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舆论的现实性

新闻舆论的现实性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新闻舆论的现实性、导向性和影响力新闻舆论的现实性是指新闻舆论反映的对象、新闻舆论的传播以及新闻舆论的效应有着较强的现实性、时效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新闻舆论反映的对象是最新事态,这些最新事态往往是当前社会现实中最敏感的问题。新闻舆论是由最新事态引发的,其形成之后将对社会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启发人们对最新事态的思考,或引导人们参与对问题的解决。

三、新闻舆论的现实性、导向性和影响力

新闻舆论的现实性是指新闻舆论反映的对象、新闻舆论的传播以及新闻舆论的效应有着较强的现实性、时效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新闻舆论反映的对象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新闻舆论反映的对象是最新事态,这些最新事态往往是当前社会现实中最敏感的问题。

新闻舆论的传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新闻舆论的载体是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本身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新闻舆论传播是及时的。

新闻舆论的效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新闻舆论是由最新事态引发的,其形成之后将对社会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启发人们对最新事态的思考,或引导人们参与对问题的解决。新闻舆论对人们更好地认识当下最新事态,推动最新事态的解决或向前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2006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齐二药”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人们纷纷谴责制假行为,同时全国各地的制药企业、医院开始了自查自纠,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各地医疗卫生部门从事件中汲取教训,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药品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

新闻舆论的导向性包括新闻舆论自身的倾向性和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两层含义。

其一,新闻舆论自身的倾向性。社会公众因政治经济地位、教育背景、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利益诉求等有所不同,因此即使对同一社会事态也可能产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这些意见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所说:“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所以决不可能把它们任何一个看做的确认真的东西。”(4)正因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公众意见都能通过新闻媒体表达出来,都能成为新闻舆论。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根据政治标准、业务标准、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标准,从纷繁复杂的公众意见中选择一部分进行反映。在我国,所谓政治标准就是要符合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业务标准就是要符合新闻规律,比如要真实、客观、公正,具有新闻价值等;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标准就是指要在宪法和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的范围内选择。只有符合上述标准的公众意见才能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和表达,才能成为新闻舆论。这也就决定了新闻舆论自身的倾向性。

其二,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新闻舆论产生之后,通过新闻媒体及时、迅速、广泛地传播,为更大范围内的公众所认知、了解、掌握、接受,公众在此基础上会调整、补充或改变自己固有的对社会事态的看法和意见,进而形成新的社会舆论。

2005年1月开始,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新闻媒体每天及时报道相关情况,并适时推出任长霞、郑培民、牛玉儒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报道,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辟了《永远的丰碑》专栏,每天介绍一位战争年代的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中央号召、全党参与、媒体报道、典型示范,不仅党员在学习中受益匪浅,广大群众也受到了新闻舆论的感染和影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各行各业到处传颂,“学先进、做先进”的呼声和风气一时间在全国蓬勃高涨。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可见一斑。

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是指新闻舆论能够通过精神影响力和道义感召力,对公众施加影响,新闻媒体通过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有利于帮助公众强化、改进或重新树立道德准则,引导公众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进而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准。

马克思把舆论看做社会中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5)新闻舆论更具有这样一种力量。由于新闻舆论传播迅速、及时而广泛,因此,新闻舆论对社会公众行为的影响带有普遍性;新闻舆论从精神上和道义上影响社会公众,这种影响多数时候不是立竿见影,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因此可以说是一种隐蔽的力量;新闻舆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不像法律、行政手段那样具有强制力,但有时新闻舆论的道德感召、典型示范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认同、群体压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迫使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因此,新闻舆论又是一种道义上的强制力量。

[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新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页。

(2)“舆”字在汉语中的原意为车或轿子,推车或抬轿的人则为“舆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意思是说晋文公听推车的士兵唱歌谣。又据《晋书·王沉传》:“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舆人”由车夫、轿夫逐渐演变,有了“众人”之意。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