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

宁夏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宁夏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品牌是一个产品质量和价值、市场的竞争力及群众的认可度与社会的美誉度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活动也必须打造品牌,要增强品牌意识,凸现群众文化功能。(一)对宁夏农民文化需求和消费趋向的调查与思考1.农民文化生活与文化消费现状第一,农民对文化活动的态度与偏好。

七、宁夏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

品牌是一个产品质量和价值、市场的竞争力及群众的认可度与社会的美誉度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活动也必须打造品牌,要增强品牌意识,凸现群众文化功能。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要坚持持续性,要体现特色性;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要创新发展,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需要引进奖励机制。

文化是一种形态,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引领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发展进步,明确着社会的价值导向。只有建设和谐文化,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要建设和谐文化,发挥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内驱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精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任务。

(一)对宁夏农民文化需求和消费趋向的调查与思考

1.农民文化生活与文化消费现状

第一,农民对文化活动的态度与偏好。由于宁夏地处西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文化生活受到了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偏少,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是,农民对文化活动仍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望,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大部分的农民是很喜欢文化活动的,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的约占总人数的70%,充分表现出农民对文化活动的渴望和积极性;不喜欢和不太喜欢的只占10%。

随着社会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好转,农民的文化生活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有一半以上的农民选择在家里看电视连续剧,45岁以上的人多数爱看古装戏曲,而30岁以下的农民看古装戏曲的较少,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文化媒介等对农村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

在对本乡本土的传统娱乐与电影两个项目进行选择时,大约有60%的人选择看电影,40%的农民选择传统娱乐项目,这说明传统娱乐项目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而农民的文化娱乐取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第二,农民对本地农村文化方式的看法。在调查农民对于打牌、村民信教、婚丧嫁娶等农村活动的看法时,认为:打牌打麻将比较盛行的农民占了近一半,这侧面的说明了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赌博在农村也比较盛行;农村信教人数在成年人中占五分之一,这也是个不小的比例,应当引起重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现象很普遍,有一半以上的村民认为大操大办婚丧嫁娶在农村非常盛行,在攀比风气的影响下,甚至还有40%的人认为“这是大事,应该办红火点”,这也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明显标志。

第三,农民对文化活动的期望。从农民对各种文化活动的态度来看,“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三分之二,不太喜欢和不喜欢的两者加起来也只有十分之一。从这方面可以反映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程度。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手段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农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关于最希望政府提供什么文化设施,大部分的农民选择图书馆、文化活动站服务中心和农民技术学校、培训班等,其次是电脑、网络服务、有线电视、电视差转站、电影院和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这也说明农民在农村文化发展方向上还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对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及农民技术学校、培训班的需求反映了农民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向往;而对电脑、网络服务、有线电视、电视差转站的需求,则充分说明了电视等媒体乃是农民获得外界资讯的主要手段。

2.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及措施

(1)文化的产业化与文化站改革的方向。在对乡镇干部调查农村文化建设是否能走产业化道路的问题时,有三分之二的干部支持产业化发展。当问到政府应在农村文化产业化中的作用时,认为起作用大小依次为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信息服务、项目资助等。

在对乡镇文化站应该如何改革进行调查时,有一半以上的干部认为应该保留文化站,增加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图书、宣传等综合文化服务功能;有三分之一的干部认为将文化站改为文化服务中心,变“养人”为“养事”。

(2)文化服务的形式与场所。在对赞成以哪种方式对农民进行文化服务时,大多数人选择通过设立乡镇文化站和建立村一级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在问及由政府购买(市场化运作)并向农民提供文化服务和财政支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民办公助)这两种形式上,乡镇干部中多数都不赞成,他们普遍认为还是应该有政府办,但有部分农民还表示能接受以上这种文化服务形式。

当问及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应该依托在哪些机构时,有70%的人认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农民文艺团队是最理想的农民文化活动场所。

(3)政府财政投入农村文化的方向。有三分之一的乡镇干部认为重点投入文化器材方面,三分之一的干部认为应投入到文化人才培养上,另外还有五分之一的干部认为在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上也要加大投入。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方面也应加大投入。

3.农村文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设施匮乏,现代文化与封建文化并存。目前,农村文化设施比较缺乏,满足不了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民对文化活动有着强烈的渴望和参与性,但农民文化活动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农民所需的图书资料数量少、实用性差、价格过高,内容与农民需求脱节,购买也不方便,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文化骨干人才不足,无法带动农民从事积极的文化活动。

在农村仍然存在烧香拜佛以及信教现象,一些迷信色彩的封建文化活动仍在一定的范围内蔓延,过去的戏台剧场等农村文化场地在逐渐消失,不过现代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网吧也在农村有所发展。现代文化对农民文化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2)政府供给与农民文化需求有些不相吻合。政府举办的某些文化活动与农民的需求有所脱节,甚至个别活动没有结合农民实际情况。例如农村文化中心的图书馆使用率偏低,没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农民所看的书籍主要还是靠自己购买和向朋友借阅。例如在一些地区对下乡放电影很受欢迎,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但是在另一些经济好一点的地区农民都在家里看电视或者DVD,不愿意出去看电影了,这样既没有达到农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反而又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这就提出了一个为农民的文化服务要因地制宜的问题。

(3)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导向,需要政府加以引导。由于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一种自发行为,因而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文娱活动是看电视和电影,其次是打牌、下棋、读书、看报,个别地方也有一些自乐班、秧歌、社火队等。这些都是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最多的文化活动。而农村传统的项目如皮影、杂技、花灯、民歌、花儿等文娱活动逐渐在消失。

(4)现代大众媒介对农村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随着大众媒介的进一步普及,除原来的电视、书报、杂志、广播等都市文化产生的影响外,在一些经济发达地方,电脑网络、现代的通信工具也正对农村文化产生着更加广泛地影响,这就对农村文化建设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即如何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关系。

(5)民间文化活动和传统娱乐项目仍占有重要地位,民间优秀文化得不到重视。农村民间的文化活动在农村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庙会、民间艺术比赛以及农村传统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仍是农民文化活动的重要部分,但在当今都市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加上政府的忽视,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随着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面临失传,如果不及时抢救,不但是农村文化的损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

4.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根据笔者对宁夏部分农村文化现状的特征和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认为目前需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从实际出发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全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匮乏,加上近年国家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忽视了对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和谐社会发展的不和谐之音。因此,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改善农村文化设施的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乃是目前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建设老百姓需要的,投入老百姓想要的,不能各地一刀切,统统都搞电影放映队、大篷车、文化下乡服务队等一种模式,其结果与实际不符,好钢没用在刀刃上,造成许多浪费。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从本地区实情出发,灵活发展,才能有明显收效。

重视农村本乡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由于宁夏地处西部,农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对城市里的文化方面人才缺乏吸引力,城市的文化方面人才很少有人愿意到农村去开展工作,因此,农村本乡本土的文化人才才是当地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农村本乡本土的文化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着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这部分人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一支不走的农村文化大军”,没有这部分文化人才,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就很难在基层得到落实,所以,更应该重视当地的文化人才。

重视民间优秀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健康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我们常讲,要重视民间艺术和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农村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和民间艺术仍然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一些当地的皮影戏和文化大院、自乐班、秧歌、社火、民歌、花儿、民间乐器、剪纸、刺绣、绘画、工艺制作以及集市、庙会期间举办的各种文娱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现代的都市文化,乡土特色的地方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农民,也适合农村实际。因此,发展农村乡土地方文化,重视民间艺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文化娱乐作用,发掘、保护一些民间艺人、传承人、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使之发展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从而促进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才是一种实际而又有效果的做法。

积极传播现代文化,促进农民与现代文化的接触,缩短城乡差距。“加强农民了解外界的大众媒介建设,促进农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积极传播现代文化,提高农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缩短城乡文化差距”是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农村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着现代文化的影响,而这种被动接受的步伐也比较慢。与其被动接受不如让其主动有选择的接受现代文化,要使他们即能主动而且变快步伐来接受现代文化,我们只有从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信息提供各方面给予支持,才能使其紧跟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从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又好又快的发展。

农村文化是公共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我们文化工作者下功夫去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我们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显得更为重要。从以上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公共文化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普遍规律与特征,宁夏虽小,但透过这些现象与特征,可见全国之一斑。只有我们在不断的调查过程中,认真加以思考和研究,就一定会得出如何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答案。

(二)探索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实践走向

1.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规范运作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组织文化指导员赴社区、村镇培训、辅导基层文艺骨干。同时,根据群众需求,组建不同专业、多种层次的群众文艺队伍,形成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体系。对由社会团体组织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要积极加强引导和管理。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整合各方资源,设立群众文化活动专业网站,强化“组织、指导、展示、培训、服务”五大功能,提供一个登记、发布、交流、沟通、互动、监督、检查的基础平台。

2.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全面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标工程,使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与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力度。建议组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行政村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在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文化设施与周边农村、社区共享机制,文化设施与活动场所定期定点对群众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满足群众求知求美、娱乐休闲、保健强体的各种需求。

3.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品质

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使和谐的价值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努力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构建与建设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强调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工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在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深刻内涵、目标措施,倡导和树立社会和谐的共同理想信念,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形成维护和谐、促进和谐的思维方式,强化市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思想基础。

4.着力营造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

深化“城市精神”学习实践。把培育和实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作为和谐社会理念在中卫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在城市、农村及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城市精神”宣传实践活动,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市民论坛、展示城市精神新成果等活动,增加共识,凝聚民心,同时,还要加大的研究力度,提升水平和境界。特别是要研究如何加大群众文化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的比重。

从以上实际情来看,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和谐文化建设对增强地方的综合实力、城市的竞争力,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具有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当然,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和谐文化建设同样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倾力打造并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品牌,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权利,实现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良好局面。

(三)宁夏中卫市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成功实践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也是中卫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坚强抓手和有力途径。认真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是中卫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中卫市的文化建设实际来看,就是要结合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审视市情,准确定位,挖掘城市积淀的文化内涵,突出中卫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凝结中卫城市精神和个性的文化品牌,为建设宁夏第二大城市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1.深入挖掘传统特色,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内涵

挖掘民俗文化。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就是为了发展和继承传统节日文化,就是为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宣传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统文化中,民俗是最具民族性的文化遗产。在现代人追逐时尚、全球性文化趋向同化的时候,民俗的丰富多样和其中包含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又重新为人们所认知,民俗回潮渐成时尚。中卫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艺术底蕴深厚,它来源于群众,根植于群众,也要服务于群众,造福于群众。近年来,中卫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发挥传统优势,注重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来丰富完善传统文化,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并依靠现代传媒和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充分展示本地民俗文化的精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始于1980年至今已连续举办33届的中卫迎春社火大赛,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通过多样化的民俗活动、多层面的交流活动、全方位的发动参与,进一步彰显中卫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广大市民群众在参与中了解、喜爱、传承传统文化,从而打响中卫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挖掘节日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中卫文化百花齐放,“我们的节日”贯穿全年,遍及城乡,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这一载体和形态,春风化雨,沁入人心。中卫市赋予邻里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弘扬爱老尊老、邻里和谐等传统美德。2005年伊始,把“重阳节”定为“孝顺节”,逐渐成为中卫最富有人文情怀的“新”节日。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孝老爱亲活动,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父母、对长辈、对老人的感恩敬重之情。在中卫,农历“端午节”有包粽子赠邻结缘的习俗。中卫市因势利导,将它改造成“邻里节”。邻里音乐会、邻里运动会、邻里美食会、“我的好邻里”报告会等活动在各社区开展得如火如荼。

2.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辐射力

(1)大兴广场文化。以文化广场为场所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广场文化。广场文化具有群众性、自发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广场文化活动一直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活动紧扣时代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舞台表演艺术,热情讴歌了各行各业取得的新业绩,集中反映了中卫市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激情和精神风貌,为中卫市加快生态旅游文化城市建设步伐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为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及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中卫市“激情广场大家唱”最早出现于2004年,由市民自发形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中卫市进行积极的引导、协调和扶持。2005年,免费开放所有公园广场,文化部门还对合唱队的音响和用电给予了资助。短短几年,“激情广场大家唱”如星火燎原,迅速成长。公园文化广场还带动了街舞、秧歌、交谊舞、闽剧、评书、腰鼓、蹦操、溜冰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了广场文化的蓬勃开展。2010年6月,中卫市“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被文化部授予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类“群星奖”。

广场文艺演出既有歌舞专场,又有健身展演专场;既有“红歌会”演唱专场,又有企业形象和商家形象展示演出;既有自编自演的说唱表演,又有反映地方民族特色的回族花儿演唱;既有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又有大量的来自基层的业余文艺演出,通过文化搭台,实现了社会文化活动的大融合。

群众,既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通过参与和观看,在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广场文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已成为城市家喻户晓的一项文化盛事,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使整个社会氛围变得积极向上、欢乐祥和,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大兴社区(村居)文化。实施“群众文化培训工程”,开展群众文化培训成果展示,培育文化培训品牌,以点带面,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升。组织开展元宵灯会、新中卫歌手大赛、中卫合唱音乐周、“走进美的小区”和“小戏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丰富社区、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到各乡镇村、企事业单位演出百十余场,使全市的每个角落都能享受到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成果。利用“三堂”(礼堂、祠堂、庙堂)等文化场所,积极开展秧歌、腰鼓、闽剧票友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中卫市送戏下乡4000多场,电影下乡12600多场,培训农村文化骨干2500多名。这些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吸引了群众的参与,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这正是“文化活动如潮如风,群众参与其乐融融”。

(3)大兴读书活动。五届读书月,中卫累计举办活动350多项,参与人数超过300万人次,成为目前宁夏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读书文化节日。文化与城市精神论坛、演讲比赛、藏书票展、美文诵读晚会和“好书进万家”以及“爱心捐赠图书、传递知识财富”等活动,让中卫弥漫书香馨香。读书节活动以其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特色而成为城市文化品牌、各界群众学习充电的助推器和加油站,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会各层面群体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提高了市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文化氛围,而且更好地保障了市民的文化权利,使社会文明和谐的氛围更加浓厚。

3.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吸引力

中卫市注重群众文化活动与地域特色文化结合,打造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沙坡头区加大对中卫文化资源的挖掘、宣传推介力度,扩大中卫文化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满足市民和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扩大“市民文化大讲堂”“中卫讲坛”等中卫文化宣传阵地的影响力。中宁县注重发挥民间民俗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推动社区组建腰鼓队、合唱队、社火队,自编自演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彩节目,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居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海原县坚持用文化涵养城市理念,高标准、高品质规划建设文化设施,借助当地文化名人、名家的品牌效应,从不同侧面对城市文化要素进行整合、包装与推广,全力打造“文化之城”。一个以市区为中心、辐射乡镇的点、线、面相结合“半小时文化圈”已然形成。

整个广场文艺演出活动以沙坡头区为中心,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力求做到全年演出活动有序进行。为了加快生态旅游文化城市建设步伐,在全市营造“爱祖国、爱家乡”的浓厚氛围,构建和谐社会,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市委办、政府办下发了专题文件,并成立了广场文化活动组委会,多次召开协调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广场文化活动,下达演出计划,及时解决问题,认真督促检查,确保了主要场次的演出任务落到实处。

上下联动,精心组织,把参与广场文艺演出作为“展示本单位的精神风貌,树立行业新风”的一件大事来抓。无论是各大口行业,还是基层镇(乡)、学校,大部分演出单位都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认识和落实这项活动,从宣传发动、策划排练、组织演出各个环节,早安排早动手,精心策划排练,按时完成演出任务。并把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作为向社会全面展示本单位精神风貌,树立行业新形象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克服困难,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心组织,认真编排,演出了艺术构思新颖、紧扣时代主题、突出行业特点的风格迥异的文艺节目。使广场文艺演出活动上了规模,扩大了影响,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突出重点,服务中心,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广场文化活动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旅游文化城市建设步伐,积极服务于中卫市的中心工作,确定演出的主题内容。从“贺两会”文艺演出,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文艺演出,再到“颂歌献给伟大的党”演出活动等,通过舞蹈、表演唱、声乐、器乐、快板、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既讴歌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新成就,反映了各条战线上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敢争一流的精神面貌,又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与民同乐,活跃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体现了浓郁的节庆氛围和行业特点。2011年的广场文化活动,注重在“精品”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打破了过去的老模式,从节目形式到内容进行创新,突出地方行业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增强了广场文艺演出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平时小演,逢节大演,力求做到双休日有行业特色的文艺演出,每遇到大的节庆活动再安排大型的庆祝演出。既有应理城乡市政产业公司的“应理之光”、市委统战部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地税局的“纳税人之家风采”、建设局的“建设之光”等行业组织的演出,又有“5·12护士节”的“美丽的天使”专场、庆六一“绽放的花蕾”少儿专场、庆七一“颂歌献给伟大的党”专场、庆八一“军民共建和谐中卫”专场、庆教师节“鲜花献给光荣的人民教师”专场、庆十一“祝福中卫”专场等节庆文艺演出。这些专场文艺演出,更是唱响主旋律,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呈现了五彩缤纷、好戏连台的喜庆氛围。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了大众化、多样性的群众文化新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