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择电视新闻题材的方法(要求)

选择电视新闻题材的方法(要求)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选择电视新闻题材的方法(要求)选题是在分析、比较的前提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越来越重视新闻的选题。因此,要发现新闻线索、选择新闻题材,确定报道主题,就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情况,这是新闻工作者选择新闻题材最传统、最基本、最实在的工作方法。哥廷根大学医学院发言人表示,经多方确认,这名男婴是目前世界上成活的最小男婴。

三、选择电视新闻题材的方法(要求)

选题是在分析、比较的前提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选题在一条新闻中或一个栏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题材对于提高报道质量至关重要;在媒介竞争中,好的选题往往占据着高端地位。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越来越重视新闻的选题。由此,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题材?它有什么基本要求?方法是解决思想、言语、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是可以操作的手段;要求是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条件。方法、条件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说来,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吃透政策精神

多少年来,在中国新闻界有一个有关新闻报道(选题)的工作方针,叫做“吃透两头”。一头是上头,即中央的政策和精神;一头是下头,即基层的实际情况。它既是理念又是方法。记者是新闻宣传工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或典型代表宣传方针政策是他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宣传政策,宣传正确执行政策的表率、做法和经验,报道执行政策中的偏差和教训,就必须首先学习政策、熟悉政策、吃透政策。比如,从2010年春季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制定了申请和批准保障性住房的资格(条件)。但是,一些家庭变着法儿申请,主管领导无视专项规定,让不具有资格的家庭住进了保障性住房,违背了保障性住房的初衷,破坏了政策规定。进入当年5月,北京市建委核查违规情况。掌握了政策精神的电视记者及时作了报道:

北京全面核查保障房家庭资格 1371户家庭瞒报资产被查

据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北京住保部门加大了住房保障审核系统与房产、车管、公积金、社保、税收等系统的联网审查力度。经过系统信息综合比对,查出1371户家庭存在瞒报家庭住房、收入、资产等情况。

目前,这些家庭已被住保部门取消了申请资格,记入了不良信用档案,并且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保障房。这些被取消申请资格的家庭中,包括100余户已与开发商签订经适房或限价房购买合同的家庭,目前,开发企业也已经按合同约定,与这些购房人解除了购房合同。(记者马力)(2010年5月29日中国网络电视台)

(二)了解实际情况

了解实际情况就是“吃透两头”中的吃透“下头”,就是要践行“三深入”的工作方针,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新闻报道的素材,绝大多数来自现实社会、来自下面、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实际生活。因此,要发现新闻线索、选择新闻题材,确定报道主题,就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情况,这是新闻工作者选择新闻题材最传统、最基本、最实在的工作方法。实践证明,许许多多优秀电视新闻作品的题材,都是记者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后发现的,并且在吃透情况的前提下,确定报道重心的。

2010年3月初,湖南电视台做的题为“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检察官蒋冬林”人物专题报道,就是作者在与蒋冬林较长时间的接触中,了解了他的动人事迹:20余年来,从未接受过一次与工作相关的吃请,从未拿过案件当事人一钱一物;近10年来,他办理的控告、申诉案达50余件,民事抗诉案30余件,贪污贿赂案10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他已成为“走到哪里哪里香”的“抢手货”。作者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看到了蒋冬林寒碜的家:客厅里摆放的沙发是结婚时当工人的蒋冬林自己做的,扶手部分早已磨破;一台50元买的二手电视机已看不到图像,却是家里最值钱的电器;一辆嘎嘎作响的破自行车即使扔在马路上也不会有人捡,他却骑了10多年;一盏3瓦的节能灯,是家里最明亮的灯光;房间没有粉饰过,窗户用床单遮挡着……听到了同事们对蒋冬林的评价:蒋冬林有三个原则,与工作有关的钱物坚决不要,工作之后的感谢礼物坚决推掉,与工作有关的请吃请玩坚决不到。在生活中很随和,但在工作中,特别爱“较真”。有一次,他堂弟的岳父因打架伤人被关进了看守所,堂弟和家人找到他,请求关照并打听案情。蒋冬林耐心说了自己的职责,并告诉他们他不能破坏规矩,希望他们能理解。50多岁的老蒋,连个“小官”都不是,蒋冬林的回答是:“只有堂堂正正地做好一个人,才是有意义的。”

了解实际情况,就是获取丰富的素材,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实际情况,就能理清思路;了解实际情况,就能选取核心内容,提炼思想精华,从而确定报道主题。

(三)把握观众需求

我们的节目是办给观众看的,观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为此,各个栏目就应该明确节目是办给谁看的?目标观众是谁?他们是“白领”还是“蓝领”?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文化程度有多高?年龄有多大?有什么兴趣爱好?只有弄明白了这些问题,并且生产出适合他们的节目,就是把握住了观众的需要,满足了观众的要求。一般而言,凡是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前进方向的,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所补益的,能够开阔他们眼界的,回答他们疑问的,他们都会接受,受到欢迎。总而言之,凡是看后让他们有收获的,能够给他们愉悦的,就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像下面这条新闻:

“世界最小男婴”在德国降生

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成功接生一名世界最小的男婴,并使男婴顺利成活。

这名男婴于2009年6月出生,比预产期提前了15周。当时他在母亲体内有危险,医生立即实施了剖腹产。由于严重早产,出生时身长仅27厘米,体重只有275克,轻得像一块黄油,大小和一张A4纸差不多。医生不得不把他放在保育箱里,但是仍然不能保证其成活。经过6个月的精心护理,2009年12月,这名男婴体重增加到3.7公斤,和一名足月的新生儿差不多大小,顺利出院。

3月4日,哥廷根大学医学院向媒体公布了这一消息,并确认这名男婴现在非常健康。

哥廷根大学医学院发言人表示,经多方确认,这名男婴是目前世界上成活的最小男婴。此前还有3名更小的新生女婴,其中美国的一名女婴出生时体重仅244克。

(2010年3月6日CCTV—4《新闻》)

这条消息属于科教新闻,也属于社会新闻;它本身具有典型性、奇特性、趣味性。对于绝大观众来说,谁都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选择这样的题材,定会开阔受众的视野,丰富受众的见闻,在这个意义上说,既调动了观众的收看兴趣,又满足了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受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选题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四)选择适宜栏目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实现了栏目化。自此,所有的新闻内容都被纳入到栏目之中,电视的从业者都按照栏目的要求选择题材,制作节目。这种“量体裁衣”式的采制方法必须具备三种认识:一是要洞悉栏目的宗旨,要了解这个栏目是做什么的,做给谁看的。二是对选题有什么要求,哪些题材合适,哪些题材虽好但不适合这个栏目。三是要知道栏目的风格,表现的手法,节目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对号入座”,内容和形式统一,达到尚好的传播效果。

比如,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碑沟村小学老师王勇,是一位全心全意为孩子的优秀模范教师,他所在的碑沟村被一条河隔成了两半,许多孩子上学需要渡河,王勇就义务承担起了驾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工作,一接就是20年。每逢春秋两季,河里水位下降无法行船,王勇便一个个地把孩子们背过河,保证了孩子们顺利上学。这个题材可以做新闻,也可以做人物专题报道,作者选择了后者,并且选择了适宜的栏目——《身边的感动》,标题为“船夫老师王勇”,在2010年5月29日《焦点访谈》之后播出,曾经感动过无数观众,尤其是小学教师。它成功的秘诀在于为题材找到了合适的栏目。

在题材选择适宜栏目的同时,我们主张题目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概况,宜集中不宜分散。像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碑沟村小学老师王勇,他的优秀事迹一串一串的,可节目只重点选取了他背学生过河的高尚举动,并将题目缩小为“船夫老师王勇”,题文相符,表里和谐,十分得体。

概括起来说,新闻选题如果能够具备突出的现实与历史价值的,比如新疆首次动用火车为天山西部深处的牧民们转场,题材具备典型性、代表性,既具有个性,又具有共性,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比如上海动物园发生惨剧,一名饲养员被老虎咬死,具备特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事情;比如青海格尔木河水位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发生洪水灾害,是历史上罕见的,等等。这样的选题,都可以成为电视新闻光顾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