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林氏出版社

林氏出版社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氏出版社林氏出版社的著作版本极少见,到目前为止,笔者只见到过一种:《语堂文存》第一册,林氏出版社1941年6月版,在其版权页上印有出版社的地址:上海赫德路赵家桥荣源里13号,发行者是林翊重,此人是林语堂的侄子、林语堂之兄林憾庐之子。在此书封底,印有一枚少见的“林氏出版社”的出版标记。

林氏出版社

林氏出版社的著作版本极少见,到目前为止,笔者只见到过一种:《语堂文存》第一册,林氏出版社1941年6月版,在其版权页上印有出版社的地址: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赵家桥荣源里13号,发行者是林翊重,此人是林语堂的侄子、林语堂之兄林憾庐之子。此书的总经售者是文化生活出版社,当时的社址在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384弄。

在此书封底,印有一枚少见的“林氏出版社”的出版标记。出版标记图案为印章形,不规则长形,白文印,四周围以朱文线,印文为“林氏出版社”,从刻印的水平看很一般,而且笔者怀疑此“印”是画出而非刻出,缺少应有的“刀味”。

从《语堂文存》出版的时间看,此出版社大概出现于1941年左右。

img379

林氏出版社的出版标记

img380

《语堂文存》封面和版权页

林语堂与林憾庐,同为牧师林至诚之子。林憾庐则一直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而林语堂则是到了晚年才皈依基督教。林语堂于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6年赴美用英文写作《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等。之后,《宇宙风》由其兄林憾庐主持。1943年2月,林憾庐因肺病在桂林逝世,《宇宙风》便由其儿子林翊重和林伊磐主持。巴金与林憾庐是至交,他便利用在文化界的影响,替《宇宙风》稳住了稿源,使刊物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之上,同时也保证了林氏一家的生活。

林氏出版社1941年出版了这本《语堂文存》第一册,从林语堂年谱看,他此时正在美国写作,直到1944年,曾一度回国在重庆讲学,之后又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至于此书是自行编辑出版,还是林语堂委托林翊重出版,笔者始终未见到过这方面的资料。

img381

古文小品》封面

笔者曾致力于搜集林语堂的著作版本,虽也搜到一些,但总感到不全,而且有些并不准确,因未见版本实物,故难以修正。这份书目如今还在,但其中不少版本是从未见到过的。这份书目可供“语堂粉丝”参考:

《剪拂集》(杂文集,北新书局1928年版)、《新的文评》(评论集,北新书局1930年版)、《语言学论丛》(开明书店1932年版)、《大荒集》(杂文集,生活书店1934年版)、《我的话》(第一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时代书局1934年版)、《我的话》(第二卷,杂文集,又名《披荆集》,时代书局1936年版)、《语堂幽默文选》(何须忍编,上海万象书屋1936年版)、《生活的发见》(东京创元社1938年版)、《新生的中国》(林氏出版社1939年版)、《现代幽默文选》(林语堂编,大厦书店1939年4月版)、《偶语集》(杂文集,上海朔风书店1940年9月版)、《瞬息京华》(白林译,北京东风书店1940年版)、《京华烟云》(郑陀、应无杰译,上海春秋出版社1940年6月至1941年1月版)、《第一流》(上海地球出版社1941年版)、《语堂文存》(林氏出版社1941年版)、《中国圣人》(上海朔风书店1941年版)、《中国文化精神》(上海国风书店1941年版)、《讽颂集》(蒋旗译,国华编译社1941年版)、《爱与刺》(桂林明日出版社1941年11月版)、《锦绣集》(林俊千译,上海朔风书店1941年4月版)、《生活的艺术》(上海西风社1941年版)、《有不为斋文集》(杂文集,人文书店1941年版)、《进行集》(上海西风社1941年6月版)、《中国圣人》(上海朔风书店1941年6月版)、《雅人雅事》(杂文集,上海一流书店1941年10月版)、《语堂随笔》(上海人间出版社1941年2月版)、《拔荆集》(杂文集,香港光华出版社1941年版)、《欧美印象》(林语堂、老舍等著,1941年11月版)、《讽颂集》(蒋旂译,上海国华编译社1942年6月版)、《语堂杂文》(朱澄之译,桂林国风书店1944年2月版)、《文人画像》(上海金星出版社1947年3月版)、《啼笑皆非》(商务印书馆1947年五版)。

据书友说,林氏出版社除出版《语堂文存》外,还在这之前的1939年出版过一本《新生的中国》,可惜此书至今未见。后来,在一次偶然中发现了林氏出版社1941年7月版的《战地钟声》,发行者是林翊重,校订者是林憾庐和徐诚斌,由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经售。

在上述书目中,还少了林语堂译的一本汉英对照《古文小品》。此书一直想见,就是无缘相见,直到在一本拍卖图册中偶然而见,感到很兴奋,而使人更为兴奋的是,在其封面下方印有一枚“有不为斋之印”,朱文,形似甲骨文,相当古朴典雅。“有不为斋”,即林语堂之书斋名。林受儒家“有为”思想影响,也很欣赏道家的“不为”,故把他在台北阳明山家中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古话说:“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对“有为”与“有不为”,季羡林有过一个解释:“有为”即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即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极为通俗易懂。

《古文小品》,由桂林西风社出版,可见是在抗战时期桂林出版,时在1940年左右。而林语堂是在1966年才定居台湾的,故在此时版本上印有“有不为斋”之名,可见此书斋名起码在1940年之前就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