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避有术,保守机密

回避有术,保守机密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回避有术,保守机密1972年5月,美苏举行最高级会谈,签订了四个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协定。此例中,原子弹何时爆炸,也是中国的军事秘密。1995年8月22日,外交部举行例行的记者招待会,适逢邓小平91岁生日。实际上,运用幽默的力量,巧妙地回避问题以保守国家机密,不但不会引起记者反感,有时反而会得到记者的欣赏和尊重。

一、回避有术,保守机密

1972年5月,美苏举行最高级会谈,签订了四个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协定。27日凌晨,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情况。基辛格微笑着向记者们透露:“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约250枚。”接着,基辛格诙谐的说:“先生们、女士们,如果我被当作间谍抓起来,咱们可都知道该怪谁。”记者们顿时哄堂大笑起来。这时,一位美国记者马上问道:“那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艘潜艇正在配置导弹?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你也像他们一样,为我们透露一些吧!”基辛格微笑着耸耸肩,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的苦处是,那是国家机密,你能保守秘密么?”记者说:“能。”基辛格说:“我也能。”会场顿时响起轻松善意的笑声。此例中,美国记者问的是“我们有多少艘潜艇正在配置导弹?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这是美国的军事机密,基辛格自然不会透露,但是,以“这是国家机密”为由断然拒绝回答又太过生硬,在这里,基辛格用幽默作答,把记者诱入自相矛盾的语境中,然后轻轻反诘一句,顿时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掌握了问答中的主动权,同时也协调了现场的气氛。

img45

图片说明: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获197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1965年9月29日,在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的记者招待会上,有日本记者在问及中国发展核武器情况时追问道:“听说中国要爆炸第三颗原子弹,你能告诉我具体时间吗?”陈毅回答说:“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这是你我都知道的事。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至于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此例中,原子弹何时爆炸,也是中国的军事秘密。记者虽然提出这个问题以获取这一重要信息,但十分清楚陈毅不会泄密,并认为陈毅除了“无可奉告”外很难作答,势必在众多记者面前陷入尴尬境地。但陈毅幽默待之、巧妙作答,出乎了提问记者的意料。陈毅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友好的笑声,记者们由衷佩服他高超的用语艺术。又如,1960年,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有外国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陈毅:“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中方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陈毅很自然地用双手在空中做了一个动作,风趣地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子把它捅下来的!”此例中,中国用什么武器打下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是军事秘密,“用竹竿子捅下来”根本就不可能,但陈毅语出惊人,幽默风趣,让记者们一笑了之,也就不再继续追问下去。在这里,陈毅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回避保密问题或敏感问题,巧妙地转移记者和观众对该问题的关注,既没有提供信息,又不让记者难堪。由此可见,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些尖锐提问直指重要国家机密,回答者通常会感到为难:如实回答有泄密嫌疑,拒绝回答会影响氛围,故意说错又缺乏诚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明显错误的或言辞模糊的用语,虽然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下不能表达确切的含义,但在幽默力量的作用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敷衍问题并化解危机。

img46

图片说明:陈毅元帅

1994年9月29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陈健:“邓小平先生会不会出席十一国庆典礼?”陈健回答:“邓小平同志是否出席十一国庆典礼,以及参加哪些国庆活动,——我跟你们一样,会在十月一日的报上看到。”1995年8月22日,外交部举行例行的记者招待会,适逢邓小平91岁生日。有记者问:“今天是邓小平先生91岁诞辰,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说法是不是还是那样没有变化?”“变化当然是有的啦,”陈健拖长了声音,不慌不忙地说:“他又年长了一岁。”一般而言,记者招待会通常面临这种难题,即如何平衡信息公开和保守秘密的矛盾,如何既回答了记者提问又回避了记者提出的涉密问题。其实,信息公开和保守秘密并不矛盾,新闻发言人回答问题时应该加大信息量,但并不是对任何问题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回避有时是非常必要的。发言人最好能够有问必答,但如何回答、如何回避则是智慧的表现。实际上,运用幽默的力量,巧妙地回避问题以保守国家机密,不但不会引起记者反感,有时反而会得到记者的欣赏和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