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党报“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模式转变的思考

关于党报“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模式转变的思考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党报“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模式转变的思考祖翠筠在我们庞大的报业系统中,党报占据核心地位。[2]也就是说,仅仅把“舆论导向”作为传播主体的单向传播过程,会影响党报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新时期,我们有必要挖掘历史上党报改革的成功经验,为现在党报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模式转变提供参考。

关于党报“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模式转变的思考

祖翠筠

在我们庞大的报业系统中,党报占据核心地位。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报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主要职责。应该说,党报在政治宣传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具有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其权威性源于能够优先接触、开发和利用与党和政府相关的信息资源,能够准确、全面、深入地传播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策方针、思想主张、观点意见以及重大的新闻事件,能够有力展开舆论监督,特别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行为以及各级公务员进行有效的监督。读者可以通过党报来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走向和重要的政务动向,获得在其他媒体难以获得的知识与理论。

党报是党的喉舌,必须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因此,从读者层次选择上说,党报锁定的是比较高层次的读者群,这些高层次的读者,是党员,是机关干部;从报道内容上看,党报机关工作色彩较浓,会议新闻较多,机关文件式的宣传报道较多。也就是说,我们党报在某种程度上重视读者是机关干部的一面,而忽视了读者作为普通公民的共性的一面,缺少人文关怀;党报重视自身工作机关的一面,但忽视了作为报纸的共性的一面,缺少亲和力。正是因为以往片面强调党报的指导功能造成了党报工作的单向灌输思维,强调宣传上级意图,促使读者不加怀疑地接受党报上的新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工作思维发生了深刻转变。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先后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0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加强舆论监督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传统观念中党报传播信息的单向性不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我们不能将党报的传播模式仅仅设定为单一向度,这种单向灌输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发展的要求,就正如“子弹论”的观点,似乎可以把某些东西注入人的头脑,就像电流使电灯发出光亮一样直截了当。[1]这种唯意志论的观点过分夸大了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客观因素,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选择使用能力。[2]也就是说,仅仅把“舆论导向”作为传播主体的单向传播过程,会影响党报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

其实,我们的党报对单向灌输方式的弊病早有认识,但是由于党报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它很难摆脱这种倾向。新时期,我们有必要挖掘历史上党报改革的成功经验,为现在党报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模式转变提供参考。这里我们所说的双向交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党报新闻传播与读者信息反馈的双向交流

党报作为新闻纸的一种,本身也存在着新闻报道的业务改革问题。党报要想更深入人心,使读者范围扩大,获得更强的社会影响力,就必须在与读者双向互动方面建立反馈机制,加大党报与读者互动的力度。这方面,党报历史上曾有过不少改革的成功经验。1956年的《人民日报》改革时期,报社发动全体成员检查工作,并采用派专人进行个别访问、召开小组座谈会、个别写信和公开发信等方式向中央有关部门、各省委、市委,县以上的报纸编辑部和各界读者征求意见与建议。经过改版,《人民日报》突出地体现了读者的切身需要。改版后,新闻报道的题材变得更加广泛,开始提倡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闻,探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加关心和贴近读者生活,如刊登《沈阳的生活费用为什么高?》、《不要让孩子再在街头游荡》等。正是由于读者的信息反馈作用,《人民日报》才得以取得改版的巨大成功,更加贴近群众生活,从而得到群众的莫大支持。

二、党的主张与群众心声的双向交流

这里我们仅以舆论监督这一报道形式说明党的主张与群众心声实现双向交流的重要意义。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是人民群众情绪的“晴雨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积极的舆论监督有利于针砭时弊,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舆论监督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通过舆论监督来表达公众意见是党报反映读者呼声的重要职能。党报关于读者的监督性报道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栏目,党报通过读者参与进行调查研究、倾听社会意见、传递群众心声、反映存在的问题等,成为了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这里还要弄清舆论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概念区别。“意识形态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政党的主导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通常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我们常说的意识形态。舆论是社会自在的精神形态,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3]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中央也不必提“舆论导向”,仅提“政治导向”就可以了。可见,我们需要在此理论问题上引起重视。党报系统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各种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协调,通过双向的互动,使之尽量趋于一致,通过这样的努力,不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对全局的控制,以保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保证社会的稳定,将中国引入现代化进程。

由于党报长期以来的单向灌输的思维传统和工作指导机关的特殊地位,使党报上的言论很自然地被想象为意识形态,影响了党报作为大众传媒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因此,党报要强化读者意识,深刻了解公众、真实反映公众,应当寻求并尊重传播的客观规律。提倡强化读者意识,其实质就是要将党报的导向作用纳入科学传播的轨道,将党报的引导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新闻传播系统来进行全面推进。具体说来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单一灌输式向双向交流模式的转变。

我们党报历史上不乏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展现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的成功经验。革命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过程中,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公开发表。通过报纸的“信箱”反映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报纸脱离边区实际,国际问题上的篇幅不大,对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联系很少;社论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须天天有社论,社论要值得读者深思精读;对二、三版及边区版的意见,几位读者都提出——二、三版的专论内容应该多论国内、多论边区,把治党治国治军、文化教育、理论学习、建设边区等等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传播给全体干部,使之能够得到可参考的宝贵材料;以及建议把五大专刊合并成一个综合性副刊,使它成为一个反映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刊物,成为一面褒贬建设的旗帜;报纸文字应当尽量通俗,应该成为反对“党八股”的模范;应该发动更多人向党报投稿。[4]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强调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加大群众报道的比例,展现人民实际生活,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才使得《解放日报》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报要实现有效舆论引导,应当倾力建立与读者双向交流的舆论调查机制。通过科学的舆论调查方式,为党报实施舆论引导提供决策依据,要对实施传播后的舆论引导状况进行效果的分析评估,以获得传播效果的真实情况。历史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党报有着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光荣传统和实践经验。新时期,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秉承传统,深入群众,把党的主张同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实现党和人民的双向交流。

参考文献: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力丹:《从舆论导向视角看舆论的基本要素》,《新闻大学》,1997年秋季号。

王敬:《延安〈解放日报〉史》,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严帆:《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

《人民日报回忆录》,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孟建:《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之我见》,《新闻大学》,1997年夏季号。

〔祖翠筠: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硕士生〕

【注释】

[1]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3]陈力丹:《从舆论导向视角看舆论的基本要素》,《新闻大学》,1997年秋季号。

[4]王敬:《延安〈解放日报〉史》,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