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魅力元素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魅力元素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魅力元素在信息爆炸多元、媒体密集的传播环境中,电视新闻面临的竞争与其说是节目的竞争,不如说是新闻人才的比拼,而主持人才的竞争更是首当其冲。这根本取决于电视新闻主持人所具备的魅力。1940年8月18日,美国传媒界的传奇人物,日后成为世界第一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爱德华·默罗开始二战中的现场系列报道《这里是伦敦》。

第二节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魅力元素

在信息爆炸多元、媒体密集的传播环境中,电视新闻面临的竞争与其说是节目的竞争,不如说是新闻人才的比拼,而主持人才的竞争更是首当其冲。传媒新时期,电视新闻主持人如何才能获得观众更多的注意力和认同力,并能将自身打造为电视荧屏上不因岁月流逝而消退、反倒老而弥坚的一颗“恒星”呢?这根本取决于电视新闻主持人所具备的魅力。那么,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魅力包含哪些元素呢?我们将其概括为:精神的人文化、知识的专业化、能力的职业化和风格的个性化。

一、精神的人文化

“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和思维状态,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之解脱的思考和探索。”(12)人文精神对电视新闻主持人职业素质及方式的优化具有特殊意涵。当新闻主持人出现在电视荧屏时,他(她)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姿态出场,而不是一个模式化的主持人角色。他(她)必须在新闻主持中体现对人的关怀、对受众的关怀。如同学者喻国明所说的那样:“造就一篇好新闻的,绝不仅仅是漂亮的文字、机敏的嗅觉和技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当这种境界、情怀和智慧面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问题单子时,一篇好的文章就应运而生了。”(13)就新闻主持人而言,人文关怀是一切为新闻对象着想,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及其优化的深切关注,是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是对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思考。

新闻主持人精神人文化的实践表现,具体可以体现在:

首先,要将传播视角从俯视转向平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曾对记者定下一个采访原则,那就是——平视。著名主持人王志认为:“平视不应该是记者的眼光,应该是观众的眼光。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给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在现场我要采用平视的眼光,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还原真实,让他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让他把自己的真实意思表达出来。”(14)1999年5月8日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一位电视新闻主持人次日电话采访了邵云环烈士的儿子曹磊,她的提问纠缠在“你什么时候知道妈妈遇难消息的?”“你没有怀疑过妈妈工作单位的消息有误吗?”“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母亲节,你真的意识到妈妈离开人世到另一个地方去了吗?”“你难过吗?”直到问出“小朋友,你哭了吗?”这种不顾别人顿失亲人的悲痛、往人伤口上撒盐的采访,实在是太拙劣、太残忍了!这位主持人除了缺乏采访技巧之外,最根本的缺陷还在于她缺乏人文素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同一天里,白岩松在《东方时空》里也对曹磊进行了电话采访,他先是与曹磊在布加勒斯特的监护人通话,询问曹磊的状况,然后在与这个男孩子通话时,白岩松以兄长般的关切语气送上了对曹磊的安慰和鼓励,他们都没有哭,但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被深深打动了。

其次,主持人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精神是正义感,是站在广大民众的立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对人类社会共同美好和谐的执著追求。这种感觉将带给受众非凡的影响力,产生强大的信任感和依靠感。1940年8月18日,美国传媒界的传奇人物,日后成为世界第一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爱德华·默罗开始二战中的现场系列报道《这里是伦敦》。他站在德军轰炸的主要目标之一——英国广播公司的楼顶上,迎着敌机的狂轰滥炸,现场播出战争实况:“我现在感觉探照灯似乎就在头顶扫视。你将马上听到更近一点儿的两声爆炸。听!这猛烈的、冷酷的爆炸声。”他穿着军用胶布雨衣,驾着飞车穿行在伦敦炮火密集的大街小巷;他连续25次深入德国腹地,在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上现场报道柏林大空袭。他与那场战争共命运,他的每次广播以“这里是伦敦”开场,以伦敦当时的习惯语“晚安——祝你幸运”结束。正是这种悲天悯人的责任感与正义感,构筑了默罗独特的人格魅力。1965年4月,57岁的默罗患癌症去世后,电视新闻分析权威埃里克·塞瓦赖德说:“他是一颗流星。我们将长期地生活在他的余晖中……我们再也见不到像他那样的人了。”(15)

二、知识的专业化

电视新闻节目的细分化、专业化是竞争中的必然趋势。只有能够运用专业化知识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主持人,才能赢得受众的尊重和喜爱。

首先,知识的专业化呼唤的是新闻主持人知识结构的专业化。这类主持人需要熟知专业领域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情报系统”,善于借助“外脑”和“信息网”,具备高效率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主持人除了掌握和节目相关的知识外,还应涉猎文学、历史、地理、法律、经济、心理学等知识,以便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随时保持主动性和冲击力。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经回顾自己由于欠缺股市知识,所经历过的一段尴尬采访经历。她在《实现真正的对话》这篇文章中回忆到:“我在采访中,有失去资格的时候。在采访股民正谈得热火朝天时,股民突然提到一个词‘套牢’,我顿时接不上话茬儿。这一刻,我自己觉得已经在股民面前失去资格,因为那时我不懂这个词,话题便因此没法继续。尽管转了话题,但那仍是难忘的尴尬时刻。”

电视新闻主持人掌握必要的和节目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就能够以学识和见地树立起自己在电视观众心目中的权威形象。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来自权威方面的讯息往往比来自低信誉度信源的讯息更能引起讯息接受者观念上的更大变化”(16);“人们一般都是毫无批判地、信以为真地接受来自权威来源的信息。”(17)美国著名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对人类探索太空领域兴趣浓厚,曾做过大量的案头研究工作。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临月球,克朗凯特在长达30小时的登月实况主持中,凭借对航天科学知识的熟悉和理解,对复杂的航天技术原理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说,对这次登月的背景知识做了细致完备的介绍。这次主持,堪称世界电视史上的奇迹,克朗凯特以他的博学和专业的学者风范倾倒了美国观众。

其次,电视新闻主持人知识的专业化,还包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转化知识的能力和悟性。这要求主持人必须熟悉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特点和创作规律,善于将专业术语化解为老百姓易听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做一个最了解受众需求和接受习惯的人。

如,日本朝日电视台名牌新闻节目《新闻站》的主持人久米宏,他就是以形象通俗、智慧灵性的主持风格被日本媒体誉为“电视才子”,曾主持《新闻站》达20年之久,将收视率长年保持在20%左右。久米宏最为人称道的主持表现是,他通常大量借助图标、地图、曲线图、积木甚至真人大小的模型道具来解说新闻内容。某一天,他在报道东京物价升至全世界最高的新闻时,特意站在一张摆满了牛奶、大米、甜橙、啤酒和纸巾的大桌前,向观众一一介绍用100日元分别在纽约、柏林和东京所能买到相同物品的数量。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小丫有经济学背景知识,这使她在主持涉及经济现象的新闻节目时,容易将复杂的东西说得简单易懂。比如,她在节目中探讨2001年全国彩电行业亏损147亿元的新闻现象时,考虑到这是一个太过抽象的数字,老百姓未必听得仔细。于是她把147亿这个数字掰开了来讲,告诉观众147亿可以建多少个北京西客站,多少个梅地亚宾馆。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把概念化的理性的东西用老百姓熟悉的、感性的对象说清楚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自然对这个新闻现象印象深刻。

三、能力的职业化

职业化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职业化,是指对某种职业程序性知识的熟练掌握,拥有较为丰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比如主持人训练有素的镜头前状态、发音技巧等。狭义的职业化具有二重性,它还有消极的一面——职业化的思维定式、语言定式、行为定式,会使主持人的工作变化为机械的模式重复,从而逐渐消磨主持人的激情和表现力,过早地丧失主持生命力,为观众所厌弃。

广义的职业化强调职业化的深层品性,是指对职业角色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主持人而言,就是必须清楚认识“关系中的自我”,时刻牢记自己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老百姓的代言人,自觉坚守新闻理想和职业精神,积极践行主持人职业角色的权利、责任、义务和规范。

首先,就新闻主持人而言,职业化最重要的表现是在节目中充分展现新闻记者的品性和素养。王志采访中的“质疑”风格是一种职业化的高度体现。王志在工作现场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告诉你吧,我不相信。要我相信,你就得经得起我的挑剔。王志曾经说过:“只有职业的采访者,没有职业的被采访者。我要做的是配合他,引发他的倾诉欲,我的姿态永远是配合的。首先不做一个让人讨厌的人;然后,做好一个倾听者,要听,不要忘了人物是什么;第三步,选择什么样的时机提问,有了好的落点,就会水到渠成。”(18)在做《眼球》这部片子的时候,王志带着怀疑和执著对主人公高大夫进行采访。采访前编导拟定的提纲里提出了20多个问题,但是在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里,王志提出的问题是88个。在采访官方推出的楷模《黑脸姜瑞锋》时,王志用各种人性的东西挑剔姜,迫使他从冠冕堂皇的话中说出作为普通人该说的话。“非典”期间,王志采访了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他在高官面前表现出的大气、从容以及尖锐的提问,将他的职业化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是这场采访,为他赢得了从业以来人们对他最广泛的注意和尊重。王志在这次采访中共提了29个咄咄逼人的问题,我们把几个经典的提问展示如下:

王志:我们眼里看到一个很镇定的市长、一个很坚定的市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北京感染的人数在不断地上升。

王岐山:这个传染病它有一个规律吧,我觉得这个事情,我刚才说了,谁去预测这个数字?在当前这个条件下,谁都近乎于是一种赌博,是危险的。但是说实在的我们也在分析,并不是完全没底数的。

王志:什么底数?

王岐山:就是说增长总有一个头,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要逐渐回落的。我相信我们这些措施,这些人为的工作都不是白费的。

王志:预期是多少?

王岐山:我现在不想说做这种赌博式的预期回答,不想回答。因为什么?确实我不想预期,现在起码向市民做这种预期,是要严肃而负责任的。我没有相当把握的时候,我不会讲这种话。

王志:你上任的时候,我看了这个数字当时是300不到400。

王岐山:对!

王志:昨天的数字是2 705。

王岐山:对!

王志:那跟你的严厉措施这是成反比的,说明什么问题?

王岐山:传染病有潜伏期,传染源是在我的措施中逐渐地被切断,隔离是一步一步地在被隔离,社区的卫生状况包括社区整个组织预防的组织是刚刚建立起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措施,要对今后的十天起作用,不能对当天。如果说现在我们有一种措施,能够今天布置下去,当天就解决了。我们面临的就不是一场严峻的斗争。

王志:那我能不能这样预期十天之后一定降下去?

王岐山:我相信十天之后,起码我们可以讨论这个问题(19)

有学者认为,王志在这期节目中的表现“体现了新一代电视新闻工作者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职业风采——不仅知识丰富、目光犀利、反应灵敏、语言机智,而且具有极强的公众意识。作为公众人物,电视主持人已不再代表个人或所在媒体说话,而是为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工作着”(20)

其次,在直播中的临场控制和应变能力也是主持人职业化的一个重要元素。电视直播已经改写了新闻的定义。传统的新闻定义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最高表现形态是TNT模式,即“今日的新闻今日报道”(Today News Today);而电视直播则将新闻的报道由以往对于已经发生的“旧闻”报道提升到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报道的NNN模式,即“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Now News Now)。“现场直播”因其零时差和不可预见的动态性成为电视新闻中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形态,也因此成为电视新闻主持人职业化水准的一个重要考量。1991年,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第一次在电视上直播战争,创下了17个昼夜向全世界直播战争的记录。2001年媒体对“9·11事件”的直播报道,再一次证明了电视直播对灾难新闻的真实记录能力,扭转了电视观众传统的收视观念,极大激发了观众的求知欲。以至于有专家提出:新闻生于直播,死于录播。今后,电视新闻节目中真正具备挑战力和职业实力的主持人,一定是在报道动态新闻的直播过程中处变不惊、反应快速、并且言之有物的人。

四、风格的个性化

电视分众化时代,只有个性化的主持人才能从密布的电视频道、五彩纷呈的电视节目和类型化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中脱颖而出。中央电视台二套早间资讯栏目《第一时间》曾推出一句脍炙人口的栏目广告语:“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一样的新闻,我的声音。”这句话简要地阐释了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所在。学者吴郁认为,主持人个性化传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表现:“一是个性化的主持人与栏目融为一体,他们就是栏目的形象、栏目的品牌,吸引着大批如约而至的忠实受众;二是个性化的主持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黏合力和拉动力,他们的个人魅力具有无可替代的广告效应,一旦他们去主持新的栏目就会带走一大批观众,如沈力的从《为您服务》到《夕阳红》、元元的从《元元说话》到《第七日》、王刚两进两出《东芝动物乐园》,收视率波动的落差就十分明显。”(21)

对一个新闻栏目来说,所有的革新都是围绕着最大限度地体现个性化生存而展开的。这种经得起受众眼光挑刺的个性化生存将带来居高不下的收视率,最终赢得市场。以《南京零距离》为例,这档江苏本土第一频道——南京城市频道2003年推出的晚间新闻栏目横空出世后,短短几年时间,就改变了新闻节目收视率拼不过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历史,改变了省台新闻拼不过央视新闻和市台新闻的历史。2004年,《南京零距离》还创下了超过一亿元的广告买断价格,跻身中国身价最高的电视栏目行列。《南京零距离》之所以成功,除了首个关注“民生新闻”、直播互动、改变固有的新闻模式之外,最重要的制胜法宝莫过于启用主持人孟非。《南京零距离》的创办者景志刚曾说过:“对于《南京零距离》来说,孟非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选择孟非是因为孟非身上体现了我们个性化生存的强烈诉求,更是因为孟非身上所透露出来的平民化的精神内涵,而这正是我们栏目的追求所需要的。”(22)学者于丹对个性化的孟非评价道:“每天出现在城市频道上的这个另类主持人头发不多但智慧不少,嘴有点歪但良心很正,年龄不大但阅历不浅,一言以蔽之,孟非是不可复制的。谁都不能说他就是电视新闻主持人中最好的,但某种意义上他是唯一的。他不从属于某一‘类’,而永远只是这一‘个’。”(23)

外在形象是观众对主持人个性化的第一印象,包括主持人的容貌、发型、体态、服饰及举止。《实话实说》之所以让老百姓津津乐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持人崔永元的朴实形象,他穿西装不打领带,衣着随意,有时候张口就来的幽默里还透着点傻气。亲和、平民的主持人形象穿透电视屏幕扑面而来,给老百姓亲密无间的认同感。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新闻内容的选择和主持人的思想以外,它的形式特色也不容忽视:在以典雅书房为背景的演播室里,杨锦麟一袭中式长袍,一杯清茶,俨然一个古代说书人的形象。而孟非最初被观众一眼记住或一眼识别,也在于他那特立独行的光头形象,要知道,此前,没有一个中国新闻主持人胆敢在镜头前暴露自己的“不美”之处,孟非的本色形象是使得他和观众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因素之一。

当然,外在形象只是主持人个性化的一个表面凸显,而创造力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思想火光,应该说是主持人个性的恒久演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执行制片人张洁曾经以受众的眼光对央视著名新闻主持人做过一个分类。他认为:“从某种角度说,主持人可能有那么几种:一种‘入眼’,《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让人看到眼睛里;一种‘入脑’,观众对你提供的事实,对你的知识结构、采访水平,有一种欣赏和佩服的成分,比如水均益、白岩松、方宏进、王志,我估计是‘入脑’的层次;还有一种应该是‘入心’,就是敬佩你了,我想崔永元是不是有点进入到这个层次了?”(24)

在1988年央视举行的“如意杯”主持人评选活动中,评委们敏锐地意识到创造力是主持人的一项重要素质。“在评委眼中,究竟什么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最重要的素质呢?是创造性。除了外部的一些起码条件外,譬如外貌、语言、风度等等,节目主持人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他的内部因素,其中首推创造性。谁具有高超的创造才能,谁就能成为优秀的节目主持人。”(25)例如,孟非的创造性表现在《南京零距离》的子栏目《孟非读报》“评”新闻的过程中。用景志刚的话来讲:“我觉得现在的主持人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播,当下最主流的。现在逐步出现了说新闻,把读稿子变成了说内容,这是第二层。实际上第三层最重要,就是评。评,意味着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观点就没有思想,没有观点就形不成一种交流。”(26)

孟非曾在一次读报的节目中选择了两件与车辆有关又相互对应的新闻。“一条是一对男女在一辆奥迪车里行苟且之事,被警察看到,结果他们一踩油门,把警察撞伤了,奥迪车挂的是省级机关的牌照。孟非这样评述: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一对有家室的男女关系暧昧,而是一个司机在面对自己的隐私有可能曝光的情况下,敢于拿车把警察撞伤然后逃逸,这两个后果之间他宁愿选择后者是为了什么,他开私家车牌照他敢吗?他开外地车牌照他敢吗?我们关注的是在法律面前的权利。紧跟着的是一个的哥救一个孩子到医院抢救,连闯了5个红灯。孩子得救了,而的哥却面临吊销执照的处罚。孟非话锋一转,同样是司机肇事,一个人们愿意放他一马,另外一个,人们决不能放他一马。什么原因?一个是影响了特权和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个,你如果不放那个闯5个红灯的一马,也可以,但是这会影响很多的司机,以后在面对救助的时候,他心里就会有一个权衡:如果我帮你的忙不损害我什么,那我就帮,如果损害我什么,我犯得着吗?”(27)一次,他播送完香港影星黄日华赴南京与影迷见面的娱乐报道后,加了一句个性化的调侃:“你说这人他怎么就不老呢?记得刚看他那会儿我也就刚上中学。现在我都这样了,他怎么还那样呢?”诸如此类的新闻评价方式,洋溢着浓厚的个人化色彩,充分展现了孟非思维的不可替代性,对观众而言,看《南京零距离》“怎么说”比“说什么”更吸引人,孟非独特的思想成为整个栏目的卖点。

本章小结

img58广播电视新闻的播音与主持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播音员、主持人是实现这一环节创作追求的重要工作者。播音员、主持人的岗位业务职责有联系、有分工、有差异,但都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传播者。

img59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在固定新闻栏目中,代表电视媒体的传播立场,能够参与新闻采制、播出与内容点评的整体环节,并能以富有个性化魅力的口语表达、播报技巧,以及洋溢亲和力的平等交流促进新闻信息有效传播的人。

img60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魅力元素包含:精神的人文化、知识的专业化、能力的职业化和风格的个性化。

思考题

1.播音员、主播、主持人有何区别与联系?

2.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内涵。

3.明星主持人有何特点?怎样才能有利于明星主持人成长?

4.电视新闻主持人应具备怎样的魅力?

【注释】

(1)吴郁:《谁来做主播》,《电视研究》,2004年第9期。

(2)赵淑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3)叶昌前:《经历的语言——有感于中国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瓶颈》(http://yechangqian.yculblog.com)。

(4)白岩松:《我们能走多远——关于主持人话题的思考》,《主持人》第9辑,第210页。

(5)叶昌前:《经历的语言——有感于中国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瓶颈》,(http://yechangqian.yculblog.com)。

(6)于礼厚给出的定义,引自《新闻工作手册》,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7)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8)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9)② 〔美〕仙托·艾英戈、唐纳德·R·金德著:《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刘海龙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10)吴郁:《以平常心看主持人》,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11)蔡雯、丁士:《将新闻传媒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对培养新闻工作者学习力的思考》,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www.cddc.net),2003年10月17日。

(12)陶东风:《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南方周末》1996年1月12日,第12版。

(13)周婧:《个人化:新闻报道的新态势》,载《青年记者》2005年第2期。

(14)《王志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中央电视台网站(http://www.cctv.com),2000年5月18日。

(15)〔美〕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著:《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429页。

(16)〔美〕塞弗林、坦卡德著:《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17)〔苏〕肖·阿·纳奇拉什维里著:《宣传心理学》,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页。

(18)徐向明:《我就想知道为什么——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王志问答》,载《传媒观察》2003年第8期。

(19)中央电视台网站,http://www.cctv.com。

(20)徐向明:《我就想知道为什么——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王志问答》,载《传媒观察》2003年第8期。

(21)吴郁:《21世纪主持人的新标高》,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22)景志刚:《我们改变了什么?——〈南京零距离〉及其民生新闻》,载《视听界》2004年第1期。

(23)于丹:《一种新闻态度的表达——〈南京零距离〉样本解析》,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11期。

(24)《王志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中央电视台网站(http://www.cctv.com)2000年5月18日。

(25)舒乙:《评判归来》,载《话说节目主持人》,第165页。

(26)于丹:《一种新闻态度的表达——〈南京零距离〉样本解析》,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11期。

(27)王寅、吴新生:《光头孟非不去央视》,载《南方周末》2003年8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