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实地观察法观察法是调查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另外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公开的观察会使研究的结果发生严重的偏差。所谓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活动之外的观察。结构式的观察适用于已明确规定所需信息的研究问题。

一、实地观察法

观察法是调查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所谓观察就是观察者根据研究课题,借助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仪器与手段,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

(一)科学观察的特点

作为科学研究方法之一的观察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不同的,科学的观察具有如下的特点:

(1)观察者必须根据研究目的或假设去收集资料。也就是说,科学的观察是在研究目的和假设的指导下进行的观察,而不是盲目的。

(2)科学的观察一般都要求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它要求在观察之前,对观察对象、观察环境和观察方法制定详细的计划,进行系统的设计。观察员也要经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对观察对象进行系统观察的科学方法。

(3)科学的观察除了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以外,还经常借用科学工具如仪表、仪器等将观察结果详细地记录下来。

(4)观察的结果必须是客观的、能被检验的。也就是说,观察的结果可以通过对研究对象反复观察进行验证,或可以采用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对观察结果加以检验。

科学的观察根据观察的环境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或称自然观察)。实验室观察是在实验室中对研究对象、观察情景与条件作严格控制后进行观察,即在一种人造的环境中进行观察。而实地观察是对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这两种类型的观察中,实地观察是用得最多的,也是操作起来最复杂的。可以看出,实地观察观察到的现象更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情况,但观察的实施常常需要等待时机,而且测量观察现象的难度很高。基于这种讨论,以下的内容只针对实地观察进行讲述,实验室观察可参考相应的内容进行。

(二)实地观察的分类

为了取得合适的资料,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类型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隐蔽的观察和公开的观察

这是根据观察时观察者的身份是否公开而划分的。在隐蔽的观察中,被调查者并不知道他们在受到观察。这使得被调查者能够自然地表现自己,而人们如果知道了他们在被观察之中,就会有不自然的举止行为。隐蔽观察可能通过采用单向镜、隐蔽照相机、摄像机以及其他难以觉察到的设施来实现,或者是观察者隐蔽在被观察者中直接用感官观察。

在公开的观察中,被观察者知道他们正在受到观察。公开的观察可能会使被观察者的表现或多或少地不真实,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研究者们仍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种影响只是很小的,而且是短暂的。另外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公开的观察会使研究的结果发生严重的偏差。

在这两种观察方式中,隐蔽的观察收集的资料更具有真实性,但是常容易引起欺骗等道德上的问题。所以,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就要考虑研究主题的具体内容、被观察者的可能合作程度和道德的因素。

2.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

这是根据观察者是否参加到被观察群体中、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而划分的。所谓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活动之外的观察。而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不仅仅承担观察的任务,而且以内部成员的角色参与被观察者的各种活动,并在活动过程开展观察。

非参与观察获得的资料比较客观,观察时间较短;但是它只能观察到表面的现象,不能了解到被观察者的内心世界,不能深入到现象的背后。所以,它常被用来作为探索性研究的方法,即通过对一般现象的观察,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收集感性的资料。

参与观察常可以观察到较深度的资料,但它花费的时间很长,操作起来难度也较大,所以它常只用于有深度的专题调查中。

3.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事先制定好观察计划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实施的观察。这种观察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观察过程标准化,它对观察对象的范围、观察的内容和程序、结果的记录格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因而能够得到比较系统的观察资料。不过,要制定一个既实用又科学的观察计划很不容易,这本身就需要先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性研究。结构式的观察适用于已明确规定所需信息的研究问题。

无结构式观察是指对观察的内容、程序事先不作严格规定,依现场实际情况而定的观察方式。无结构式观察的优点是比较灵活,调查者在观察过程中可以在事先拟定初步提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调查者的主观性、创造性,认为什么重要就观察什么;其缺点是得到的观察资料不系统、不规范,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较大。无结构式观察的结果只能当做假设,而不能当做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结构式观察是最适用于探索性研究的,即它适用于调研问题仍未明确定义的情况,观察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确定研究问题和制定研究假设。

4.人员观察和机器观察

这是根据观察者的“身份”来分类的。在人员观察中,由人来观察实际发生的行为,人为地记录所看到、听到的现象。例如在超市内观察人们购物的决策过程。

在机器观察中,是机器设备而不是人在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它们可以连续地记录发生的行为,但需要研究者在事后进行分析。

通过机器设备进行观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测量收视率的人员测量仪。它安装在通过随机抽样抽取到的居民家的电视机上,用于连续地记录该居民家中收看电视的情况,它不仅可以记录正在观看的频道,也可以记录是谁在观看。通过对所有记录资料的分析,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出最新的收视率数据。

其他的研究用的较多的机器设备是照相机或摄像机,例如用它们记录某电影放映前后以及放映中进入或离开电影院的人,在街道上记录通过某一地点车辆的数目等等。

此外,在广告研究中,发达国家常借助以下现代化的测量仪器。

(1)视向测定器。又称眼睛照相机,这种仪器可以在一秒钟内拍摄十几个视线的动作,测出视线停留的位置和时间,用以探测被调查者对广告的反应,由此来分析构成广告的各要素被注意的程度。

(2)瞬间显露器。此机器可向被调查者作瞬间性的广告提示(提示的时间可以从千分之五秒至十秒间作适度调整),然后询问对广告的记忆程度,逐步对提示时间进行增减调整,由此决定构成广告的各要素所需的记忆时间。

(3)心理反应记录器。人感情变化的强度与脉搏跳动的速度、血压的高低、呼吸的快慢以及出汗的多少息息相关。利用这种机器,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感情变化,测定出他们受到某种信号刺激后心理反应的状况,由此来发现广告的优缺点。

(4)记忆鼓。用于测定被调查者在一定时间内对广告的记忆程度。

5.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以上介绍的各种观察方式都属于直接观察,它们都是直接对作为观察对象的“人”进行观察的。而间接观察(也叫踪迹分析)是指观察者对自然物品、社会环境、行为痕迹等事物进行观察,并通过它们间接了解人的状况和特征。

踪迹分析中较有特色的两种类型是“损蚀物观察”与“累积物观察”。以下是国内外所做过的“损蚀物观察”的例子:

(1)通过观察博物馆内展品周围地面瓷砖的磨损和腐蚀程度及裂缝的大小来估价博物馆中不同作品受人喜爱的相对程度。

(2)根据图书馆中书籍的封面、书页的磨损情况(如书中记号的多少)或通过检查其流通记录来判断各类书籍受欢迎的程度,由此来反映读者的兴趣和爱好。

(3)记录送到维修厂的汽车的收音机调台位置,可以用来估计各个广播电台听众的比例。

损蚀物观察是一种对磨损程度的观测,累积物观察则与此相反,它是观察某些堆积物或积聚物,正如考古学家通过观察岩石层来推测地理现象一样。例如,美国亚得桑那大学有一项著名的科研项目,研究者通过观察居民的垃圾,来了解人们消费的商品、品牌和消费数量。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通过观察旅游点、公共厕所的墙壁上、教室课桌上等地方人们随便涂写的内容来分析人们的某些思想和行为倾向等。

从以上例子看出,踪迹分析也是调查研究中收集资料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它的缺点是由“物”的迹象来推论人的行为或思想倾向是不可靠的,而且也很难进行客观检验。它常作为其他调查方法的补充或辅助手段。

(三)实地观察的实施过程

典型的实地观察研究至少有七个步骤:选择研究地点、进入观察环境、选择样本、确定观察内容和观察计划、收集资料、离开观察环境、分析资料和撰写观察结论。

1.选择研究地点

研究地点的选择取决于研究课题的性质。一旦确定了研究领域,就要选择所研究的行为或现象具有一定发生频率的观察环境。这种环境要能容纳观察者计划使用的记录方式和设备,并可以保持相对的持久和稳定,使研究者足以观察一段时间。有的研究者建议同时选取几个可能的观察地点,然后分别加以评估,找出不同观察地点的优越和不足的地方。

2.进入观察环境

观察地点一旦确定,观察者就要按计划进入观察环境,并根据需要和被观察者建立适当的关系。进入观察环境的困难程度由观察环境的公开性和研究对象接受观察的意愿决定。最容易进入的观察环境是向公众开放的地点,而且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保密的必要,例如在机场、车站的大厅看电视;最难进入的观察环境是限制进入的地点,而且被观察者有保密自己行动的理由。

如果观察的地点是有关单位或组织内部,一般要得到管理部门或领导者的允许。在必要时可以解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但没有必要全面解释研究的设计和假设,除非涉及到某些敏感的问题。

到了观察现场后,如果是参与观察,就要逐步融入观察的群体中,培养与研究对象相同的习惯,与观察对象共同参与各种活动。无论是参与观察还是非参与观察,都不要打扰观察对象的正常生活和活动。

3.选择观察样本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实地观察中样本的代表性不是十分明显。首先,在确定接受观察的个人或团体数量方面,没有标准的答案。其次,进入观察环境之后,观察者不可能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地观察一切活动和行为,所观察到的行为只是观察对象全部行为中的一个样本。究竟观察哪些行为是最有意义的呢?在许多情况下,研究者没有抽样原则可以遵循。虽然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抽样不是完全随机,但研究者心中对样本的代表性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构想。

实地观察选取样本时较多地采用主观抽样。研究者会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主题,并利用对于观察对象已有的认识进行主观判断。

4.确定观察内容和观察计划

观察内容应根据调查的目的来确定,一般可包括四个方面:

(1)情境条件。即被观察者活动的舞台及其背景,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人物活动。实地观察最主要的内容是人的活动,包括被观察者的饮食起居、服饰打扮、禁忌喜好、礼仪应酬、言谈举止等。

(3)人际关系。这是实地观察较为重要的观察内容。研究者应该观察各类人之间的关系。例如,有没有形成非正式群体,群体中谁是核心、谁最活跃、谁较孤立,决策的过程是怎样的,等等。

(4)目的动机。要了解人的活动目的及动机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但只要深入观察还是可以有所收获的。在这方面,通过实地观察可以了解被观察者的某种行为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或深层动机,各观察对象的目的和动机是否一致等。

根据已制定的观察内容,研究者需要事先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构思,即这些内容应该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观察,观察的细节是什么,等等。例如,要观察一个节目制作机构选题策划的过程,那么就不要漏掉他们在工作会议上的讨论以及在办公室、餐桌边的闲聊。

5.收集资料

有了比较明确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计划后,就可以进入实际观察收集资料的阶段了。在实施观察时,如果采用传统的笔记本和笔来记录,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考虑如何做好观察记录。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察者应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进行记录;二是记录应该如何累积和保存。观察记录如果能在当时当地记录最为理想,这样可以避免记忆的错误。但是在不少场合,不宜当场或公开做观察记录。例如,对于一连串急剧发生的事件或当时有许多活动同时进行,要一面观察一面做记录就很不容易,而且记录会妨碍观察的进行。另外,对于隐蔽的观察,如果不断地在笔记本上记录肯定会引起注意和怀疑,并且可能暴露研究者的真实目的;观察对象如果意识到正在被观察,会使他们感到不安和受侵犯。要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在现场用简短的文字和一些特殊符号迅速记下所观察到的结果,然后在事件过后再立即把观察到的东西详细整理出来,或者是在心中默记后,一有机会就把它们写下来。

不过,现在很多的观察已经由全新的仪器取代,这是近年来电子技术发展的结果。观察可以用到的仪器前边的内容已提到,它们可以克服传统记录方式的不足,但是他们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在测量收视率时,要考虑抽取的家庭是否愿意安装人员测量仪,以及他们在收看电视时是否会按照要求操作;利用照相机或摄像机进行拍摄时,拍摄所要求的光线不一定能够得到保证,机器的视角不如人的视角广阔,等等。机器观察的资料最终都需要额外的人工处理,例如编制目录、建立索引、编辑等,使得研究的时间比较长。

在实地观察中,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观察的记录。从最终分析的角度来说,记录的内容多总是比记录得少好。为此,观察者不仅需要记录发生的事件和人们的语言、行为,也要记下人们的表情,甚至是观察者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说明。所以,事先制定完整的观察计划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6.离开观察环境

观察结束后,观察者要离开观察环境。如何离开,应该事先有一个计划。当然,如果观察者的身份是公开的,观察结束后直接离开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调查是隐蔽的,退出时就会有些困难,尤其是参与观察的情况下,这时观察者已经融入到某个组织中,而且除了领导之外别人不知道他的目的。如果他突然离开,可能会对组织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组织的成员事后忽然知道自己被观察,某些人会感到不愉快或焦虑。从职业道德上来说,研究者有责任尽最大努力防止造成研究对象在心理上、感情上或物质上的伤害。所以,离开观察环境时要比较机智地处理。

7.分析资料和撰写观察结论

在实地观察中,对资料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对研究对象全面理解,解决最初提出的问题并发现新的研究问题。结构式观察的资料分析工作比较简单,直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观察表格把资料录入到电脑中借助软件进行汇总和统计就可以了。而对于事先没有严格计划的观察,资料分析主要包括归类和内容分析,即需要根据记录下来的内容建立归类系统,把原始资料组织成有序的信息。有时,对观察的记录直接采用文本分析,找出主要的关键点就可以了。

根据资料分析的结果,应该及时把观察到的主要结果形成文字即观察结论,这是实地观察的主要成果形式。

(四)实地观察的优点和缺点

把实地观察与其他各种媒介调查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有其许多显著的优点,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1.实地观察的优点

(1)实地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实地观察现象或行为的发生。观察者到现场观察现象或事件的实际过程,不但可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注意当时当地的特殊环境和气氛。这些宝贵的资料都不是在事件发生过后用访谈法或其他方法所能得到的。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关于媒介的问题不能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因为媒介现象是很复杂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他方法很难发现这些因素。例如,收看电视时转换频道的现象是受到多种外在因素影响的,实地观察可以通过参与观察获得详细观察的机会,从而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未知因素。所以,研究者在定义一项大规模研究的主题、构建研究假设以及规定需要收集哪些资料时,实地观察是最好的先驱性的研究方法。

(2)实地观察可以对一些特殊的群体进行研究。例如,对缺乏语言能力的儿童和哑巴(在问卷调查法中,他们常常是被排除在调查总体之外的),通过实地观察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料。又如,对于特殊工作性质的群体,他们不愿意接受访谈或没有空闲时间进行访谈,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获得资料。

(3)实地观察简便易行,可随时随地进行,灵活性较大,观察人员可多可少、观察时间可长可短。如果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所需的费用通常比较低。在多数情况下,一些文具或一部小型录音机就足够了。

(4)因为实地观察是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可以了解到被观察者在自然状况下的真实行为;而且由于所收集到的是第一手资料,资料的准确度比较高。

2.实地观察的缺点

(1)实地观察最难以克服的是观察对象的代表性以及抽样的问题,观察结果也不易被量化处理,不易被重复验证。所以,实地观察的结论常常不能推论总体,这也是把实地观察作为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

(2)实地观察依赖研究者的感觉和主观判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研究结果。例如,大家很熟悉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在一次心理学会议上,突然从外面闯进两个人,后面的人拿着手枪追赶前面的人,他们在会议厅中央混战时响了一枪,然后两个人又—起冲了出去,从进来到出去一共约20秒。等他们走后,会议主席立刻要求与会者每个人都写下目击的经过。当然,这件事是事先安排的,当时的情景已经被全部录下来,只不过与会者事先并不知道。结果,在与会者写的40篇报告中,只有1篇在主要事实上的错误少于20%,有14篇有20%~40%的错误,其余25篇有40%以上的错误;半数以上的报告有10%甚至更多的情节完全是臆造的。这次试验的观察者都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学家,他们的观察竟有这么大的误差,可以想像观察过程中的主观错误会有多大。

(3)虽然观察者本意不想干预被观察者的活动,但在通常情况下,观察者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会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活动。在这方面,其他的研究方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过实地观察却更明显。美国的一位研究者在1985年利用对家庭电视收看行为的观察研究,同时研究了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情况。结果他发现大约有20%的父母和25%的儿童指出,他们所有的活动受到了研究者在场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研究人员在场时,他们会表现得较好、较有礼貌和拘谨。

(4)一些特殊的现象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很多现象的发生是偶然的、没有预见性。例如,观察车祸、失窃、大火等现场人们的行为,使用实地观察是不现实的,研究者只能在事件发生后迅速赶到现场进行询问。

(5)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观察法可能会涉及到道德问题。即在未经观察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对其行为进行记录或借助摄像机、照相机拍摄,常常会引起道德上的麻烦,有时甚至会产生法律上的责任。

3.提高实地观察信度和效度的途径

尽管实地观察的研究方法不是十全十美的,但研究者常常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提高观察的信度和效度。其中主要的方法如下:

(1)要提高观察者本身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包括良好的感知能力、敏锐的注意能力、优良的记忆能力、快速的记录能力、正确的识别能力,等等。所以,在观察前要严格挑选观察员,并对他们实施专门的训练,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不加入个人的情感。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结构式的观察,事先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具体的观察指标,减少观察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可以通过改善实地观察的组织方式来提高观察的信度和效度。例如,可以安排两个以上的人同时观察某一事物,使他们的观察结果互相补充;也可以对同一事物反复观察,然后对观察结果作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问题。

(3)在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利用现代化的观察工具来提高观察的效度和信度。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的观察工具可以弥补观察者的主观性判断,也会大大提高观察结果的准确性。也可以同时运用人员观察和机器观察两种方式互为补充。

(4)可以根据条件,同时通过其他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并和观察到的资料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可以获得较精确的结果,但是会带来工作量和费用的成倍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