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界对出版产业研究的进展情况

学术界对出版产业研究的进展情况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学术界对出版产业研究的进展情况出版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视为一种经营性的行为,并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加以运作。在这一时期出版的著述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周蔚华的《出版产业研究》、程三国的《理解现代出版业》以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三、学术界对出版产业研究的进展情况

出版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视为一种经营性的行为,并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加以运作。与大多数产业不同的是,出版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出版活动和产品具有的意识形态特征。正是由于这一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政府将出版机构归入了事业的范围,把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视作是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商品。在这种状况下,我国学术界对出版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学和具体出版实务,如出版管理、发行管理和印刷管理等方面,而对出版产业的研究则一直处于空白的状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出版业也开始驶入了改革的轨道。随着改革的推进,出版业的产业特征开始逐步为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认识,由此开始了对中国出版产业的研究。

1986年2月,我在《上海出版》上发表了《开展社会主义出版运行机制问题的研究》一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篇以出版产业为研究对象的文章。该文虽不长,但却明确地提出,“从根本上说,对出版运行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对出版主体行为的研究,从而必须以既定的出版体制为前提,这就是说,应该对我国出版的不同体制作出划分和规定,分别对事业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型、企业型三种基本模式的出版运行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这种分析的结果,对符合现实的理想出版模式的选择涉及的若干理论原则加以讨论,并研究如何使我们的现行模式向理想模式逼近。”(2)该文认为,出版运行机制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不同体制下出版运行机制的组成和分类以及它们形成的方式;在不同的体制下,出版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各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运行过程;出版运行机制作用的条件和环境;如何发挥出版机制的功能;出版机制与出版体制和经济杠杆的关系,出版行政控制与参数控制的关系;出版运行机制与出版社、印刷厂、书店行为的关系;如何通过反馈方式使外部调节措施转化成出版机体的自行运动,以实现决策人的预期目的;等等”(3)。1986年,我和石磊先生还在《社会科学》(上海)期刊上发表了《上海出版税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一文,对上海出版税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通过调节税收,促进出版业超前发展的建议。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篇研究出版产业政策的论文

1989年,宋原放、赵斌先生在参加第四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时提出:“怎样使出版产业既能在经济上发展又能很好地完成社会责任,十年来一直是困扰中国出版界的大问题”(4),这标志着中国出版界已经开始认真研究出版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1990年到20世纪末,随着出版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学术界、出版界对出版产业的研究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批专著陆续问世。这一时期有三部代表性的著作引起了出版界的关注。

一是我与杨龙、罗靖先生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0年出版的《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一书。该书对当时图书市场的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图书价格管制、成本与利润的“剪刀效应”、短期竞争与长期竞争、出版竞争与创新、图书发行风险分担方式、受益排他性、图书销售的限制、信息搜寻费用、潜在图书市场开发等问题做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办法和措施。这是中国出版界第一部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对出版产业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引起中国出版界的广泛重视。二是杨咸海先生于1995年出版的《出版经济学》一书。该书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从出版物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一立论出发,对出版生产、出版宏观调控、出版社的体制、出版经营管理、出版政策等方面作了详尽的分析,初步构建起出版经济学的体系。三是吴江江等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研究》一书。这部著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全面论述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导致的出版经济政策的演变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政策建议。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出版产业研究的步伐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的统计,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有关出版产业的著作多达五六十种之多。其中有对出版产业进行总体研究的著作,如于友先先生的《现代出版产业发展论》、周蔚华先生的《出版产业研究》等;有对出版产业进行年度分析的连续性报告,如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国际出版业状况及预测——国际出版蓝皮书》等;有对海外出版产业进行系统介绍的图书,如杨贵山先生的《海外书业经营案例》、《西方六国出版管理研究》、《欧美书业概论》等;有对中国出版产业进行专题研究的著述,如程三国先生的《理解现代出版业》、余敏先生的《中国出版集团研究》等。这一时期,我国还翻译出版了一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有关出版产业的著作,如迈克尔·科达的《因缘际会》、小林一博的《出版大崩溃》等。

在这一时期出版的著述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周蔚华的《出版产业研究》、程三国的《理解现代出版业》以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周著结合国内外出版的历史和现实,综合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对出版产业做了全面的经济分析。该书第二章至第四章,从信息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出版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定位,出版的功能和特性,出版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出版产业的集中度,规模经济和出版的集团化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其中不乏创见。程著则分析了现代出版业的三大结构及其成因,认为现代出版业是由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构成的。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承载的三大功能即娱乐(文化)、知识和信息导致了出版业结构的不同,并决定了三大出版在公司战略和策略层面上的重大区别。程著从商业特性、产业集中度、营销方式、集团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等方面具体比较了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的优势、劣势及发展趋势。程著对三大出版的分析为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繁杂图景提供了简明的分析理论框架。《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自2003年首次推出以来,目前已出版了3卷。三个年度的出版蓝皮书在研究范围上逐步扩展,在地域上,由第一部的专述内地出版扩大到综述港澳台地区的出版,在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上,从主要探讨图书出版扩大到期刊、报纸、音像电子产品、数字出版等各个方面。出版蓝皮书在综述上一年新闻出版行业发展态势和预测当年走向的主报告之外,用综述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产品、数字出版、民营书业、出版集团、外资进入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业等专题报告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揭示我国出版业跨年度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对行业内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也有比较集中的分析,并提供了一些值得参考的意见。

【注释】

(1)除非特别说明,本文所用“至今”期至2005年。

(2)陈昕:《开展社会主义出版运行机制问题的研究》,上海,《上海出版》,1986年第2期。

(3)同上。

(4)参见《中国出版年鉴·1990—1991》,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