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由新媒体催生的参与式新闻探析

由新媒体催生的参与式新闻探析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新媒体催生的参与式新闻探析牛光夏最近引起国人甚至全世界关注的华南虎事件因为网络的参与而变得波澜迭起,在网上掀起一场“全民打虎”运动,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各路人马和媒体参与此事。华南虎事件再次见证了网络的力量,也见证了民众利用新媒体参与新闻报道的力量。

由新媒体催生的参与式新闻探析

牛光夏

最近引起国人甚至全世界关注的华南虎事件因为网络的参与而变得波澜迭起,在网上掀起一场“全民打虎”运动,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各路人马和媒体参与此事。因对陕西镇平县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真伪的争论,形成了分别以中科院植物学家傅德志和陕西省林业厅宣传干部关克为代表的“倒虎派”和“挺虎派”,双方各自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在网上对事件的进展发表有关信息和意见。因起诉铁道部春运涨价而知名的青年法律学者郝劲松也卷入其中,他选择以司法途径追查“真相”,在自己的博客中他记录了自己的起诉过程。而四川网友小鱼啵啵啵则上传了年画老虎,质疑周正龙所拍华南虎为纸老虎,使这场争论走向白热化,一网名叫19楼的网友则亲自到年画老虎的出版商浙江义乌一印刷厂老板处采访,这段视频被央视《社会纪录》用在其于12 月7日播出的那期节目《虎照背后的故事》中。网上的种种争论和信息成为报纸、电视、电台的信息来源和进一步采访加工的素材,有意无意之间已经直接或间接加入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链条之中。而网上的舆论呼声也引起了《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调查》《新闻30分》等权威媒体的关注,在观望之后它们终于也参与了对此事的报道,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时评:“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新闻调查》则推出很有力度的深度报道《虎照疑云》。华南虎事件再次见证了网络的力量,也见证了民众利用新媒体参与新闻报道的力量。

由于互联网络、DV、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原本以信息交流或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新技术,对传统的新闻业产生了有目共睹的深刻影响,使新闻传播的结构、方式、主体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突破了传统的载体樊篱。在这样的新闻传播变革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传递由传统的一对多变成了多对多,新闻传播的“传”和“受”走向了一体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它的海量存储信息、超级链接所带来的新闻背景立体化呈现及其个性化服务,使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网络及数码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从而导致“参与式新闻”这一新名词出现在传播领域,“博客记者”、“公民记者”、“市民记者”“手机记者”成为这一概念的外在表现,“每一个人都可以当记者”则成为新媒体语境下多元话语时代的传播理念。

“参与式新闻”这一概念源起于美国,英文名为Participatory Journalism,Participatory的含义是“提供参与的机会、供人分享的”,参与式新闻即指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数码和网络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又被称为“公民新闻”、“草根报道”。在丹·吉尔默(Dan Gillmor)的著作《We the Media》一书中,他把参与式新闻定义为:“一个或一群公民,搜集、报道、分析、散播新闻和信息的积极行动,目的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独立的、可信的、准确的、广泛的、切合需求的信息。”[1]在书中他把“民治”和“民享”看作是这种草根新闻的根本特点。

一、参与式新闻的发展历程

被称为“个人媒体”的博客(即“网络日志”,台湾称之为“部落格”)近年风生水起,即是互联网络技术条件下促生的参与式新闻的一种典型表现。在国外博客新闻源于上世纪90年代德拉吉对美国总统克林顿性丑闻的报道,而在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期间,曾经做过《纽约日报》记者的奥布瑞顿开设了一个名为“回到伊拉克”(www.back-to-iraq.com)的个人网站,向订购他的伊战新闻的网民收取一定的费用,他利用这些费用完成他到伊拉克的新闻采制,被称为“第一位专业化的博客战地记者”、“第一位独立的网络记者”。较早研究这一新闻传播现象的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Jay Rosen认为,网络技术为参与式新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因为读者和观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来源渠道,他们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丧失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敬畏。在国内,自2003年“木子美现象”后,博客开始为人们所认识,此后开始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和生活。在2006年的“两会”报道中,博客成为一个关键词。各媒体的一些名记者、名主持人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如王小丫的“小丫跑两会”博客等,借此征集民众感兴趣和关注度高的选题。在人民网专门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设的“两会博客”中,有六位政协委员和两位人大代表开设了自己的博客,以倾听民声、搜集民意和传达民意。由此,中国的“选民”突然发现可以与他们的代表“零距离接触”和“互动”了,此举被网民和媒体盛赞为“拉近了两会同民众的距离”。在2007年,人民网、新华网、博客网、中国网等网站都专门开辟了两会博客专题,少儿频道的小记者们也开辟了自己的博客,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些博客的催化下也在强势发酵。而越来越多的名人和普通人利用博客来发布信息,发表评论,参与新闻的传播。

除个人博客外,各种播客网站、网络社区、论坛、BBS、手机等,都可以成为参与式新闻的发布和传播平台。

二、参与式新闻的传播模式

参与式新闻的传播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是受众主动参与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这类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主流媒体或其记者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博客网页,而受众则通过电子邮件或直接发帖对某些新闻事实作评论或补充;另一方面表现为受众直接参与到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去,如有些报纸为某一新闻活动策划征集“市民记者”参与报道,这是2005年9月29日《南京晨报》刊登的一则启事:“十运盛会即将来临,南京晨报现招募200名‘十运市民记者’,您愿意抓住这个机会加入我们的报道队伍,用您手中的笔记录盛会一景吗?职责:负责报道与十运会有关的社会新闻;要求:身体健康、关注十运、新闻敏感性强,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吃苦耐劳并服从《晨报》统一调度……” 2006年《三峡商报》自4月27日征集10名“市民记者”现场播报各地黄金周旅游新闻,大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报名者众多,市民记者的报道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和关注,他们想知道从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角度出发报道的新闻事实是什么样的。 《南京零距离》等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则鼓励和支持那些拥有DV机的民众自己拿起摄像机,拍摄下身边的新闻,提供给他们,甚至聘请了一些素质较高人士作为特约记者,从而能够“短平快”地把新闻现场零距离地呈现在屏幕上。 2006年5月8日,北京市大兴区电视台在其新闻节目《大兴新闻》中推出了一个名为《手机新闻眼》的板块,用来播出民众用自己的手机拍摄的影像素材,反映他们自己身边的大事小情,并称这些人为“手机记者”。

二是在各大新闻信息网站或综合网站的博客板块或社区新闻、BBS、论坛上,网民上传自己的文字或视频、音频的原始资料,发表自己的评论,发布自己耳闻目睹的新闻事实。

三是独立的参与式新闻网站。如韩国的OhmyNews(我的新闻)网站,一个主要由业余记者提供新闻的网络媒体,它高扬“每一个市民都是记者”的旗帜,在韩国掀起了市民个体参与新闻报道的浪潮。网站创办时,业余记者数是727人,现已经有38000人以上,包括大学生、教师、白领、家庭主妇等,每天有150-200条市民记者写就的新闻发布在OhmyNews上,平均每篇文章有3500条评论。

三、参与式新闻的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和各种素质的总和[2],是人们衡量新闻的尺度和标准。新闻价值取向,则是指实践主体在进行新闻的采访、制作、编辑等活动中遵循的以相应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判断和决策方向。也就是说,是对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及时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诸要素的侧重与取舍。对于这些非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参与者来说,他们对于所发布的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是以接近性为第一要素,即与他们在地理、心理、职业、年龄等方面较为接近;其次是对趣味性的追求,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认为会引起其他人的兴趣和关注的,再次是对及时性的追求,尽快地把自己掌握的新闻信息发布出去,但由于不像报纸、电台、电视台那样有截稿时间等等的限制,不发布也不会对自己有何不利,所以时效性并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至于重要性、显著性,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这个标准有时和传统媒体的会大相径庭。另外,一般而言,他们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也不会像正规媒体那样严格和苛刻,也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四、参与式新闻个性化的报道方式

对参与式新闻的传播主体来说,他们对新闻信息的报道可以采取他们愿意采取的任意方式、任何体裁、任一角度和立场,他们没有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方式的束缚,文言或白话、方言或普通话、书信体或对话体、倒金字塔还是章回体、评书还是快板,完全随心所欲、一吐为快,可以尽显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五、参与式新闻引发的思考

大量的事实证明:新技术产生的新媒介使普通公众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的传播平台,发布自己亲眼见到的、亲身感受到的、亲手拍摄下来的新闻,表达他们最直接、最真实的观点。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一类来自“草根记者”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已经产生了全球性的轰动效应,如美国的“9.11”事件、东南亚的海啸、英国伦敦的地铁爆炸案等等,这些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报道都来自普通民众而非职业记者。据美联社报道,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有3000个普通民众向美国航天管理部门和《达拉斯晨报》,提供了他们的目击材料,包括文字、照片和影像,而之前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初次出现致命故障的时候,是美国的一家在线论坛首先披露了这一信息,比美联社对此发的电讯稿早了11分钟。

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 Grassroots媒体网的创始人丹·吉尔摩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以往的历史由新闻记者撰写,但现在的历史由人民大众书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新一代媒体将颠覆传统媒体扮演的角色。”新一代媒体颠覆传统媒体扮演的角色这句话有危言耸听之嫌,因为传统媒体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力量。但可以预言:在未来的新闻事业中,传统媒体的专职记者和一群出色的业余报道者将会形成共生共存的关系,他们之间会产生一种相关的交互作用,参与式新闻将会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一种反馈机制。我们可以预见,民众用他们的博客或播客或手机等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将会成为传统媒体一个生生不息的、巨大的新闻信息源,例如在2005年的哈尔滨松花江水污染造成的停水事件中,杭州的《都市快报》就连载了东北一市民的博客日志,作为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那么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与此同时,新闻传播效果会具有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相应的新闻媒介组织对新闻传播的控制也会越来越难,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新闻传播现象。而民主意识和话语权意识日渐增强的民众追求事件真相的努力有时会敦促传统媒体被动地卷入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与报道,甚至有时不得不更正其原有的报道,如CBS NEWS正是在网民博客的压力下迫不得已承认它的一则关于布什服兵役的报道有失实之处而公开道歉。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普通民众新闻职业素养的缺乏,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的监管缺失,非职业新闻工作者参与新闻传播,难免使新闻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对这些积极参与新闻传播的草根民众来说,如何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守法规、加强自律,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媒介,提高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和辨别力,增强对新闻信息的采编制作能力,是每一位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都面临的问题,这就又牵涉到了加强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利用这些借助于新媒体而进行的个体的新闻传播活动,更好地使参与式新闻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补互动;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事业内涵会不会由此改变;没有职业道德规则的界定及行业、协会纪律的管理,将由谁来约束和规范这些个体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亟待提上日程等等,都是应当引起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甚至是全社会关注的新课题。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

[1]Dan Gillmor.We the Media,O’Reilly Media,2005.p.3.

[2]陈祖声、张宗厚:《简明新闻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第27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