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外新闻报道及其特色

对外新闻报道及其特色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外新闻报道的任务简言之,对外新闻报道的任务是阐明中国的立场、观点和政策,传递有关中国的信息,以增进国际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对外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港澳台同胞,要考虑他们的特点、文化传统及接受能力。

对外新闻报道及其特色

在开班第一天,省委宣传部刘苹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三局范信龙局长、省委外宣办周学智主任等负责同志都发表了很好的见解,对我很有启发。在我的这篇发言中,主要从对外新闻报道的角度谈一些看法。

何谓对外新闻报道

所谓对外新闻报道,就是通过传播媒介,向国外读者和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等特定对象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或情况,影响国外舆论,以增进外部对中国或中国某一地区的了解和友谊。简言之,也可以这样说,以国外读者和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为特定对象的新闻报道,就叫对外新闻报道。

对外新闻报道包含两种成分:一是时效性较强的对外新闻,即中国或中国某一地区最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如中国某日发射了一颗卫星或进行了核实验、中国在某场比赛中打破了世界纪录等;二是时效性不太强的有关中国情况的介绍,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数据,政府公告、文件等,如西藏、台湾问题白皮书,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等。

对外新闻报道主要通过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其他以国外受众(包括读者、听众、观众)为对象的各种出版物、视听制品、实物展览、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演说等,都可以归属为广义的对外报道。

为什么要加强对外新闻报道

加强对外新闻报道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外对中国了解甚少,在许多受众心目中,了解的只是中国片面的,甚至是被歪曲的形象,如“面包车,吃不饱;中山装,蓝蚂蚁”等。一些国外受众甚至不知道中国有八个民主党派。

2.各国在文化上以至在政治社会、伦理、心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差异,加之语言文字的隔阂,必然给相互了解和交流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仅仅满足于国内报道,难以增进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3.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固然需要了解世界,但更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以便加强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对外新闻报道的任务

简言之,对外新闻报道的任务是阐明中国的立场、观点和政策,传递有关中国的信息,以增进国际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具体地说,对外新闻报道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理论性解释或实例报道,阐明中国的立场及内外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取得国际上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2.有领导地、有效地配合国际政治、外交、经贸及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如关于“银河”号事件的对外新闻报道。

3.提供有关中国的各种知识、情况和资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如长城、故宫的介绍。

4.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及文化、科技合作,如发布投资信息。

5.交流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

对外新闻报道与对内新闻报道的区别

1.对外新闻报道的任务,报道者与受众的关系均不同于对内新闻报道。

对外新闻报道的任务是对外阐明中国的立场、观点、政策,传递有关中国的信息,以增进国际上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并直接或间接地配合国际斗争;而国内报道主要是强调指导性、鼓动性和动员作用。

从报道者与受众的关系看,对外新闻报道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一种友好的关系,一种提供服务的关系,而不是以一种教育人的面孔出现。当然对国际上的一些敌对势力还是应该以牙还牙地进行必要的斗争。

2.对外新闻报道的对象不同于对内报道的对象。对外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港澳台同胞,要考虑他们的特点、文化传统及接受能力。对外新闻报道应做到“三性”:接近性,趣味性,知识性。

3.对外新闻报道为取得效果,从内容到形式均有不同于对内报道的要求。从内容上讲,国外受众不喜欢、不接受被认为是宣传的东西,我们应讲究宣传艺术,把倾向性寓于事实报道中;从形式上讲,国外受众认为只有“客观报道”才是可信的,我们应少加评述而多客观报道事实。

对外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求

1.选材:在对外新闻报道中,重要的题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国际上共同关心的事情,如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重大发明、特大灾难、重要学说的提出等。(2)受众对象国自身也关心的事情,如申办奥运、社会老龄化等。(3)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能为外国受众所赏识或感兴趣的事情,如中国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的生平事迹,八个民主党派,中国的选举,中国的法律,中国的离婚率上升等。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最近刊登的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连载,在国外受到异乎寻常的欢迎,一些国家和地区还买下了该书的版权。对于一个地区的报道,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报道的是那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外国受众所赏识或感兴趣的事实,千万要避免你有但别人也有、没有特色的东西。在避免报道你有但别人也有的东西时,我们又得强调地方特色。所谓地方特色,当然不是说你这个地方非得有一个什么很知名的人文景观,关键是你要善于深入采访,善于发掘。我看,安徽的淮河文化、黄山旅游等就很有地方特色嘛,这些都大有文章可做。

2.主题:即一篇报道的中心思想。一篇新闻报道主题要鲜明,说明什么、提倡什么,要旗帜鲜明。当然,我们说主题要明确不是要你写宣传味十足的东西,而是要把主题寓于事实叙述之中。要善于以小见大。不久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篇一位农村七旬老妇状告子女不赡养她的新闻,主题就选得很好。这篇新闻报道没有大话空话,通过七旬老妇状告子女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既反映了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又反映了普法在农村的深入,连七旬老妇也懂得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这篇报道就比写××地区怎样进行普法教育要生动得多。这篇新闻发表后,一位在加拿大做生意的华人主动给《人民日报》(海外版)来信,谴责这位老人的子女,同时每月从自己的薪水中拿出100元赡养这位老人,直至老人去世。

3.角度:对外新闻报道的角度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记者、一个通讯员是否高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选取最佳角度,这就像一个摄影师是否会选取摄影角度一样重要。譬如写长城,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写,如从旅游角度、历史考古角度、建筑艺术角度、人文角度、政治斗争角度等分别写出不同报道。一定要选取最佳角度,切勿面面俱到。譬如有一篇这样的报道,题目叫《火车拖来的城市》,这个角度就选得好,从铁路建设这个角度反映了城市的巨大变化。

4.结构:一篇对外新闻报道包括标题、导语和新闻主体三个部分。

(1)标题:标题要画龙点睛。一篇来稿,有好的标题才能吸引别人看下去。就我们编辑而言,看了平淡的标题,就懒得看下文。有一位记者写了一篇帅孟奇大姐的专访,原题为《一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我觉得这个题目适用于许多革命者,没有什么特点。我看了全文,并通过对帅大姐的了解,觉得帅大姐的个性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她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从不轻易屈服,于是我将标题改为《她,从来没有被征服》,后来发表后反映较好。

我这里列举一些较好的标题。

《还是那双眼睛》(写王震同志的事迹);

《从木匠到大城市市长》(写李瑞环同志的事迹);

《皱眉服务如何治理》(写北京服务员服务态度恶劣、怎样治理的事情);

合肥豪门宴冷清了》(写廉政建设带来的变化)。

(2)导语:古人说,文章之好,在于首句。导语的作用在于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揭示主题、承上启下、唤起注意,导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人看下去。

1865年4月14日晚,美联社驻华盛顿记者发出的报道林肯总统遇刺的电讯,被人们认为是运用新闻导语的先驱。这条电讯只有一句话:“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言简意明,并具备了5个W(Who,人物;Where,地点;Why,原因;When,时间;What事情)和一个H(How,怎样的过程)等六要素。

新闻导语重要的是要生动明了、言简意明。导语写法多种多样:反问式,如,“老人登不了黄山吗?不然,新建索道可以帮他们的忙”;引述式,引述一个直语式警句开头;散文式,用生动抒情的文学笔法开头;综述式,等等。

对外新闻报道采用的是“倒金字塔”式的写法,即按所用事实的重要性顺序安排材料,最重要的写在最前头。导语一般交代人们关心的事实。如1993年10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三版有几则报道,相对来说,导语就用得比较好。这几则报道有:《襄樊诸葛亮节异彩纷呈》,《合肥豪门宴冷清了》,《萧山发生观潮重大伤亡事件》,《北京吉祥戏院停止重建》。

(3)新闻主体:指的是导语以下的新闻主干部分。新闻主体要善于剪裁,浓缩最值得写的情节、事实,千万不要像记流水账似的什么都写,防止重要新闻淹没在大而虚的报道之中。新闻主体要有层次,逻辑清楚,呼应导语,切勿杂乱无章。新闻主体要尽量写得生动。例如,《吉祥戏院停业重建》、《萧山发生观潮重大伤亡事件》两篇报道就写得比较生动。结尾要像交响曲一样戛然而止,不要啰里啰唆。

5.语言:尽量用对外特定语言,如干部用官员、爱人用妻子或丈夫表述。语言要形象生动,不要拖泥带水。譬如写江苏南通的开放,这个题目面面俱到地写也没啥意思。笔者在同普通南通人的接触中,南通人说:“我们南通人将我们的港口和开发区比作人的一双眼睛,只要这双眼睛漂亮了,人也就光彩多了,所以,我们在对外开放中着重抓了港口和开发区建设。”笔者一听,觉得说得好啊!笔者以后写了一篇报道,题目就叫《让眼睛更具光彩》,这篇报道读者反映写得比较形象生动。还有,不用国外读者费解的语言,如“五讲四美三热爱”、“门前三包”等,不得不用时,要作解释。

6.对涉及宗教、民族、疆界、历史上的中外关系及国与国关系、军事秘密等,行文要谨慎,避免引起民族或国际纠纷。

1984年,上海一家报纸上有一则报道,写到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时,说伊斯兰教把猪敬为祖宗,因此引起一场请愿纠纷,该报受到处分;1989年出版了一本叫《性风俗》的书,北京穆斯林认为该书有侮辱他们的地方,举行抗议示威活动,有关责任者也受到处分。

有些通讯员在报道中写到一些疆界时,界限不分,说一些商人到××地方经商时跨越国界了,这种写法容易引起有关国家对我国的抗议。

数字、人名、时间、地点等要准确。本报收到的一些来稿,数字互相矛盾,或含糊不清,我们不敢发表。

新闻报道要写得具体,见人见物,注意细节的运用。

对涉及本地区有关侨务、港澳台同胞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报道,要严格把关。

对敏感国家、地区和个人的报道,要征得对方同意方能报道,例如,有些来中国内地投资的个别国家的华人华侨就不希望记者报道他们的活动,报道可能给他们自身带来麻烦。

(此文是作者在安徽外宣干部培训班上的授课稿,原载1993年《安徽外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