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择电视新闻题材的方法(要求)

选择电视新闻题材的方法(要求)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选择电视新闻题材的方法(要求)选题是在分析、比较的前提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越来越重视新闻的选题。因此,要发现新闻线索、选择新闻题材,确定报道主题,就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情况,这是新闻工作者选择新闻题材最传统、最基本、最实在的工作方法。哥廷根大学医学院发言人表示,经多方确认,这名男婴是目前世界上成活的最小男婴。

三、选择电视新闻题材的方法(要求)

选题是在分析、比较的前提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选题在一条新闻中或一个栏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题材对于提高报道质量至关重要;在媒介竞争中,好的选题往往占据着高端地位。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越来越重视新闻的选题。由此,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题材?它有什么基本要求?方法是解决思想、言语、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是可以操作的手段;要求是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条件。方法、条件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说来,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吃透政策精神

多少年来,在中国新闻界有一个有关新闻报道(选题)的工作方针,叫做“吃透两头”。一头是上头,即中央的政策和精神;一头是下头,即基层的实际情况。它既是理念又是方法。记者是新闻宣传工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或典型代表宣传方针政策是他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宣传政策,宣传正确执行政策的表率、做法和经验,报道执行政策中的偏差和教训,就必须首先学习政策、熟悉政策、吃透政策。比如,从2010年春季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制定了申请和批准保障性住房的资格(条件)。但是,一些家庭变着法儿申请,主管领导无视专项规定,让不具有资格的家庭住进了保障性住房,违背了保障性住房的初衷,破坏了政策规定。进入当年5月,北京市建委核查违规情况。掌握了政策精神的电视记者及时作了报道:

北京全面核查保障房家庭资格 1371户家庭瞒报资产被查

据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北京住保部门加大了住房保障审核系统与房产、车管、公积金、社保、税收等系统的联网审查力度。经过系统信息综合比对,查出1371户家庭存在瞒报家庭住房、收入、资产等情况。

目前,这些家庭已被住保部门取消了申请资格,记入了不良信用档案,并且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保障房。这些被取消申请资格的家庭中,包括100余户已与开发商签订经适房或限价房购买合同的家庭,目前,开发企业也已经按合同约定,与这些购房人解除了购房合同。(记者马力)(2010年5月29日中国网络电视台

(二)了解实际情况

了解实际情况就是“吃透两头”中的吃透“下头”,就是要践行“三深入”的工作方针,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新闻报道的素材,绝大多数来自现实社会、来自下面、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实际生活。因此,要发现新闻线索、选择新闻题材,确定报道主题,就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情况,这是新闻工作者选择新闻题材最传统、最基本、最实在的工作方法。实践证明,许许多多优秀电视新闻作品的题材,都是记者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后发现的,并且在吃透情况的前提下,确定报道重心的。

2010年3月初,湖南电视台做的题为“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检察官蒋冬林”人物专题报道,就是作者在与蒋冬林较长时间的接触中,了解了他的动人事迹:20余年来,从未接受过一次与工作相关的吃请,从未拿过案件当事人一钱一物;近10年来,他办理的控告、申诉案达50余件,民事抗诉案30余件,贪污贿赂案10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他已成为“走到哪里哪里香”的“抢手货”。作者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看到了蒋冬林寒碜的家:客厅里摆放的沙发结婚时当工人的蒋冬林自己做的,扶手部分早已磨破;一台50元买的二手电视机已看不到图像,却是家里最值钱的电器;一辆嘎嘎作响的破自行车即使扔在马路上也不会有人捡,他却骑了10多年;一盏3瓦的节能灯,是家里最明亮的灯光;房间没有粉饰过,窗户用床单遮挡着……听到了同事们对蒋冬林的评价:蒋冬林有三个原则,与工作有关的钱物坚决不要,工作之后的感谢礼物坚决推掉,与工作有关的请吃请玩坚决不到。在生活中很随和,但在工作中,特别爱“较真”。有一次,他堂弟的岳父因打架伤人被关进了看守所,堂弟和家人找到他,请求关照并打听案情。蒋冬林耐心说了自己的职责,并告诉他们他不能破坏规矩,希望他们能理解。50多岁的老蒋,连个“小官”都不是,蒋冬林的回答是:“只有堂堂正正地做好一个人,才是有意义的。”

了解实际情况,就是获取丰富的素材,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实际情况,就能理清思路;了解实际情况,就能选取核心内容,提炼思想精华,从而确定报道主题。

(三)把握观众需求

我们的节目是办给观众看的,观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为此,各个栏目就应该明确节目是办给谁看的?目标观众是谁?他们是“白领”还是“蓝领”?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文化程度有多高?年龄有多大?有什么兴趣爱好?只有弄明白了这些问题,并且生产出适合他们的节目,就是把握住了观众的需要,满足了观众的要求。一般而言,凡是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前进方向的,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所补益的,能够开阔他们眼界的,回答他们疑问的,他们都会接受,受到欢迎。总而言之,凡是看后让他们有收获的,能够给他们愉悦的,就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像下面这条新闻:

“世界最小男婴”在德国降生

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成功接生一名世界最小的男婴,并使男婴顺利成活。

这名男婴于2009年6月出生,比预产期提前了15周。当时他在母亲体内有危险,医生立即实施了剖腹产。由于严重早产,出生时身长仅27厘米,体重只有275克,轻得像一块黄油,大小和一张A4纸差不多。医生不得不把他放在保育箱里,但是仍然不能保证其成活。经过6个月的精心护理,2009年12月,这名男婴体重增加到3.7公斤,和一名足月的新生儿差不多大小,顺利出院。

3月4日,哥廷根大学医学院向媒体公布了这一消息,并确认这名男婴现在非常健康。

哥廷根大学医学院发言人表示,经多方确认,这名男婴是目前世界上成活的最小男婴。此前还有3名更小的新生女婴,其中美国的一名女婴出生时体重仅244克。

(2010年3月6日CCTV—4《新闻》)

这条消息属于科教新闻,也属于社会新闻;它本身具有典型性、奇特性、趣味性。对于绝大观众来说,谁都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选择这样的题材,定会开阔受众的视野,丰富受众的见闻,在这个意义上说,既调动了观众的收看兴趣,又满足了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受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选题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四)选择适宜栏目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实现了栏目化。自此,所有的新闻内容都被纳入到栏目之中,电视的从业者都按照栏目的要求选择题材,制作节目。这种“量体裁衣”式的采制方法必须具备三种认识:一是要洞悉栏目的宗旨,要了解这个栏目是做什么的,做给谁看的。二是对选题有什么要求,哪些题材合适,哪些题材虽好但不适合这个栏目。三是要知道栏目的风格,表现的手法,节目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对号入座”,内容和形式统一,达到尚好的传播效果。

比如,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碑沟村小学老师王勇,是一位全心全意为孩子的优秀模范教师,他所在的碑沟村被一条河隔成了两半,许多孩子上学需要渡河,王勇就义务承担起了驾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工作,一接就是20年。每逢春秋两季,河里水位下降无法行船,王勇便一个个地把孩子们背过河,保证了孩子们顺利上学。这个题材可以做新闻,也可以做人物专题报道,作者选择了后者,并且选择了适宜的栏目——《身边的感动》,标题为“船夫老师王勇”,在2010年5月29日《焦点访谈》之后播出,曾经感动过无数观众,尤其是小学教师。它成功的秘诀在于为题材找到了合适的栏目。

在题材选择适宜栏目的同时,我们主张题目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概况,宜集中不宜分散。像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碑沟村小学老师王勇,他的优秀事迹一串一串的,可节目只重点选取了他背学生过河的高尚举动,并将题目缩小为“船夫老师王勇”,题文相符,表里和谐,十分得体。

概括起来说,新闻选题如果能够具备突出的现实与历史价值的,比如新疆首次动用火车为天山西部深处的牧民们转场,题材具备典型性、代表性,既具有个性,又具有共性,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比如上海动物园发生惨剧,一名饲养员被老虎咬死,具备特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事情;比如青海格尔木河水位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发生洪水灾害,是历史上罕见的,等等。这样的选题,都可以成为电视新闻光顾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