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新闻评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视野日渐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新闻评论的分类在分类问题上,新闻评论如同其他新闻体裁一样,目前仍然处于众说不一的状态。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标志着新闻评论从报纸体裁转变为各种新闻媒介的共用体裁。正因为这样,各新闻单位历来把不署名评论列为评论工作的重点。

第五节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新闻评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视野日渐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些内容取向、表现形式和适用范围都有所不同的评论类型。这些隶属于体裁的具体评论类型名目繁多,称谓不一,分类也不尽相同。这里仅就某些基本评论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作些介绍,也许对丰富和完善广播、电视评论的类型不无裨益。

新闻评论的分类

在分类问题上,新闻评论如同其他新闻体裁一样,目前仍然处于众说不一的状态。这些不同的分类,多数由于分类目的和分类标准不同所使然。它们并不一定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可以并存、可以相互补充的。

与国外五花八门的分类相比较,我国新闻界对新闻评论的分类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新闻评论主要是报纸新闻体裁,其分类体系也是在报纸评论基础上形成的。这个分类体系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署名评论和不署名评论,而以后者为主;第二层次主要是依据评论规格对不署名评论的再分类,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前期称评论)、短评、编者按和编后四种。上世纪70年代后期,广播电台开始比较经常地播发自己的新闻评论,随后电视评论也逐渐增多。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标志着新闻评论从报纸体裁转变为各种新闻媒介的共用体裁。不过,广播、电视中的口播评论仍然主要沿用报纸的分类,只是把社论更名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也冠以“本台”罢了。

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新闻改革的深入,无论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在评论领域里都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开拓。比如,报纸上的署名评论开始突破“轻量级”格局,出现了像“人民论坛”这类“次重量级”的评论专栏,甚至像《人民日报》署名“任仲平”的这类“重量级”的长篇评论;新闻述评多数转化为由个人署名的记者述评,而本报评论员也出现了个人署名。广播、电视评论开始突破体裁的界限,或者与节目融汇在一起,或者栏目化、节目化。诸如此类的发展变化,势将对既有的分类体系提出挑战。现将报纸和广播既有的评论分类列表于下:

img7

当然,由于媒介的性质、地位、接受对象不同,并非所有报纸、广播电台都经常运用这些评论名目。比如晚报主要在专栏中发表署名评论,如《新民晚报》的“今日论语”,《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等;它们除编者按、编后之外,一般不发不署名的评论,因此很少运用社论、本报评论员一类的评论名目。广播评论的这些名目,主要根据“中广”的分类;有些地方台的评论名目并没有这么完备,运用范围也不很明确,如有的电台一律称之为本台评论。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改革的深入,广播电台、电视台都致力于加强评论环节,评论的表现形式正在急剧变化之中。上表所列的广播评论名目,实际上只能大致反映1980年代中期的情况;此后广播、电视评论开始出现摆脱单篇独论、日渐与节目融为一体,这就难以单纯从体裁的角度予以分类了。

不署名评论

不署名的评论,意味着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意见和看法。机关报和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有些社论(本台评论)和评论员文章,甚至是代表一级党组织或政府部门的看法。正因为这样,各新闻单位历来把不署名评论列为评论工作的重点。毛泽东强调党委要抓评论工作,主要指抓这类评论,尤其是其中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

不署名评论的各种类型,是按所论述的论题的重要程度划分的。它们的不同名称,首先意味着不同的评论规格。对于新闻单位来说,准确掌握评论规格是一件不可掉以轻心的事情。因为评论规格既反映评论主体对于论题重要性的判断,也关系着评论的签发权,实际上也是评论工作规范,包括评论体制是否健全的具体标志。

社论/本台评论——这是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最高规格的评论,通常用来论述重大的、全局性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当然,所谓重大,所谓全局性,都是相对而言的,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判断。这些因素包括事件或问题本身的分量,它们蕴含的意义和客观影响,受众的关心程度,以及媒介的性质、所处的地位和肩负的任务等等。例如,山西昔阳县停建“西水东调”工程,就事件本身说,不过是一个县的决定;但同当年兴师动众修建这项工程的背景联系起来,停建的决定却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个工程的“上马”、“下马”,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人民日报》配合工程停建的报道,发表了《再也不要干“西水东调”式的蠢事了》的社论。再如哈尔滨双城堡车站野蛮装卸的事件,就事论事不过是个服务态度问题,不过是摔坏几台洗衣机的事,确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但就是这么一件事,却需要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过问,才能排除诸如主管部门护短、调查组互相推诿等等障碍,得到比较合理的处理。从处理过程看,这件小事却反映了领导作风中的严重问题。因此,“中广”在作了一系列连续报道之后,就这一事件播发了本台评论《整顿路风才能得人心》(55),《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题为《勇于负责,敢于斗争》的社论(56)。全局性问题也可以作如是观,但与媒介所处的地位、覆盖范围联系更为紧密一些。

评论员文章——规格仅次于社论或本台评论的评论类型。它所论述的问题虽然也是重要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但问题本身一般带有局部的性质,如地区性或部门性问题。各个领域的重大成就和经验,领导作风、工作方法方面的经验和问题,某些需要引起人们重视的社会风尚、社会思潮或行为倾向,关系人们切身利害的社会现象,也常运用评论员文章来分析论述。近年来,评论员文章的应用范围呈现扩大的趋势,有的媒介甚至有意识地控制社论而多用评论员文章。有的同志认为,评论员文章的兴起,“具有八十年代的时代色彩”;因为“进入八十年代,生活的节奏快了,评论的新闻性增强了,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彼此竞争……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果固守于社论这一形式,就可能贻误时机;评论员文章这种‘轻骑兵’形式,就迎来了大繁荣的年代。”(57)目前,评论员文章多为不署名评论,但有些报纸如《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已开始尝试运用署名的评论员文章,这是值得注意的迹象。

与评论员文章同一规格的,还有一度颇为盛行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类评论冠以“特约”,意在暗示作者身份非同寻常。由于文章一般较长,往往对所论述的问题做多侧面或多层次的分析,曾被称为“超重型评论员文章”。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类文章已不多见,也许将同编辑部文章一样成为历史的陈迹。不过,《人民日报》于2005年9月9日发表的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的评论《把伟大抗战精神化为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仍冠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

短评——这是一种轻型评论。短评的论述对象一般不是整个事件或问题,而是事件或问题具有启发意义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甚至是某一点;有时也被用来解剖某种具体观点,或工作、思想、行为中的某种倾向。这类评论近年来日渐式微,这与专业评论工作者有所轻视不无关系,但主要还是由于署名短论的冲击。从目前的发展迹象看,短评可能逐渐由署名短论所取代。

编者按和编后——在不署名的评论中,这是最简短、最轻便,也是最低规格的类型。编者按有两种,一种是介绍性的,通常用于介绍作者或提供其他背景材料;一种是议论性的,常以画龙点睛的方法表明对有关事物或问题的看法。这里所说的是后一种编者按,一般置于它所“按”的报道或其他文章的前头。有时也在文章中间加按语,类似古代图书中的“夹批”、“夹注”。这类按语通常是对所“按”文章的某一片段或个别提法的扼要评论,运用起来特别灵活。

编后的规格相当于编者按,因放在新闻报道或其他文章后面而得名。不过,这种文章,通常比编者按有较多的发挥,也可以写得更为具体、生动一些。广播、电视从自己的传播方式出发,一般不用文前的编者按语,而用“编后话”。

上述这些不署名的评论类型,都是按论题的重要程度划分的,它们的名称代表着一定的评论规格。而新闻媒介之间,既有性质(如党、政府、群众团体和专业性的报纸,综合性和专业性广播电台、电视台或频率、频道)和传播方式(如报纸、广播、电视)的区别,也有所处地位(如中央、省市、地市)和服务对象(如分别面向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的不同。因此,面对同一新闻事件或问题,不同媒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评论。例如,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冠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体育报》,分别发表短评、评论员文章和社论表示祝贺。(58)三家报纸用三种规格的评论论述同一件事,完全符合它们各自的性质和所处的地位。如果它们采用同一规格的评论,那就不恰当了。

上述四种不同规格的不署名评论,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评论体系,可以用来处理不同的论题。比较地说,广播、电视在运用不署名评论方面,仍然存在忽视规格的现象。如有的广播电台往往不问论题的重要程度,一概称之为“本台评论”,而有的电视台则一概称之为“编后话”。这未尝不可以说是评论体制不尽健全的表现。

署名评论

在上表所列的评论名目中,署名评论是以个人的名义发表意见的评论类型,目前主要有记者述评和署名短论两种。

记者述评——又称新闻述评,实际上是从新闻述评衍化而来的评论形式。原先的新闻述评一般不署名;以后开始署名,通常冠以本报、本台记者某某,因此称为记者述评。这种评论形式多数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论题切近客观实际,而且较多采用夹叙夹议的论述方式,近年来日益受到各种媒介的重视,经常被用来论述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如《构建和谐社会须倡导第三次分配机制》(59)。《人民日报》1993年以来,曾经运用记者述评论述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如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建筑钢材价格反常现象、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等等(60);广播中的记者述评也呈明显增多的趋势,“中广”的《扫除形式主义》(61)、《拜金主义要不得》(62)都曾经产生了广泛的舆论影响。广播、电视中的许多分析性节目或“话题”,如“中广”的《新闻纵横》,“央视”的《焦点访谈》,中国国际台的“新闻分析”,其实也可以纳入新闻述评或记者、主持人述评的范围。这种评论形式由于广泛运用事实,便于听众和观众经由具体事实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它在广播、电视中日益兴盛起来,绝不是偶然的。

署名短论——多数属于专栏评论。报纸上有各种各样的言论专栏,广播、电视中也有名目繁多的言论栏目或“话题”;哪些署名短论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一般以专栏的性质和编辑方针为转移。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中的署名短论,属于新闻评论;而另外一些言论专栏,如“五洲茶亭”等,则属于文艺性随笔。新闻评论中的署名短论作者面宽,而且一般都具有短小精悍、平易近人的特点,它在论坛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新闻评论的重要方面军,而不只是不署名评论的“补充”。这类评论虽然是“群言堂”,但一旦发表或播出,它就自动成为本报或本台评论的组成部分,成为新闻单位的立场、观点或态度的体现。就是像“人民网”的“评论靶子”这个组织网民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的开放式专栏,也把引导讨论方向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个栏目一般包含四个部分,即: (1)讨论题目;(2)评说由头;(3)推荐参考,主要提供讨论的重点;(4)编辑点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63)这个专栏开辟以来,以选题视野宽广引起网民的广泛注意,堪称名副其实的“群言堂”;由于重视引导,其生命力和舆论效果看来也是可以预期的。因此,新闻单位必须如同对待不署名评论一样,认真严肃地对待这类评论。

《人民日报》任仲平的评论,以论题重大、理论色彩浓厚引人注目,是署名评论中的一种相当特殊的形式。

目前的评论分类,是在我国长期的评论实践中形成的,不仅为新闻界而且为广大受众所接受。这个分类体系明确区分署名和不署名评论,有利于发挥这两类评论的互补作用;以论题的重要程度界定不署名评论,既有利于新闻单位恰当运用不同的评论名目,建立和健全评论工作体制,又方便受众据以判断评论内容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所以,尽管既有的分类体系与新的评论实践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但它明确界定的评论基本类型和适用范围,对于今后的评论工作仍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考题:

1.我国新闻评论有哪些基本类型?它们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2.试述不署名评论各种类型的适用范围?

3.你怎么认识署名评论在当代媒介中的地位?

【注释】

(1)1982年2月7日《福建日报》社论。

(2)1982年10月9日《人民日报》编者按;《福建日报》的社论《论“老虎”与“苍蝇”》,见《新闻评论作品选》第53-54页。

(3)《古文观止》卷五。这一段全文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1004-1006页。

(5)《一篇文章中的逻辑错误》,1985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6)1982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全文见《新闻评论作品选》第16-19页。

(7)分别见《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3卷第1105-1109页、第4卷1291-1296页。

(8)文见《新闻评论作品选》第304页。

(9)全文见本书末附录。

(10)转引自《勿做穿凿文章》,198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11)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12)作者郭之纯,2005年9月27日《中国青年报》。

(13)这个词源出《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肯,附骨之肉;綮,筋骨的结合部;肯綮全称肌体的紧要部位。軱,音“孤”,大的骨头。

(14)《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稿选(198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15)1983年1月17日《人民日报》。

(16)刘效仁:《说“雅好”》,全文见本书末附录。

(17)练洪洋:《“腐败定论”比腐败更可怕》,全文见本书末附录。

(18)韩愈:《答李翊书》。

(19)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20)全文见《新闻评论作品选》,第93-94页。

(21)任仲平:《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人民日报》2003年5月15日第一版,获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22)任仲平:《论责任》,《人民日报》2005年9月19日;节录见《新闻评论作品选》第20-25页。

(23)199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24)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25)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4页。

(26)全文见《新闻评论作品选》第54-56页。

(27)《论“老虎”与“苍蝇”》,1982年9月30日《福建日报》社论;全文见《新闻评论作品选》第53-54页。

(28)《当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关键》,1982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29)林放:《江东子弟今犹在》,1982年3月29日《新民晚报》;全文见《新闻评论作品选》第93页。

(30)《中央机关要做全国的表率》,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31)《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0页。

(32)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3)范剑青:《基尼系数的警示》,2003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3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页。

(35)《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5-1496页;《新闻评论作品选》第273-277页。

(36)《也说“漫画与民主”》,1985年8月26日《新民晚报》。

(37)《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9页。

(38)《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页。

(39)《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5-206页。

(40)《保护耕地,刻不容缓》,199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社论。

(41)《警惕李登辉的“台独”言行》,1994年6月16日香港《文汇报》社论。

(42)全文见本书末附录。

(4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

(44)《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2003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45)1986年6月14日《南芬兰新闻报》。

(46)这是2005年9月6日《北京青年报》一篇评论的题目,评论的全文见本书末附录。

(47)陶世龙:《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原发于“五柳村”网站;全文均见本书末附录。

(48)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4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2-883页。

(5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7页。

(5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22页。

(52)全文见《新闻评论作品选》第303-304页。

(53)作者洪巧俊,2005年10月3日“红网”。

(5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5页。

(5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3年4月3日播出,《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稿选(198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第32-33页。

(56)1983年5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57)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94页。

(58)《人民日报》短评《胜利属于勇敢的进击者》,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育报社论《辉煌的胜利,艰苦的历程》,见1984年3月10日三报。

(59)全文见本书末附录。

(60)如《单靠“看不见的手”不行——关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评述》(1993年8月16日),《虚假的市场信号——评述目前建筑钢材价格反常(1994年2月26日),《重教必先尊师——关于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的述评》(1994年2月28日)。

(6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2年3月31日播出,《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2年)》,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第82-84页。

(62)作者胡占凡,“中广”1993年4月8日播出。

(63)且举两个例子,如在《巨贪牵出“衙内现象”全靠“老子”罩着?》(2005年9月28日)中的“编辑点题”说:“现代‘衙内现象’已经成了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一种常见的腐败形式,成为一种畸形社会现象,也是反腐败工作中一道较难破解的难题。消除‘衙内现象’是反腐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看待现阶段的‘衙内现象’?该如何清除‘衙内现象’,滋长的土壤?”又如在《北大林毅夫谈个税“不要仇富说”荒唐?》(2005年9月29日)中的“编辑点题”说:“贫富差距、分配不公已是从政府到百姓都非常关注并着手解决的重大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考察同一个社会问题,如何看待林教授提出‘不应该有仇富心理’的观点?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贫富差距问题?学者该如何划清学术观点与责任界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