1车坛无意间诞生了一项新的技术——维修站加油技术。1982年英国大奖赛开始时,尼尔森·皮盖特驾驶的赛车油不够,他的这一特殊情况促使一级方程工比赛设立了现代的第一个维修站。不久,维修站就成了F1大奖赛的一部分,这道风景给观看比赛的观众带来新的感受与悬念。

1984年,FIA推出了F1的准入标准,规定车手只有在赛车生涯中达到了标定的标准,才能进入F1,这种提高参赛标准的做法,无疑使F1车手的水准变得更高,更有竞争力。

随着各队都在致力于发展涡轮增压引擎技术,油轮增压引擎时代宣告正式开始,并以1993年初,尼尔森·皮盖特驾驶带有宝马油轮增压引擎的赛车赢得第二个冠军头衔为标志。1984年,安装了这种引擎的迈凯伦MP4/2赛车赢得了全年16站比赛中的12站胜利。1989年,FIA规定用原来的自然吸气引擎,换掉了油轮增压引擎。

4.推出安全车的90年代

1991年,威廉姆斯车队推出了FW14赛车,这是F1车坛第一次采用半自动变速箱和牵引控制系统的技术。

1992年,F1推出了安全车。这也意味着F1的赛道越来越快,处处暗藏着安全隐患。1994年5月1日成为F1的一个忌日。在这一天,伊莫拉赛道发生了一场噩梦,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先是在周五的练习赛上,乔丹车队国手鲁本斯·巴里切罗在一个弯角处推动控制,冲出赛道,撞上了防护墙,被送进了医院。紧接着,奥地利人罗兰德·雷申博格在周六的排位赛中丧生,这也是F1赛事近12年来的第一次死亡事故。正式比赛当日,当比赛进入第七圈时,塞纳驾驶的威廉姆斯赛车从赛道上飞了出去,以超过180公里的时速撞在了墙上。几小时后,塞纳辞世,人们无不为失去一位伟大的车手而感到悲伤和惋惜。这一年,也是世界车王舒马赫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年头。

随着赛车速度的日益提高,安全车在赛场上的出动也越来越频繁。1994发生的不幸事件使FIA进一步增强了实施安全措施的决心。同年起,维修站被要求强行建立。同时,FIA还采取了相应措施:减少汽油量,使赛车不停下来就无法跑完全程,从而促使各车队的战术发生了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不少观众抱怨说,进站策略不如在赛道上的追逐表演,这一争论一起持续到现在。

在90年代,车队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1995年,莲花车队由于经济原因遗憾地离开了F1赛场。1998年,迈凯伦车队更换了他们的赛车和衣服的颜色,采用非常相近的黑色和银色。车手哈基宁和库塔因墨尔本大奖赛上为车队夺得冠军,从此开始走红。哈基宁连续两年夺得年度车手总冠军。同年,为了控制F1赛车的车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赛道变窄,使用有坑纹的轮胎等。

5.一部引擎的21世纪

进入21世纪,F1世界更是充满了勃勃生机,激烈的高科技较量将F1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4赛季,FIA宣布了一个新规则:一次大奖赛只使用一部引擎,这对各车队是个巨大的挑战。FIA推出的另一些新规则包括,车队可以使用第三车手,排位赛改在周六一天内完成,在世锦赛车队积分排名前四名以外的车队,可以在赛季的任何时候更换车手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拉近各车队之间的差距,减少车队的负担。

2000年是法拉利和迈凯伦的天下,每场比赛的胜负都在这两支车队之间产生。舒马赫成功地获得了职业生涯的第三个车手年度总冠军,这也是法拉利21年来的第一个车手冠军。同年,美洲虎车队进入F1。2001年,牵引控制系统和自动变速装置在西班牙开始使用,舒马赫和法拉利继续创造辉煌。索伯车队带着设计出色的C20赛车和两名非常有潜力的年轻车手进入F1,并不可思议地在车队年终排名中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接下来的2002年赛季,F1由法拉利和迈凯伦两支车队争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威廉姆斯车队加入了竞争。赛场上也由两强变成了三强。在技术上,超过每分钟19000转的BMWP82发动机问世。轮胎的规则受到了统一规定,后视镜被加大,双向传感器也变成合法的竞争手段。

2003年对于法拉利来说意义重大,舒马赫夺得了第六个年度车手总冠军,与此同时,阿隆索也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奖赛冠军。2004年,舒马赫再续佳话,摘取了个人F1生涯中的第七个年度车手总冠军,成为F1历史上夺得总冠军最多的车手,为法拉利赢得了骄傲,在F1的荣誉簿上写下重重的一笔。

为了让F1赛车越来越快的速度降下来,2008年FIA又有新的举动,推出了一系列新规则,主要是通过降低引擎马力输出、限制车手辅助装置、改变前后轮胎尺寸来达到减速的目的。同时,还建议使用手动变速箱和标准刹车盘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F1已经成为一项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一项运动。由于它带来的赛事经济效益和巨大的世界影响力,传统赛道都在不断改进技术条件,以保留自己原有的地位,而一些新的国家的赛道也加入到竞争的行列,如新加坡大奖赛、中国大奖赛。亚洲对F1的兴趣日益浓厚,汽车运动飞速发展,对F1运动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F1的赛事报道现状

F1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爱好者,F1具有赛事超级、好手云集、竞争激烈、全球关注的特点,自然不会被新闻媒体所放过。因此,自F1世锦赛诞生之日起,各国媒体就给予了热情的报道,尤其是在欧洲,各国媒体都将F1看做是除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之外的第三大赛事。某些媒体甚至将F1凌驾于奥运会之上,从财力、人力上不惜血本,每届比赛都派记者前往各个赛道进行采访。

1.国外媒体的F1报道

各国媒体对F1的报道力度,只要从收看电视转播的统计数字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人们曾经将世界杯和奥运会的观众人数与F1做过比较,根据国际奥委会统计的数字显示,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电视观众达到330亿人次,2000悉尼奥运会有220亿人次收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350亿人次。而来自国际汽联的统计表明, 1999年全世界有578亿人次从电视上观看F1大奖赛,有206个国家和地区电视转播F1比赛。2003年16站F1大奖赛的全球收看人次高达660亿人次,远远超过了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

(1)电子媒体的F1报道

自从英国的银石赛道在1950年举办世界上第一次F1比赛以来,电子媒体便参与了对这项运动的传播,当时主要集中在欧洲的电子媒体中。在F1举办的初期,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广播。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例,从F1诞生之日起,就将这一新兴运动的报道作为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在创建初的F1大赛中,参加比赛的车队有一半来自英国和意大利,而到了1965年,参赛车队则几乎都出自这两个国家,他们不仅垄断了车赛,同时包揽了每次比赛的荣誉。因此,英国和意大利的广播媒体对F1的报道最为积极和热情。地处欧洲的法国、德国等也对F1的赛事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F1运动的不断发展,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负责举办赛事的FOM(一级方程式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伯尼·埃克莱斯通(BernieEcclestone)先生,在如何发挥电视传播的作用上作出了英明的决定。他与电视传媒谈判F1的比赛转播,并亲自落实各项转播细节,从而把F1比赛的现场画面送入了千家万户。伯尼将电视转播引入F1,无疑给F1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F1的商业运作逐渐成熟起来。

据国际汽联的统计,2007年全球有多达5.97亿的观众将他们的频道锁定在F1最后一场冠军争夺战上。统计表明,2007年全球共有188个国家的电视台转播F1比赛,时间总长为11183小时,其中47%是现场直播(5169小时)。在国际汽联的统计中,绝大多数国家的F1观众呈上升趋势(见表8-5)

表8-5 2007年各国F1电视转播收视率统计

img20

续表

img21

F12007年全球收视率资料来源:FOM。

F1Racing杂志收集了部分国家在2007年的收视纪录,在欧洲,德国的F1观众人数为3410万,免费卫星电视台RTL和计次付费电视Premiered在2007年联合转播了780小时的F1赛事。在意大利,F1永远对观众的胃口,每个转播大奖赛的周末,几乎有70%的观众会收看F1转播。F1与意大利SkyItalia电视台达成了新协议,提供了更多的转播频道。相比意大利足球联赛,F1拥有更多的观众。在F1的诞生地英国,ITV电视台拥有F1的转播权。每当转播F1大奖赛时,其观众人数就比普通周末多出三倍。随着刘易斯·汉密尔顿的异军突起,自2006年以来,ITV的收视率上升了40%(多达300万名新观众)。

在南美洲,巴西的F1电视转播受到追捧。巴西是世界上F1收视率和观众人数最多的国家,2007年达到1.19亿人。2007年的巴西大奖赛创造了750万观众的新纪录。2006赛季,有超过1800万观众在GloboTV上收看了在英特拉格斯赛道举行的赛季决赛。据调查统计,巴西拥有惊人的观众忠诚度,每三个人中几乎就有两人收看F1电视转播。

在亚洲,日本的FujiTV拥有F1电视转播权,日本在2007的F1观众人数达到了3690万,而其电视观众数为1.2亿人,收视率达到了30.8%,超过了拥有世界上最大电视观众群的中国。

北美洲,美国在2007年的收视率一片惨淡,而2008年被取消了美国大奖赛更是如同往伤口上撒盐。美国Cable台的Speed频道拥有固定的F1观众群,而每年转播四次大奖赛的FOX网络则缺少铁杆观众。2007年观众减少了260万,下降到了1000万。在美国,F1的观众不如在本土举行的纳斯卡全美赛车,这是个特例。

如今,在五大洲都能收看到F1赛事的电视转播,各国电视台设立的F1频道或是F1栏目,给全世界亿万观众提供了一场F1的“盛宴”。人们在同一时间观看各站大奖赛的激烈竞争,赛车的巨大轰鸣、车手的激烈竞逐给现场和电视观众带来了刺激、激情与愉悦。电视传播促进了F1运动的进一步发展,F1也越来越离不开媒体的传播,以至于如今全球的18站F1分站赛,时间安排都以电视转播表严格执行,精确到了每一分钟。

在新兴电子媒体中,各国的主要门户网站对F1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世界著名媒体ESPN网站设有F1频道,可随时收看F1大奖赛各站的比赛视频。而F1-live.com是全球最著名的F1专业网站,其设有的栏目有:新闻总汇、F1成绩榜、F1测试、积分榜、赛程、车手、车队、赛道、规则、统计数字等,只要是与F1相关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2)平面媒体的F1报道

在平面媒体中,杂志对F1的报道最为充分和深刻。在世界上享有较声誉的杂志有英国出版的《一级方程式车赛》(F1-Racing)和《汽车运动》(Autosport),德国出版的《汽车、发动机与运动》(Automotorandsport)、《汽车报道》(Auto Zeitung)等,这些杂志以报道深入、资深记者和传统的影响力而在F1车坛和爱好者中有极大的影响力。而在亚洲,日本出版的《F1车赛快报》享有较高声誉。在综合杂志中,虽然美国的《体育画报》平时把大量版面给了NBA、美式足球和棒球,但也没有放弃F1。

而在报纸中,无论是综合性报纸,还是专业体育报,都对F1进行了充分和深入的报道。在世界很有影响力的报纸中,如《纽约时报》汽车运动版、法国《队报》赛车版、德国的《图片报》赛车版、俄罗斯《苏联体育报》和《体育快报》赛车版、日本《读卖新闻》赛车版,都对F1的报道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不仅文章写得深刻,而且有可读性。每当F1赛季期间,这些报纸派记者前往赛地进行采访,大量一手材料客观而权威,对F1爱好者有很大的影响力。

由于媒体的大力传播,F1运动在近十年中赢得了更多的观众与爱好者。因此,媒体的地位不断提高,甚至国际汽联和FOM(一级方程式管理公司)在决定一项新政策的时候,都不得不考虑媒体的态度与需求。

2.我国媒体的F1报道

在我国,对F1赛事的报道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时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比较落后,经济实力不足以开展这项运动。同时,我国媒体对F1知之甚少,在80年代初,几乎没有记者在现场观看过F1的比赛。

(1)平面媒体的F1报道

我国的F1报道始于平面媒体。在80年代末,《中国体育报》率先开始对F1进行报道,负责这个项目的记者是国际部的黎明京,如今他已是国内知名的F1专家、《汽车之友》杂志赛车版的记者。由于我国不开展F1运动,对于这个项目的报道起初还曾引起一些争论。最初,《中国体育报》只在国际版做零星的报道,继而在F1赛季的每站比赛期间进行集中报道。在报道量上,开始时占用半个版面,最后则辟出一个F1专版,每周在固定时间和固定版面进行报道。经过十几年对F1赛事的传播,《中国体育报》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F1运动的爱好者。

《体坛周报》是目前我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体育报纸之一。尽管F1的报道在报纸版面的总量上并不多,但报道质量上乘。借助于在国内的影响力,其F1的读者遍布全国各地,对F1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出了一把力。

2004年,F1大规模引入中国。各家纸媒对F1赛事都进行了大力报道。以下是2004年9月27日,我国的《体坛周报》《足球劲体育》《南方体育》三家媒体对F1中国大奖赛的报道情况。(见表8-6)

表8-6 纸媒三强9月27日星期一F1报道版面结构表(22)

img22

续表

img23

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汽车报社隶属于人民日报社,2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我国有影响的汽车产业新闻媒体。旗下拥有一报:《中国汽车报》,五刊:《汽车族》《汽车与运动》《家用汽车》《商用汽车新闻》《摩托车趋势》以及两个网站:中国汽车报网、汽车爱好者网。这样的综合汽车媒体在我国还是首次出现,对推动汽车工业与赛车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F1运动在亚洲不断深入人心,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F1爱好者群体日益扩大,30余种汽车杂志在我国应运而生,(23)它们的问世大大满足了汽车迷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培养出大批F1运动的拥趸。加之中国的上海赛道自2004年起加入到F1世锦赛的赛历,获得连续七年举办大奖赛的资格,F1运动在中国便扶摇直上,地位越发显贵。为了迎合广大读者的需求,在高效地传播汽车工业信息的同时,这些专业汽车杂志也对赛车运动,特别是F1运动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为了争夺更多的受众,一场激烈的竞争正在我国各种汽车刊物之间展开(见表8-7)。

表8-7 2008年上半年北京汽车类期刊销量排名

img24

续表

img25

(2)电子媒体的F1报道

在我国的电子媒体中,率先报道F1赛事的是广东电视台。早在1996年,广东电视台就设立了F1栏目,请当时的《中国体育报》国际部记者黎明京做转播顾问。这是中国电视媒体首次完整地转播F1赛事,让观众们大开眼界,初次认识了F1。

FOM(一级方程式管理公司)对电视转播权的出售是很严格的,原则上一国的转播权只出售给一家电视公司,其他电视台则无权进行F1赛事转播。FOM经理伯尼当时将转播权出售给了中央电视台,但首先进行电视转播的却是广东电视台。这是因为,当时的央视还没有现在这样强的经济实力,F1尚无固定观众群,为几千万美元F1转播权埋单的是中国石化,电视台通过广告置换的方式得以转播F1世锦赛。但1996年央视没有进行F1的转播,于是广东电视台通过广告置换,获得了当年F1的转播权。接下来的几年中,广东电视台的F1栏目受到了热烈欢迎,又由于珠海赛车场的缘故,广东电视台成为中国的赛车爱好者收看比赛的唯一渠道,F1赛事转播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如今,广东电视台的体育频道发展成为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体育专业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覆盖广东全省1100万有线电视用户。应该说,这也是广东电视台最早转播F1世锦赛的开拓精神的一种延伸。

为了回应广东台的挑战,找回失去的一部分观众,CCTV-5从2002年开始进行F1的转播,并在《赛车时代》《精彩F1》栏目里进行播出,确立了自己“正宗”转播权拥有者的地位。央视的加入使F1的传播效果显著增强,信号的全国覆盖率使得这项运动对中国大多数电视观众已不再那么陌生。随着上海赛道获得了2004年至2010年的F1大奖赛举办权,央视的F1转播从节目策划到具体实施都产生了质的飞跃。每届上海站的比赛,央视都会派出130多人的队伍参与F1赛事的转播。

由于F1赛事的转播难度非常大,电视信号的制作一般都由FOM的专业团队负责,不会让举办地国家的电视台参与。通常,转播一场F1比赛,赛道上要设立40个机位,而这些机位全部属于FOM。但是在其他位置,东道主电视台可以安排自己的机位。在上海赛道,央视就争取到很多特殊的非赛道机位,比如,在上海赛道北边塔楼的第五层,央视搭建了内部机位,能对发车区以及主看台的所有情况一目了然。为了提高转播水平,2005年,央视转播组购置了两台单价约六万美元的无线摄像机,这样在穿梭进出各车队维修站时,就省去了一根根长线的羁绊,使转播更有安全保证。

作为中国站大奖赛的东道主电视台,SMG(上海文广集团)对F1的转播可谓十分到位,除赛事外,对比赛的组织工作、观众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报道都值得称道。

除了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对F1的报道更是既详尽又有特色,且注重对网民的服务与互动。打开新浪、搜狐、鲨威、东方网、中国赛车网(OurRacing.com),只要输入一两个关键词,任何一场F1的比赛视频都可以看到,大大满足了人们对F1知识与信息的需求。

三、F1赛事报道模式与特点

1.F1赛事的报道条件

为了配合各国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国际汽联在其制定的“一级方程式大奖赛运动规则”中作出了非常明确而细致的规定,不管你是车队身居高位的经理,还是享誉全球的大腕车手,都要在比赛的不同阶段接受各国媒体的采访。如果破坏了这些规定,国际汽联将毫不客气地进行惩罚。因此,有这柄“上方宝剑”撑腰,媒体可以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内对各车队进行采访。换句话说,比起采访足球世界杯的记者来说,F1提供的工作条件是相当不错的。

(1)新闻发布会制度

例如,在每站大奖赛进行第一次练习赛的前一天,国际汽联的新闻代表会选定最多五名车手,参加历时约一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这些车手所在的车队最迟会在发布会开始前的48小时接到通知。另外,新闻代表还将从车队挑选最多两名人员参加这个新闻发布会。

此外,在第一个练习日,新闻代表在每站比赛通过抽签或轮流的方式,挑选最少三名、最多六名车手或车队成员参加新闻发布会,而且必须是此前没有出席过发布会的人员。每个车队有责任确保其车手在分站赛期间不无理拒绝与媒体代表谈话。在计时练习时段结束后,排位前三名的车手必须立即到电视采访间内接受电视采访,然后出席在新闻中心举行的最长为3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而在正式比赛前的2小时45分钟时,所有车手都必须参加车手巡游。这些规定可以使采访的记者近距离接触到车手,而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后就可以从新闻中心的资料架上找到。但是,这些新闻信息基本上是英文的,像上海站比赛,即使是在中国举行,也极少有中文资料,除了法拉利车队外,没有其他车队向媒体提供中文的信息资料。这就要求采访F1的记者不仅要懂得汽车技术,还要有良好的英语素质,听得懂新闻发布会(尽管可以领到同声传译的耳机),看得懂所有的比赛信息,这是采访F1赛事的首要前提。

国际汽联对颁奖仪式的新闻采访也有明确规定。在正式比赛中获得第一至第三名的车手和获胜汽车厂商的一名代表,必须上领奖台出席颁奖仪式。在仪式结束后,他们还必须立即参加历时1小时30分钟的电视专访和在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2)记者的工作条件

在F1比赛中,对国际汽联官方电视媒体的采访条件也是有保证的。例如,国际汽联规定,电视摄像机的理想位置应正对颁奖台,并与其等高。对于电视专访间也有着具体的规定,如专访间必须毗连颁奖台,司仪应确保在颁奖仪式后,车手能够立即前往这个房间。甚至对采访间的条件也作出规定,如必须通风透气,或者温度在25度以上时备有空调等。

在媒体采访的物质条件方面,国际汽联也做得相当出色。在主新闻中心,记者不用发愁因为忙于采访和写稿子,没时间出去吃饭而饿肚子。新闻中心的就餐区全天提供各种饮料,在饭点时提供正餐食品。至于电脑查询、长途电话、传真机等通讯设备,更是不在话下。主新闻中心安置有电视墙,记者可以在这里看到有关比赛的一切画面,不用跑到车队接受采访的新闻中心去听发布会,可以边看画面边写稿件。

对媒体提供的条件和作出的种种规定,是国际汽联在几十年的组织工作中逐步积累和提炼出来的。因此F1组织者与媒体的关系一向比较默契,各车队也充分认识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无不积极配合,有时还会主动组织记者参加车队的一些活动。一个F1记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前往赛地采访大奖赛,就会较为容易地与各车队新闻代表建立联系,他的采访工作和报道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3)采访的申请与审批

对于某媒体采访F1世锦赛的申请和审批,国际汽联也有明确规定。首先,这家媒体曾经报道过F1赛事,如若这家媒体的记者要申请采访F1大奖赛,先要提供这位记者报道过F1比赛的稿件复印件,再由媒体的总编辑或是发行人提供一份书面证明。这份证明要求用有单位信头的信纸打印,内容包括:将负责报道此赛事的媒体成员的姓名,是文字还是摄影记者的说明,编辑对于报道F1大奖赛的承诺以及编辑对于大奖赛的报道会被印刷发行的承诺等。在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的平面媒体向中国大奖赛国家新闻办公室提出采访申请,而电子媒体则必须直接向FOM提出申请。以上文件准备齐全后,上交本国相关项目的组织机构备案(中国汽联),最后呈报国际汽联新闻委员会进行审批。一般情况下,只要是报道过F1的记者,基本上都能获得审批。接到邀请信后,可用此信作为赛地所属国的签证申请依据。

2.搞好F1报道的几个关注点

要想搞好F1赛事报道,不懂汽车技术是万万不行的。如果你是个车盲,必须想尽办法“恶补”汽车知识,以适应采访报道的需要。

那么,在技术高深的F1比赛中,哪些方面应该格外关注呢?

(1)赛车技术

赛车技术是F1比赛最关键的部分,而在赛车技术知识中,最应关注的是引擎(Engine)、轮胎(Tyre)、空气动力学(Aerodynamic)等。首先,赛车部件用高科技的宇航材料制成,一部F1赛车的80%由碳素纤维打造而成,引擎、部分悬挂系统和变速箱用钛金属制造,轮毂的材料是镁合金,能和F1赛车相比的只有航天器。所以说F1是汽车的终极版本,也可称之为另类飞行器。

2008赛季,所有的赛车都加装了标准的引擎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Unit,缩写为ECU),用来控制引擎、变速箱以及离合器,而这套ECU是经国际汽联指定后,由迈凯伦电子系统公司与微软共同设计研发的。这一标准引擎控制单元将通过安装在每部赛车上的超过100个传感器来收集数据,起到禁止使用牵引力控制(TC)和其他辅助驾驶功能的监管作用。

空气动力学在F1中占有重要位置。空气动力学本是对气流作用于某一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情况的一项研究,在F1研究空气动力学的目的,是使汽车能够产生最大的下压力和最小的阻力。实力雄厚的车队,如法拉利就在博洛尼亚(费奥拉诺)建设了带有金属滚道的风洞实验室,耗资2200万美元。速度是F1运动的灵魂,因此车队无不花费巨额资金做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所以一支车队的身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科研机构做支撑。

许多F1车手把轮胎看做比赛中最重要的技术因素,因为没有适合的轮胎,再棒的赛车和驾驶技术也发挥不出来,在不同的比赛条件下正确选择轮胎,就成为比赛取胜的关键。

F1大奖赛在中国举办,使中国车迷第一次亲眼看到了赛车场。一般来说,现代F1赛车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有赛道、起步和终点直道、安全人员观察站、比赛指挥控制中心、维修站、主副看台、新闻中心、摄像机与电视塔、大屏幕电视、赞助商接待看台、F1定点医院、医疗站、围场、车队生活区和能源中心。赛车场的每个部分都可能发生新闻,记者要熟悉赛地,不漏掉任何一个可能的采访机会。与2004年相比,现在的中国车迷素质提高了,他们对媒体报道的评价更为苛刻,很难想象一个不懂项目的记者能够写出好的报道,即使只写错或说错了一个专业术语,也会使自己的媒体蒙羞,以致失去读者或观众。

(2)比赛规则

国际汽联每年对比赛规则都会做一些调整,规则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运动规则,一个是技术规则。前者是对比赛的方式进行调整,后者是对赛车的技术进行规定。对赛车技术的调整主要针对引擎、变速箱和轮胎,目的是为了让F1降速,抑制经济实力雄厚的车队无止境地提高技术含量,进一步缩短各车队之间的差距,以提高比赛的激烈程度,使电视转播更具可看性,让比赛的结果更有悬念。

例如,2008赛季国际汽联规定,每台变速箱必须连续使用四场大奖赛,任何非常规地更换变速箱的参赛者,都要受到发车位置退后五位的处罚。与引擎规则一样,只有当车手在退赛的情况下更换变速箱才能免受处罚。同时,继续保留两站比赛使用一部引擎的规定,引擎的最高转速被限定在19000转/分钟。

国际汽联还规定,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赛季,车队只能使用一种引擎设计,继续使用2.4升V8引擎(前为3.0升V10引擎)。而在这三年期间,所有车队实行单一轮胎供应商,即普利司通。在每站比赛中,每支车队要使用同样的轮胎:两套干胎、一套雨胎和一套暴雨胎。国际汽联计划从2009年开始禁止使用轮胎加热设备,其目的也是为了把F1的速度再降慢点。

运动规则的改变是对比赛方法作出一些调整,一般是练习赛、排位赛和正式比赛在时间上和次数上的变化。基于节省能源的考虑,2008年F1世锦赛就对排位赛作出调整,在排位赛结束之后和正赛开始之前赛车不能进行加油。这一规定客观上避免了以往赛季“烧油圈”的出现,车手必须在每一圈的排位赛中尽量节省燃油,同时要获得更好的名次。而三节排位赛的时间也被调整为20分钟、15分钟和10分钟。

比赛规则的改变还包括方方面面,比如,为了回应世界环保组织对F1赛车破坏生态环境的严厉抨击,国际汽联决定从2008年起,F1赛车的燃油必须添加至少5.75%的生物成分,以减少空气污染。

(3)车队和车手

在F1世界中,即使有最好的赛车,也不一定能获得冠军,因为这项运动是赛车和车手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

自1950年创办F1锦标赛以来,几乎每个赛季都会有一支车队退出,他们的空位总会很快被其他车队补上。从F1开赛到现在,至少有百支以上的车队在F1的舞台上展示过风采,到1995年,仅有12支车队被保留了下来,也就是说大部分车队都被淘汰了。这就是F1,它就像魔力无边的赌场,吸引着人们进进出出,有的赌了个精光,有的赚得盆满钵满。

在F1的历史上,一些车队曾经风光无限,但很快就因为经济原因从赛场上消失。如布拉海姆队在获得1983年世界冠军后,就消失了近十年;弗兰克·威廉姆斯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支付员工的工资,被迫卖掉自己的全部私人财产;贝纳通车队也已经找不到踪影。组建一支车队的费用是相当高的,赞助商也往往只赞助那些战绩较好的车队,这就造成车队的两极分化,自1988年以来,只有法拉利、迈凯伦、威廉姆斯、贝纳通和雷诺这五支车队取得过车队总冠军。

在报道车队时,经常浏览国际汽联和各车队的官方网站是必不可少的(见表8-8)。这些信息准确而及时,是媒体的第一信源。除了要关注车队的发展历程、最好成绩外,还要非常了解车队的科研水平、团队配合及其经济实力。例如,每年的试车活动、车手转会、上层人事变动等,这些因素往往决定着一支车队下个赛季能否继续呆在F1。

表8-8 2008赛季各车队官方网站

img26

相对而言,比起对车队的关注,人们对车手的关注会更多一些,媒体对车手的深度采访往往决定着受众的眼球往哪里看。一个合格的F1记者,应该对车手的成长历程、性格特征、家庭生活、参加各种活动的细节非常了解,即使没有条件亲自采访到车手本人,也要从各国媒体,特别是车手所属国媒体获得信息,进行信息的梳理,加以报道。比如,对于车手的健康,一个记者应该知道,F1车手在比赛中受到的生理压力极大,在一场比赛中,脖子、肩膀、胳膊和腿承受总重量达到40000千克的压力。他们在比赛中心跳每分钟190次,穿的三层防火材料制成的赛车服下可达到60℃的高温。所以,F1赛事对运动员身体的要求,超过了任何一项极限运动,堪与宇航员和战斗机驾驶员相比。因此,车队对车手的身体训练非常重视。在平时,他们的身体训练以耐力性运动为主,如自行车、游泳、铁人三项、长跑等。现本田车队的巴顿就以跑马拉松来准备新赛季,当年舒马赫用踢足球来提高自己的体能,而特鲁利则总是喜欢攀岩。

换个视角看F1,会改变呆板的报道风格。除了车手的健康之外,从心理素质、心路历程、配合能力等方面细致地观察车手,以求了解和揭示车手的内心世界,将会拓宽F1的报道面,加深报道深度。

(4)F1的商业运作

F1运动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商业性质,因此它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运作。

无论从赛车的研发,赛道的兴建,还是车队的建立与车手的培养,都打上了鲜明的商业烙印。因此,采访F1,不但要关注赛事本身,还要把眼光放得更远更广,提高自己的洞察力,拓展报道范围。

与F1相关的商业元素中,赞助商占有重要位置,看看赛车上密密麻麻的车身广告就足以说明一切。可以说,没有赞助商,就没有如日中天的F1运动,F1的任何一项活动,哪怕是进行一次测试赛,都要花费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美元,而一支车队一个赛季的花销,更是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据车队官方统计,实力最弱小的车队,也需要几千万美元,而像法拉利和迈凯伦这样的王牌劲旅,则高达数亿美元。所以人们常说,F1是一项烧钱的运动,就算你是个亿万富翁,一个赛季下来,也可能变成一个穷光蛋。

但是,F1也能带来巨大的利润。根据国际汽联的官方统计,2004年首次加入F1赛的巴林站比赛,带来的收益为7000万美元,前往观赛的国外游客40000人次,平均每人每天消费226美元,这还不包括购买门票的费用。2000年,马来西亚站的综合收益高达2.63亿美元。

在F1的商业运营中,比赛举办权和电视转播权是两大收入来源。上海赛道先是交了2000万美元的“入门费”,并承诺在以后七年中,每年缴纳高于上一年40%的入门费,才加入了F1的赛历。电视转播权每赛季大约有五亿欧元进账,其中一半分给车队。F1虽是一项烧钱运动,但对于F1主办者来说,它却像一台永不休止的印钞机,电视转播权不过是这台印钞机上的一个重要零件。电视转播权原本属于国际汽联,F1老板埃克莱斯通用锐利的目光发现了商机,只花一亿美元就买下了长达99年的转播权,而且不断地提升价码,是一笔只赚不赔的好生意。举例说,德国的收费电视台Premiere在2007年续签电视转播合同时支付了3000万欧元,德国私人电视台RTL的合同也即将到期,要想签新合同预计将花费大约7000万~9000万欧元。

如今,在埃克莱斯通的精明运作下,F1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典范,由赛事观众、F1车队、F1赛事、电视转播、赞助商组成了一条坚实的价值链;而另一条以观众服务、F1赛事运作推广、物流运输、交流沟通、广告营销的辅助供应链也正在形成。F1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帝国。

在报道F1时,要注意它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汽车技术的展示与竞争。作为汽车工业的先驱,赛车运动的实质是汽车厂商的角逐。通过体育比赛这种充满激烈竞争的方式,F1不断促进着全球汽车制造业尖端技术的进步,而诞生在比赛之下的尖端技术,又被转为民用。这一过程,是任何一项其他体育运动、任何一项其他赛事无法相比的。

自2004年F1进入中国后,同样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提供了一个技术进步的良好契机。2003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增加了34%,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按照行业专家预计,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提高,中国的F1迷的队伍还将不断扩大,这些隐藏在F1身后的信息,需要记者去细心挖掘,深入分析。

(5)F1的文化内涵

在报道F1时,赛事之外的人文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最好的观察地点就是赛场。赛场最具特色和个性魅力的地方不仅是赛道的挑战性,还有赛场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底蕴。每一个赛场都有各自的地理气候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习俗,当这些个性与共同的运动激情相碰撞的时候,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汽车运动文化。媒体的报道应该让人们看到和欣赏到不同的F1大奖赛的风情。

本节思考题

1.简述F1赛事的五个发展阶段。

2.国外媒体的F1赛事报道的现状如何?

3.国内媒体的F1赛事报道是如何进行的?

4.F1赛事报道应该关注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