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意蕴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意蕴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意蕴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我写过一篇《原创性与21世纪中国出版》的文章。世界出版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互动过程的机制已经形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文化已成历史必然。尤其是现代网络背景下,更加显示了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意蕴

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我写过一篇《原创性与21世纪中国出版》的文章。在回顾近代以来尤其是世纪末中国出版业的现状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深感出版业走向新世纪、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出版人要进一步做出努力并付出更艰辛的劳动。外国出版集团介入中国文化市场,已经预示着新世纪出版业之激烈竞争。转眼,数年时间过去了,在WTO背景下,中国的出版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出版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先前的“预示”,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世界出版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互动过程的机制已经形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文化已成历史必然。

一、期刊文化:进入世界出版文化阵容的先锋

据2003年年底公布的权威数字看,全国共出版图书190761种,出版发行的期刊950种,已跻身出版大国之列。但在人均拥有量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同时,刊物的整体质量与“走出去”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学术期刊和文化期刊,是历史与文化研究成果的平台,是研究成果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尤其是现代网络背景下,更加显示了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自身发展趋势看,集团化的趋势已在中国期刊市场上出现,如《读者》《知音》等;从客观条件看,随着我国开放期刊发行市场,在国外期刊进人中国文化市场的同时,外国期刊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也会得以借鉴,国际交往日趋频繁。去年5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期刊联盟第34届大会上,提出“期刊要做社会先锋”的口号。在国外期刊界的出版商和媒体巨头们看来:“中国出版业有取得更大发展,更加多样化以及更好合作的空间。”(1)这里的多样化与合作空间里,期刊的出版发行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

为熔融铸期刊品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实施的“中国期刊方阵建设”,旨在遴选和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名牌期刊并团队式走向海外。2003年年底,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又遴选出11家著名高校的学报,并给予重点扶持,以绝对财力优势来支持这些名校的期刊。这一举措,教育部称其为“名刊工程”。从自身看,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国家实施的战备品牌工程看,这对于推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校品牌期刊,将从多个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深层背景上提升这些期刊的学术质量和装帧印刷质量,以自身的绝对优势进入世界期刊之林,这也是国家实施品牌战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华文市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石和驿站

中国人移居海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更具特点,人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以文化为纽带而形成的民族意识,关心祖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心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中文书刊走向世界来获取和了解的。这种文化源的沟通,使远在海外的华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自豪感。(2)这是华文输出世界各地的地缘基础。美国长青书局前总裁刘冰写过一篇调研性的文章《中文图书在美国》,他说:美国幅员广大,东西两岸都有出海口,早来的移民不是在东岸纽约,就是在西岸的加州,新移民来美,也就随着亲友的住所附近住下来。据非正式统计,大洛杉矶区约有140万左右,其中新移民占了半数以上……这些新移民不但有学问,也是高薪阶层,有购买能力,这些人有时间读书,也有能力买书,是中文图书的主要客户。(3)以上数字尽管是非正式统计,但仅大洛杉矶区约有140万左右华文读者,以此类推,可见中文图书在世界华人区的输出空间是很大的;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华夏文化输出过程中在海外的基石和驿站。正如出版界有识之士所分析的,目前华文走向世界已具备了坚实的基础(4)。华文书刊的输出是指包括版权和图书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输出,其本质是中国文化的向外输出,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向外输出。(5)从海外发行的华文报纸开始用文字横排版,也可以看出华人区也在注意华文在华人区的最大范围的接受。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陆赴海外新移民越来越多所致。当然,这里面也隐含着市场竞争的因素。

三、双向互动:世界文化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的出版业走向世界,与世界出版业相融合;外国出版业走进中国市场和中国的出版业走向世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出版业正在以WTO的游戏规则有序地发生着变化。目前,这种双向互动的出版文化格局正在形成。

首先,是海外出版商(集团)正在以多种形式进入中国,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出版交流与日俱增,世界期刊出版大国的众多品牌期刊,在各种场合纷纷表示了与中国合作的强烈愿望。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从2002年12月开始,中国书报刊及音像制品分销向外资逐步开放,海外资本可以逐步进入中国书报刊零售批发等领域。2003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对外资参与中国书报刊分销业务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后,外国出版业进入中国出版市场的速度加快,尤其是期刊。用美国德克斯·罗伯茨先生的话说:“中国正呈现海外期刊淘金潮。”(6)

《文汇读书周报》以《海外期刊抢滩中国》为题,列举了海外期刊进入中国市场的多种形式。由于中国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尤其是2003年以来,世界出版商(集团)蜂拥而入或与中方合作者联合经营,或准许其刊名或内容在中国大陆发行。到了2003年底,发行中文版的外国期刊已超过50种;2004年有望再增加12种。美国《国家地理》已用26种文字出版,简体中文版已在中国出版《旅行家》。在国际数据集团(1DG)主席帕特里克·麦戈文身上,最能体现出对中国媒体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他曾23年87次到过中国。2003年年底,IDG在中国出版发行的期刊已达28种,还准备再增加数种。麦戈文说;“我看到中国正在成为我们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7)不但在中国发行中文期刊,而且准备在中国创办自己的发行公司,“一旦拥有了全国范围的发行系统,发行大概能实现3至4倍的增长。”(8)

其次,中国期刊业已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潮之中。在国外专家们的眼里,新世纪的前20年将是中国杂志业飞速发展、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杂志的发展速度将超过其他媒体。(9)国外的出版商看准了中国广大的文化市场,但我们面对目前激烈的竞争,也在充分地把握着机遇,在中外相融的文化互动过程中展示我们的优势,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一是借助期刊展出向世界展示中国期刊。2003年12月,中国期刊在澳大利亚举办展出并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作了广泛的宣传。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华人聚集较多的国家之一,在这里举办展出,深受当地华人及各方面人士的欢迎。2004年3月举办的第24届法国图书沙龙的主题:中国文学。巴黎图书沙龙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书展之一,今年的主宾国是中国。这次沙龙,不但邀请了中国数十位知名的作家和专家参与沙龙,而且由商务印书馆等30多家出版社、《读者》《女友》等多家杂志参展,约2000余种、近3万册中文图书展示给读者和出版商。(10)这种未曾有过的文化交流形式,同样成为全力地推进中华文化走进世界的独特的平台。这次出版展出活动,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浓郁气氛:大红灯笼、中国结和古色古香的廊柱支撑的中国式的展厅,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内容如祈年殿、孔子像、京剧脸谱、甲骨文等历史文化点缀得熠熠生辉,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当代的优秀文化都得到了展现。中国出版、中国文化将借着这个平台会更快地走向世界。另据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先生谈:2004年6月要在巴塞罗那举办“B2B”期刊研讨会,11月在伦敦举办“国际期刊市场交易会”,这些难得的机遇,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二是借助时代大潮走向海外。《读者》杂志与美国大路文化传播公司签署协议,在北美分印出版;《女友》杂志在澳大利亚注册出版《女友》澳洲版;天津北洋音像出版社创办的《中国人》,已在北美越办越红火。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设立了发行机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发行商也看好这份华文期刊的发展前景,纷纷前来洽谈并做《中国人》杂志在当地的发行代理人。这些期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将中华优秀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由此可见,国外的期刊已经进来了;国内的期刊也开始走出去。从商家的角度,“出”与“进”是礼尚往来的事,它显示了市场的运转规律。“出”与“进”已经将“期刊”置身于国际化竞争之中。凭实力,我们暂且还不能与已经有半个世纪乃至百年左右期刊发展历史、且已产业化了的世界期刊出版强国相比,但这种进出的渠道一旦畅通,我们在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有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底蕴和后盾,我们的优秀文化的输出,一定会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赢得世界读者的青睐。

四、中华文化:未来世界的主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汉语正在走向国际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海外华人世界是最为重要的解读地域。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性走向已成为历史必然。这不是遥远的未来,近两年的社会发展进程已经说明了这些。近年,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中华文化传播的媒介——汉语的认同和学习。据报载,目前全世界有85个国家的21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另有不计其数的中小学、社会办学机构也在开展汉语教学,学习中文的人数已达3000万人。学习汉语的国家分布极其广泛。传媒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国力的提升,汉语将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有望成为新世纪世界第二大传媒语言。(11)2003年6月,由世界五大洲30个国家参加的第二届“汉语桥”比赛,牵动了热爱中华文化的世界各民族的学子。(12)英国语言学家葛拉铎(David Graddo)l预言:50年后世界流行说中文。他在《科学》期刊上撰文认为,中文在50年后仍将成为世界最多人使用的母语;在未来10年,中文很可能成为全世界人必须学习的外语。他还借用英国牛津大学中文研究所所长杜德桥(Glen Dudbridge)到吉隆坡考察时说的:“中文现在已成为亚洲国家的共同语言了。”葛拉铎说,现在方块不但进入电脑与互联网,而且借中国与海外华人经济腾飞之势,在网络世界茁壮成长,使中文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更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立志学习中文,此“中文热”形成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之初,热潮更是势不可挡。(13)

无论国内学者的数据评析,还是外国学者的卓识预言,都在向世界展示一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信息。尤其是国外学者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角度,与世界语言环境日趋多语并用的未来历史相衔接,预言50年后世界流行说中文。这种世界文化的大趋势和未来世界文化的环境,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出了良好的信息,提供了世界性的传播舞台。

五、“本土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根

所谓“本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21世纪世界文化的趋势和潮流,应该是世界性与民族性。作为文化载体的出版业如何负载中华文化,怎样走出国门?世界性、民族性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是出版人视野中的一片蓝天,是中国出版业丰厚的文化资源的根基。“本土文化”与“国际化”,从品牌战略的意义上是一致的。品牌的国际化,体现的是文化载体的内容质量和装帧质量。品牌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人有着很好的亲和力。成功的文化传播过程,都体现了品牌的魅力。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至今已在中国大陆印行140万册,研究者在分析畅销原因时认为:村上春树迎合了中国读者的“娇宠”心理。青年的孩童化倾向在日本社会中表现较为普遍,而类似的情况目前在中国青年中有着同样的表现。读者并不是心仪东瀛的风情,而是他体验中的孩童世界(14)。村上春树写的是日本青年的生活,却迎合了中国读者的“娇宠”心理,作品遂在中国大为流行。富有传奇色彩的法国出版人拉马蒂尼埃创办了拉马蒂尼埃出版社。他成功的秘诀:懂得广大读者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同时,他与作者们的关系非常好。现在他已成为“法国头号独立出版社”。(15)

拉马蒂尼埃的经营之道有二:一是迎合读者;二是有原创性的作者队伍。这样,既瞅准了市场,又有原创性的文化产品做后盾,他的精明与胆气都体现出来了。但输出的文化依旧是“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文化产品的“市场”,显示的是一种旺盛的购买力。作为文化产品的经营者,市场化的最有效应对就是实施精品战略。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出版物都要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和青睐。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赢得读者的关键还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土化与国际化是我们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两翼”。国际化只有建立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才是有源之水;要充分利用本土化文化特点,融入出版业的国际潮流,才会有生命。

【注释】

(1)《光明日报》2003年6月26日,“书评周刊”栏目。

(2)薛正昌:《原创性与21世纪中国出版》,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刘冰:《中文图书在美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11月26日。

(4)孟超:《双向互动,尽快走向世界》,《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2月10日。

(5)孟超:《双向互动,尽快走向世界》,《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2月10日。

(6)〔美〕德克斯·罗伯茨:《海外期刊抢滩中国》,《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12月5日。

(7)〔美〕德克斯·罗伯茨:《海外期刊抢滩中国》,《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12月5日。

(8)〔美〕德克斯·罗伯茨:《海外期刊抢滩中国》,《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12月5日。

(9)《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11月28日。

(10)《文汇读书周报》第二版《新书界》,2004年3月5日。

(11)严美华:《汉语,迎来世界注目礼》,《光明日报》2003年2月13日。

(12)《红火的汉语潮》:《光明日报》2003年6月16日。

(13)《文汇读书周报》第二版《新书界》2004年3月5日。

(14)《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12月26日。

(15)《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2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